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9, 43(4):0-0. DOI: 10.11964/jfc.20190400

      摘要 (778) HTML (0) PDF 5.14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17α-甲基睾酮对草鱼性腺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2019, 43(4):801-809. DOI: 10.11964/jfc.20180211170

      摘要 (965) HTML (1089) PDF 896.27 K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养殖草鱼雌性个体所表现出的生长优势,探讨通过性逆转培育全雌草鱼品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实验采用拌料投喂诱导方式,在饲料中设置0、50、100和200 mg/kg 4个浓度梯度的17α-甲基睾酮(MT),连续投喂150 d,观测不同处理水平草鱼性腺结构和血液中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草鱼性逆转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性腺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从投喂30 d开始,各处理组卵巢中开始出现精原细胞。30~150 d,50 mg/kg MT处理组草鱼卵母细胞的生成及成熟受到抑制,发育迟缓;100 mg/kg MT处理组的生殖细胞受抑制程度要高于50 mg/kg MT处理组,实验结束时性腺已被大量精原细胞占据,有向精巢发育的趋势;200 mg/kg MT处理组精卵兼性状态较50 mg/kg MT处理组明显,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少于100 mg/kg MT处理组,对照组卵巢未出现精原细胞。血清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投喂不同剂量的MT,E2浓度均显著升高,于45 d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趋于平稳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雄性草鱼,随着早期精巢的发育,其E2水平也逐渐升高。随着MT投喂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T浓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5 d时各处理组降幅最大,且与MT浓度呈正相关,11-KT则有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100 mg/kg MT为其性逆转较适宜的浓度,MT可使早期雌性草鱼血清E2升高,发挥雄激素效应,从而促进卵巢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

    • 卵形鲳鲹Kiss1基因组结构特征及饵料类型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9, 43(4):707-718. DOI: 10.11964/jfc.20180311199

      摘要 (953) HTML (978) PDF 1.44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Kiss基因编码的kisspeptin多肽是脊椎动物重要的神经激素,在调控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生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卵形鲳鲹Kiss1 (ToKiss1)基因序列及饵料类型对其表达的影响,实验利用RACE方法克隆分析了ToKiss1基因结构特征,荧光定量PCR (qRT-PCR)方法研究了饵料类型对ToKiss1 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ToKiss1基因全长2 768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ToKiss1基因cDNA全长505 bp,开放阅读框312 bp,编码104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序列和典型的kisspeptin-10结构域“YNLNSFGLRY”。卵形鲳鲹ToKiss1蛋白三级结构由2个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q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ToKiss1 mRNA在卵形鲳鲹脑、肠道、胃、脾脏、肌肉和心脏中均有表达,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饵料类型显著影响ToKiss1 mRNA在卵形鲳鲹肠道组织中的表达,颗粒饲料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冰杂鱼组,冰鱿鱼组表达量最低,但饵料类型对肝脏组织中ToKiss1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表明ToKiss1在卵形鲳鲹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首次探讨了饵料类型对硬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Kiss1 mRNA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硬骨鱼类Kiss1基因摄食调控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 黄海南部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

      2019, 43(4):907-916. DOI: 10.11964/jfc.20171111034

      摘要 (930) HTML (642) PDF 869.04 K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激光剥蚀(LA)-ICPMS技术对采集于黄海南部吕泗产卵场的产卵期蓝点马鲛耳石横截面从核心到边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耳石微结构分析比较各测定元素与钙的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测定的Li、Na、Mg、Fe、Co、Sr和Ba含量在耳石上均呈非均匀分布,但Ba:Ca比值从核心到边缘波动较大(2.13~5.05 μmol/mol),总体为核心(0~40 μm)部分高,核心向外(40~320 μm)部分快速下降,其余部分(320~1 440 μm)低。Ba:Ca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孵化阶段明显高于越冬和产卵阶段。相较其他元素,Ba元素更适合作为标志性元素重建蓝点马鲛生境履历。根据Ba:Ca比值重建了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的生境履历,结果发现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孵化阶段生活在高Ba浓度生境,早期发育阶段游离近岸高Ba浓度生境,随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则会长期处于Ba浓度稍低的生境进行越冬和产卵洄游。

    • 培养温度对LPS诱导的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抗氧化能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2019, 43(4):810-819. DOI: 10.11964/jfc.20180511288

      摘要 (908) HTML (765) PDF 954.63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抗氧化能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从大黄鱼头肾组织中分离巨噬细胞结合贴壁筛选法得到细胞单层后,在不同温度(16、22和28 ℃)下培养备用。使用25 μg/mL的脂多糖(LPS)孵育细胞2 h后,测定不同培养温度下离体细胞活力、呼吸爆发活性、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以及相关基因(SODCATHsp70和IL-1β)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细胞36 h后,16 ℃和22 ℃条件下培养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28 ℃处理组;LPS处理组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著升高,但SOD和CAT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高温(28 ℃)显著提高了细胞CAT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但SOD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LPS显著促进了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IL-1β基因的表达,并且随培养温度升高细胞IL-1β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Nrf2和Hsp70的基因表达量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且LPS处理组细胞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了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LPS所诱导的促炎基因的表达,Nrf2和Hsp70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利用鳍条研究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年龄与生长

      2019, 43(4):917-927. DOI: 10.11964/jfc.20171111048

      摘要 (868) HTML (1060) PDF 1.17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3—2014年在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的超低温金枪钓渔船“天祥”16号船上采集的258个鳍条样品为基础(从845尾长鳍金枪鱼样本中随机选取了258个鳍条样本),研究了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年龄和生长情况。研究首次采用了3个不同的切割位置(鳍条全长的10%、20%、50%标记段)对鳍条截面进行处理,利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分别拟合长鳍金枪鱼叉长和鳍条截面半径之间的关系,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来获得最优化的函数,并计算其逆算叉长,最后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生长方程、生长拐点以及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研究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4~6龄,不分雌雄的生长方程为Lt=112.231×[1-e-0.277 132×(t+1.435)],拐点年龄为2.53,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且年龄越大变化越小。本研究可为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状况评估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物学信息。

    • 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组织表达分布及其在应激中的表达变化

      2019, 43(4):719-730. DOI: 10.11964/jfc.20180411229

      摘要 (859) HTML (1048) PDF 1.18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事件,采集组织样品,常规检测血糖、血清皮质醇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gr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及其参与调控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开展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gr1在脾脏、鳃、头肾等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量,gr2则在肝、垂体、肠等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应激恢复过程中,下丘脑gr1表达量存在波动,gr2在0 h表达显著上调,gr1/gr2值逐渐增大;垂体中gr1和gr2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gr1/gr2值在2 h达到峰值水平;头肾中gr1表达量有波动,而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的表达量,gr1/gr2值逐渐减小;肝脏中gr1的表达量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点,gr2表达有上下波动的现象,gr1/gr2值有减小的趋势,而pepck表达则出现了显著上调,在2 h达到峰值;皮肤中gr1先升高后降低,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而occ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鳃中gr1与gr2均在2 h时发生了显著上调,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occ表达峰值出现在2 h。组织学研究显示鳃丝有增生现象,肾间组织中类淋巴细胞增多,其他所检视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应激反应过程中gr在不同组织不同亚型间存在不同的表达变化,以及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关性显示了GR在相关调控中的复杂性,而组织学研究结果则表明了应激反应存在诱发病理变化的风险。

    • 黄姑鱼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氨氮和亚硝态氮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9, 43(4):820-832. DOI: 10.11964/jfc.20180111146

