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8):0-0. DOI: 10.11964/jfc.20170800

      摘要 (1663) HTML (0) PDF 314.88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菊黄东方鲀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2017, 41(8):1203-1212. DOI: 10.11964/jfc.20160110236

      摘要 (2073) HTML (542) PDF 592.07 K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10.20%)和n3PUFA(0.19%),以C16:0、C16:1、C18:1n9c和C18:2n6c为主要能量来源,n3PUFA被优先保存,特别是DHA得到完全保留;孵化后,在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对n3PUFA利用迅速上升,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与胚胎期正好相反:n3PUFA(19.60%)、n6PUFA(16.98%)、SFA(13.50%)和MUFA(13.01%),以C18:2n6c、C22:5n3(DPA)、C20:5n3(EPA)、C22:6n3(DHA)、C18:1n9c和C16:0为主要能量来源,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为最高(14.44 mg/g),仔鱼在开口前期n3PUFA(特别是DHA)被大量利用消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发育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和EPA),并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开口阶段及时增加富含EPA和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的轮虫、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缓解苗种开口阶段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 GCRV弱毒疫苗免疫草鱼母本的免疫因子代间传递与表达特性

      2017, 41(8):1308-1318. DOI: 10.11964/jfc.20161210651

      摘要 (1842) HTML (561) PDF 5.91 M (1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GCRV弱毒疫苗母源性免疫的草鱼母本及其子代免疫因子(IgM、C3、LSZ)表达特性及代间传递效应,采用ELISA、Rt-qPCR等方法检测了草鱼母本产前40 d接种疫苗后,母本血液、子代早期发育阶段及2月龄幼鱼3种免疫因子的蛋白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GCRV弱毒疫苗免疫的草鱼母本血液、早期胚胎及幼鱼阶段IgM蛋白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样品。子代各阶段中,28日龄的夏花样品IgM蛋白活性水平最高,而5日龄水花样品中蛋白活性最低;从受精卵发育至3日龄水花阶段,实验组样品免疫因子C3和LSZ的蛋白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鱼中IgM、C3和LSZ蛋白的活性水平随着发育进行,总体上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从卵细胞至3日龄水花阶段实验组样品C3和LSZ蛋白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受精卵IgM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最大,实验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4倍。从24 h器官形成期至3日龄水花样品中,实验组C3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从卵细胞至3 h囊胚期阶段,实验组LSZ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2月龄草鱼体肾、头肾、脾脏组织中IgM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GCRV病毒后,实验组死亡尾数(2尾)低于对照组死亡尾数(5尾)。研究表明母源性免疫可在草鱼进行代间传递,并对子代起到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

    • 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免疫学功能

      2017, 41(8):1213-1222. DOI: 10.11964/jfc.20161210639

      摘要 (1959) HTML (584) PDF 6.21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细胞化学和细胞酶学分析,并结合细胞形态观察,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组成、分类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血液的总血细胞数(THC)和不同类型血细胞数(DHC)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血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依据本实验分类方法,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以分为4类:大颗粒细胞(G)、中间型颗粒细胞(IG)、小颗粒细胞(SG)和透明细胞(H)。其中小颗粒细胞数量最多,约占33.54%±0.98%,中间型颗粒细胞最少,仅占15.31%±2.01%。4种类型细胞中均含有多糖成分而不含脂质,只有大颗粒细胞在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以及酚氧化酶染色中发现阳性反应。此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中华绒螯蟹总血细胞数在3 h后明显升高,在6 h达到峰值,约9.57×106个/mL,并显著高于未处理组和生理组;在感染过程中,大颗粒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透明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这种现象在6 h时达到顶峰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在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透明细胞主要通过大量增殖执行吞噬功能来参与免疫应答,而大颗粒细胞主要通过裂解释放胞质中所含免疫相关酶参与免疫反应。其中,各类型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作用,而中间型颗粒细胞为这种转化中的过渡类型。

