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2):0-0. DOI: 10.11964/jfc.20220200

      摘要 (181) HTML (0) PDF 225.00 K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两段式模型研究口虾蛄体长-体质量关系及估算初次性成熟体长

      2022, 46(2):207-214. DOI: 10.11964/jfc.20200712327

      摘要 (346) HTML (0) PDF 1.40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口虾蛄初次性成熟体长信息,实验以2018年4—8月渤海湾逐月拖网资源科学调查捕获的口虾蛄为对象,分别建立口虾蛄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式和两段式关系式,并基于两段式关系模型进行初次性成熟体长估算。结果显示,两段式关系模型较幂函数关系模型更适于表达口虾蛄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基于Huxley’s传统的幂函数关系模型,口虾蛄存在明显的两个体长-体质量关系组,基于两段式体长-体质量关系模型估算,得到口虾蛄总体、雌性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0.99、11.01和10.85 cm。研究表明,口虾蛄性成熟阶段,更多的能量被分配用于性成熟过程,更少的能量用于身体的生长,该现象在雌性口虾蛄群体更为明显。

    • 不同电学参数和流速下的拦鱼电栅对草鱼幼鱼的拦导效率

      2022, 46(2):310-321. DOI: 10.11964/jfc.20200712354

      摘要 (251) HTML (0) PDF 1.60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电学参数的拦鱼电栅在静水条件下对草鱼幼鱼[体长(10.22 ±2.01) cm、体质量(34.25 ±3.62) g]趋避行为的影响,实验构建了一种双排式的拦鱼电栅,在静水条件下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测试了脉冲电压、脉冲频率、脉冲宽度等脉冲直流电参数对拦鱼效果的影响;为了探究静水下拦鱼效果最佳的拦鱼电栅电学参数在不同流速下的适应性,在鱼道模型中设置了3种流速条件(0.15、0.25和0.35 m/s)分别进行放鱼实验,测试了不同流速下拦鱼电栅对鱼道进口诱鱼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静水条件下,工况7阻拦率最高(88.67 ±1.10)%、平均昏迷率较低,对拦鱼效果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分别为脉冲电压、脉冲频率、脉冲宽度;(2) 通过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多重比较,得到了在静水条件下对草鱼幼鱼的拦鱼效果最佳的拦鱼电栅电学参数,即脉冲电压设置为160 V/m、脉冲频率为6 Hz、脉冲宽度为16 ms;(3) 采用静水条件下的最佳电学参数设置(脉冲电压为160 V/m、脉冲频率为6 Hz、脉冲宽度为16 ms),当河道流速为0.15 m/s时,拦鱼电栅的开启能够显著提高草鱼幼鱼的鱼道进口诱集率和鱼道进口停留时间比率;而当河道流速为0.25和0.35 m/s时,开启拦鱼电栅不能显著提高草鱼幼鱼在鱼道进口诱集率和鱼道进口停留时间比率。研究表明,静水条件下拦鱼效果最佳的脉冲直流电参数为脉冲电压160 V/m、脉冲频率6 Hz、脉冲宽度16 ms;在实验的3种河道流速下采用静水条件下拦鱼效果最佳的脉冲直流电参数时,鱼道进口效率最佳的河道流速为0.15 m/s。实验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拦鱼电栅的布置提供参考。

    • 气候变化对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

      2022, 46(2):215-223. DOI: 10.11964/jfc.20201012463

      摘要 (599) HTML (0) PDF 3.45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了解气候变化下黄海中南部近海海域斑鰶的产卵场适宜性变动规律,为黄海中南部产卵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根据2014—2018年5—7月黄海中南部产卵场调查数据,并结合FVCOM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提取的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离岸距离、海表流速以及NOAA数据中心的叶绿素a浓度等6种环境因子,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构建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分布模型,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该鱼种产卵场在未来的潜在分布。结果显示,不同月份中影响斑鰶鱼卵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主要因子在5—7月分别为水深、叶绿素a和表层水温,其偏差贡献率分别为24.49%、28.08%、26.26%。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斑鰶的适宜产卵场将向北迁移。此外,黄海中南部北部沿岸海域及南部远岸深水区的栖息地适宜性明显增加。因此,未来在产卵场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变动趋势。

    • >综述
    • 鱼类疱疹病毒研究进展概述

      2022, 46(2):322-336. DOI: 10.11964/jfc.20210712945

      摘要 (268) HTML (0) PDF 1.46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疱疹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家族成员之一,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严重危及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其中异疱疹病毒科各成员是引起水生动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严重制约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尤其对我国鱼类养殖产业影响巨大。本文简要概述鱼类疱疹病毒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及进展,主要包括鲤疱疹病毒、鮰疱疹病毒、鲑疱疹病毒及其他鱼类疱疹病毒等,以期增强我们对鱼类疱疹病毒研究发展的系统性认知。