      摘要 (846) HTML (635) PDF 1.97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是一种含金属辅基的抗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各种需氧生物中,能将氧自由基快速歧化为分子氧(O2)和过氧化氢(H2O2)。本研究首次获得了黄姑鱼MnSOD基因的cDNA序列,其全长958 bp,包括47 bp的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233 bp的3′UTR和678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225个氨基酸残基(aa)。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MnSOD含有一条信号肽序列(1~27 aa),4个Mn结合位点(His 53、101、190和Asp 186)和一条保守的锰/铁SOD特征序列(186~193 aa)。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黄姑鱼MnSOD在进化上与大黄鱼最近,并与其他鱼类(斜带石斑鱼、暗纹东方鲀、牙鲆、斑马鱼和日本鳗鲡)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nSOD基因在所检测的11个黄姑鱼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脑、肝脏、鳃、中肾、肠、胃、头肾、肌肉和鳔,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氨氮和亚硝态氮对黄姑鱼的急性毒性实验显示,黄姑鱼对氨氮胁迫更为敏感,其氨氮和亚硝态氮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23 mg/L (换算成非离子氨0.57 mg/L)和99.0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2.02 mg/L (换算成非离子氨0.06 mg/L)和9.91 mg/L。此外,黄姑鱼经氨氮和亚硝态氮急性攻毒后,其肝脏、鳃和头肾中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上调,推测MnSOD的上调是为了及时清除由氨氮和亚硝态氮刺激产生的氧自由基,或可用作水体污染检测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 中国明对虾眼柄微结构与其生长的关系

      2019, 43(4):928-934. DOI: 10.11964/jfc.20170410805

      摘要 (919) HTML (618) PDF 888.74 K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了采集于江苏南通近海的69只中国明对虾的眼柄微结构,分析了其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结果显示,眼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4个部分组成。眼柄内存在明显的生长宽带和细纹,其中宽带数0~1个,细纹数27~37个。最小AIC法拟合分析显示,中国明对虾体长、体质量的生长与眼柄细纹数都呈显著的Logistic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眼柄中的宽带与其年龄相关,细纹可用来分析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而细纹的形成周期是否与个体差异、生长环境差异等相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淇河鲫R-spondin1基因cDNA克隆和表达

      2019, 43(4):731-741. DOI: 10.11964/jfc.20180511273

      摘要 (592) HTML (343) PDF 1.33 M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R-spondin1(Rspo1)基因在雌核发育三倍体鱼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Rspo1基因cDNA序列,同时分析它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检测芳香化酶抑制剂Letrozole及高温养殖诱导性逆转下它在性腺中的表达情况。将扩增的PCR产物经亚克隆测序、拼接后获得淇河鲫Rspo1 cDNA序列,长1 243 bp (MH243761),包含5′非编码区318 bp,3′非编码区127 bp和开放读码框798 bp,共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淇河鲫Rspo1与其他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与哺乳类、爬行类等脊椎动物同源性相对较低;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显示,Rspo1基因在淇河鲫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组织表达量最高,卵巢次之,而在脾脏、肾脏、心脏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Rspo1的表达量在未受精卵与受精卵中无差异,随着胚胎发育而降低,神经胚期最低,从尾芽期至出膜期又逐步升高。胚后阶段,Rspo1在性腺中的表达量从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关键时期(孵化后20 d)开始上调。Letrozole处理或高温养殖引起的性逆转中,Rspo1在性腺中表达量升高。研究表明,淇河鲫Rspo1作为一个母源性因子可能在卵巢分化与维持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它可能也参与精子发生过程。

    • 高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渗透调节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19, 43(4):833-840. DOI: 10.11964/jfc.20180511278

      摘要 (924) HTML (616) PDF 1010.49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盐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仔虾的耐盐性和免疫响应,进行了为期30 d的生长实验。实验设置4个盐度梯度(40、50、60、65),以盐度30为对照,称量实验起始和结束时仔虾的体质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实验结束时检测体内总ATPase、Na+-K+-ATPase、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溶菌酶(LZM)、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高盐能显著抑制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日增重,盐度40、50、60、65平均日增重分别为对照组的84.53%、60.99%、46.19%、27.71%;存活率随盐度升高而显著降低。随着盐度的升高,仔虾体内Na+-K+-ATPase活性缓慢升高,盐度60后趋于稳定。总ATPase活性表现出先小幅下降后稳定的趋势,最终维持在1.4 U/mg prot左右。T-SOD和CAT活性随盐度升高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50时达到峰值;ACP和AKP活性随盐度升高呈上升趋势,不同盐度间差异显著。此外,盐度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仔虾的MDA含量,对LZM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盐度越高,仔虾生长越缓慢,用于渗透调节的能量增加。在一定的盐度范围内,高盐能激发仔虾机体部分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以适应高盐胁迫。

    • 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模型比较

      2019, 43(4):935-945. DOI: 10.11964/jfc.20170410821

      摘要 (913) HTML (611) PDF 1.08 M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最优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时间尺度为月,空间尺度为1°×1°是建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的最适时空尺度,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75.42%,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2.93%。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60.89%,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3.88%。研究表明,在建立鱼类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子的时空尺度,以便更好地预测中心渔场。

    •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

      2019, 43(4):841-851. DOI: 10.11964/jfc.20180511286

      摘要 (1153) HTML (821) PDF 1.05 M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利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的方法,并对配制分离体系的缓冲液以及分离体系的密度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由20%、65%和100%的Percoll组成的分离体系分离效果最优。在转速为1 810 r/min的条件下离心20 min之后,可将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分为SGC与GC 2个细胞层。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细胞层纯度均在95%以上,细胞死亡比率低于1.5%,可用于后续的细胞功能分析。此方法简单有效,为后续研究螯虾的免疫防御机制及病害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 黄颡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5个重要基因的识别及其在卵巢中的表达对铜暴露的响应

      2019, 43(4):742-750. DOI: 10.11964/jfc.20171011012

      摘要 (955) HTML (886) PDF 753.17 K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取了黄颡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5个重要基因wnt2、wnt2bbwnt3awnt8actnnb1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为1 743、2 133、1 379、1 508和2 636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1 052、1 115、872、1 160和2 372 bp,分别编码351、372、291、387和79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上述基因十分保守,黄颡鱼与墨西哥丽脂鲤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上述基因的mRNA在脑、脾脏、肾脏、鳃、心脏、肌肉、肠系膜脂肪、肝脏及卵巢等组织中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尽相同。这些基因在黄颡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对铜暴露的响应结果显示,在暴露28 d时,wnt3a mRNA水平随着铜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wnt8a趋势则相反,wnt2、wnt2bbctnnb1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56 d时,wnt2、wnt2bbwnt3awnt8actnnb1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的功能发生了分化,部分成员可能介导了铜影响黄颡鱼卵巢发育的调控。

    • 以CFD-DEM为基础的养殖槽排污性能及底坡优化

      2019, 43(4):946-957. DOI: 10.11964/jfc.20180511298

      摘要 (832) HTML (573) PDF 1.59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作为一项新型养殖技术被大力推广。为了提高养殖过程中的集污排污效率,本研究拟采用构造负坡底面的方法对养殖槽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建立二维养殖槽简化模型,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模拟计算与核偏最小二乘(KPLS)建模方法,建立槽内垂向流速分布与底面坡度和粗糙度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泥沙运动理论,获得了槽内颗粒起动流速与单宽输沙率模型,在构建颗粒起动和输运两方面的性能指标后,利用基于偏好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DP-MOPSO)寻求最优底面坡度。寻优结果显示,随着底面粗糙度的增加,最优坡度略有减小,范围为0.013~0.015;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构造最优底坡可有效提高颗粒的起动概率和槽体的颗粒运输能力,且对于表面较为粗糙槽体,坡型底面在颗粒起动方面的优越性更为显著,说明通过构建底坡来改变水流结构,从而实现养殖槽排污性能的优化是合理的。

