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5(4):0-0. DOI: 10.11964/jfc.20210400

      摘要 (323) HTML (0) PDF 227.95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凡纳滨对虾中发光坎氏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2021, 45(4):600-612. DOI: 10.11964/jfc.20200112121

      摘要 (538) HTML (0) PDF 6.85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死亡的致病机理,实验采用TCBS培养基从濒死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分离到浅绿色、直径3~7 mm的发荧光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经API 20E鉴定,分离株PvL-1与坎氏弧菌参考菌株CAIM249相似度为90%;fitZ序列与坎氏弧菌CP020076相似度为99.31%;gapA序列与坎氏弧菌EF596552相似度为98.89%;采用坎氏弧菌种特异性引物对PvL-1进行PCR分析,可扩增出坎氏弧菌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轮虫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特异性片段,上述结果表明PvL-1为坎氏弧菌成员。分离菌株在10%脱纤维羊血平板呈β溶血,脱脂奶粉平板出现明显透明圈,表明存在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分析了PvL-1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溶血素基因、菌毛基因和其他毒力基因,表明PvL-1具有AP4、TLHvcahHlyflaCmukFgloBsodBesrB等毒力基因。PvL-1可使健康凡纳滨对虾发病死亡,濒死凡纳滨对虾与自然发病虾呈现类似症状,对凡纳滨对虾半数致死浓度(LD50)2.94×104 CFU/尾;病理组织观察发现,人工感染发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小管细胞脱落、崩解、血细胞浸润等,与自然发病凡纳滨对虾病理特征相同。研究表明,本次实验分离到可发光的坎氏弧菌PvL-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致病性,拓展了对凡纳滨对虾发光坎氏弧菌的认知。

    • 坛紫菜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基因(Ph-mad2)的克隆及其在单性生殖过程中的表达

      2021, 45(4):505-514. DOI: 10.11964/jfc.20200112129

      摘要 (457) HTML (0) PDF 6.83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坛紫菜雌配子体单性生殖过程的细胞二倍化机制,实验基于坛紫菜雌性配子体的转录组信息,克隆和分析了坛紫菜的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PhMAD2)基因(Ph-mad2),同时对其在坛紫菜单性生殖发生过程中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中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坛紫菜Ph-mad2基因的cDNA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3.8 ku。从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可知,坛紫菜PhMAD2蛋白中所具有的典型的HORMA结构域和保守的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均与团藻和莱茵衣藻MAD2蛋白相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坛紫菜与藻状菌纲的异丝水霉和寄生水霉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与可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营养细胞相比,在坛紫菜单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细胞二倍化的生殖细胞和单性孢子时期,Ph-mad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但是,在随后可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单性孢子萌发体细胞和处于营养生长期的单性孢子体细胞中则表达上调。这一结果暗示Ph-mad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阻碍了坛紫菜单性生殖初期单倍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组装检验点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它们发生了染色体加倍。

    •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评析与完善建议

      2021, 45(4):613-620. DOI: 10.11964/jfc.20200212148

      摘要 (1336) HTML (0) PDF 6.48 M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2018年我国沿海5省开展了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试点渔业的捕捞限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分析。试点渔业在利用专项捕捞许可制度限制捕捞准入、加强渔捞日志管理、试行观察员制度、吸纳基层渔民组织参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同试点之间在实施捕捞限额管理的渔业资源种类选择、渔场和渔船及作业方式的特定性、配套制度等方面具有共性;在捕捞对象种类的单一性、渔场进入的排他性、捕捞限额分配方式、渔获量监测措施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仍存在多鱼种渔业问题、捕捞生产监测制度尚未建立、针对性资源调查监测不足、捕捞限制性措施未能有效执行、管理能力和体制不适应需求、违反管理要求的法律责任缺失等问题。建议修改《渔业法》以完善捕捞限额制度体系,加强和完善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建立综合性渔业数据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基于捕捞许可制度的捕捞作业限制,建立多方参与和跨区域联合的监管机制,根据渔业特点分类设置捕捞限额及其管理机制。

