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25.2
    • 182024.12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封面
    目录
    综述
    • 十足目甲壳动物对笼壶的行为反应

      张健,滕钰秀,宋厚成,石建高

      2025,49(7):079701-079701, DOI: 10.11964/jfc.20240114352

      摘要:

      随着笼壶渔业重要性的再度提升,十足目甲壳动物笼壶渔业的兼捕等问题成为渔业生态效应的关注热点。理解捕捞对象对笼壶及其构件的反应行为机制是优化渔获性能、改善生态效应的基础。本文从笼壶对十足目甲壳动物的唤起开始,将个体或群体对笼壶的反应行为划分为唤起、定位与接近、入口搜索、入笼、笼内和逃逸等6个阶段,通过量化相关行为指标,综述不同行为阶段中个体或群体对笼壶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机制,分析不同阶段行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型笼壶渔具设计的潜在价值;并探讨了实验观察方法、行为阶段界定方法及行为指标量化方法等差异对理解个体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困扰,为进一步开展符合渔业管理目标的生态友好型渔具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

    • 棘皮动物光感受系统研究进展

      陈慕雁,杨宏亮,王彦霖,田湘,孙利东

      2025,49(7):079102-079102, DOI: 10.11964/jfc.20241014721

      摘要:

      光感受系统对动物定向、觅食等行为具有关键调控作用。棘皮动物缺乏明显的光感器官,主要依靠遍布全身的光感受器对外界光环境进行感知并做出响应。棘皮动物属后口无脊椎动物,是连接原口动物与后口脊椎动物的桥梁。解析棘皮动物光感受系统对于阐明两侧对称动物光感受系统的进化和光感相关行为的调控机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综述了棘皮动物光感器官的结构形态、光感行为,棘皮动物光感受体的发掘与表征以及光感受体参与介导棘皮动物光感行为机制研究的相关进展,展望了棘皮动物光感受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以期推进海胆、海参等棘皮动物经济种的绿色高效增养殖,并为海星等灾害种的科学有效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AI时代水生动物行为学研究

      张东,段明

      2025,49(7):079103-079103, DOI: 10.11964/jfc.20250514996

      摘要:

      随着行为学在水生动物 (包括自然资源和水产养殖)管理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依靠传统的人工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水生动物行为学数据已难以满足产业的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 (AI)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技术在水生动物行为学研究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加速水生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力的技术保障。本文简要综述了AI技术在水生动物行为学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行为学研究从“人工观测”到“智能感知”的飞跃,主要涉及自动图像分析、行为模式识别与预测,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最后,着重讨论了AI时代水生动物行为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冀望通过此文为未来我国水生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思路。未来水生动物行为学研究应该特别关注:动物个性,行为-生态-生理-基因数据链,AI模型泛化能力与实时性,数据质量与标准化。

    研究论文
    • 斑马鱼化学警示信号的功能特性及对行为的影响

      陈庆宇,林听听,刘鑫,李思平

      2025,49(7):079104-079104, DOI: 10.11964/jfc.20250214903

      摘要:

      目的 为了探究鱼类皮肤释放的化学警示信号的功能特性和行为影响效应。方法 采用行为测试方法,探究斑马鱼化学警示信号的功能特性及长期连续刺激对斑马鱼焦虑和探索行为的影响。结果 斑马鱼警示物质细胞在表皮呈细胞质PAS阴性染色,而细胞核呈蓝紫色染色。皮肤提取物(5.5 mg/mL)刺激下斑马鱼表现出僵滞和潜底的行为特征;不同稀释倍数(10、30、50和100×)或25 °C放置不同时长(2、4、6、8 h)下的行为结果表明,100×稀释或放置6~8 h下斑马鱼的僵滞和潜底行为与原液浓度相比发生显著降低,与蒸馏水组无显著区别;对斑马鱼进行以上不同稀释倍数的长期连续刺激(10和20 d),结果表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斑马鱼焦虑行为显著增强;且皮肤提取液浓度越高,斑马鱼的探索性越低、焦虑行为越明显。结论 斑马鱼警示信号细胞位于皮肤表皮,化学警示信号刺激下个体表现为僵滞、潜底的行为特征;最低有效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长分别为0.1 mg/mL和25 °C放置4 h;长时间的高浓度刺激能够显著增加斑马鱼的焦虑行为并降低个体的探索性。本实验可为探究鱼类化学警示信号功能特性和鱼类行为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鱼类的行为驯化奠定行为学基础。

