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体长频次分布与采样量间关系的比较

      2021, 45(2):200-208. DOI: 10.11964/jfc.20170610861

      摘要 (527) HTML (0) PDF 2.67 M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量化和比较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体长频次分布与实际收集的观测样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收集的样本体长信息能够反映研究区域鱼种真实的体长组成信息这一假设,根据春、夏两季在温台渔场采集的3种经济鱼类 (小黄鱼、银姑鱼和龙头鱼)的体长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样本量方案。利用均方差异值(mean square difference, MSD)来量化不同体长组数据之间的频次分布差异,t检验来检测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是否存在季节性差异。结果显示,①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小黄鱼的平均体长 [(135.20±19.62) mm]大于夏季小黄鱼 [(123.90±19.47) mm],春季银姑鱼的平均体长 [(105.00±46.84) mm]大于夏季银姑鱼 [(86.14±21.60) mm],夏季龙头鱼的平均体长 [(199.60±17.40) mm]要大于春季 [(180.00±17.92) mm]。此外,3个研究对象的主要体长范围也具有季节性差异。鱼种间的生物学差异及其体长组成季节性差异会影响体长频次分布精度与不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②模拟研究中体长组个数的设置会影响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当样本量较小时,MSD值随体长组个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在有效样本量为50的假设前提下,体长组设置为10组对于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更加有利。③体长频次分布的精度变化可作为设置有效样本量的依据。在基于单个站点50个样本量能够反映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真实体长结构的假设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将春季小黄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0~40个,春季银姑鱼的采样量设置为42~48个,春季龙头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4~40个。

    • >综述
    • 人造海鲜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1, 45(2):306-316. DOI: 10.11964/jfc.20200412239

      摘要 (645) HTML (0) PDF 2.23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人造海鲜的研究。人造海鲜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植物中提取优质蛋白、脂肪和色素等合成的植物基海鲜肉,另一种是通过获取海洋生物的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培养海鲜肉。通过研究发现,干细胞培养而来的海鲜肉在口感和风味上更接近真实海鲜肉。目前人造海鲜肉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成本,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口感上与真实海鲜肉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两种来源的人造海鲜肉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造海鲜制作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关注了3D打印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我国人造肉在海鲜产品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2021, 45(2):209-220. DOI: 10.11964/jfc.20200212170

      摘要 (590) HTML (0) PDF 2.52 M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环境及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 rRNA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方法来分析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弓形杆菌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和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1, 45(2):221-234. DOI: 10.11964/jfc.20200312196

      摘要 (723) HTML (0) PDF 4.66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本研究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FWP)、海水池塘养殖模式(SP)、高位池养殖模式(HP)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FP)]下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WP和HP下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SP和BFP,4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在SP、BFP和HP模式中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是造成4种养殖模式肠道菌落差异的关键贡献类群,FWP模式中蓝藻门的丰度远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弧菌科和支原体科是4种养殖模式的共有核心微生物中最丰富的2个科。此外,不同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并不相同,FWP模式的肠道细菌指示类群为丙酸杆菌科,BFP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为黄杆菌科。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P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而FWP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稳定。

    • 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

      2021, 45(2):235-245. DOI: 10.11964/jfc.20200512275

      摘要 (696) HTML (0) PDF 2.48 M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 万粒/个,卵径为75~85 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 ℃,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 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 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 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 ℃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 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 饲料中添加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2021, 45(2):246-254. DOI: 10.11964/jfc.20191012039

      摘要 (725) HTML (0) PDF 2.04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在不同鱼粉含量的饲料中添加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采用2×3双因子实验设计,在鱼粉含量分别为 18%(A)和 15% (B) 的基础饲料中添加 0、 3%和6%浒苔 (分别记为A0、 A3、 A6、 B0、B3和B6),制成 6 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5%)。饲喂初始体质量为(3.0 ±0.1) g 的凡纳滨对虾,共6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饲养 8 周后,测定虾体生长性能、常规组成、营养物质利用、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结果显示,饲料中的鱼粉和浒苔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终末均质量、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A0组终末均质量为22.6 g,增重率最大(654.2%),饲料系数最低(1.61);B6组终末均质量为20.8 g,增重率最低(595.7%),饲料系数最高(1.81);在 18%、 15% 鱼粉饲料中添加 3% 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 6% 浒苔,显著降低了增重率,升高了饲料系数;在同等的浒苔添加量下,15%鱼粉组(B组)的增重率在数值上低于18%鱼粉组(A组)。饲料浒苔含量显著影响全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A6、B0、B3和B6组的粗蛋白含量较A0组显著降低,A6、B6组虾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0和B0组。饲料中鱼粉和浒苔的含量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浒苔含量还显著影响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A3、A6和B3、B6组的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分别较A0、B0组显著降低。在肌肉品质方面,当浒苔添加量达到6%时,显著降低肌肉煮失水率、冷冻失水率,提高了胶原蛋白含量,A3、 A6和B6组肌肉硬度和咀嚼性分别较A0、 B0组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降低了虾体的增重率和饲料利用,但可改善肌肉品质。