    • 罗氏沼虾几丁质酶3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

      2019, 43(4):751-762. DOI: 10.11964/jfc.20180511272

      摘要 (794) HTML (644) PDF 1.30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与蜕皮紧密相关。几丁质酶是甲壳动物在蜕皮过程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本研究对罗氏沼虾蜕皮周期外观特征和腹肢刚毛进行了观察描述,克隆并分析了罗氏沼虾的几丁质酶Ⅲ基因(MrChi3B),制备了几丁质酶Ⅲ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研究了其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罗氏沼虾几丁质酶基因cDNA的开放阅读框为1 143 bp,编码380个氨基酸,大小为41.91 ku。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MrChi3B与日本沼虾几丁质酶基因(Chi3B)的同源性最高,为94%。MrChi3B含有一个糖苷键水解酶家族18的催化域。实时定量PCR (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结果显示,MrChi3B在罗氏沼虾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在蜕皮期之后,其在胃、表皮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在胃中其表达量在蜕皮间期达到最高;在表皮和肌肉中其表达量在蜕皮后期达到最高;肠中的表达量在蜕皮前期和蜕皮期有所上升;眼柄期的表达量在所有蜕皮期都偏低。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 中华绒螯蟹卵细胞透明液的配方

      2019, 43(4):852-857. DOI: 10.11964/jfc.20171111021

      摘要 (840) HTML (573) PDF 711.71 K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判断中华绒螯蟹卵细胞是否发育成熟,实验根据斑马鱼卵细胞透明液的配方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发现用无水乙醇、冰乙酸和甲醛按60:1:30的体积比混合成的透明液处理中华绒螯蟹卵细胞,在细胞内可以观察到一白色斑点。对卵巢组织进行切片观察,证实该斑点即为中华绒螯蟹卵细胞的细胞核。在发育成熟的卵细胞中则不能观察到白色斑点。研究表明,无水乙醇、冰乙酸和甲醛按60:1:30的体积混合成的透明液能够有效透明中华绒螯蟹卵细胞,为准确判断其卵母细胞是否发育成熟,及时对卵母细胞进行人工诱导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

      2019, 43(4):858-866. DOI: 10.11964/jfc.20171211095

      摘要 (845) HTML (592) PDF 583.76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殖性能是评价水生动物亲本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① 野生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力、生殖指数和抱卵量略高于养殖亲本的,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无显著性差异;② 养殖组冻干胚胎的红度 (a*)、黄度 (b*) 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亲本,然而2组胚胎的亮度 (L*) 和色差值(dE*)无显著性差异;③ 2组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野生组胚胎的C18:1n9、C18:1n7、C20:4n6、C22:5n3和C22:6n3显著高于养殖组,但其C18:2n6和C18:3n3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研究表明,池塘养殖和野生亲本的生殖性能和胚胎中常规生化组成无显著差异,但2组胚胎的色泽、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部分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亲本选择、生殖性能评价和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基于栈式自编码BP神经网络预测水体亚硝态氮浓度模型

      2019, 43(4):958-967. DOI: 10.11964/jfc.20180411259

      摘要 (835) HTML (557) PDF 1.18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亚硝态氮对于水产养殖动物具有毒性,对于其含量的及时监控非常重要。基于光谱法和电极法设计的亚硝态氮传感器价格昂贵,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急需研发一种能快速预测养殖水体亚硝态氮的模型。实验通过实验室构建的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测定水体中温度、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4个参数,同时用α-萘胺比色法测定水体中亚硝态氮的浓度,从4种参数中选取与亚硝态氮浓度相关的参数作为预测模型的关联变量。水质参数数据及亚硝态氮浓度数据分别经预处理后作为原始数据用于SAE神经网络的训练,训练方法采用无监督逐层贪婪训练法,用学习到的特征监督训练SAE-BP神经网络,利用反向传播算法(BP)优化模型。训练得到结构为4-5-4-3-1的SAE-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验数据预测的拟合优度R2为0.95,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99 71。研究表明,亚硝态氮预测模型可以较为精准地预测水体中亚硝态氮的浓度。本模型将为开发在线快速监测养殖水体亚硝态氮浓度提供新的思路。

    • 凡纳滨对虾含溴结构域蛋白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和表达特征

      2019, 43(4):763-770. DOI: 10.11964/jfc.20180811386

      摘要 (1111) HTML (844) PDF 1.07 M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含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BRD-containing protein, BCP)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属于含溴结构域和额外终端域(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BET)蛋白超家族成员。该蛋白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募集不同的染色体修饰蛋白,达到了广泛调控基因复制及转录的作用,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常与肿瘤及炎症的发生相关联。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结果提示信息,首次获得了凡纳滨对虾2 229 bp的BCP基因cDNA序列(Lv-BRD, GenBank注册号:MH63825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和其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苏云金芽孢杆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BRD编码的蛋白质有一个保守的可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过程的溴结构域(bromodomain, BRD);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表达;在WSSV和病原菌感染后早期(0.5~12 hours past infection,hpi),Lv-BRD的表达可以被显著诱导,在血细胞中呈明显上调的表达趋势,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对虾体内由病原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v-BRD基因在对虾抗病毒免疫及干扰素调控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发生与胞吐

      2019, 43(4):867-874. DOI: 10.11964/jfc.20180711357

      摘要 (861) HTML (878) PDF 705.57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胞吐。结果显示,拟穴青蟹精子入卵后,发生皮层反应而形成受精膜。皮层反应包括致密颗粒首先胞吐以及环形颗粒的相继多轮胞吐。每轮环形颗粒的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平缓期、增厚期和举起期3个阶段。环形颗粒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受精膜的增厚期,受精卵的皮层和靠近皮层的内质中都在形成大量的环形颗粒,并且迅速移至皮层质膜附近发生爆发性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快速形成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2种卵黄颗粒以及脂滴密切相关,在皮层中发现了线粒体参与其中,推测在拟穴青蟹受精卵的皮层和内质中可能存在环形颗粒合成的两套不同机制。研究表明,卵黄颗粒、脂滴及环形颗粒在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初探

      2019, 43(4):968-977. DOI: 10.11964/jfc.20180311201

      摘要 (995) HTML (662) PDF 736.39 K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能性,本实验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和普通饲料投喂2种方式短期养殖体质量为(9.70±0.32) g的克氏原螯虾30 d。比较养殖期间2实验组的水化学指标以及实验结束时2实验组幼虾的生长情况,肌肉及肝胰腺营养成分组成,胃、肠和肝胰腺组织的消化酶活性,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①在养殖期间,絮团组水体总氮(T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的质量浓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②本实验条件下2实验组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③絮团的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6.8%,能够满足克氏原螯虾对于蛋白的需求。但絮团的粗脂肪含量较低,这也影响了絮团组幼虾肌肉组织的粗脂肪沉积量。④絮团组幼虾肝胰腺中α-淀粉酶(α-AL)、脂肪酶(LPS)、纤维素酶(CL)活性均显著高于饲料组幼虾,而饲料组幼虾在胃、肠组织中的α-AL活性较高,2实验组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差异。⑤絮团组幼虾的抗氧化能力与饲料组幼虾相比,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以及溶菌酶(LZM)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达到与饲料投喂相同甚至更好的养殖效果。