    • 许氏平鲉幼鱼对背景颜色的行为和生理响应

      魏涛,韩岩珂,王新尧,贾彪,田涛,于晓明

      2025,49(7):079605-079605, DOI: 10.11964/jfc.20241214829

      摘要:

      目的 考查不同背景颜色对许氏平鲉幼鱼行为和生理的影响,探究其养殖的适宜背景颜色。方法 采用行为学和生理学方法,将实验鱼在红、蓝、黑、绿和白5种不同背景颜色下驯养4周后,测定了各组实验鱼的生长性能、个体行为和血清生理指标。结果 黑色背景组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绿色和白色背景组。黑色背景组实验鱼的首次探索陌生物体时间显著高于绿色背景组,白色背景组的攻击次数显著高于蓝色和黑色背景组,白色背景组在明亮区域的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红色和黑色背景组。实验鱼的勇敢性与探索性和好斗性均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水平则呈负相关,好斗性与活跃性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水平则呈负相关。红色和绿色背景组实验鱼的红细胞比容(Hct)显著高于蓝色背景组,红色背景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白色背景组,白色背景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红、蓝、黑色背景组,黑色背景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红色背景组。结论 背景颜色显著影响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性能、个性、血液携氧和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不同个体行为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红色背景组许氏平鲉幼鱼应激水平较高,而绿色背景有利于提高其福利水平。

    • 菲对泥鳅运动活性及焦虑、社交行为的胁迫影响

      张子焜,徐焕,高勇勇,高小鸽,唐绪,雷忻

      2025,49(7):079106-079106, DOI: 10.11964/jfc.20250214894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菲对泥鳅运动活性及焦虑、社交行为的胁迫作用,为了解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泥鳅种群和养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本实验选用泥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菲浓度处理组 (0.2、1.0、5.0、25.0 μg/L)进行毒性暴露实验,分别在15、30、45 d及恢复处理30 d时对泥鳅运动活性、焦虑行为和社交行为3种行为的变化进行检测,利用动物行为追踪系统记录并分析泥鳅的游动速度、转角、角速度、黑白区域累积持续时间占比以及在社交和非社交区域的累积持续时间占比,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GLMM)分析菲胁迫时间、浓度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 菲胁迫对泥鳅的运动活性及焦虑、社交行为均可产生显著影响:①运动行为,低浓度菲 (0.2 μg/L)在短期内抑制泥鳅游动转角、角速度,而在长期胁迫下,高浓度菲 (25.0 μg/L)显著增加泥鳅的游动速度,较高浓度菲 (5.0 μg/L)显著增加泥鳅的游动转角、角速度,经30 d恢复处理,泥鳅运动行为仍不能恢复正常。GLMM分析表明,菲胁迫时间对泥鳅移动速度有极显著影响,胁迫浓度对其转角、角速度有极显著影响。②焦虑行为,随着菲胁迫时间的延长,中高浓度菲 (1.0、5.0、25.0 μg/L)胁迫下泥鳅在黑色区域的累积持续时间占比显著增加,表明菲胁迫诱导了泥鳅的焦虑行为,经30 d恢复处理,泥鳅焦虑行为仍持续存在。GLMM分析表明,菲胁迫时间对泥鳅焦虑行为有极显著影响。③社交行为,4个菲处理组泥鳅在社交区域的累积持续时间占比均显著降低,表明菲抑制了泥鳅的社交行为,经30 d恢复处理,泥鳅社交行为仍被抑制。GLMM分析表明,菲胁迫浓度对泥鳅社交行为有极显著影响。结论 菲胁迫对泥鳅的运动活性具有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短期内,低浓度菲胁迫可抑制泥鳅的转向能力,而较高浓度菲长期胁迫可使泥鳅转向能力增加、移动速度加快;菲胁迫可显著诱导泥鳅的焦虑行为,而抑制其社交行为,且这些行为变化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本研究探讨了菲对泥鳅运动活性及焦虑、社交行为的胁迫影响,为评估菲的生态风险、制定基于鱼类行为指标的养殖环境质量标准、完善养殖水体多环芳烃监测技术提供参考。