    • 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半数有效量测定及其对斑马鱼的安全评价

      2021, 45(2):255-264. DOI: 10.11964/jfc.20200212149

      摘要 (545) HTML (0) PDF 2.91 M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转基因蓝藻作为口服疫苗来防治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效果,本研究将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苗,验证其剂量梯度抗WSSV的影响,并测定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以该剂量为依据投喂斑马鱼,通过测定斑马鱼体内的酶学指标、观察组织切片及养殖水体中氮磷等的变化,来探究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转基因蓝藻口服疫苗剂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幼苗抗WSSV的能力随之增强,测得ED50为0.027 g。分别使用野生型和转基因型蓝藻配合饲料投喂斑马鱼15 d,投喂结束后其生长状态良好、游动正常;投喂前后身体颜色无明显差异,不同组间体长增长不显著。转基因组斑马鱼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稍低于空白组和野生型组,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投喂天数的增长而呈降低趋势;水质监测发现,总氮日均波动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总磷在投喂期间有所提升,15 d时恢复到初始投喂日的水平。投喂蓝藻的2组氨氮均要低于空白对照组,氨氮含量的提升对斑马鱼的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影响;组织切片发现,各组斑马鱼的肝脏、心脏组织细胞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可有效增强凡纳滨对虾抗WSSV能力,且抗病能力随着口服疫苗剂量的升高而增强;投喂斑马鱼后,斑马鱼无明显的毒理效应,且对水质影响较小;转基因vp28蓝藻作为亚单位疫苗投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较小,可为后续产业规模应用提供基础。

    • 团头鲂Hox基因家族的鉴定、进化与表达分析

      2021, 45(2):161-169. DOI: 10.11964/20200612288

      摘要 (687) HTML (0) PDF 2.25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团头鲂Hox的分布、进化及表达调控,实验基于团头鲂全基因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H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基因组中鉴定有49个Hox,根据系统进化树聚集为5个亚类;49个Hox分属于7个基因连锁群(HoxAa、HoxAb、HoxBa、HoxBb、HoxCa、HoxCbHoxDa),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团头鲂Hox基因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与斑马鱼所有Hox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的转录组结果显示,在HoxA基因群中,HoxA2aHoxA3a在幼鱼阶段高表达,其他基因在肌肉、肌间刺及结缔组织中表达量低甚至不表达;HoxB基因群中,HoxB9a、HoxB3a、HoxB8a、HoxB1b、HoxB5aHoxB5b在幼鱼阶段高表达,HoxB7a、HoxB10aHoxB9a在成鱼肌肉、结缔组织及肌间刺中高表达;HoxC基因群中,HoxC3aHoxC4a在幼鱼阶段高表达,HoxC3aHoxC8a在成鱼的3个组织都有表达;HoxD基因群中,HoxD9a、HoxD10aHoxD11a在胚胎S2期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Hox在团头鲂早期胚胎时期和肌间刺的形成中有表达,提示团头鲂肌间刺的形成可能受Hox基因家族调控。

    • 吉陶单极虫地理分布新记录及不同地理株系间的比较

      2021, 45(2):265-273. DOI: 10.11964/jfc.20190911967

      摘要 (565) HTML (0) PDF 2.29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实验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比较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支;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研究表明,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一般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 脊尾白虾隐花色素基因cry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2021, 45(2):170-178. DOI: 10.11964/jfc.20200312203

      摘要 (963) HTML (0) PDF 2.36 M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隐花色素基因(cry1)在甲壳类中的节律调节功能,实验根据脊尾白虾转录组序列,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脊尾白虾cry1的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脊尾白虾cry1全长2 190 bp,开放阅读框1 845 bp,5'端非编码区为241 bp,3'端非编码区为104 bp,共翻译出6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70.5 ku,理论等电点为5.09。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cry1与凡纳滨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71.6%。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cry1在眼柄、鳃、心脏、胃、肝胰腺、性腺、肌肉、肠道和腹索神经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的表达量最高,性腺和心脏次之;不同时段的表达结果发现,其表达量在日节律(24 h)中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光色条件下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结果显示,注射小干扰RNA(siRNA)后3~6 h蓝光光照下脊尾白虾cry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光照,9~24 h蓝色和白色光照下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RNA干扰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cry1可能主要响应蓝光周期节律。目前对甲壳类生物钟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为深入探究甲壳类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帮助。

    • 液质联用技术测定甲砜霉素及其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021, 45(2):274-282. DOI: 10.11964/20190711893

      摘要 (725) HTML (0) PDF 2.94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建立了斑点叉尾鮰体内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中甲砜霉素浓度在5~100 ng/m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平均回收率为79.05% ~95.58%,相对标准偏差为2.01%~9.36%,血浆中甲砜霉素的定量限为5.0 μg/L,肌肉、皮肤、肾脏和肝脏中甲砜霉素的定量限为5.0 μg/kg。实验在水温为28 ℃条件下,单次口灌(按照每kg体质量口灌17.5 mg的剂量)甲砜霉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研究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甲砜霉素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8.00 h,血药浓度峰值(Cmax)为933.75 μ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2.10 mg/L,消除半衰期(T1/2β)为69.32 h,吸收半衰期(T1/2ka)为4.97 h。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呈二室模型分布,以一级药代动力学方式消除。该方法简单可靠,满足甲砜霉素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