    • 不同体质量中华倒刺鲃的静止代谢率和生长性能

      2021, 45(4):515-521. DOI: 10.11964/jfc.20191212116

      摘要 (530) HTML (0) PDF 11.57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体质量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生长能力的差异,在25 ℃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体质量大小(10、20、40、100和180 g组)中华倒刺鲃的静止代谢率(RMR);经过为期28 d投喂养殖实验,测定各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饲料转化效率(FE);并测定不同体质量大小(10.4~248.1 g)实验鱼的生长激素(GH)水平。随体质量的增加,中华倒刺鲃个体RMR显著增加,单位体质量RMR显著下降;SGR和FR均显著增加;体质量对FE影响不显著;GH水平与体质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 = −0.753,n = 30)。单位体质量RMR与SGR(r = 0.586,n = 51)和FR(r = 0.640,n = 5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FE(r = 0.100,n = 51)关系不显著;SGR与FR(r = 0.956,n = 51)和FE(r = 0.447,n = 30)均呈显著正相关;FR与FE(r = 0.245,n = 30)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小体质量中华倒刺鲃具有相对更高的维持能量的消耗和生长潜能,归因于小体质量鱼具有更高的摄食消化及同化能力。

    •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逻辑

      2021, 45(4):621-631. DOI: 10.11964/jfc.20190811916

      摘要 (633) HTML (0) PDF 6.47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渔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为渔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渔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成时代大势所趋,为此有必要在治理中开展系统性分析,以厘清价值排序,充分发挥“上层建筑”指导作用。本研究从伦理视角出发,提出渔业伦理界说,梳理渔业生态、社会和产业伦理,阐释符合伦理的治理理论、实践指南和分析矩阵。通过对中国现代渔业治理伦理价值的探究,明确传统生态智慧蕴含的丰富渔业生态伦理元素,有效解决“三渔”问题,是政府在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伦理性挑战。因此,中国应重视渔业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

    • 长蛸脑显微结构及视腺的超微结构

      2021, 45(4):522-530. DOI: 10.11964/jfc.20200212169

      摘要 (599) HTML (0) PDF 7.47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长蛸神经系统结构及神经调控机制,通过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长蛸的脑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食道为参照,根据所处位置将脑分为3部分: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食道上下神经团两侧的视叶区。食道上神经团包含垂直叶、上额叶、下额叶、前基底叶和后基底叶,食道下神经团包含腕叶、足叶、巨细胞叶、色素细胞叶、内脏叶、外套内脏叶和血管舒缩叶,视叶区包含视神经、视叶、视腺、嗅叶、脑脚叶和视神经束。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视腺进行显微和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视腺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位于视神经束区上,与嗅叶和脑脚叶相邻;内部可观察到大量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范围为4~8 μm;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高尔基体分泌的分泌小泡与大泡。研究表明,长蛸视腺结构特征与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的高度相似。

    • 棘胸蛙脾脏的进化水平分析与血脾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2021, 45(4):531-542. DOI: 10.11964/jfc.20200812388

      摘要 (496) HTML (0) PDF 7.82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棘胸蛙脾脏的进化水平及血脾屏障的组成与功能,采用组织学与电镜技术,酸性α-乙酸萘酚酯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并结合活体注射台盼蓝染液对棘胸蛙脾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棘胸蛙脾脏出现了红髓与白髓的分化,但边界不清,无边缘区结构,未形成动脉周围淋巴鞘与生发中心;椭球体少量分布于红髓与白髓的边界区,未形成椭球周围淋巴鞘。由黑色素巨噬细胞聚集而成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分散在白髓内部,或包裹于白髓四周。脾脏内细胞对酸性α-乙酸萘酚酯酶染色呈阴性。超微结构观察与台盼蓝活体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棘胸蛙的血脾屏障由脾索中的网状细胞及游离的巨噬细胞组成,吞噬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研究表明,棘胸蛙脾脏的进化处于中等水平,脾脏内已具备血脾屏障结构保障着白髓内环境的稳定。实验结果完善了棘胸蛙脾脏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深入探索无尾类两栖动物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 >综述
    • 水产动物锌营养生理及其与脂类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2021, 45(4):632-645. DOI: 10.11964/jfc.20200612309

      摘要 (851) HTML (0) PDF 6.95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锌是水产养殖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维持着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等功能。为了深入解析锌调控水产动物营养物质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饲料锌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锌稳态调控系统中的关键蛋白(锌转运蛋白ZnTs和ZIPs家族、MTs和MTF-1)的结构特征和功能,锌对水产动物脂类代谢和沉积的影响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目前,虽然水产动物锌营养生理、代谢以及对脂类代谢的调控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重点仍需加强“水产动物锌需求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锌稳态调控机制的揭示以及营养代谢分子机制的解析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水产动物锌营养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莱州湾“伏休”结束前三疣梭子蟹的资源状况及其分布特征

