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5(5):0-0.

      摘要 (235) HTML (0) PDF 225.90 K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于多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估计的不同采样设计比较

      2021, 45(5):700-715. DOI: 10.11964/jfc.20200412232

      摘要 (451) HTML (0) PDF 6.97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高效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有利于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提高调查效率,从而为渔业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以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作为目标鱼种,使用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目标鱼种在4个季节的相对资源量分布,设置简单随机抽样(SRS)、常规系统抽样(SYS_r)、等距系统抽样(SYS_h)、按水深分层随机抽样(StRS_depth)、按区域分层随机抽样(StRS_region)和综合水深和区域分层随机抽样(StRS_total)共6种备选采样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Kriging插值数据进行再抽样,估计各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以相对估计误差(relative estimation error, RE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 RB)衡量估计结果的精准度,以准确度变化率(accuracy change rate,ACR)小于等于10%的标准确定最优调查站位数,比较不同采样设计在估计多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方面的表现并进行样本量优化。结果发现,3种抽样方法的估计准度不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除系统抽样外,其余采样设计方案均为无偏估计。随调查站位数增加,系统抽样的REE表现出无规律波动趋势。分层随机抽样的REE略低于系统抽样,且随站位数增加而降低。分层随机抽样是最优抽样方法,StRS_total是最优分层方案。不同目标鱼种、季节调查所需站位数不同,StRS_total进行4季度调查的最优站位数可设为80。

    • >综述
    • 水产动物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来源、检测及其防控与去除的研究进展

      2021, 45(5):813-829. DOI: 10.11964/jfc.20200612298

      摘要 (888) HTML (0) PDF 7.38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腥味一直是影响水产品品质与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长期困扰水产养殖相关产业。开展水产动物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来源、积累、检测和防控与去除方法等的研究,对提高水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来源,对放线菌、蓝藻等引起水产品土腥味的主要源头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土腥味物质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积累途径。同时,为有效评价水产品中土腥味物质的含量,将目前生产和研究中采用的感官分析、仪器检测等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比较。此外,文章比较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为有效防控和清除水产品中的土腥味提供参考;其中微生物拮抗和降解法以及池塘生态调控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防控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关于土腥味物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提升水产品品质、解决水产品土腥味问题提供了借鉴。

    • >研究论文
    • 2018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丰度多尺度空间异质性

      2021, 45(5):716-725. DOI: 10.11964/jfc.20191112045

      摘要 (524) HTML (0) PDF 5.91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磷虾是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充分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南极磷虾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基于2018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数据,将研究海域按经纬度划分为7个空间尺度,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显示:①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块金值和块基比逐渐减小,偏基台值和基台值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空间尺度为40'×40'时最大;②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的拟合效果不同,球状模型在空间尺度为20'×20'和50'×50'时拟合效果最好,指数模型在空间尺度为10'×10'时拟合效果最好,高斯模型在空间尺度为30'×30'、40'×40'和60'×60'时拟合效果最好,拟合结果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③磷虾资源丰度空间结构显示,基于各向异性,分维值在尺度为50'×50'时方向差异最小,在60'×60'时方向差异最大;基于各向同性,分维值在尺度为60'×60'时最小,50'×50'时最大。研究表明,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丰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致因与南奥克尼群岛的海洋流场、水团交换引起的营养物质、温盐跃层的变化等外在环境因素,以及南极磷虾自身的行为方式等内在因素有关。

    • 枸杞岛贻贝养殖筏架附着海藻的群落结构

      2021, 45(5):726-739. DOI: 10.11964/jfc.20200512257

      摘要 (526) HTML (0) PDF 7.08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贝类筏式养殖区的大型海藻种类组成和分布格局及季节变动等群落水平的特征,实验于201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9年冬季(2月)对枸杞岛贻贝养殖筏架上的附着海藻进行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共采集到49种附着海藻,隶属11目20科33属。在物种数季节变化上,秋季最高(29种),春季最低(20种),平均有23种;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上,夏季最高(5529.40 g/m2),秋季最低(2340.45 g/m2),年平均值为(3455.06±1480.40) g/m2;平均物种数和平均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均呈现从养殖区内侧至外侧逐渐减少的特点;附着海藻多样性指数(H')最高为秋季(2.30),最低为夏季(1.87),年平均值为2.07±0.18;全年共采集到优势海藻13种,最高是秋季(8种),夏季最低(5种),平均有6种,其中宽角叉珊藻和密毛沙菜是养殖筏架上的全年优势种;优势海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为密毛沙菜(2.21)和铜藻(0.74);生态位重叠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是扁江蓠-铜藻(0.86)和带形蜈蚣藻-铜藻(0)。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的存在,延长了舌状蜈蚣藻、密毛沙菜等红藻的生长期,拓宽了铜藻等褐藻的栖息范围,从而改变了养殖区内大型海藻的群落结构,有利于所在海区维持更高的全年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海藻碎屑产生量,为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海藻场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 光照颜色对虹鳟行为反应、血浆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1, 45(5):740-747. DOI: 10.11964/jfc.20200812368

