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1):0-0. DOI: 10.11964/jfc.20220100

      摘要 (188) HTML (0) PDF 223.63 K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gip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的调节

      2022, 46(1):1-9. DOI: 10.11964/jfc.20210512840

      摘要 (743) HTML (0) PDF 3.17 M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GIP (葡萄糖依赖性肠促胰岛素,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在鲤体内的生理功能,实验利用RT-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从鲤前肠克隆得到gip,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鲤gip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ORF)为324 bp,编码107个氨基酸。经过结构预测,鲤Gip前体蛋白包括信号肽、N端结构域、Gip成熟肽和C端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鲤Gip蛋白与斑马鱼Gip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gip在鲤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前肠和垂体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葡萄糖灌喂实验结果表明,鲤的脑和前肠中gip的表达量在灌喂葡萄糖1和2 h后显著增加。在饥饿再投喂实验中,鲤前肠中gip的表达量在饥饿后显著降低,而再投喂后表达量显著升高。在饲养实验中,高糖和高脂均能显著增加鲤前肠中gip基因的表达量。本研究克隆了鲤gip,并且不同的营养状态可以调节其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Gip的生理功能,为探究Gip调节鱼类糖脂代谢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促卵泡激素对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活动的影响

      2022, 46(1):10-19.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6

      摘要 (335) HTML (0) PDF 2.96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促卵泡激素(FSH)是否参与调控鱼类特有的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NSS)活动,实验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测FSH是否影响dahlgren细胞放电活动。此外,利用PCR技术检测离体的CNSS在FSH急性灌流后和繁殖季节CNSS主要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FSH促进dahlgren细胞放电频率和诱导部分细胞静止型放电转向爆发型放电。促卵泡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剂(FRBI-8)能够阻断FSH对dahlgren细胞放电活动的影响。FSH灌流后,CNSS中FSH受体基因(fshr)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而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基因(L-Ca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在繁殖季节,脑垂体中fshβ的表达量和性腺指数(GSI)或CNSS中的尾加压素Ⅱ基因(UⅡ)的表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首次证明FSH能够调控CNSS,这为进一步解析CNSS在生殖和季节适应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长丰鲢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

      2022, 46(1):20-30. DOI: 10.11964/jfc.20201212534

      摘要 (721) HTML (0) PDF 2.67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出与长丰鲢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以指导其种质鉴定和选择育种工作,实验利用15个多态微卫星标记,对6、17和36月龄长丰鲢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各月龄长丰鲢的观测杂合度 (Ho)和期望杂合度 (He)均高于0.5,PIC均值分别为0.555、0.445和0.490,表明各月龄长丰鲢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染色体LG15上的位点BL55在3个月龄组均含有231 bp片段的等位基因,该位点上的基因型225/231、231/245分别对长丰鲢起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为了研究该位点在其他鲢群体中的适用性,分别选取长江、湘江2个野生的鲢群体进行验证。研究表明,231 bp片段的等位基因在长江鲢群体和湘江鲢群体中均存在,据此初步确定标记BL55为与鲢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对鲢的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虎龙杂交斑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2022, 46(1):31-40. DOI: 10.11964/jfc.20210212621

      摘要 (386) HTML (0) PDF 3.07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传多样性下降被认为是水产生物经济性状降低的常见原因。虎龙杂交斑作为养殖规模最大的石斑鱼品种,近年来病害增多。为了探究是否是由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改变而影响虎龙杂交斑的养殖性状,本研究选用27个EST-SSRs标记,对苗种主产区6个虎龙杂交斑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6个群体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666 7~8.555 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511 6~3.959 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64 6~0.794 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9 1~ 0.750 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62 2~0.706 4。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70%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0.00%来自群体内个体间,94.3%来自所有个体间。主坐标分析(PCoA)也显示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HB和XC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翁田(WT)群体聚为一支,感城(GC)和桥头(QT)群体聚为一支,冯坡(FP)群体为独立一支。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所有样本被分为5 (K=5)个理论群体,会文博鳌(HB)群体由FP、WT、新村(XC)和GC群体集合而成。研究表明,杂交石斑鱼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清晰的分群,杂交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病原生物的变异和养殖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导致病害频发的原因。本研究为石斑鱼种质管理和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及杂交F1精子结构与活力