    • 凡纳滨对虾E75基因可变剪切形式的鉴定与分析

      2019, 43(4):771-781. DOI: 10.11964/jfc.20180111129

      摘要 (889) HTML (637) PDF 1.41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E75是对虾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深入了解E7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得到注释为凡纳滨对虾E75基因的转录本,经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发现凡纳滨对虾E75基因至少存在6种可变剪接体,分别命名为LvE75-1、LvE75-2、LvE75-3、LvE75-4、LvE75-5和LvE75-6。其中LvE75-1/2/4/5/6均包含DBD和LBD结构域,与果蝇E75A/C有相同的结构域,而LvE75-3仅包含LBD结构域,与果蝇E75D相同。在凡纳滨对虾蜕皮过程中,LvE75-1/2/3/4在D3~D4时期高表达,而LvE75-5和LvE75-6表达量很低。在成体组织中,LvE75各种剪切形式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表皮、肠和鳃中表达较高,在肝胰脏、血细胞和淋巴组织中仅LvE75-3表达较高。实验通过双链RNA干扰LvE75基因的表达,在干扰样品中,检测到Halloween基因中的spophmdib表达下调,shd表达上调,表明LvE75可能通过调控Halloween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蜕皮激素的合成;同时E75基因的干扰也使同为蜕皮激素早期应答基因的Br-C基因和Ftz-F1基因表达下调,HR3基因表达上调,表明LvE75基因对蜕皮信号通路上下游基因均有作用。在LvE75基因持续干扰12 d后,凡纳滨对虾的蜕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LvE75基因对凡纳滨对虾的蜕皮和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 二种海胆性腺的脂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

      2019, 43(4):875-885. DOI: 10.11964/jfc.20171111067

      摘要 (877) HTML (814) PDF 1.05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性腺的脂质组成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核磁共振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2种海胆性腺油脂的脂质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清除法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对其脂质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性腺脂质均以甘油三酯和磷脂为主,胆固醇、胆固醇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较低。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性腺总脂富含C20:4n-6和C20:5n-3,且二者总量分别占脂肪酸含量的35.88%和34.98%;同时2种海胆性腺的中性脂和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中性脂以C14:0和C16:0等饱和脂肪酸为主,而极性脂以C20:4n-6和C20:5n-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性腺脂质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IC50分别为2.75和1.98 mg/mL,羟基自由基IC50分别为0.33和0.29 mg/m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IC50分别为0.33和0.31 mg/mL。研究表明,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性腺脂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可作为C20:4n-6、C20:5n-3和磷脂等功能性脂质因子的重要膳食来源。

    • 褐煤的碳缓释特征及其对池塘底泥脱氮作用的影响

      2019, 43(4):978-987. DOI: 10.11964/jfc.20180611331

      摘要 (837) HTML (561) PDF 894.10 K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底泥生物脱氮的主要过程,碳源是调控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褐煤为对象,对褐煤的静态碳释情况及其对池塘底泥中脱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褐煤在室温条件下的碳释放规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在脱氮实验中,发现褐煤对底泥上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NNO2--N)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NO2--N的去除率随褐煤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褐煤质量浓度为40 g/L时,N\${\rm{O}}_2^ - $\-N去除率最高达99.61%,此时硝酸盐氮(NO3--N)的浓度也最低;同时发现,水体中氨氮(NH4+-N)氧化的最适褐煤质量浓度为10 g/L,其去除率达99.39%;对底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发现,其中浮霉菌门占比最大(39.6%~71.8%),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 (13.9%~35.8%)和Desulfovibrio (17.1%~34.8%),添加褐煤组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比例高于未添加组;荧光定量PCR得出,随着褐煤质量浓度升高,底泥中的反硝化菌丰度呈增长趋势,而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则低于无褐煤添加组,表明添加褐煤对底泥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而对厌氧氨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褐煤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条件,可用于池塘养殖底泥脱氮作用。

    • 三角帆蚌新发现的贝壳基质蛋白基因hic9的分离、鉴定及其在珍珠早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19, 43(4):782-789. DOI: 10.11964/jfc.20171111020

      摘要 (900) HTML (662) PDF 761.38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珍珠质形成的分子机理,使用RACE-PCR技术从三角帆蚌外套膜中克隆到一个新的贝壳基质蛋白基因hic9。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显示,hic9主要在闭壳肌和外套膜中表达,且在外套膜外褶的外表皮各部分都有信号,在壳皮沟中同样有信号,这些结果表明,hic9是一个同时参与了贝壳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形成的多功能基质蛋白基因。hic9富含甘氨酸(14.81%)、脯氨酸(13.58%)和丙氨酸(12.35%),在序列中部形成“Gly-X-X”的结构(X为任意氨基酸),与近C末端连续重复丙氨酸结构(polyA)一起使hic9具有类似蛛丝蛋白的结构特征。hic9 C末端由一段疏水性序列“LAWMLFV”组成,推测这段序列形成β折叠结构,紧邻该序列89~91位是“Asp-Leu -Asp”序列,这是一个典型的Ca2+结合位点。此外,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了珍珠形成早期阶段hic9在初生珍珠囊中的表达情况,插片后3~15 d hic9在珍珠囊中的表达水平维持在大致相同的表达水平,在碳酸钙沉积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时期(18~25 d),表达水平较第15天有显著的升高,这表明hic9参与了这一过程,在珍珠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龙须菜中rbcL和hsp70对高温和植物激素的响应

      2019, 43(4):886-894. DOI: 10.11964/jfc.20170910965

      摘要 (843) HTML (666) PDF 938.96 K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龙须菜已在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广泛栽培,但其栽培周期受夏季高温的限制。本研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龙须菜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bcL)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高温胁迫及3种抗逆植物激素的响应。结果显示:①高温(33 ℃)显著抑制了龙须菜rbcL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而100 μmol/L水杨酸(SA100)和50 μmol/L茉莉酸甲酯(MJ50)的添加可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在SA100和MJ50组中,rbcL转录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1倍和1.32倍(3 h),rbc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6倍和2.10倍(24 h);并且这2种激素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藻体Rubisco活性的抑制作用,恢复Rubisco活化状态。但是50 μmol/L脱落酸(ABA50)的添加则基本上抑制了rbcL表达及Rubisco活性。②3种激素进一步促进了高温诱导的龙须菜HSP70的表达,在激素添加后,其转录水平升高0.53~1.00倍(3 h),蛋白水平升高0.93~2.45倍(24 h)。可见,植物激素SA、MJ和ABA在调控由高温引起的光合作用酶的抑制和热休克蛋白的诱导表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不同密度生态基系统内细菌群落组成与草鱼生长的关系

      2019, 43(4):988-996. DOI: 10.11964/jfc.20180311209

      摘要 (845) HTML (754) PDF 942.09 K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生态基系统中细菌群落组成与草鱼生长的关系,实验按生态基表面积占养殖水体表面积的比值50%、100%、150% (S-50、S-100、S-150),设置3个不同密度的生态基养殖系统。首先测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草鱼生长性状,进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中和生态基上的细菌群落组成,探索生态基系统内细菌群落与草鱼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S-100和 S-150组的草鱼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50和对照组;S-100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S-100和S-150组的饲料转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菌群落分析发现:①与水体相比,生态基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比例增加,且该菌在S-100组中显著高于其他组;②水体中细菌主要以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红细菌属(Rhodobacte)、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浮霉状菌属(Planctomyces)为主,生态基上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占较高比例,并且后3种细菌在S-100组中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③在可鉴定的种水平上,生态基上的细菌主要以产碱假单胞菌(P. alcaligene)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为主,其中产碱假单胞菌在S-100和S-150组最高。综合草鱼生长性状、细菌群落组成及生态基生产成本分析发现,生态基比表面积为100%时效果最佳,即细菌多样性和潜在益生菌比例高,饵料系数最低,草鱼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