    • 流速对日本鳗鲡游泳行为、抗氧化能力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

      艾同喜,刘佳伦,刘鉴毅,杨俊,尚美娟,赵峰,蒋科技,高磊,徐加元

      2025,49(7):079107-079107, DOI: 10.11964/jfc.20241014742

      摘要:

      目的 为研究日本鳗鲡的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长的关系及不同流速对其耗氧率、单位距离能耗、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利用游泳能力测定装置和环形流水装置,测量日本鳗鲡在不同流速[静水组(0 m/s)、0.1 m/s、0.2 m/s和0.3 m/s]下的游泳速度、耗氧率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 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长的关系模型为:Ucrit = 1.44L + 12.57,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模型为:Ucrit′ = –0.004 1L + 1.896 0。流速与耗氧率的关系函数为:Mo2 = 0.005 8V2 + 3.808 3V + 34.709 0,流速与单位距离能耗的关系函数为:COT = 1.145 0×10–5V2 – 0.001 6V + 0.185 8。日本鳗鲡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 (T-AOC)、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HFR-SC)、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随着流速的增加显著增强,尤其在0.3 m/s组的T-AOC和CAT活性高于静水组,GSH含量在0.2 m/s组达到最高。此外,肝脏谷氨酸脱氢酶 (GDH)活性随流速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2 m/s组GDH活性最高,肝脏丙酮酸激酶 (PK)活性在0.3 m/s组显著高于静水组。结论 适宜流速 (0.2~0.3 m/s)训练可增强日本鳗鲡的抗氧化能力和能量代谢效率,利于日本鳗鲡健康生长并增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日本鳗鲡人工养殖过程中健康管理以及日本鳗鲡成鱼的增殖放流前流速训练提供设计依据。

    • 基于耳石微化学探究瓯江口刀鲚生境履历

      肖泽宇,刘明智,单晓鸾,蒋日进,印瑞,李振华,姜涛,朱帅麟,王昊然,申家荣

      2025,49(7):079308-079308, DOI: 10.11964/jfc.20241114782

      摘要:

      目的 探明瓯江口刀鲚的“生境履历”,掌握其洄游及生活史模式。方法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EPMA)对瓯江口的15尾刀鲚矢耳石中锶(Sr)、钙(Ca)元素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 刀鲚耳石元素Sr/Ca值变化具有多样性,既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阶段(Sr/Ca值≤3),又有对应河口半咸水(3<Sr/Ca值≤7)、海水生境的高值阶段(Sr/Ca值>7)。样本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 (1.78~2.61),表明本研究中刀鲚均在淡水中完成产卵及孵化行为。瓯江口刀鲚个体的生境履历具有共通之处,均属于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型,但个体间的洄游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还发现瓯江口存在淡水越冬的刀鲚群体。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定量线分析结果一致。根据早期淡水生活史特征,将瓯江口的刀鲚分为短期淡水依存型(Type SF)和长期淡水依存型(Type LF)两种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其Sr/Ca值变化情况,推测瓯江口可能存在3种不同的刀鲚群体。对两种类型刀鲚的淡水系数(FC)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刀鲚FC差异显著,表明其早期生活阶段对淡水的依赖程度不同。结论 瓯江口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影响了刀鲚的生境选择与洄游行为,使其在该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洄游模式,体现出刀鲚种群对区域性环境特征的适应性。本研究从耳石微化学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充分了解瓯江口刀鲚的生境履历,还能为理解瓯江口刀鲚的生态特性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人工智能鱼群监测技术揭示青海湖裸鲤洄游与河流环境的关系