    • 细胞骨架蛋白actin参与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释放

      2017, 41(8):1319-1327. DOI: 10.11964/jfc.20161210657

      摘要 (1856) HTML (539) PDF 3.95 M (2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病毒利用宿主细胞骨架如微丝、微管等完成进入、运输和释放等过程。为分离鉴定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囊膜蛋白,实验应用去污剂溶解病毒囊膜,然后结合1-D-SDS-PAGE切胶分离和LC-MS/MS质谱鉴定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除了病毒编码的囊膜蛋白外,还发现7种宿主细胞来源的蛋白,包括细胞骨架微丝肌动蛋白actin等,由此推测这些宿主蛋白是与病毒纯化过程中共纯化获得。鉴于actin在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通过蛋白印迹、免疫电镜实验验证了actin与病毒共纯化,揭示actin是一种来源于宿主细胞并包装到病毒颗粒表面的宿主蛋白,且由于特异性作用黏附于病毒粒子表面,在分离病毒囊膜时与囊膜蛋白共纯化。此外,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毒感染晚期,细胞变圆,细胞微丝actin蛋白和SGIV病毒共定位于细胞膜,提示actin与病毒释放相关。同时电镜观察也表明,病毒在感染细胞中释放时获得由宿主细胞质膜衍生而来的囊膜,由此推测actin可能在病毒释放时特异性包裹于SGIV病毒表面。研究表明,actin参与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释放过程。

    • 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

      2017, 41(8):1223-1236. DOI: 10.11964/jfc.20160410380

      摘要 (1729) HTML (698) PDF 4.28 M (1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 厦门近岸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双齿围沙蚕扰动的响应

      2017, 41(8):1237-1245. DOI: 10.11964/jfc.20160310317

      摘要 (2024) HTML (563) PDF 4.39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厦门近岸潮间带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双齿围沙蚕扰动的响应,采用PCR-DGGE技术对室内模拟沙蚕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集美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为后生动物(包括6个门:颚口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丝足虫门,硅藻门和囊泡虫总门(又分为纤毛虫门和甲藻门)。其中囊泡虫总门的纤毛虫门为优势类群。后生动物中的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Peridinium quinquecorne(属于囊泡虫总门中的甲藻门)是普遍存在的优势物种。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播种双齿围沙蚕的处理组样品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聚为一支,并与未播种沙蚕的对照样品分开。研究表明,播种双齿围沙蚕对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蚕的处理组检测到了更多的线虫动物门,可能是因为双齿围沙蚕的活动促进了这些类群的生长。

    • 岛礁海藻场沉积有机物来源辨析

      2017, 41(8):1246-1255. DOI: 10.11964/jfc.20160310310

      摘要 (1813) HTML (537) PDF 2.56 M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藻场的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OM)是实现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以枸杞岛北部海藻场为研究区域,围绕大型海藻周年生活史的幼苗&生长、成熟&茂盛和衰退&凋亡3个阶段,于2014年7月凋亡期、2014年10月生长期和2015年5月茂盛期对海藻场的SOM进行样品采集,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C/N、δ13C和δ15N为指标分析了SOM的来源及变化。结果显示,1) 7月、10月和翌年5月的SOM C/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9~6.6、6.0~6.9和5.4~6.2,可判定海藻场SOM是典型的海源性来源;2) 7月不同水深的SOMδ13C值空间变化明显,介于–20.3‰~–17.6‰,而10月和翌年5月都不显著,分别介于–22.3‰~–21.7‰和–21.4‰~–21.0‰;3) SOM的δ13C值存在时间变化,而7月δ13C值存在不同水深的空间变化;4) δ13C、δ15N和C/N之间的关系表明,7月SOM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大型海藻的混合贡献,而10月和翌年5月SOM则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贡献;5) 根据碳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计算得到,7月大型海藻对该海藻场SOM的平均贡献率最高可达53.71%;6) 大型海藻产生的碎屑在SOM占比受波浪等海域动力环境影响显著。

    •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2017, 41(8):1256-1263. DOI: 10.11964/jfc.20161210643

      摘要 (2298) HTML (627) PDF 597.30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鮰,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 卵形鲳鲹网箱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2017, 41(8):1264-1275. DOI: 10.11964/jfc.20160910531