    • 长江下游雌性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

      2019, 43(4):790-800. DOI: 10.11964/jfc.20180111167

      摘要 (845) HTML (659) PDF 920.98 K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长江刀鲚体内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的转化规律,本研究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采自长江下游不同发育时期(Ⅲ~Ⅴ期)的雌性刀鲚洄游群体的脂肪酸进行测定,对各类脂肪酸在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组成及其含量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雌性刀鲚从Ⅲ期发育至Ⅴ期,卵巢总脂肪酸含量上升了148.89 mg/g,而肌肉和肝胰腺总脂肪酸含量则分别下降了109.57和160.58 mg/g。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含有3大类2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9种。所有脂肪酸中,以油酸(C18:1n9c)的含量最高,占各组织脂肪酸总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在Ⅲ期至Ⅴ期发育过程中,雌性刀鲚肌肉中的C18:1n9c下降了86.36%,卵巢中则增加了2.62倍;必需脂肪酸C18:2n6和C18:3n3在肌肉中分别下降了74.00%和82.26%,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225.87%和183.96%;肌肉中DHA (C22:6n3, 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减少了2.6倍,而卵巢中却增加了近3倍,表明这些脂肪酸与繁殖活动的关系很密切。研究还发现,Ⅳ期和Ⅴ期卵巢中ARA (C20:4n6, 花生四烯酸)/EPA (C20:5n3, 二十碳五烯酸)的比值均小于0.46,可能预示着长江刀鲚有较好的卵子质量。

    •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坛紫菜单性叶状体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019, 43(4):895-906. DOI: 10.11964/jfc.20180511302

      摘要 (860) HTML (570) PDF 1.35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坛紫菜叶状体生长与发育的最适光谱成分,实验以坛紫菜雌性叶状体为培养材料,探究了不同光质(白、蓝、绿、红光)的LED光源对叶状体营养生长、发育分化、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复合型白光下培养25 d后,藻体的叶长和鲜重分别为单色光下的2.42~3.86倍和2.64~4.50倍,白光下叶状体生长速率最快,鲜重增加最多,而单色光限制了藻体的营养生长。与白光下培养相比,在红、绿光下培养,藻体的藻胆蛋白合成受到明显限制,藻红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44.1%和43.2%,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11.6%和12.5%。然而,在蓝光下培养的藻体,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较白光下分别增加了94.3%和16.2%,且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始终较高,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对光源的长期适应。蓝、绿光在坛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发育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均能加快藻体梢部细胞的分化并提前进行单性生殖,而白光和红光在这一过程中的效应不明显。其中,蓝光能够促进单性生殖孢子萌发成正常的单性生殖丝状体,而绿光则会阻断这一发育途径,使单性生殖孢子萌发体的色素体暗淡、内含物中空,最终消亡。研究表明,单色光源限制了坛紫菜叶状体的营养生长,且会对叶状体的光合色素组分和Fv/Fm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但其中的蓝光可以诱导坛紫菜单性叶状体提前进行单性生殖。这也为进一步探讨坛紫菜叶状体的光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估计

      2019, 43(4):997-1004. DOI: 10.11964/jfc.20171011000

      摘要 (1007) HTML (827) PDF 722.36 K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半滑舌鳎当前的群体遗传结构,探究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Ne)发展趋势及现状,实验通过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随机鉴定了800尾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选取297个遗传雌性半滑舌鳎样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获得了64 416个可用SNP标记,利用这些标记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各染色体上连锁不平衡分布;根据标记间不同物理间距进行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的估计,初步了解各历史世代下有效群体规模;通过选择0.1、0.2、0.5、1.0、2.0、5.0、10.0 Mb等7个不同染色体片段大小反映出半滑舌鳎群体遗传结构经过自然与人工共同选择的历史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随其连锁不平衡程度衰减而呈连续下降趋势,至2世代前其有效群体大小仅为29尾左右。

    • 绿色合成纳米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产病原菌的抗菌效果测定

      2019, 43(4):1201-1208. DOI: 10.11964/jfc.20180111155

      摘要 (765) HTML (550) PDF 1.02 M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渔药安全问题备受重视。为积极寻找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采用银杏叶提取物和硝酸银反应合成纳米银材料,并通过紫外-可见光全波段扫描、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表征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水产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测试对象,采用杯碟法、常量肉汤稀释法以及抑菌动力学实验测定合成的纳米银抗菌效果。结果显示,在波长450 nm处有纳米银等离子共振体形成的吸收峰;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小于10 nm;X射线衍射图谱验证了金属银的生成;本研究所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对4种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研究表明,采用银杏叶绿色合成纳米银,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在水产病害防控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 饲料中添加大豆皂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2019, 43(4):1104-1115. DOI: 10.11964/jfc.20180411243

      摘要 (946) HTML (913) PDF 1.01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大豆皂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在以鱼粉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0.3%的大豆皂甙,配制成鱼粉组和大豆皂甙组2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来投喂体质量为(4.63±0.01) g的大菱鲆进行12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3%的大豆皂甙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胃蛋白酶及肠淀粉酶活性;2组实验中大菱鲆肠道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但大豆皂甙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肠道中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分别为变形菌门和盐单胞菌属。LEfSe和MetaStat分析显示,饲料中添加大豆皂甙后显著提高了大菱鲆肠道内优势菌(变形菌门及希瓦氏菌属),皂甙水解相关的肠道微生物(鞘脂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栖瘤胃普雷沃菌以及普通拟杆菌)及潜在致病菌(莫氏杆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降低了CaenimonasNiastella和条件致病菌罗尔斯通菌属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0.3%大豆皂甙抑制了大菱鲆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且引起了大菱鲆肠道菌群结构的显著改变。因此,大豆皂甙对鱼类肠道健康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进一步研究。

    • 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状及对比分析

      2019, 43(4):1005-1017. DOI: 10.11964/jfc.20180111122

      摘要 (1030) HTML (772) PDF 1.03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云龙石斑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云龙石斑鱼家系与云纹石斑鱼家系建立和培育,对不同家系的受精率、正常发育率和畸形率进行统计;分别对45~245日龄的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分别对云龙石斑鱼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生长时间跨度为2~13月龄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并于13月龄时统计成活率(苗种为2016年繁育);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重比较分析对测定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Excel软件拟合云龙石斑鱼、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受精率平均为55.5%±26.7%,正常发育率平均为33.9%±23.6%,畸形率平均为8.3%±0.9%。至245日龄时云龙石斑鱼体长、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5±1.7) cm、(316.7±57.3) g,云纹石斑鱼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8±1.3) cm、(123.2±30.2) g,云龙石斑鱼比云纹石斑鱼生长快,云龙石斑鱼的体长为云纹石斑鱼的1.3倍,体质量为云纹石斑鱼的2.6倍。云龙石斑鱼在45~245日龄阶段的生长曲线为W=0.039 2L2.891 2(R2=0.986 9),云纹石斑鱼生长曲线为W=0.025 5L3.021 6 (R2=0.990 8),在本阶段云龙石斑鱼为异速生长型,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型。经过12个月的对比养殖,云龙石斑鱼成活率为97.2%,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为93.2%~94.5%,云龙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35.3±4.1) cm、(700.0±247.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28.6±3.5) cm、(550.0±224.8) g,云龙石斑鱼体质量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的1.3倍,全长为1.2倍。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杂交后代云龙石斑鱼具有生长快、畸形率低、成活率高的杂交优势,为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同时也为新品种云龙石斑鱼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 醉鱼糟制过程中酒糟液中的微生物群落

      2019, 43(4):1209-1219. DOI: 10.11964/jfc.20180911452

      摘要 (764) HTML (595) PDF 1.15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醉鱼糟制过程中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本实验以大黄鱼为原料,用传统糟制工艺制作醉鱼,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醉鱼酒糟液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糟制过程中不同用盐量(2%、5%和10%)大黄鱼pH值在糟制前5 d或10 d稍有上升后逐渐降低,而TVB-N值在糟制期间逐渐下降,糟制30 d后的TVB-N值均低于30 mg/100 g,其中5%用盐量组最低;5%用盐量组在不同鱼糟比(1:1、1:1.5和1:2)下,大黄鱼pH和TVB-N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糟制过程中醉鱼品质较稳定。5%用盐量组醉鱼酒糟液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鱼糟比为1:2的酒糟液Chao指数最大(167),表明物种丰度最高;鱼糟比为1:1的酒糟液Shannon指数最大(2.75),Simpson指数最小(0.109),表明细菌多样性最高;酒糟液涉及细菌17个门和1个未分类菌门,143个属,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弧菌属、Chloroplast norank和肠杆菌属是优势菌属,发酵前期弧菌属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为醉鱼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糟制水产品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 饲料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TauT mRNA表达量及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019, 43(4):1116-1125. DOI: 10.11964/jfc.20171211083