      黄真理,温浩,祁洪芳,叶冠中,李海英,王鲁海,付生云,钟南昌,刘君

      2025,49(7):079309-079309, DOI: 10.11964/jfc.20241114755

      摘要:

      目的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流域的核心物种和溯河产卵鱼类,每年洄游到河流中的繁殖群体规模和效率是裸鲤保护的核心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设备,对其知之甚少。方法 本研究提出“鱼群光学图像+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开发了人工智能鱼群信息检测算法(AI-Fish),研发了针对浅水河流的新型鱼群智能监测设备,建立了裸鲤标准生长模型来估算年龄,应用于泉吉河下游36 m河宽全断面监测。基于2021—2024年的监测数据,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青海湖裸鲤洄游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 每年青海湖裸鲤“洄游季”可以分为初期 (上溯为主)、中期 (繁殖为主)和末期 (降河为主) 3个阶段;裸鲤洄游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受河道流量和水温触发及控制。泉吉河小于临界流量 (2.5 m3/s)时流量增加促进裸鲤上溯洄游,达到最大流量 (10 m3/s)时洄游停止。上溯洄游日过程与水温变化节律一致,数量随着水温同步增加,高峰期出现在下午 (15:00—16:00)和夜晚 (20:00—21:00),最大日上溯数量为36.2万尾。洄游群体并不都是繁殖群体,存在“伴游”现象。洄游地理上限由自然屏障和海拔高度决定。超过70万尾裸鲤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裸鲤洄游种群的年龄结构为正态分布,以3~7龄为主,可以分解为正态分布的雌雄年龄结构,该结构受雌雄性比影响。结论 项目组研发的设备能够用于青海湖裸鲤洄游群体的全天候实时监测,识别准确率超过90%,可以获得裸鲤的数量、洄游方向、全长、年龄结构等生物学参数。建议在青海湖主要河流建设监测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青海湖裸鲤洄游群体的完整“大数据”信息,为未来青海湖生态保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 物理丰容和捕食者胁迫对褐菖鲉幼鱼生长、行为和呼吸代谢的影响

      郭浩宇,薛祥龙,华渝洁,刘浩宇,吕陈航,齐雨露,柴学军,张秀梅

      2025,49(7):079610-079610, DOI: 10.11964/jfc.20241114762

      摘要:

      目的 环境刺激的缺乏是引发鱼类人工繁育苗种野外生存适应性差的重要原因,为明确在养殖环境中添加物理丰容物和捕食者是否能够改善增殖苗种的生存适应性。方法 通过双因素交互实验,探究了捕食者胁迫与添加丰容物对褐菖鲉幼鱼生长、行为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 ①添加丰容物能够显著促进幼鱼生长,提高幼鱼的终末体重;长期的捕食者胁迫则抑制了幼鱼的生长,导致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②捕食者胁迫对褐菖鲉幼鱼的活跃性和勇敢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其探索性。③在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添加丰容物能够增强幼鱼的活跃性。④添加丰容物对幼鱼的避敌行为响应无显著影响,但长期与捕食者共存会显著降低幼鱼在风险区的累计时长。⑤添加丰容物可极显著降低幼鱼的耗氧率,而捕食者胁迫会显著提高幼鱼的耗氧率。⑥物理丰容和捕食者胁迫对褐菖鲉幼鱼的探索行为、活动水平及呼吸代谢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环境丰容对鱼类生长与行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结论 通过物理丰容与捕食者胁迫等手段开展短期行为驯化,可以有效改善褐菖鲉增殖苗种的行为适应性。