    • >研究论文
    • 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2022, 46(2):224-237. DOI: 10.11964/jfc.20200812380

      摘要 (320) HTML (0) PDF 1.87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700、1 400、2 100和2 800 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胆碱实测含量分别为2 369.57、2 716.90、2 993.49、3 443.60和3 799.05 mg/kg),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 (20.00±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56 d。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增重率 (WGR) 和特定生长率 (SGR) 随着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添加量为2 100 mg/kg的饲料组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实验鱼的存活率 (SR)、肝体比 (HSI)、脏体比 (VSI) 和肥满度 (CF) 无显著影响。当氯化胆碱添加量达到2 100 mg/kg饲料及以上时,鱼体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 400~2 800 mg/kg氯化胆碱组的鱼体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 (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 (MDA) 的含量显著降低;氯化胆碱添加量为2 100 mg/kg饲料组鱼体血清溶菌酶 (LZM) 和谷草转氨酶 (AST) 的活性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回归分析显示,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氯化胆碱建议添加量为2 008.50 ~2 398.16 mg/kg (饲料胆碱含量为3 432.09~3 530.23 mg/kg)。

    • 仿刺参幼参对亮氨酸最适需求量的研究

      2022, 46(2):238-249. DOI: 10.11964/jfc.20210112572

      摘要 (397) HTML (0) PDF 7.61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仿刺参幼参对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亮氨酸,配成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29%(D1,对照组)、1.63%(D2)、1.98%(D3)、2.22%(D4)、2.58%(D5)和2.97%(D6)的6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6.40 ±0.14) g的仿刺参幼参60 d。结果显示,①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幼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在D3组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00.84%, 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但D3、D4和D5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②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体壁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在D3组达到最大值5.50%,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各组间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亮氨酸含量的升高,仿刺参体壁蛋氨酸含量显著提高;③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饲料亮氨酸含量进一步提高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D3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D2、D3和D4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④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超过1.98%后,谷草转氨酶活性趋于平稳,而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D3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D3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D1、D2、D5和D6组,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从1.29%提高到1.98%,仿刺参肠道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当饲料亮氨酸含量超过2.22%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D3和D4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体质量为 (16.40 ±0.14) g的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为2.11%(10.37%饲料粗蛋白质)。

    • 草鱼呼肠孤病毒型自然发病与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病理症状和病毒分布研究

      2022, 46(2):250-260. DOI: 10.11964/jfc.20200912395

      摘要 (353) HTML (0) PDF 5.33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 (GCRV-Ⅱ型) 草鱼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和病毒分布的区别,实验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病草鱼的眼眶、鳃盖、口腔、腹部、鳍条基部、肠道、肌肉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且后者的出血情况比前者更为严重;比较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草鱼感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红细胞充盈现象,其中,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肠道、肌肉和肝胰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组织内出血和病变,而自然发病草鱼的鳃和脾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鳃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充血和炎症增生物,脾脏出现大面积含铁血黄素沉积块病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CRV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头肾在两种感染方式的患病草鱼中的病毒量都比较高,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的病毒量较高,自然发病草鱼的中肾、鳃和脾脏的病毒量较高。因此,在人工注射感染时,肝胰脏、肠道和肌肉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而在自然发病时,鳃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病毒聚集靶器官都是头肾,头肾是GCRV的“病毒库”。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GCRV的发病机制和草鱼的免疫响应,同时为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 草鱼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与亲子鉴定

      2022, 46(2):161-172. DOI: 10.11964/jfc.20201112489

      摘要 (1057) HTML (0) PDF 2.37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草鱼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并开发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亲子鉴定平台,实验利用已发布的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开发高度多态、准确度高、重复单元在4~6碱基范围的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在草鱼900.51 Mb基因组序列中共筛选到微卫星序列677 363个,总长度12 835 407 bp,占全基因组长度的1.425 4%,平均跨度为1 329.43 bp。其中单碱基重复序列出现最多,占比52.85%;二碱基重复序列其次,占比31.44%;再次是四碱基重复序列,占比8.05%,三碱基重复序列占比6.47%,五碱基重复序列占比1.12%;六碱基重复序列出现最少,仅占比0.07%。1~6碱基重复类型中优势重复单位分别是A/T、AC/GT、AAT/ATT、AGAT/ATCT、AATAT/ATATT、AACCCT/AGGGTT。随机挑选重复序列为4~6个碱基的110个位点设计引物,在草鱼繁殖亲本群体中扩增,筛选出15对多态性引物,经CERVUS 3.0软件分析15个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0.802~0.959,模拟分析结果鉴定准确率为100%,置信度为95%。通过对20个家系子代192个个体进行亲本来源鉴定,所有子代均成功匹配到正确父母本,鉴定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分析了草鱼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并利用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进行草鱼亲子鉴定,为草鱼微卫星的功能和应用研究以及草鱼的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 VP35蛋白对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影响