      摘要 (542) HTML (0) PDF 7.63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照是影响鱼类行为、生理以及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为研究光照颜色对虹鳟行为反应、血浆皮质醇、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根据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分别将白、红、黄、蓝和绿5种光照颜色灯带铺设在室内试验水槽中央底部,将虹鳟放置在水槽同一侧,观察虹鳟在水槽中穿越灯带尾次数及行为反应;根据行为生理学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在不同光照颜色下虹鳟血浆皮质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5种光照颜色下虹鳟穿越灯带尾次数均低于空白组,其中黄光、白光条件下穿越灯带尾次数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其余3种光照颜色,红光、蓝光、绿光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黄光条件下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其余4种光照颜色,空白组和其余4种光照之间无显著差异。5种光照颜色下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具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虹鳟比较适应蓝光和绿光,对黄光和白光有一定的趋避反应,且黄光的趋避效果最强;虹鳟可通过自身生理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光照颜色变化。

    • 配合饲料和冰鱼对单体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及其肌肉品质的影响

      2021, 45(5):748-759. DOI: 10.11964/jfc.20200512261

      摘要 (515) HTML (0) PDF 5.95 M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性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本实验通过连续采样分析了单体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肌肉的营养成分,并进一步比较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成活率和蜕壳间隔。结果显示:①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冰鱼组,而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蜕壳间隔二组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蜕壳阶段,在体质量指标上,配合饲料组小于冰鱼组,其中第3次蜕壳后二组间差异显著;增重率在雌、雄蟹体间存在差异,其中雌蟹在第2次蜕壳后配合饲料组的增重率极显著小于冰鱼组,而雄蟹在第1次和第4次蜕壳后2个阶段配合饲料组的增重率极显著大于冰鱼组。②在配合饲料和冰鱼2组投喂下肝胰腺指数分别为3.59%和4.45%,性腺指数二者分别为3.20%和2.25%,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在二组投喂下无显著差异。③在肌肉氨基酸含量方面,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呈味氨基酸总量(∑FAA)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从单个氨基酸含量看,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而脯氨酸(Pro)含量则是配合饲料组显著大于冰鱼组。④在肌肉脂肪酸含量方面,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DHA+EPA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鱼组;从单个脂肪酸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6:1和C18:1n-9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ARA和DHA配合饲料组却显著高于冰鱼组。研究表明,在该单体养殖条件下,配合饲料组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上接近冰鱼组,而在性腺发育和成活率上则优于冰鱼组,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更具有发展优势。

    • 急性盐度胁迫对日本黄姑鱼肌肉组织转录组的影响

      2021, 45(5):649-660. DOI: 10.11964/jfc.20200612317

      摘要 (619) HTML (0) PDF 5.90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度是影响鱼类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为探讨急性盐度胁迫对经济海水鱼类日本黄姑鱼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基于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不同盐度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幼鱼肌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高盐组、低盐组和对照组分别获得46 379 598、36 130 844和38 715 820条Clean reads,总碱基数分别为5.27、4.87和5.53 GB。经组装得到91 667条转录本,去冗余后拼接得到61 601条Unigenes。与对照组相比,高盐组和低盐组分别有2 230和1 377个差异Unigene上调,1 959和2 447个差异Unigene下调,随机选取6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通过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在高盐组和低盐组中分别发现21和4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离子通道相关,共有的离子通道相关基因为15个,其中14个基因表达趋势一致。而在高盐组和低盐组发现的离子转运体基因分别为6和10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蛋白酶体、补体激活方面, 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绑定、催化活性、信号传导和分解代谢等方面。研究表明,日本黄姑鱼对急性盐度胁迫的适应可能是一个涉及多组织和多基因的复杂过程,盐度变化能够影响肌肉组织的离子通道、离子转运体,蛋白降解和免疫系统功能。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开展日本黄姑鱼盐度适应的调控机制及养殖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 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鱼源嗜水气单胞菌中内生质粒pAhW39的克隆及功能