      摘要 (813) HTML (687) PDF 785.77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饲料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TauT mRNA表达量及牛磺酸合成关键酶(CSD和CDO)活性的影响,实验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0DT)中分别添加0.5%(0.5DT)、1.0%(1.0DT)、1.5%(1.5DT)的牛磺酸,配制成4种不同牛磺酸含量的饲料。将平均体质量为(13.85±0.25) g的320尾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循环水族箱,每箱放养20尾鱼,每组分别投喂一种相同实验饲料,每天定时投喂实验饲料至表观饱食状态,实验为期84 d。结果显示,在0DT饲料中补充外源牛磺酸能显著提高饲料效率、摄食率、增重率和全鱼粗蛋白含量,而显著降低肝体比和全鱼粗脂肪含量。组织中肝脏、肌肉、肠道TauT mRNA表达量在1.0DT组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当饲料牛磺酸含量继续增加至1.5DT组时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0DT和1.0DT组。斜带石斑鱼幼鱼血浆、肝脏、肠道和肌肉中牛磺酸含量与饲料牛磺酸含量之间呈正相关。饲料中补充外源牛磺酸能够显著降低肝脏、肌肉中CSD活性,同时降低血浆、肝脏、肠道和肌肉中CDO活性,但对血浆CSD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外源牛磺酸能够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增加鱼体蛋白沉积,同时降低鱼体脂肪沉积,上调组织中TauT mRNA表达水平及提高牛磺酸蓄积,降低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目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0.92%。

    • 虾夷扇贝高品质脂肪酸闭壳肌家系选育

      2019, 43(4):1018-1028. DOI: 10.11964/jfc.20171011006

      摘要 (923) HTML (602) PDF 805.31 K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虾夷扇贝闭壳肌重量与脂肪酸组成为主要筛选指标,通过对不同选育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在筛选出闭壳肌高出柱率家系的同时,以EPA、DHA和ω-3/ω-6脂肪酸比值等重要营养性状作为参考指标进行家系筛选。结果显示,在12个选育家系中,B04、B05、B10家系的出柱率优势最显著;各家系闭壳肌的EPA+DHA占总脂肪酸45%以上,ω-3/ω-6脂肪酸比值范围为10.94~12.69,家系B03、B05、B06、B07、B10、B11与B12在闭壳肌脂肪酸含量上具有更高选育价值;综合分析,判定B05和B10为虾夷扇贝闭壳肌高出柱率且高品质脂肪酸家系。研究表明,虾夷扇贝的生长与闭壳肌的主要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相关性,以闭壳肌脂肪酸含量与生长性状指标进行虾夷扇贝复合性状选育是可行的,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扇贝选择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 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比较日本鲭和大黄鱼冷藏期间的腐败特性

      2019, 43(4):1220-1233. DOI: 10.11964/jfc.20180111163

      摘要 (736) HTML (564) PDF 1.20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日本鲭和大黄鱼肌肉中微生物和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鱼肉腐败特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2种鱼在冷藏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的变化,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变化,并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检验微生物与鱼肉腐败及组胺产生相关性,结合功能预测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代谢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冷藏期间日本鲭和大黄鱼的pH、挥发性盐基氮、组胺、菌落总数等均呈上升趋势,且日本鲭上升较快;冷藏末期2种鱼TVB-N值和组胺含量分别达到76.34、59.98和59.92、3.11 mg/100 g;日本鲭肌肉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大黄鱼则整体呈下降趋势;2种鱼肌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均为希瓦氏菌属;日本鲭体内与TVB-N产生相关的菌共12种,其中10种与组胺产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大黄鱼体内与TVB-N产生相关的菌共7种,但未检测出与组胺产生具有相关性的细菌;冷藏过程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为最主要的代谢通路,日本鲭样品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和丁酸丁酯代谢、丙酸酯代谢及丙酮酸代谢丰度均显著高于同一时期的大黄鱼,本实验从微生物代谢水平解释了日本鲭比大黄鱼更易腐败的原因,为不同水产品腐败特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2019, 43(4):1126-1137. DOI: 10.11964/jfc.20180211186

      摘要 (1011) HTML (737) PDF 873.31 K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以720尾初始均重为(7.00±0.02)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设计1个正常鱼粉对照组(鱼粉含量35%),1个低鱼粉对照组(鱼粉含量15%)。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正常鱼粉对照组)、0(低鱼粉对照组)、0.10%、0.25%、0.50%、0.75%、1.00%和1.25%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显示,低鱼粉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枯草芽孢杆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添加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均显著高于低鱼粉对照组,低于正常鱼粉对照组;当添加0.75%枯草芽孢杆菌时,饲料系数最低,其他各组显著低于低鱼粉组,高于正常鱼粉组,而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添加0.75%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肝脏过氧化氢酶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添加量为0.50%达到最大值,谷胱甘肽还原酶mRNA表达水平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时达到最大值。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7 d,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率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以增重率为判断依据,根据折线模型得出,低鱼粉条件下(豆粕替代配方中20%鱼粉),饲料中添加0.63%枯草芽孢杆菌(1.0×108 cfu/mL)可显著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抗病力、消化酶、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

    • CB诱导熊本牡蛎三倍体及其存活率与倍化率的变化关系

      2019, 43(4):1029-1037. DOI: 10.11964/jfc.20180111123

      摘要 (825) HTML (1041) PDF 898.79 K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诱导熊本牡蛎三倍体,研究了细胞松弛素B (CB)浓度、诱导起始时间、诱导持续时间等因素对卵裂率、D幼率、三倍体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幼虫、稚贝及成贝的存活率和三倍体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CB浓度为0.5~0.6 mg/L,诱导起始时间为40%受精卵释放第一极体,诱导持续时间为20 min时可获得87%的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三倍体率的最大影响因素分别为CB浓度、诱导持续时间、诱导起始时间与诱导持续时间。三倍体率与卵裂率无显著负相关性,而与D幼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减小CB浓度或诱导持续时间,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三倍体率与幼虫产量。3~15日龄三倍体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由71.27%与96.09%降低至34.14%与58.80%,成贝期450日龄(9月)三倍体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53.62%与44.67%。3~9日龄三倍体率从87%降低至77%,而90~450日龄三倍体率平均值为59.21%±4.99%,表明幼贝与成贝期三倍体率变化较小,三倍体率的维持与存活率无显著相关性。

    • 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比较二种多脂鱼在腌干过程中的菌相变化

      2019, 43(4):1234-1244. DOI: 10.11964/jfc.20180411226

      摘要 (746) HTML (579) PDF 982.72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研究多脂红肉鱼(蓝圆鲹)和白肉鱼(带鱼)腌干加工中菌相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加工过程对菌相的影响并寻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优势菌。在腌干加工过程中采用Illumina平台的MiSeq技术比较分析了两种多脂鱼的菌相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种鱼的菌相主要分布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科水平上,初始原料的蓝圆鲹和带鱼分别含7个和15个科的细菌,带鱼包括了蓝圆鲹的所有菌群,肠杆菌科作为共同的优势菌,在蓝圆鲹和带鱼中分别占47%和26%。从腌制开始,两种鱼的菌群数都大量减少,弧菌和芽孢杆菌科作为共同优势菌,前者平均占蓝圆鲹和带鱼的40.3%和42.2%,后者则平均占16.7%和13.3%。原料中,蓝圆鲹和带鱼都包含了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弧菌科和希瓦氏菌科这4种腐败菌,加工阶段,两种鱼的优势腐败菌都为弧菌科。乳酸菌包括链球菌科和乳杆菌科,仅出现在带鱼中。研究表明,在腌干加工中,带鱼的细菌减少程度大于蓝圆鲹,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鱼含共同的菌群和优势菌,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腌干后两种鱼的腐败菌大大减少,说明腌干加工有利于降低鱼类腐败的可能性。可选择带鱼作乳酸菌的分离以进行后续的抗氧化研究。