      2022, 46(2):261-269. DOI: 10.11964/jfc.20210612930

      摘要 (283) HTML (0) PDF 1.72 M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 (GCRV)基因片段S11编码外衣壳蛋白VP35。为深入探究VP35蛋白在病毒增殖中发挥的作用,实验扩增了S11基因并插入载体pCMV-3×flag中,构建pCMV-3×flag-S1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草鱼肾细胞 (CIK)后感染Ⅱ型GCRV,收集感染后的上清液与细胞。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细胞样品中Ⅱ型GCRV-S6基因的mRNA。结果显示,过表达VP35在病毒mRNA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然后扩增S6基因并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纯化Ⅱ型GCRV-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细胞样品中的VP4蛋白,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在病毒蛋白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最后使用pET-32a-S6质粒作为阳性标准质粒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Ⅱ型GCRV病毒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颗粒,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增加Ⅱ型GCRV病毒拷贝数。本研究从3个维度证明过表达VP35蛋白促进Ⅱ型GCRV增殖,有助于深入解析VP35蛋白功能,也为进一步探究Ⅱ型GCRV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QseB在嗜水气单胞菌响应去甲肾上腺素中的作用

      2022, 46(2):270-279. DOI: 10.11964/jfc.20210612918

      摘要 (163) HTML (0) PDF 1.90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ΔqseB),比较分析了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变化,以及对鱼体致病力的变化。结果显示,qseB的缺失显著降低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溶血活性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奥利亚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细菌运动能力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可能依赖于QseB,表明QseB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验证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的关系

      2022, 46(2):173-182. DOI: 10.11964/jfc.20201212556

      摘要 (288) HTML (0) PDF 2.11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家族之间的关系,实验首先构建带Flag标签的STAT3过表达质粒及带HA、GFP标签的SIRTs过表达质粒,并对STAT3可能发生乙酰化的位点进行突变体构建;其次,转染STAT3及突变体和STAT3、 SIRTs共转染于HEK 293T细胞,利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TAT3是一种胞浆蛋白。与野生型STAT3相比,突变体K685R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突变体K49R、K87R、K680R、K712R和K714R的乙酰化水平与野生型STAT3无显著差异,表明K685是STAT3的关键乙酰化位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RT2、SIRT7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并催化STAT3的去乙酰化,而SIRT5不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对其乙酰化水平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揭示了黄颡鱼STAT3的乙酰化位点及STAT3和SIRTs之间的关系,为探讨STAT3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鱼类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草鱼miR-23a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2022, 46(2):280-288. DOI: 10.11964/jfc.20210312671

      摘要 (683) HTML (0) PDF 1.92 M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草鱼肾脏细胞(Ctenopharyngodon idella kidney, CIK)中miR-23a 的调控机制,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测定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CIK细胞后miR-23a的表达量变化,使用RNAhybrid 软件预测miR-23a的靶基因并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鉴定,最后分析miR-23a对靶基因及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CIK细胞不同时间点,miR-23a表达量产生显著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iRNA-23a模拟物/抑制剂转染实验对靶基因反向调控,鉴定出tbk1和 glut1是miR-23a靶基因;过表达miR-23a抑制了下游基因ldhaldhbapdha1apdha1b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揭示,miR-23a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CIK细胞中的免疫应答。tbk1和glut1是miR-23a靶基因,miR-23a能够靶向glut1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为miR-23a 在硬骨鱼类中免疫反应调控研究方面提供了的重要思路,同时为进一步了解miRNA 介导多个靶基因调节鱼类先天性免疫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 基于16S rRNA序列探讨我国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2022, 46(2):183-195. DOI: 10.11964/jfc.20201012460