      2021, 45(5):760-768. DOI: 10.11964/jfc.20200412220

      摘要 (417) HTML (0) PDF 6.03 M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中内生质粒与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表型的关系,实验克隆并分析了分离自湖北仙桃某渔场患病团头鲂的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嗜水气单胞菌W39菌株中的质粒pAhW39。测序结果显示,质粒pAhW39的大小为6 739 bp,GC含量为46.13%,低于目前已公布的嗜水气单胞菌染色体DNA的GC含量(60.1%~62.0%),表明该质粒可能是通过水平转移而获得;含有4个预测的开放阅读框 (ORF),即nspV nspV-like、repBqnrS2,分别负责编码II型核酸内切酶NspV和NspV-like、复制蛋白RepB和喹诺酮类耐药蛋白QnrS2。在无抗生素压力条件下,质粒pAhW39的稳定性较高,不容易丢失。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耐药性发现,与质粒pAhW39消失株(W39-C)相比,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和环丙沙星对W39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升高16倍和8倍,表明载有qnrS2的pAhW39介导了W39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pAhW39与分离自美国马里兰州某医院管道废水的气单胞菌ASNIH2菌株中的质粒pAER-e58e相似度极高,碱基一致性高达99.9%,表明pAhW39(或pAER-e58e)传播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同时提醒我们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在鱼源气单胞菌中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在水产养殖上快速而广泛地传播。

    • 马氏珠母贝Bcl-2-like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初探

      2021, 45(5):661-671. DOI: 10.11964/jfc.20201012445

      摘要 (512) HTML (0) PDF 6.25 M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B淋巴细胞瘤-2(B -cell lymphoma, Bcl-2)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在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实验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PmBcl-2-like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PmBcl-2-like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免疫刺激后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mBcl-2-like cDNA全长为2 180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50 bp,共编码54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1.62 ku;结构域预测分析表明PmBcl-2-like含有Bcl-2家族典型的BH1-4结构域;多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PmBcl-2-like与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较高,保守性较强;荧光定量结果表明PmBcl-2-like在马氏珠母贝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性腺,表达量最低为中央膜区;在胚胎期表达量较高,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机体受到脂多糖(LPS)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72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2.5倍;肽聚糖(PGN)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6 h达到最高,48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7.28倍;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3 h达到最高,12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6.49倍。研究表明,PmBcl-2-like可能在马氏珠母贝发育和免疫防御反应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 鳗鲡疱疹病毒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21, 45(5):769-777. DOI: 10.11964/jfc.20200712326

      摘要 (383) HTML (0) PDF 6.09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利用PCR扩增出AngHV ORF49的序列,克隆至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2a-ORF49,作为qPCR的标准品;根据ORF49序列设计引物,以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 Ⅰ q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AngHV的qPCR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qPCR的阈值循环数(cycle threshold value, CT)与标准品的拷贝数线性关系良好,且线性范围广,获得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0.999,扩增效率为100.855%;该方法特异性好,可特异性检测AngHV,而对鲤疱疹病毒Ⅲ型(Cyprinid herpesvirus 3, CyHV-3)、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 RGV)和鳗鲡虹彩病毒(Eel iridovirus, EIV)无扩增;该方法重复性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1%和2%;该方法灵敏性高于普通PCR法,最低可检测到10个病毒拷贝,而普通PCR法为1 000个病毒拷贝。qPCR检测发现,在感染AngHV的欧洲鳗鲡主要组织内均可检测到AngHV,并且鳃、鳍和皮肤黏液内的病毒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对保存的25份疑似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6%,而普通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仅为76%。本研究建立的AngHV SYBR Green Ⅰ qPCR检测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AngHV的快速和定量检测,对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防控也具有重要意义。

    • 海带雌配子体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构建及特异分子标记邻近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序列

      2021, 45(5):672-681. DOI: 10.11964/jfc.20200112143

      摘要 (563) HTML (0) PDF 6.69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UV性别决定系统在一些低等生物生活史的单倍体阶段展现出特定的进化和遗传特性。实验构建了一个海带雌配子体基因组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结果显示,该文库包含31 872个克隆,插入片段平均长为115 kb,覆盖6.57倍的海带基因组。利用海带雌配子体特异性的标记FRML-1488的序列为探针筛选BAC文库,获得4个阳性BAC克隆。随机挑选一个克隆(638-C12),通过Roche454第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并经过间隔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了解到该BAC克隆的插入片段长为86 996 bp。该序列位于海带基因组的Scaffold285上,占后者序列总长的22.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雌配子体特异性标记FRML-1488的上游存在大量的微卫星以及Copia逆转录转座子等重复序列。推测BAC克隆638-C12的插入片段可能与海带U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相关。本研究是BAC文库在海带性别相关序列图位克隆的首次应用报道,将有助于海带性别染色体结构的揭示及性别决定机制的解析。