    • 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摄食和代谢方面的比较

      2019, 43(4):1038-1047. DOI: 10.11964/jfc.20180411248

      摘要 (963) HTML (652) PDF 925.93 K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优良性状的生理学基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摄食和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在16~32 ℃范围内,温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两群体滤水率先增加后降低。野生群体滤水率在24 ℃达到最大值,壳黑品系在28 ℃达到最大值。两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并未发现显著性转折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耗氧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且在32 ℃壳黑品系排氨率显著低于野生群体。在盐度15~35范围内,盐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盐度升高,两群体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且在盐度15~25条件下壳黑品系排氨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两群体O:N值均在16 ℃和盐度35组最大,温度升高或盐度降低均会致使两群体O:N值下降。温度实验中,在32 ℃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7.57,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0.52~29.31。盐度实验中,在盐度20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9.10,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1.51~22.98。研究表明,相较于野生群体,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更能适应高温和低盐环境,而较高的摄食率和较低的代谢率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

    • 三种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期饥饿和补偿生长后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2019, 43(4):1138-1145. DOI: 10.11964/jfc.20171211075

      摘要 (833) HTML (732) PDF 524.52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2种状态(饥饿和复投喂)下投喂3种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虾体组成成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共5个处理,分别为饥饿组S0、对照组C、实验组S1、S2、S3(在基础饲料中糖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实验选取体质量为(1.84±0.23) g的凡纳滨对虾仔虾用方形纱制网兜独立喂养,进行为期12 d的饥饿实验后继续复投喂12 d。结果显示,饥饿后仔虾体组成成分及相关酶[脂肪酶(LPS)、磷酸果糖激酶(PFK)、已糖激酶(HK)、谷氨酰胺合成酶(GS)]差异显著;仔虾肝糖原、肌糖原均呈现出反复升降的过程,饥饿8 d后肝糖原降到最低值,肌糖原短暂回升后显著下降。复投喂4 d后S3组增重率最高,实验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均低于C组;全虾水分、全虾粗灰分、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S1、S2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S3组;肝糖原、肌糖原均有回升,S1组肝糖原显著低于其他组。复投喂12 d后,S3组LPS活性、H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GS、PFK含量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饥饿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先于蛋白质被动用供能;复投喂出现部分补偿生长效应,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饲料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期恢复生长效果最佳。

    • 胰蛋白酶酶解制备孔鳐软骨蛋白寡肽及其抗氧化活性

      2019, 43(4):1245-1254. DOI: 10.11964/jfc.20170910960

      摘要 (689) HTML (546) PDF 1.28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孔鳐软骨为材料,采用盐酸胍抽提、丙酮分级沉淀,制备孔鳐软骨蛋白;以DPPH·和HO·清除活性为导向,采用胰蛋白酶酶解、膜超滤、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5凝胶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技术,制备抗氧化肽,并对其活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孔鳐软骨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和分离纯化得到2个抗氧化肽RCPE-A和RCPE-B,经氨基酸序列分析确定其序列分别为Gly-Glu-Glu-Gly-Pro-Arg-Gly (GEEGPRG)和Gly-Glu-Glu-Gly-Thr-Met-Gly-Leu (GEEGTMGL),质谱(ESI-MS)测定其分子量分别为700.71和792.87 u。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RCPE-A与RCPE-B对DPPH·(EC50 2.94和1.16 mg/mL)、HO·(EC50 0.34和0.54 mg/mL)、ABTS+·(EC50 0.34和0.10 mg/mL)和O2-·(EC50 0.11和0.03 mg/mL)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RCPE-A与RCPE-B亦显示出较强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孔鳐软骨蛋白酶解物及制备多肽可用于抗氧化相关的功能食品开发,也可以用作抗氧化剂延长相关产品的货架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恩诺沙星在中华草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2019, 43(4):1146-1153. DOI: 10.11964/jfc.20161210668

      摘要 (905) HTML (715) PDF 713.96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给药方式下,恩诺沙星在中华草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实验选取20只健康中华草龟,每组1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肌注组和胃插管强制口服组,给药量均为10 mg/kg,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数据,Kinetic 4.4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分析药时数据。胃插管强制口服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7.49 μg/mL、Tmax 12 h、T1/2λz为99.85 h、AUC0-∞为531.67 μg/(mL·h);肌注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 5.85 μg/mL、Tmax 4 h、T1/2λz为30.42 h、AUC0-∞为193.6 μg/(mL·h)。2种不同给药条件下,肌注恩诺沙星比胃插管强制口服更快达到最高血药浓度,表明肌注恩诺沙星在中华草龟体内吸收更快;胃插管强制口服给药的Cmax和AUC均高于肌注给药,表明胃插管强制口服恩诺沙星在中华草龟体内吸收更完全,分布更广泛,效果更好。恩诺沙星在中华草龟体内消除缓慢,滞留时间(MRT)长,胃插管强制口服给药MRT显著长于肌注给药,其血药浓度保留时间长,效果更持久。研究表明,需较快达到疗效时,建议肌注恩诺沙星;需持续给药且龟体代谢状态正常时,建议胃插管强制口服恩诺沙星;恩诺沙星在胃插管强制口服给药条件下,在中华草龟体内血药浓度高、保留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更适宜作为中华草龟个体疾病治疗的给药方式。

    • 三十烷醇对铜藻生长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

      2019, 43(4):1048-1057. DOI: 10.11964/jfc.20171211111

      摘要 (897) HTML (778) PDF 869.36 K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三十烷醇对铜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0、0.1、 0.5、1.0 和2.0 mg/L)的三十烷醇连续施用20 d,或用三十烷醇浸泡处理24 h后,再恢复正常条件培养20 d,分别测定了铜藻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连续施用5 d时,各组藻体的比生长速率(RGR)、叶绿素a(Chl.a)、类胡罗卜素(Car)、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 d时,2.0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受到抑制,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下降;20 d时,除了0.1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仍有促进外,其他3个较高浓度的施用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三十烷醇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经三十烷醇浸泡处理的藻体恢复正常条件培养5 d时,各组藻体的RGR、Chl-a、Car、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上升;10 d时,0.5和1.0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速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5 d时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综合各项生理生化指标,1.0 mg/L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种促生长的作用能持续到处理后10 d左右。岩藻黄素的含量除连续施用2.0 mg/L组在实验20 d时低于对照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在培养20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1.0 mg/L三十烷醇浸泡处理24 h恢复培养10 d,可使岩藻黄素的含量提高79.5%。研究表明,连续施用低浓度的三十烷醇(0.1 mg/L) 20 d或以1.0 mg/L三十烷醇每10 d浸泡处理24 h,对铜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框镜鲤肠管单极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鉴定

      2019, 43(4):1154-1161. DOI: 10.11964/jfc.20180111133

      摘要 (853) HTML (634) PDF 1.35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 μm,宽10~15 μm,极囊长11~15 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 >综述
    • 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思考

      2019, 43(4):1255-1262. DOI: 10.11964/jfc.20190211670

      摘要 (1186) HTML (674) PDF 556.47 K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的新业态,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并从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工程示范等角度提出了保障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洋渔业升级转型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34 ℃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