      2021, 45(4):543-551. DOI: 10.11964/jfc.20200312211

      摘要 (480) HTML (0) PDF 6.75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0—2017年莱州湾“伏休”结束前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轮廓系数法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放流回捕资料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提出了建议。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三疣梭子蟹南部资源明显优于北部;依据Rousseeuw质量指数分为3组,分别为近岸组、远岸组和深海组,分组评估合理,平均轮廓系数为0.34,组内相似度较高,聚类效果较好;从时间变化上,三疣梭子蟹资源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性,依据Rousseeuw质量指数分为3组,分别为较好组、一般组和较差组,分组评估合理,平均轮廓系数为0.15,组内相似度较低,聚类效果较差。另外,空间分组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与“伏休”结束前近岸组资源密切相关;时间分组的SIMPER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主要取决于“伏休”结束前的近岸资源。因此,“伏休”结束前三疣梭子蟹近岸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对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影响至关重要,建议在实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时,不仅要保持增殖的规模,还应重点关注前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从而有效增加近岸资源,进一步实现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修复的意义。

    • 山东近海鱼类群落种类组成与空间结构的周年变化

      2021, 45(4):552-562. DOI: 10.11964/jfc.20200312206

      摘要 (917) HTML (0) PDF 6.91 M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近海渔业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的影响,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为全面了解山东近海鱼类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为渔业资源的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6—2017年在山东近海进行的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生态类群进行划分,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调查所捕获的134种鱼类,其中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的物种有53种,以鲈形目种类最多。NMDS分析表明,53种主要鱼类可划分为a~c 3个生态类群,其中a类群集中出现在夏季,c类群主要在秋季出现,b类群的生物量和数量在全年中变化相对较小,且在春、冬两季具有明显优势。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上,NMDS和ANOSIM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莱州湾海域(A区)与黄海邻近海域(B、C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在4个季节均较为明显。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造成A区与B、C区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的物种具有季节性变化,春季主要为短吻红舌鳎和黄鮟,夏季主要为鳀,秋季为小眼绿鳍鱼,冬季为斑尾刺虾虎鱼和黄鮟。

    • 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对养殖水体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及作用途径

      2021, 45(4):563-577. DOI: 10.11964/jfc.20200212150

      摘要 (477) HTML (0) PDF 6.98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养殖水体底栖鱼类肠道排泄物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将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用野外养殖水域沉积物(底泥)混匀包埋,在10、15和20 ℃梯度温度下进行休眠体复苏实验。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休眠体主要复苏期为第3~15天,在10和15 ℃条件下,青鱼排泄物组(MP)、鲇排泄物组(SA)和青鱼-鲇排泄物混合组(MP-SA)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K),且MP组也显著高于SA组和MP-SA组;在20 ℃条件下,MP组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显著高于SA组、MP-SA混合组和CK组,但SA组和MP-SA组与CK组复苏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MP组沉积物中优势菌群以假单胞菌为主,SA组和MP-SA组优势菌群分别以芽孢杆菌和厚壁菌为主,第0~12天为菌群增殖期,且此期间沉积物-水体界面(SWI)实验MP组、SA组和MP-SA组溶解氧含量(DO)和氮磷比(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能促进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且这种促复苏效果在低温区间(10~15 ℃)更显著,可能是排泄物中菌群在生长增殖期降低了沉积物-水体界面N/P和DO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养殖水体底泥清淤和春季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缢蛏动态能量收支生长模型的建立

      2021, 45(4):578-587. DOI: 10.11964/jfc.20190911941

      摘要 (1079) HTML (0) PDF 6.92 M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缢蛏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数值模型,实验根据 DEB 理论,采用相应方法测定计算了建模必须的形状系数(δm)、阿伦纽斯温度 (TA)、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pM]、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 等基本参数。以水温和叶绿素浓度作为强制函数,针对围塘水质因子与春秋两季放养的缢蛏生长数据,利用 STELLA 10.0软件构建了缢蛏的 DEB 模型。结果显示,缢蛏δm值为0.3458,TA平均值为(5448±960) K,[pM]=17.68 J/(cm3·d),[EG]=4050 J/cm3,[EM]= 1 840 J/cm3;构建的DEB 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缢蛏软体部干重的生长,并且反映了不同时间的能量分配情况。春季放苗的缢蛏,在8月10日—9月20日,水温(29.8~32.2 ℃)为其主要生长限制因子;在9月30日—11月10日,食物为主要限制因子。秋季放苗的缢蛏,则在7月1日—9月20日表现出强烈的温度限制(30.5~32.2 ℃),而食物限制贯穿于整个模拟期间,在3月10日—5月20日限制最大。故秋季放苗的缢蛏更应在春季加大藻的培育,在夏季高温前达到上市规格。

