• 1966年第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无锡市河埒公社渔业生产一队食用鱼养殖经验初步总结

      1966, 3(1):1-25.

      摘要 (1982) HTML (0) PDF 371.38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言我国池塘养鱼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池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因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不一,养鱼生产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池塘养鱼产量很高,渔民有一整套先进技术措施和较完整的经营管理经验;有的地区产量还很低。因此,总结稳产高产地区的生产经验是当前养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无锡市地处太湖之滨,附近水草、螺、蚬资源丰富,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池塘养鱼历来闻名全国。1957年以来,年年丰产,一千八百余亩池塘,平均亩净产量均在500斤以上。总结该地的养鱼经验对发展太湖流域养鱼生产有着普遍意义,同时亦可供其他地区参考。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草鱼卵巢排卵和卵球成熟的作用

      1966, 3(1):26-38.

      摘要 (1975) HTML (0) PDF 215.56 K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言自从发现孕妇尿对动物生殖腺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并提取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c hormones)以后,许多学者应用这类激素进行鱼类产卵的研究(1963年;和,1937年;Sneed 和 Clemens,1959年;朱洗和王幽兰,1962年;Anwand,1963年等)。

    • 鲩、鲢鱼种摄食强度变化的一些规律

      1966, 3(1):41-51.

      摘要 (1773) HTML (0) PDF 425.90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各地培育鱼种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从投饵和施肥为中心的有关鱼种培育方法和营养生物学的研究已引起了养鱼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要想获得体质健壮,成活率也很高的鱼种,就是要加强培育管理,在饵料基础方面做到精细投饵和合理施肥。饵料和肥料的效能与投饵和施肥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投饵和施肥的技术措施是根据鱼种摄食强度等因子而制订的。鱼种的摄食强度直接受到它们本身生长发育特点和外界环境条件所抑制,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鱼种摄食强度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影响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阐明,将在鱼种营养生态、生理学的理论与投饵和施肥技能的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黄海北部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动的特点

      1966, 3(1):52-61.

      摘要 (2299) HTML (0) PDF 1.54 M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言黄海北部是我国机输作业的重要渔场之一,每年夏、秋季有大批底层鱼类进入该海区索饵,这些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摄食对象。该海区不仅饵料底栖动物丰富,而且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类也较多。因此,查明黄海北部底栖动物饵料基础状况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已进行底栖动物铒料基础的预报。我国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于解放后才逐步开展。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过黄海北部调查,1958~1959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60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为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逐年进行了黄海北部渔场的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

    • >研究简报
    • 牛蛙蝌蚪鲤锚头鳋病的防治初报

      1966, 3(1):62-68.

      摘要 (1785) HTML (0) PDF 1.68 M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引言甲壳类的锚头鳋是淡水鱼类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亚各国的养鱼地区引起严重的流行病,也屡有报道。过去文献上,虽也记载着在两棲类的蝾螈和蛙类蝌蚪上有锚头鳋的寄生,但是蛙类在养殖的情况下,遭受大量锚头鳋的侵袭,因而引起流行病的情况,至今尚未见有报道。1963年8月间在我室饲养池中,牛蛙蝌蚪的体表上发现有锚头鳋寄生,到9月中旬,牛蛙蝌蚪大批感染锚头鳋,严重地影响了蝌蚪的正常生长。为此,我们对病原体的形态、危害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现将初步结果汇报如下。

    • 淋水延迟鲤鱼苗孵化时间的实验

      1966, 3(1):69-72.

      摘要 (1853) HTML (0) PDF 582.66 K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鲤鱼在我国不少地区作为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除在池塘或山塘水库中采取适当措施使其自行繁殖以及进行人工孵化培育鱼苗以外,还广泛采用从天然水域中收集自然繁殖的受精卵,携回养殖场地使其孵化来获得种苗的办法。但是要采集大量受精卵,需要从许多天然鲤鱼繁殖场收集,往往要延续多少天进行,这样,把不同时间采得的受精卵携回孵化,由于鱼卵发育参差不齐,孵化时间也先后不一,孵出的鱼苗形成了好多批,大小不同,势必影响苗种在今后放养中发育的不整齐,造成大鱼苗吞食小鱼苗的互相残害,降低鱼苗的成活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淋水处理的方法,抑制早采到的受精卵发育,使先后不同时间采获的卵子,使它同时孵化,统一了鱼苗的体长。虽然降低水温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在大面积水体中不易实行,用淋水办法就比较容易突施,而且还可以避免降温所经常出现的畸形鱼苗。现将实验结果,简略报道如下,深信在生产实践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鱼塭中越南鱼的食性及对鱼塭养殖越南鱼的意见

      1966, 3(1):73-78.

      摘要 (2120) HTML (0) PDF 553.13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越南鱼 Tilapia mossambica(Peters)在养殖条件下能够自行繁殖,产量高,管养容易,具有不少优点。可是,鱼塭(北方称养角港或海港)应否养殖越南鱼,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鱼塭养越南鱼是增产措施之一;有人却认为,越南鱼在鱼塭中捕食其它主要养殖对象,尤其残害虾类,是鱼塭的一害。孰是孰非,一直未真正解决,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鱼塭养殖越南鱼的进一步开展。一般认为越南鱼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越南鱼在淡水水域的食性和养殖方法,研究者并不乏人,而关于越南鱼在鱼塭中的食性及有关养殖问题,国内未见报道。为了探讨鱼塭应否养殖越南鱼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鱼塭中越南鱼的食性分析,并根据几年来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关于鱼塭养殖越南鱼的初步意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