      摘要 (1775) HTML (905) PDF 1.67 M (1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途径,针对卵形鲳鲹实际网箱养殖生产条件,在放苗、养殖生产中期和收获3个主要时期,分别采集网箱中养殖水体、养殖鱼体、所用饲料和网箱处海底表层沉积物底泥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DDTs及其同系物含量。结果显示,苗种、成鱼、所用饲料及养殖水体和养殖环境表层沉积物底泥中,均检测出DDTs,其中苗种、养殖成鱼、所用饲料、养殖海水和表层沉积物底泥中DDTs平均含量分别为(3.15±0.42)、(4.49±0.39)、(3.95±0.33) μg/kg干重、(3.76±0.43) ng/L和(4.34±1.18) μg/kg干重。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鱼体中DDTs含量逐渐增加,收获上市时期鱼体肌肉中含量显著高于苗种时期的含量,但远低于0.5 mg/kg湿重的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从DDTs同系物种类上看,养殖海水、饲料和鱼体中ο,ρ'-DDT、ρ,ρ'-DDD、ρ,ρ'-DDT和ρ,ρ'-DDE 4种同系物均能检出,但沉积物中仅检测出前3种同系物。4类样品DDTs主要成分均为ο,ρ'-DDT和ρ,ρ'-DDT,其在鱼体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2.09%和37.07%;在饲料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4.85%和34.62%;在养殖海水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0.91%和37.99%;在养殖环境沉积物底泥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33.03%和51.34%。从鱼体、饲料、养殖海水和沉积物底泥中DDTs同系物组成比例和含量特征判断,饲料是鱼体后续生长中富集DDTs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为保障卵形鲳鲹质量安全,应着重加强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

    • 同域分布两种鲤科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

      2017, 41(8):1169-1182. DOI: 10.11964/jfc.20160910539

      摘要 (1924) HTML (1011) PDF 5.12 M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境内黄河水系和卫河水系棒花鱼和(歺又鱼)条的鱼类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对这两种鱼类开展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棒花鱼和(歺又鱼)条群体多态性较低;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棒花鱼和(歺又鱼)条均由3个线粒体谱系组成;棒花鱼和(歺又鱼)条种群间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间中等偏低的基因流解释了两种鱼类均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种群分化;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棒花鱼和(歺又鱼)条种群数量分别在距今约0.019百万年和0.026百万年开始锐减。鉴于群体多态性,种群分化和群体历史动态研究,这两种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需加强对其资源保护。

    • 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2017, 41(8):1276-1285. DOI: 10.11964/jfc.20160110260

      摘要 (1967) HTML (541) PDF 2.26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64 μg C/d,孵化率为464.2~608.2个/雌。存活率则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浓度较低的0.5×105、3×105、6×105个/mL组的存活率均达80%,显著高于12×105及17×105个/mL组。食物浓度越高,生命周期越短。当食物浓度为3×105及6×105个/mL时,桡足类的内禀增长率均达0.237/d,比最低浓度组(0.5×105个/mL)及最高浓度组(17×105个/mL)高出28%~32%。研究表明,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双齿许水蚤的种群增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食物浓度范围为3×105~6×105个/mL。

    • 中国沿海光裸方格星虫6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41(8):1183-1191. DOI: 10.11964/jfc.20160310307

      摘要 (1903) HTML (710) PDF 2.33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保护和开发我国光裸方格星虫自然资源,本研究以cytb基因全长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山东烟台、福建古雷、香港、海南儋州、海南陵水、广西东兴6个光裸方格星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03个个体共检出128个单倍型,299个多态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0488和0.9773,且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88.4%)。6个光裸方格星虫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结果显示,南方5个群体间Fst<0.15,基本无分化或呈低度分化;而烟台与南方5个群体间的固定指数都很大,Fst>0.15,群体间呈高度分化。中性检验(Fus FsTajimas D)结果为负值,北方群体和南方群体的核苷酸错配分布图为单峰,单倍型网络分布图为以主单倍型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用203条cyt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烟台群体聚为一个进化支,南方群体聚为一个进化支。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的光裸方格星虫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大规模群体扩张,但目前遗传多样性较低,说明光裸方格星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应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在进化关系上,烟台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但是否已经形成隐秘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两种营养源对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碳/氮转化的影响