      2022, 46(1):41-50. DOI: 10.11964/jfc.20201012429

      摘要 (317) HTML (0) PDF 3.16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能够顺利获得杂交后代,其正反交核型都为(2n=49),但杂交后代精巢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现象,杂交泥鳅自交与回交实验表明,其雄性不可育。为了解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F1雄性不育的原因,实验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系统(CASA)、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泥鳅(DD)、大鳞副泥鳅(PP)、其正反杂交F1(DP)和(PD) 4种泥鳅精子的形态结构与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激活30 s时,DD和PP的精子运动率分别为76.50%±0.70%和75.17%±8.60%,极显著高于DP (3.65%±1.75%)和PD (2.68%±0.63%),且杂交泥鳅的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等运动参数也极显著低于DD和PP,说明杂交泥鳅精子的活力极其低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4种泥鳅精巢内细胞进行倍性鉴定,发现DD和PP精巢内大多为1N精子,而DP和PD精巢内除了正常单倍体精子外,还有大量的2N和4N以及少量的8N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发现,DD与PP精巢内精子细胞致密、结构完整、大小均匀,其全长分别为(33.71±2.12)和(34.28±1.83) μm。而DP和PD精巢内的精子其头长显著高于DD和PP的精子 ,其尾长、中片长和全长皆显著低于DD和PP的精子。研究表明,杂交泥鳅的精子与正常精子相比,在精子形态和内部DNA含量方面表现出明显多态性。这可能是造成杂交泥鳅雄性不育的原因。杂交泥鳅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常精子,如多尾精子、双核精子以及大头精子,根据测量,其头部大小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根据头部体积大小测量估算其倍性,其中有正常的精子即单倍体精子,同时有二倍体精子、四倍体精子、八倍体精子甚至更高倍性的精子。这些杂交泥鳅的异常精子为其精子活力低下以及雄性不育提供了重要证据。

    • 渤海莱州湾硬骨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演变

      2022, 46(1):51-72. DOI: 10.11964/jfc.20210512867

      摘要 (791) HTML (0) PDF 4.76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莱州湾作为黄渤海众多渔业生物关键栖息地,其鱼类早期发生量和补充量直接影响渤海乃至黄海渔业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实验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并结合补充调查,构建莱州湾鱼卵、仔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阐述近40年来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处在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 (2010—2019,以下同此表示) 初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均又呈现一定程度回升。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由1980s的44种,1990s前期的34种、后期的40种,2000s的35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4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38种。当前鱼卵种数仅为1980s的60%左右,资源丰度不足彼时三分之一;仔稚鱼种数为1980s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90%。生命周期短、性成熟早、处于食物链低端的中上层和底层小型鱼类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的主体成分。长期变化,相同季节优势种种类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栖息类型、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这些变化均由一系列复杂并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鱼类早期资源每个物种数量动态相互作用驱动,是捕捞和环境双重压力下导致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 嗜水气单胞菌ompA、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分析

      2022, 46(1):73-84.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7

      摘要 (270) HTML (0) PDF 4.12 M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嗜水气单胞菌ompA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分别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的影响,实验将目的基因克隆至乳酸菌穿梭表达质粒pPG612中,并电转至干酪乳杆菌中,经诱导后包被饲料对鲤进行饲养56 d,称重并采集血清及组织,分析生长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在56 d饲养免疫结束后结果显示,生长指标显示重组干酪乳杆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对生长无影响;免疫效果分析显示,血清中 IgM 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血清中AKP、LZM、SOD、CAT、C3和C4也均显著升高。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免疫后肝脏、脾脏、头肾及肠组织中的细胞免疫因子基因IL-1βIL-8、TNF-αNF-κBTLR5及MYD88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升;其中TLR5及MYD88表达量在Lc-mcs-flaA组高于Lc-mcs-ompA组。攻毒后Lc-mcs-ompA与Lc-mcs-flaA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9%与54%,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构建的重组干酪乳杆菌Lc-mcs-ompA与Lc-mcs-flaA免疫鲤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提高自身存活率,为预防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口服免疫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022, 46(1):85-94. DOI: 10.11964/jfc.20210112601