    • 两种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镉积累量的影响

      2021, 45(4):588-599. DOI: 10.11964/jfc.20191012013

      摘要 (467) HTML (0) PDF 6.53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0.40%硫酸软骨素(CS)和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AOKGM)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抗氧化及镉胁迫之后抗氧化性能和组织中(肝脏、肾脏和鳃) 镉积累量的影响,实验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8.00±8.54) g的齐口裂腹鱼分为3组(对照组、AOKGM组和CS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然后每个实验组选取120尾齐口裂腹鱼暴露在镉环境中,进行15 d的镉胁迫实验(镉浓度分别为0、0.10、0.25 和1.00 mg/L),分别对2种多糖在齐口裂腹鱼生长及抗氧化性能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分析镉胁迫后2种多糖的抗氧化性能和组织中镉的积累量。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2种多糖显著提高了齐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脾体指数和头肾指数;粗脂肪、灰分和粗蛋白质相对于对照组也有显著影响。CS和AOKGM均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蛋白(TP)和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葡萄糖(GLU)含量;CS能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胆固醇(TC)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与镉浓度0 mg/L相比,MDA含量在镉浓度为1.00 mg/L时最高,SOD活性在镉浓度为1.00 mg/L时最低,GSH-Px活性在镉浓度为0.25和1.00 mg/L时显著降低,NO含量在镉浓度为0.25和1.00 mg/L时显著升高。镉胁迫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2种多糖组的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降低;NO含量在镉浓度0.10~1.00 mg/L胁迫时显著降低;CS显著提高镉浓度0.10、0.25 mg/L胁迫下的GSH-Px活性,AOKGM组GSH-Px活性在镉浓度为0.25、1.00 mg/L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无镉组对比,齐口裂腹鱼肝脏、肾脏和鳃镉的积累量在各镉浓度下显著增加;而CS和AOKGM均能够降低机体组织镉含量。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40%的2种多糖均能提高齐口裂腹鱼生长、抗氧化性能,降低镉胁迫下鱼体肝脏、肾脏和鳃中镉的积累量,缓解镉对齐口裂腹鱼造成的氧化损伤,为齐口裂腹鱼饲料的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唇䱻twist1和twist2基因克隆及其在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表达

      2021, 45(4):489-496. DOI: 10.11964/jfc.20190911983

      摘要 (728) HTML (0) PDF 6.88 M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着2种twist基因,即twist1和twist2,二者对骨骼的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唇䱻twist1和twist2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实验克隆得到了唇䱻twist1和twist2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唇䱻TWIST1和TWIST2与其他鱼类保守性较高,都具有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和色氨酸-精氨酸(W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唇䱻TWIST1和TWIST2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䱻twist1和twist2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twist1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心脏中次之,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twist2在皮肤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此外,twist1和twist2基因的表达量在肌间刺骨化的4个关键阶段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表明,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在经济鱼类中克隆得到了twist基因,并揭示了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twist基因功能以及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 中华绒螯蟹肌肉抑制素基因(MSTN)同义突变对基因转录和翻译效率的影响

      2021, 45(4):497-504. DOI: 10.11964/jfc.20200512263

      摘要 (715) HTML (0) PDF 6.42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同义突变对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实验应用定点突变、体外转录和过表达等技术对中华绒螯蟹肌肉抑制素基因(Es-MSTN)中发现的5个SNP同义突变位点即SNP1(C/T)、SNP2(C/T)、SNP3(C/T)、SNP4(A/G)和SNP5(T/G),及其对应的12种基因型组合(CG、TA、1T、2T、3T、4A、5T、1C、2C、3C、4G和5G)进行了转录和翻译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12种基因型在体外转录中存在转录效率差异,1C基因型的转录水平最高,而CG和TA基因型的转录水平最低,差异显著;且TA基因型转录水平显著高于CG基因型。对上述基因型在293T细胞中进行过表达研究发现,不同突变基因型在转染后的不同时间(24、36、48、60、72、84、96和108 h)的表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且TA突变基因型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CG突变基因型。研究表明,5个同义突变位点对中华绒螯蟹Es-MSTN的转录和翻译具有重要影响,同义突变也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