    • 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培养

      2021, 45(2):179-186. DOI: 10.11964/jfc.20200112136

      摘要 (620) HTML (0) PDF 2.80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可行、高效的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技术,本研究通过分离鳜下丘脑组织,用Ⅰ型胶原酶将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并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在培养的第3、4、5和6天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培养第3天时细胞贴壁量少,胞体小并且呈单个分布;在培养第4天,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且具有典型的神经元的形态,胞体饱满;第5天神经元胞体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大,突起增长增粗,许多分支互相交错连接而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第6天细胞活性减弱,开始凋亡。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在培养第5天,细胞活性最高;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免疫荧光鉴定法对神经元细胞进行鉴定,经RT-PCR检测发现,培养的下丘脑细胞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基因noggin,经免疫荧光鉴定,下丘脑神经元细胞纯度为95.9%。研究表明,通过此培养方法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鳜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研究鳜的摄食与能量代谢相关机理奠定基础。

    • 花鲈冰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与新鲜度变化的相关性

      2021, 45(2):283-295. DOI: 10.11964/jfc.20200312174

      摘要 (610) HTML (0) PDF 2.82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冰藏期间花鲈鱼片的品质及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通过感官评分、pH、质构、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菌落总数(TVC)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巯基、羰基含量的测定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了冰藏花鲈鱼片理化指标变化,并对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与主要的新鲜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花鲈鱼片冰藏期间亮度值、红度值、硬度值分别由57.92±0.66、−(4.34±0.39)、174.92±16.80降低至46.62±1.54、−(5.21±0.08)、122.25±15.73;pH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TBA值、TVB-N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分别由(0.35±0.01) mg/kg与(9.41±1.03) mg/100 g增加至(0.97±0.04) mg/kg与(33.18±0.83) mg/100 g;贮藏至第16天时菌落总数达(6.35±0.41) lg(CFU/g),已超过二级鲜度标准,且感官分值不可接受。贮藏期间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巯基含量分别由(104.21±3.42) mg/g与(145.81±1.02) μmol/g prot下降至(72.03±5.25) mg/g与(137.28±1.29) μmol/g prot,羰基含量由(0.63±0.03) nmol/mg增加至(1.45±0.06) nmol/mg。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在30 ku附近产生新的蛋白条带。相关性分析表明,TBA值、菌落总数、蛋白含量与羰基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花鲈鱼片冰藏至第16天时达到不可食用程度,贮藏后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脂质氧化与蛋白质氧化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

    • 南极海冰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2021, 45(2):187-199. DOI: 10.11964/jfc.20191112074

      摘要 (575) HTML (0) PDF 2.49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影响,本实验根据2013—2018年1—6月中国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公海渔场捕捞数据、南极海冰覆盖范围数据以及作业渔场5、55、95和195 m水层海水温度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阿根廷滑柔鱼的捕捞量、CPUE、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与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均有明显的年间及月间变化。相关分析法表明,南极海冰覆盖范围与CPUE在年间与月间变化上均为正相关;海冰覆盖范围与5 m海水温度在年间与月间变化上均为负相关,而与95 m海水温度在月间变化上呈正相关。依据频率分布法估算了不同海水深度阿根廷滑柔鱼各月适宜和最适温度范围,不同深度的各月最适温度范围占渔场总面积比例与海冰覆盖范围呈正相关关系,推测海冰覆盖范围会影响不同深度的栖息地适宜比例,并进一步影响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研究表明,南极海冰覆盖范围变化会显著影响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内不同水层的水温,进而影响其渔场的分布及资源丰度。

    • 喷嘴结构对网衣清洗装备水下空化特性的影响

      2021, 45(2):296-305. DOI: 10.11964/jfc.20191212086

      摘要 (574) HTML (0) PDF 2.70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淹没环境下喷嘴高压射流空蚀的作用机理及沿程参数作用,基于空泡演变过程,利用有限体积法采用混合多相流模型对网衣清洗装备喷嘴空化程度、速度分布及射流空蚀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喷嘴空化初生、生长及溃灭主要发生在流场外围区域,实验样靶空蚀区以圆环形式呈现,在圆环冲蚀区内分布密集的冲蚀凹坑,中心区域有明显的冲蚀斑痕;空蚀强度受喷嘴结构参数影响较大,与入口直径D=4~6 mm喷嘴比较,D=3 mm喷嘴最大气相体积分数提升了6.4%~19.5%;喷嘴出口扩口角结构大幅度提升了喷嘴空化强度,在样本值内30°出口角喷嘴空蚀效果最佳;相同喷嘴缩口直径下,长径比n=3~6范围内,长径比的增大提升了喷嘴的空化强度;喷嘴直径D、出口角度α、长径比n对空蚀作用的影响程度顺序为αDn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