      摘要 (705) HTML (0) PDF 2.95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石斑鱼养殖过程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实验结合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5个准则层(水质、石斑鱼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养殖模式和养殖环境)和20个指标层风险因素(水温、pH、溶解氧、氨氮、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129 8,0.367 2,0.173 3,0.032 7,0.297 1},指标层风险因素中病毒感染 (0.248 5)、邻近区域发病情况 (0.138 4)、水温 (0.112 3)和养殖密度 (0.105 0)等权重值较高,推测它们是影响石斑鱼虹彩病毒病暴发的高风险因素。进一步实验室模拟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病毒感染剂量及养殖温度均显著影响鱼体内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SGIV)的复制及实验鱼死亡率。上述结论和评估模型中推定的高风险因素相吻合,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评估。

    • 壳寡糖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机制

      2022, 46(1):95-106. DOI: 10.11964/jfc.20210112570

      摘要 (653) HTML (0) PDF 3.09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壳寡糖(OCS)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通过在基础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和800 mg/kg的壳寡糖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4周,综合分析壳寡糖对石斑鱼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实验首先检测了壳寡糖对鱼体内免疫及抗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壳寡糖后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其次,添加壳寡糖可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占比。为进一步探究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壳寡糖对炎症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剂量壳寡糖会激活炎症因子基因IL-6和IL-1β的表达,而高剂量壳寡糖会通过NF-κB途径抑制IL-6、IL-1βTNF-α的表达。最后,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检测了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壳寡糖能通过NF-κB细胞通路抑制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壳寡糖的添加可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壳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 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2022, 46(1):107-115. DOI: 10.11964/jfc.20201212563

      摘要 (302) HTML (0) PDF 2.87 M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物,本研究从患出血病蝌蚪体内分离出菌株KD-CXB-1,健康蝌蚪在人工感染该菌后出现与自然感染蝌蚪相似的出血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死亡蝌蚪体内分离到与菌株KD-CXB-1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以上结果表明KD-CXB-1为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实验进一步对菌株KD-CXB-1开展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树构建、药物敏感性测定。形态学观察显示该菌为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长度约1 μm,表面粗糙。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生理生化实验确定KD-CXB-1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KD-CXB-1对氟苯尼考、丁香和苏木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乌梅、五倍子和黄芩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大黄和青霉素等8种药物不敏感。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筛选出的10种高敏感药物为有效防治蝌蚪出血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 半滑舌鳎源哈维氏弧菌分泌蛋白HutZ的功能鉴定及免疫原性

      2022, 46(1):116-125. DOI: 10.11964/jfc.20210212636

      摘要 (305) HTML (0) PDF 3.84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哈维氏弧菌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原,为了进一步探究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机制,本实验分别从前期筛选到的哈维氏弧菌强毒株H2LB1和弱毒株H1SAI3中提取胞外产物(ECPs),并通过蛋白质组学进行差异蛋白鉴定。从中选取了哈维氏弧菌强毒株特异性蛋白HutZ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和免疫原性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利用qRT-PCR检测了哈维氏弧菌在不同铁源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HutZ 基因表达量差异,进一步将克隆HutZ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重组HutZ蛋白。将纯化的HutZ蛋白与血红素共孵育,检测发现该蛋白能够结合血红素并改变其光吸收峰。将HutZ蛋白乳化后免疫半滑舌鳎2次,以间接血凝法检测免疫后1—7周的血清效价,同时在免疫4周后进行攻毒检测其免疫保护率。研究表明,HutZ蛋白免疫后的半滑舌鳎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128,攻毒免疫保护率达73.3%,说明HutZ蛋白可作为开发预防半滑舌鳎感染哈维氏弧菌的亚单位疫苗的有效候选抗原。