      2017, 41(8):1286-1297. DOI: 10.11964/jfc.20160610445

      摘要 (1791) HTML (967) PDF 3.34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主养草鱼池塘主要生源要素的营养循环过程与能量转化效率,本实验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与C/N分析技术,研究两种不同投喂营养源(苏丹草、人工饲料)对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C-N营养转化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投喂营养源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投喂苏丹草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群落增长。在投喂苏丹草的池塘,绝大部分苏丹草的能量被草鱼、团头鲂所利用(84%),而鲢、鳙利用较少(6.8%)。苏丹草对水体中颗粒有机物(POM)贡献了7.4%的能量。在投喂人工饲料的池塘,70.9%的人工饲料能量被草鱼和团头鲂利用。由于人工饲料的颗粒性特征,有少量饲料形成的碎屑被鳙利用(5.1%),另有8.1%和12%的能量分别贡献于POM和沉积物。研究表明,两种饲料源的营养元素首先被草食性鱼类利用,其次通过水体中浮游生物以及残饵、鱼类粪便传递给滤食性鱼类,最后归于沉积物。与人工饲料相比,苏丹草的营养元素更多被鱼类利用,较少浪费于沉积物中,其传递到沉积物的过程较慢。鱼类的能量转化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苏丹草池塘的鱼类能量转化效率要高于投喂人工饲料的池塘。

    • 亚硝酸盐氮胁迫对鳙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组织HSP70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7, 41(8):1192-1202. DOI: 10.11964/jfc.20160310305

      摘要 (1759) HTML (546) PDF 647.62 K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亚硝酸盐氮胁迫对鳙[初均重:(180.05±0.092) g]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选用170尾鳙,暴露于48.634 mg/L亚硝酸盐氮96 h后,进行96 h恢复实验。并在胁迫0、6、12、24、48、72 和96 h以及恢复12、24、48、72和96 h时采集样品。结果显示,胁迫6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胁迫12 h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胁迫24 h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开始显著降低;胁迫48 h后,血清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开始显著降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则显著升高;胁迫72 h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开始显著降低。恢复96 h后,鱼体血清生理指标大多都已恢复至胁迫前水平,而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显示,头肾抗亚硝酸盐氮响应最快,其次为鳃和肠道,而脾脏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在恢复12 h时显著升高;恢复96 h后,除鳃组织外,肾脏、肠道和脾脏的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量均恢复至胁迫前水平。研究表明,亚硝酸盐氮对鳙的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均产生影响,并且诱导部分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表达,而鳙对水体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氮应激6 h即可产生快速应答,并启动防损伤自我保护机制,促进新陈代谢水平,保护机体免受应激损伤。

    • 利用γ-射线辐照提高玉米蛋白粉替代卵形鲳鲹饲料中鱼粉的潜力

      2017, 41(8):1298-1307. DOI: 10.11964/jfc.20160910538

      摘要 (1858) HTML (510) PDF 890.00 K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8周饲养实验检验了γ-射线辐照处理对利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卵形鲳鲹饲料中鱼粉的影响。采用2×3实验设计。对照饲料(C)中鱼粉含量为250 g/kg。用玉米蛋白粉或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分别替代饲料C中鱼粉的20%、40%或60%,配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R20、R40和R60:以玉米蛋白粉为鱼粉替代物;IR20、IR40和IR60:以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为鱼粉替代物)。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31.9±0.2) g。结果显示,饲料鱼粉替代水平显著影响鱼体增重(WG)、摄食率(FI)、饲料系数(FCR)、氮储积效率(NRE)、磷储积效率(PRE)和鱼体磷含量,而γ-射线辐照处理显著影响鱼体的磷含量。无论以何种玉米蛋白粉作为鱼粉替代物,FI和WG均随饲料鱼粉替代水平增加而下降。在相同替代水平下,使用玉米蛋白粉或γ-射线辐照玉米蛋白粉作鱼粉替代物对FI、WG、FCR、NRE、PRE和鱼体组成(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无显著不同的影响。摄食饲料R20的鱼FI、WG、FCR和NRE与摄食饲料C的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通过添加玉米蛋白粉可将卵形鲳鲹饲料中鱼粉含量降低至200 g/kg。研究表明,通过γ-射线辐照处理不能提高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鱼粉的水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