      2019, 43(4):1058-1068. DOI: 10.11964/jfc.20180411232

      摘要 (867) HTML (602) PDF 852.89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34 ℃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选用初始体质量为(50.88±1.57) g的吉富罗非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0.22%(对照组)、2.83%、4.98%、7.45%、9.23%和12.47%的6种纯化饲料,在34 ℃水温下饲养56 d后,测定并分析了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与蛋白质保留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呈现相反的趋势;12.47%实验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其他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照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当饲料脂肪含量为7.45%~12.47%时,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粗脂肪含量在饲料脂肪含量为2.83%~9.23%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肝脏脂肪酶和脂蛋白酯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12.47%组达到最大值;肝脂酶的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脂肪水平为2.83%时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经回归分析,在34 ℃水温下,吉富罗非鱼要获得最佳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分别为4.92%、5.67%和6.49%。

    • Biolog-ECO方法探究饲喂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代谢及有效作用时间的影响

      2019, 43(4):1162-1170. DOI: 10.11964/jfc.20180711348

      摘要 (986) HTML (813) PDF 924.45 K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霍氏肠杆菌(E3)和乳酸菌(R3)2株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饲喂实验,饲喂后期利用Biolog-ECO方法对实验组及空白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霍氏肠杆菌(E3)或乳酸菌(R3)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显著上升,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活性;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表明益生菌可以促进水产动物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有明显差异,表明饲喂2株益生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其中,停喂霍氏肠杆菌后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停喂乳酸菌后的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二者在第10天取样的结果中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原有菌群的数量和结构,促进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在维持或者促进对虾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此两株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停留时间最少为5 d。

    • 不同糖源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生长、越冬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9, 43(4):1069-1079. DOI: 10.11964/jfc.20180411247

      摘要 (789) HTML (636) PDF 580.27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商业配方为基础,研究不同糖源(小麦、大麦、玉米、白高粱、木薯)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初始体质量(400.77±7.45) g]生长、体成分、越冬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实验于水库网箱(2.0 m×2.0 m×2.0 m)中进行,饲养时间为16周,养殖实验结束后,每网箱保留15尾进行越冬实验,时间为16周。结果显示,玉米组草鱼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他4组差异不显著;肥满度(CF)小麦组最高,脏体比(VSI)玉米组最高,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木薯组最高;小麦组血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大麦和白高粱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木薯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小麦、大麦和玉米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白高粱和木薯组,木薯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白高粱和木薯组的肝糖原显著高于其他组,大麦和白高粱组的肌糖原显著高于其他组。越冬后,大麦组草鱼体质量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HSI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其他各组,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GLU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肌肉粗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高,其他各组越冬后体质量下降幅度差异不显著,小麦组CF下降比例最高,玉米和木薯组HSI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玉米组的VSI下降比例最大。研究表明,在膨化工艺条件下,以生长、增重成本和越冬为评价指标,小麦、木薯和白高粱是大规格草鱼适合的糖源,木薯增重成本最低。

    • 一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2019, 43(4):1171-1180. DOI: 10.11964/jfc.20180211191

      摘要 (775) HTML (601) PDF 1.07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高效降解亚硝酸盐菌,从鄱阳湖水域筛选出1株新型反硝化细菌,命名为X10。本实验对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生化指标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亚硝酸盐浓度、pH值、温度、接种量对其生长及脱氮能力的影响,以及菌株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X10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温度30 ℃、pH 7.0、接种量3%,经48 h培养后菌株对筛选培养基中亚硝酸盐(浓度300 mg/L)的降解率最高,达99.8%;将该菌液(2×108 CFU/mL)按1%的接种量加入人工养殖池塘水中(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0.45 mg/L,pH为6.7),28 ℃水温下经96 h后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2.6%;安全性评价实验显示,X10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并且高浓度菌液(5×108 CFU/mL)对斑马鱼无致死作用。研究表明X10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2019, 43(4):1080-1091. DOI: 10.11964/jfc.20180511291

      摘要 (873) HTML (689) PDF 724.75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2%的酵母培养物YC1(粗蛋白含量为50%)、1%和2%的酵母培养物YC2(粗蛋白含量为55%),配制5种等氮等脂 (42%粗蛋白和8%粗脂肪) 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C、YC1-1、YC1-2、YC2-1和YC2-2。选择初始体质量为 (4.87±0.00) g 的黄颡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 (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YC2-1和YC2-2处理组黄颡鱼的增重率 (WG) 显著高于对照组,YC2-2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 (SGR) 显著高于对照组;YC2-1和YC2-2处理组黄颡鱼肌肉的蛋白沉积率 (PPV) 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效率 (PER) 随着酵母培养物添加水平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YC2-1处理组的PER最高;YC2-1和YC2-2处理组的饲料系数 (FCR) 显著低于对照组,YC2-2处理组的FCR显著低于YC2-1处理组;YC2-1和YC2-2处理组肝脏溶菌酶 (LSZ)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YC2-1处理组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高于YC1-1处理组,皱襞宽度和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高于YC2-2处理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中,酵母培养物组的平均累积死亡率 (CMR) 均低于对照组,YC2-1处理组的CMR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2能有效改善黄颡鱼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维持肠道健康以及提高黄颡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 一株从草鱼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及基因组特征

      2019, 43(4):1181-1191. DOI: 10.11964/jfc.20180111165

      摘要 (909) HTML (507) PDF 1016.20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南昌地区某渔场草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从患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出一株致病菌A1310。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检验、人工感染实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多序列位点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系统进化分析及毒力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生化鉴定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当浓度达1.0×106 CFU/mL时,对草鱼有致病性;对供试20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等7种耐药,对卡那霉素等5种敏感;A1310株基因组框架序列共包含96个与毒力和防御相关基因,其中多药耐药性外排泵基因占大多数,约为22%;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S15-242、S15-458、S15-591、S15-700)聚类为同一进化分支;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A1310具有一个删减版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基因数量为标准Ⅵ型分泌系统的80%,缺少vgrG和vca0109基因的部分片段。综上所述,来源于草鱼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A1310,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具有亲缘关系,含有多个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内容,也为嗜水气单胞菌的有效检验、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草鱼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 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组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9, 43(4):1092-1103. DOI: 10.11964/jfc.20180411239

      摘要 (966) HTML (667) PDF 727.78 K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7.07±0.01) g的健康红罗非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进行网箱养殖实验,每组3个重复,饲养60 d。饲料中竹炭添加量依次为0%、0.5%、1%、2%、4%。结果显示,0.5%、1%竹炭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总蛋白(TP)活性在1%组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血清总胆固醇(TC)实验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随着竹炭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1%竹炭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肌肉粗蛋白含量1%、2%和4%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1%与4%的组中粗脂肪和肌肉灰分含量显著增加。饲料添加竹炭能提高鱼体肌肉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但只有4%组的总不饱和脂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但是只有1%组的MDH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饲料添加适当浓度的竹炭能提高鱼肉中粗脂肪、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以及LPL基因和MDH基因的表达,这将为提高红罗非鱼肉质提供新的途径。

    • 菲律宾蛤仔二种I型溶菌酶的重组表达和抑菌活性

      2019, 43(4):1192-1200. DOI: 10.11964/jfc.20171211090

      摘要 (790) HTML (547) PDF 883.38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刺激后,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的免疫应答反应,实验采用重组表达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中得到2种I型溶菌酶的重组蛋白rVpILYZ-1和rVpILYZ-2,发现其均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rVpILYZ-1对副溶血弧菌、灿烂弧菌和藤黄微球菌等具较强的抑菌活性,而rVpILYZ-2对副溶血弧菌抑菌活性较强,且二者均通过非酶抑菌活性和胞壁酸酶活性来发挥抑菌作用。结果显示,rVpILYZ-1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6.5和20 ℃,而rVpILYZ-2最适pH和温度则分别为4.5和10 ℃。此外,rVpILYZ-1和rVpILYZ-2均具免疫调理活性,能够促进血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研究表明,VpILYZ-1和VpILYZ-2在菲律宾蛤仔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