    • 中国花鲈幼鱼的耐流特性

      刘啟庆,黄六一,罗岩,刘晓,刘博,王润,毕春伟,尤鑫星

      2025,49(7):079511-079511, DOI: 10.11964/jfc.20250314905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国花鲈幼鱼的游泳能力,以及流速对中国花鲈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体长为(9.61±0.74) cm的中国花鲈为对象,使用鱼类行为实验循环水槽,测试了其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续航游泳时间,并研究了14个形态特征与游泳能力的关系。根据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中国花鲈在不同流速下的摆尾频率、游泳状态及游泳轨迹。结果 中国花鲈的绝对Ucrit和绝对Uburst分别为(0.69±0.05) m/s和(0.86±0.05) m/s,相对Ucrit和相对Uburst分别为(7.12±0.40) BL/s和(9.09±0.48) BL/s (BL为实验鱼的体长,BL/s为实验鱼每秒游过的体长倍数)。当流速为0.6 m/s时,中国花鲈的续航游泳时间为(200.83±45.73) min,流速达到0.7 m/s时这一时间大幅下降。除第一背鳍长、第二背鳍长、腹鳍长、尾鳍长与绝对Uburst无显著相关性外,绝对Ucrit和绝对Uburst与其他形态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摆尾频率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当流速大于等于4 BL/s时,中国花鲈的游泳状态、游泳轨迹均产生了显著变化。结论 根据游泳能力研究结果判断,在进行放养时,除体长外,可以选择尾长、头长、躯干长等局部形态特征指标为确定游泳能力的依据;中国花鲈幼鱼养殖设施内的流速上限不应超过6.24 BL/s,若考虑到流速对其行为的具体影响,养殖设施内的流速应控制在4 BL/s以内。

    • 不同声音参数和水流条件下声音屏障对齐口裂腹鱼的阻拦效果初探

      沐希成,李嘉欣,李峰,石小涛,俞立雄,王敏,张沈威,陈小龙,郑岱清,杨吉,陈俊,张恒彬,张鑫,李新宇,刘国勇

      2025,49(7):079512-079512, DOI: 10.11964/jfc.20250414958

      摘要:

      目的 探求动水条件下利用声驱鱼技术能否提高鱼道进口的通过数量。方法 本研究在室内搭建1∶50的湘河水利枢纽物理模型并在鱼道进口上游的河道内布置水下扬声器,以不播放声音为对照,探讨捕食者的声音和脉冲声能否在动水条件下阻拦鱼类在河道的上溯行为,提高鱼道进口通过率,并以齐口裂腹鱼为研究对象进行监测。结果 ①供试声音均在动水条件下发生变形,但变形后的声音仍高于环境噪声且仍处于鲤科鱼类接收的频率范围内;②供试声音均能使鱼类产生较为明显的负趋音行为,且声场呈现“中间强,两端弱”的趋势,声场横向衰减速率快于纵向;③当河道流速为0.15 m/s、鱼道进口流速为0.40 m/s时130 dB脉冲声的驱鱼效果最佳,当河道流速为0.15 m/s、鱼道进口流速0.60 m/s时130 dB扬子鳄吼叫声驱鱼效果最佳;④鱼道进口流速为0.40 m/s时,130 dB扬子鳄吼叫声实验组和130 dB脉冲声实验组的鱼道进口通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声音类别和鱼道进口流速对鱼道进口通过率存在显著影响,且鱼道进口流速和声音类别对鱼道进口通过率存在交互影响。结论 在流水条件下,声驱鱼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鱼类在河道内的上溯。本研究旨在为声驱鱼技术的工程应用和优化水电站的生态调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 “水力-集群”交互作用对鲢幼鱼上溯行为的影响