    • 帆张网帆布面积对网具作业性能的影响

      2021, 45(5):778-784. DOI: 10.11964/jfc.20200412242

      摘要 (417) HTML (0) PDF 6.04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帆布面积增加在促进网口扩张的同时,也使网具整体阻力增加。为了明晰帆布面积对网具整体作业性能的影响,以网口面积与网具阻力的比值(K)作为帆张网网具性能比较参数,通过模型实验分析帆布面积对网具作业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流速为0.24 m/s时,K值随帆布面积增加而递增,但增速逐渐趋缓,帆布面积趋于0.288 m2时,K呈现接近峰值的特征;流速≥0.4 m/s时,K值保持平稳,与帆布面积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帆布面积趋于0.288 m2时,此时帆布面积与网具匹配系数(P)趋于0.072,网具可在各种流速条件下均保持较好的作业性能,根据实验观察,此时背腹网网衣受力均匀,网型较好;网具整体阻力(F)与帆布面积(A)和流速(V)呈幂函数关系,其表达方式为F=334.32×A0.5×V 1.61;帆布展弦比对K值变化趋势影响较小;以上结论可为帆张网帆布、锚与网具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西北太平洋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特性分析

      2021, 45(5):682-690. DOI: 10.11964/jfc.20200512265

      摘要 (389) HTML (0) PDF 5.90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摄食器官,是研究头足类摄食生态的重要材料。为研究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特性,根据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268尾北方拟黵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数据进行测定,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划分,分析色素沉积等级是否存在性别间差异,并拟合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和角质颚外形参数的关系。结果发现,9—11月西北太平洋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以6级和7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1.11%。色素沉积与胴长、体质量、角质颚外部形态(上头盖长、上脊突长、上喙长、下头盖长、下脊突长和下喙长)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且均呈正相关,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00.67150.76150.91650.91880.67720.80710.9153。色素沉积等级与性腺成熟度关系也呈正相关,并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均呈正相关关系,总体上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步增加。

    • 中国渔业的要素投入、规模报酬与技术效率分析

      2021, 45(5):785-797. DOI: 10.11964/jfc.20200712331

      摘要 (446) HTML (0) PDF 6.08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渔业科技投入,但中国渔业技术效率表现如何,渔业要素投入结构是否合理,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CD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通过对2012—2019年全国29个省的232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渔业要素投入结构和渔业技术效率。结果显示:①中国渔业从业人员、渔业养殖面积、机动渔船功率水平、鱼苗投入要素弹性呈现递增的趋势,但除鱼苗以外,渔业从业人员、渔业养殖面积、机动渔船功率水平的要素投入贡献份额都为负,渔业从业人员、养殖面积、渔船功率等要素投入过量;②中国渔业规模报酬较低,还没有实现规模报酬效用,生产效率较低,渔业科技要素投入不足;③中国渔业技术效率低于农业领域其他行业技术效率水平,但是渔业技术效率呈递增的趋势,沿海地区的技术效率大于内陆地区。研究表明,渔业技术效率低和要素投入协同存在相关性,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是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要素投入协同才能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 嘉陵江下游江段蛇种群动态及利用现状

      2021, 45(5):691-699. DOI: 10.11964/jfc.20200312215

      摘要 (436) HTML (0) PDF 6.02 M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嘉陵江下游江段蛇资源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和研究其种群资源开发现状,于2015和2016年在嘉陵江下游江段共收集256尾蛇,运用Fista Ⅱ软件对蛇的生长参数及种群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嘉陵江下游蛇体长(L)和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7.5×10−5×L2.58(R2=0.7311n=256),通过体长变换渔获曲线法,计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173.81 mm,生长系数K=0.73,起点年龄t0=−0.23;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L=173.81[1−e−0.73(t+0.23)]。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分析结果显示,2015和2016年蛇种群的实际开发率(68%和69%)均超过理论最大开发率(42%),种群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研究表明,嘉陵江下游江段蛇偏向r选择类型,为负异速生长型鱼类,其种群为单峰补充,补充高峰在4—6月;当前蛇种群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过度捕捞和种群自然补充量减少是蛇资源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

    • >综述
    • 耐盐碱鱼类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21, 45(5):798-812. DOI: 10.11964/jfc.20190311681

      摘要 (481) HTML (0) PDF 6.01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耐盐碱鱼类生理和分子适应机制的解析,是培育适于中、高碱度盐碱水域增养殖种的先决条件。围绕世界各国适于中、高碱度盐碱湖泊养殖的鱼类代表种,从组织结构的微观调整、血液离子和渗透压调节、特殊氨氮代谢的形成、酸碱调节、激素调节以及基因组特定区域的选择性表达和适应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耐盐碱鱼类的盐碱适应机制具有多样、复杂、系统性强的特点。建议借助先进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系统整合耐盐碱鱼类在生理、表型、行为和各种组学的遗传信息,将相关性探索研究拓展到基因水平的因果关系确定,推动耐碱鱼类的分子遗传基础与分子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进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