    •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作用

      2022, 46(1):126-135. DOI: 10.11964/jfc.20201012430

      摘要 (557) HTML (0) PDF 3.11 M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影响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实验以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MMP-1)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通过PCR技术克隆得到了TIMP cDNA序列,全长为2291 bp。利用NetNGlyc 1.0 Server和NetOGlyc 4.0 Server软件对TIMP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IMP有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第47、77和152位的Asn,以及一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即位于第108位的Thr。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皱纹盘鲍TIMP氨基酸序列与杂色鲍、太平洋牡蛎、泥蚶中TIMP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6.0%、18.9%和19.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过程中皱纹盘鲍不同组织中TIMP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弧菌感染早期,TIMP在血淋巴细胞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敲低皱纹盘鲍TIMPMMP-1的表达水平,研究TIMPMMP-1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鲍体内MMP-1表达沉默后,TIMP表达量显著上调;而TIMP表达受到抑制时,MMP-1表达量显著下降,说明TIMP表达受MMP-1负调控,而MMP-1表达受TIMP正调控。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TIMP及其与MMP-1相互作用在皱纹盘鲍先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也可为鲍养殖的病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有效微生物菌群 (EM)对蟹鲈混养模式下养殖水体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2, 46(1):136-148. DOI: 10.11964/jfc.20210112576

      摘要 (543) HTML (0) PDF 3.36 M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定期添加有效微生物菌群 (EM) 对蟹鲈混养养殖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对混养水体进行了Ⅰ期 (4月10号)、Ⅱ期 (4月20号)、Ⅲ期 (4月30号)和Ⅳ期 (5月10号)的监测,并通过水质理化指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水质和菌群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水体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细菌门,其中对照组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Ⅲ、Ⅳ期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Limnohabitans (20.34%),其余时期皆为微小杆菌属 (56.33%、38.11%、17.88%);对照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红育菌属 (10.37%),Ⅱ期为微小杆菌属 (47.67%),Ⅲ期和Ⅳ期皆为分枝杆菌属,分别为36.01%和42.27%;Sobs和PD指数显示,实验样品在Ⅰ期、Ⅱ期差异不显著,但在Ⅲ期和Ⅳ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EM的实验组在整个监测期总氮 (TN)显著降低,氨氮 (NH4-N)在Ⅰ期差异不显著,在Ⅱ期、Ⅲ期和Ⅳ期显著降低。关联分析显示,总氮是对菌群群落影响程度最大的环境因子,其中添加EM实验组的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与总磷 (TP)呈正相关,与TN、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蟹鲈混养模式下定期添加EM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有效抑制蓝细菌,且显著优化菌群结构,具有显著的水体原位修复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形成典型池塘混养模式的水质原位生态调控技术奠定基础,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 >综述
    • 我国淡水贝类种质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

      2022, 46(1):149-157. DOI: 10.11964/jfc.20210212638

      摘要 (693) HTML (0) PDF 3.66 M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记录的淡水贝类目前已经超过470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湖泊、河流和山间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其中我国特有种贝类在各主要分布水系的比例均高于50%,特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淡水贝类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淡水珍珠蚌中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以及一些食用贝类如中华圆田螺、螺蛳、河蚬等的资源开发比较充分,但是由于淡水贝类分布范围广、栖息环境多样,相对于其他一些淡水贝类,目前研究还仅限于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层面。整体上,国内淡水贝类的种质资源评估不够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就我国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与区域分布、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情况、引进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与利用现状及淡水贝类种质资源现行保护措施进行概述,并提出有关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