      杨梓静,林晨宇,石小涛,丁浩雨,梁则章,石尚上,李志敏,戎贵文,罗佳,任开元

      2025,49(7):079513-079513, DOI: 10.11964/jfc.20241214788

      摘要:

      目的 厘清鱼群上溯过程中的“鱼-水”运动响应关系是水电工程过鱼设施设计的重要基础。为量化鱼类在水力驱动与集群效应共同影响下的上溯行为规律。方法 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种鲢为对象,测定个体与10尾群体鲢幼鱼在非疲劳、不同湍动水平流场中的溯流运动特征。结果 ①在低湍动流场中,单尾鲢幼鱼上溯成功率为100%,平均耗时 (40±27) s,运动分布均匀,对流速无明显偏好。②在局部高湍动流场中,单尾鲢幼鱼倾向在低流速与低湍动区驻留,利用卡门涡街降低瞬时能耗,上溯耗时显著增加 (84±54) s。③ 10尾鲢幼鱼群体上溯轨迹分布相对集中,集群吸引和引导作用促使鱼类成队列沿主流上溯。④在局部高湍动流场中,10尾鲢幼鱼群体受集群排斥作用影响,未能有效避开高速高湍动水流,其上溯过程受阻,上溯成功率显著降低至54%,上溯耗时延长至 (88±12) s。结论 鲢幼鱼在上溯过程中的运动分布主要受流速和湍动能的综合影响,且表现出对高湍动水流的规避趋势。集群游动时,个体间的吸引和引导作用有助于优化上溯路径节约能耗,而排斥作用则可能降低其上溯效率,不利于个体鱼对水流条件的充分利用。本研究可在集群规模调控与特征流场营造两方面为过鱼设施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光环境对鲢幼鱼行为特性与上溯趋势的影响

      张金玉,石小涛,林晨宇,向露露,黄婕,石尚上,杨梓静,李卫东,魏浪

      2025,49(7):079514-079514, DOI: 10.11964/jfc.20230614038

      摘要:

      目的 研究鱼类在不同光照水平下的趋光性和行为特征对上溯积极性的影响,以帮助鱼类洄游过坝,提高我国过鱼设施内鱼类的上溯效率。方法 实验以我国主要经济鱼种鲢幼鱼为对象,根据其在不同波长和照度水平下的趋光性、应激程度、活跃性和趋光积极性,分析各因素对鲢幼鱼在不同流速下上溯积极性的影响。结果 ①红光中,鲢的偏好照度为3.268~5.444 lx;蓝光中,鲢的可接受照度为0.033~10.511 lx;绿光中,鲢可接受照度和偏好照度为0.367~74.489 lx和3.776~9.833 lx;白光中,鲢不存在偏好与可接受照度范围。②鲢的应激程度在红、绿光条件下随照度增加先增后减,在蓝光条件下单调递增;鲢的活跃性在红、绿光条件下随照度增加单调递增,在蓝光条件波动上升。③鲢的上溯趋势主要受光偏好特性和应激程度影响,当应激程度较低时,上溯积极性随趋光积极性增大而增大;当应激程度较高时,上溯积极性随趋光积极性增大而减小。结论 在过鱼设施进口处布设10 lx红色光源可吸引鱼群,在通道内进行避光处理并间隔架设1 000 lx绿色光源可保障鱼群持续上溯,于水轮机上游危险区域设置蓝光1 000 lx和0.35 m/s流速组合可减少鱼群靠近。本研究为护鱼工程针对不同过鱼场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 中华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混养条件下的打斗行为

      涂纹,黄锦,李京昊,吴乐,李嘉尧,奚业文

      2025,49(7):079615-079615, DOI: 10.11964/jfc.20220313358

      摘要:

      目的 为探究影响中华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攻击、打斗行为的关键因素。方法 本实验利用室内行为学观察,对不同混养条件下的虾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不同混养规格、密度、性别等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之间的打斗行为。结果 ①当混养虾蟹的规格相同时,二者间发起攻击和打斗的次数会随着规格的增长而增加。②当混养虾蟹的规格不相同时,中华绒螯蟹的规格变化对于二者争斗强度的影响更大,随着蟹规格的增大,二者攻击、打斗的次数越多。③对于混养状态下的虾蟹而言,光照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④随着克氏原螯虾密度的增大,虾蟹间的打斗次数与强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螯足肌肉中乳酸含量与其打斗次数呈正相关。⑤雄性虾蟹更富攻击性,各混养密度下雄性打斗次数均高于雌性。研究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与克氏原螯虾混养中,混养密度及蟹的规格对打斗行为影响较大。先虾后蟹的投放模式可减少大规格蟹与克氏原螯虾共存的时间,从而减轻规格对虾蟹打斗带来的影响,同时可通过适宜的性别配比及饵料投喂管理来减少打斗次数。结论 本研究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罗氏沼虾发声信号分类方法

      曹正良,蒋千庆,姜珊,王子贤,李钊丞,靳雨雪,胡庆松

      2025,49(7):079616-079616, DOI: 10.11964/jfc.20241214825

      摘要:

      目的 水产养殖中虾类行为的精准识别对饲料投喂优化和疾病预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光学监测方法在复杂养殖环境中的局限性,从被动声学监测角度,针对虾类在复杂养殖环境中传统光学监测方法的局限性。方法 本研究结合被动声学技术获取罗氏沼虾的不同行为发声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罗氏沼虾行为分类方法。通过采集摄食、移动及打斗三种行为的发声信号,将其转换为Mel频谱图作为数据集,并比较了CNN、ResNet18和VGG16神经网络模型分类效果。结果 ResNet18的识别准确率 (97.67%)优于VGG16和CNN;在引入批量归一化 (Batch Normalization, BN)算法后,BN-ResNet18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00%,较原始ResNet18提高了1.33%。此外,BN-ResNet18在14.0~44.1 kHz频段内表现出最优的分类性能,进一步证明了残差连接与BN模块的协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模型性能。结论 BN-ResNet18在复杂行为发声信号特征建模分类中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本研究为基于虾类行为发声信号的监测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研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适用于低水头闸坝的室内管式鱼道设计与效果初探

      石小涛,王楠楠,许家炜,罗金梅,李冬晴,季怀耀,朱梦娜,陈伟,卢建雨,柯森繁

      2025,49(7):079517-079517, DOI: 10.11964/jfc.20240114304

      摘要:

      目的 我国低水头闸坝过鱼需求巨大,在不施工的条件下迫切需要修建低成本便携式鱼道。方法 鉴于此,本研究自主设计了一种管式鱼道辅助鱼类过坝,分析了在3种角度、2种流量工况下鲢通过管式鱼道的过鱼效果,获取了管式鱼道过鱼效果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尝试率、通过率和最大上溯距离的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识别了影响管式鱼道过鱼效果的关键因素。结果 ①最优尝试率模型发现,流量是影响鲢尝试进入鱼道的关键因素;流量与管式鱼道中鲢的上溯尝试率呈显著负相关。②管式鱼道通过率最高可达90.5%,通过最优通过率模型发现,管道角度、水温和尝试次数是影响鲢通过鱼道的关键因素;管道角度为90°时通过率最低;尝试次数和鲢的上溯通过率呈显著负相关;上溯通过率在管道角度为30°和45°工况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90°。③最优最大上溯距离模型发现,水温和管道角度是影响鲢可通过最大上溯距离概率的关键因素;水温与鲢可通过的最大上溯距离概率呈显著正相关;鲢可通过的最大上溯距离概率在管道角度为30°和45°工况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90°。结论 45°管道角度工况鱼类上溯效果最好,管道角度、水温和尝试次数是影响管式鱼道过鱼效果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特有鱼种在管式鱼道中的上溯行为规律及评估其过鱼效果,为我国野外低水头闸坝鱼道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刘少军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