      摘要 (553) HTML (0) PDF 1.52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物种分类争议,实验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海鳝科9个属26种鱼类16S rRNA序列片段,结合GenBank下载的其他海鳝科鱼类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进化树上,海鳝科主要形成裸海鳝亚科与海鳝亚科两个分支,裸海鳝亚科包括尾鳝属与鞭尾鳝属,海鳝亚科包括裸胸鳝属、裸海鳝属、勾吻鳝属、蛇鳝属等8个属,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裸海鳝亚科分支中,尾鳝属与鞭尾鳝属形成平行的姐妹分支;海鳝亚科分支中,斑马裸海鳝单独形成一支,位于该分支基部,其他种类聚为另一支。分支I中裸胸鳝属、勾吻鳝属、蛇鳝属、海鳝属等属均无法形成单系,揭示这些种属可能是多系起源,与近期的分子水平研究观点相似。研究结果支持将斑马裸海鳝归为裸海鳝属,为单型属物种;虎斑鞭尾鳝归为鞭尾鳝属,与尾鳝属平行进化;拟蛇鳝从长海鳝属分离出来,归为拟蛇鳝属等分类观点。豹纹勾吻鳝与海鳝属关系十分接近,但其形态上还具有多个勾吻鳝属的基本特征,至于是否归为海鳝属,还需后续更多的分子与形态学研究加以验证。

    • 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品质的影响

      2022, 46(2):289-297. DOI: 10.11964/jfc.20210412726

      摘要 (634) HTML (0) PDF 1.64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发酵鱼制品的品质,实验对草鱼背部肌肉经不同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后制品的微生物数量、pH、总酸、水分含量、白度、氨基酸态氮、硫代巴比妥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乳酸菌在草鱼发酵过程中 (0~15 d)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后乳酸菌在鱼肉中快速生长,鱼肉pH值降低至4.03±0.02,总酸含量增加至(23.70±1.06) g/kg,有效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同时提高鱼肉白度,提高氨基酸态氮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研究表明,接种乳酸菌发酵可以减少发酵开始的滞后时间,延缓鱼肉腐败变质,有助于营养价值的提高和色泽的改善,提高发酵草鱼的品质。

    • 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代谢产物的生防作用

      2022, 46(2):196-206. DOI: 10.11964/jfc.20201012442

      摘要 (662) HTML (0) PDF 3.52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充分挖掘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菌株拮抗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簇,实验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同时评价了LF01菌株拮抗物质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生防作用效果。基于三代Nanopore测序平台对LF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在线平均核苷酸同源性(ANI)和DNA-DNA杂交(DDH)分析,以及基因组遗传进化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通过antiSMASH在线分析LF01基因组中的拮抗物质合成基因簇。同时,基于CAZyme数据库分析LF01菌株对糖类物质的水解能力。LF01菌株拮抗物质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检测其对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的致病性;拮抗物质饲喂尼罗罗非鱼后评价其生防作用效果。结果显示,LF01菌株基因组全长为3 974 023 bp,GC含量为46.56%,包含3 843个编码基因。LF01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的ANI和DDH分别≥97.66%和≥80.10%,同时基于SNP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贝莱斯芽孢杆菌聚为一支,表明LF01菌株在基因组分子水平上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菌株包含了bacillaene、bacillibactin、杆菌霉素D(bacillomycin D)、溶杆菌素(bacilysin)、difficidin、泛革素(fengycin)、macrolactin H、plantazolicin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等9个拮抗物质基因簇,约占基因组全长的8.83%。LF01菌株基因组中含有许多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几丁质、果胶、肽聚糖和葡聚糖降解有关的CAZy酶基因家族。LF01的拮抗物质对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饲喂尼罗罗非鱼后能够显著提高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抗病力。综上可知,LF01菌株含有大量拮抗物质合成基因簇,其拮抗物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并且饲喂后能够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抗病力,表明LF01菌株拮抗物质在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以双拖渔船为例分析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捕捞区域差异

      2022, 46(2):298-309. DOI: 10.11964/jfc.20200412247

      摘要 (251) HTML (0) PDF 1.62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捕捞渔船现为属地化管理,但其海上生产具有跨地区管辖水域作业特点。传统上,各地渔船因在近岸水域沿袭地方捕捞经验与传统捕捞习惯,均具显著的地方特性。但随着捕捞渔船的钢质化、大型化,海洋捕捞的作业空间不断扩展,了解与掌握当前海洋捕捞是否具有区域特征差异,对于渔业抽样统计调查研究和精准渔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海洋渔业大省浙江的双拖作业渔船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主要获取浙江省3个地区(宁波、舟山和台州)双拖作业渔船的整年生产数据,研究了其各月渔船捕捞能力[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及其渔获结构的区域差别。结果显示,除9月外,三地渔船捕捞能力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宁波与台州相对更为接近。全年捕捞渔获结构,三地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月捕捞渔获结构,台州地区相对独立并自成一类,而宁波与舟山地区相似度相对较高。综合考虑渔船捕捞能力和渔获结构交互效应,三地间的差别更为显著。尽管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生产活动较40年前范围更广、灵活性更高,但捕捞作业的区域特征差异依旧明显,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工作更应精准化,以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的空间科学管理水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