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5):0-0. DOI: 10.11964/jfc.20170500

      摘要 (1751) HTML (0) PDF 1.66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2017, 41(5):703-710. DOI: 10.11964/jfc.20160910542

      摘要 (3433) HTML (1448) PDF 16.71 M (4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 北部湾钦州港近江牡蛎重金属污染分析

      2017, 41(5):806-815. DOI: 10.11964/jfc.20160810499

      摘要 (2118) HTML (703) PDF 874.17 K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近江牡蛎的食用安全及养殖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7—11月在北部湾钦州港采集近江牡蛎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其污染程度。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牡蛎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Cd>Cr>As>Pb>Hg,其中Zn、Cu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532.03、126.96 mg/kg。Cu参照《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发现除了7月2号站样品未超标,其余样品均超标,超标率达89%。As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发现总超标率为11%,仅7月3号站样品存在超标。Pb、Hg含量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0.02、0.009 mg/kg。重金属富集系数揭示近江牡蛎对Zn、Cu、Cd、Cr富集严重。膳食暴露评估方法显示,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摄入量,钦州湾近江牡蛎属于安全食用范围。

    • 条斑紫菜耐高温杂交重组品系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2017, 41(5):711-722. DOI: 10.11964/jfc.20161010577

      摘要 (2094) HTML (637) PDF 10.30 M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条斑紫菜优良品系TM-18藻体颜色偏红的弱点,本研究以红色型突变品系(TM-18,特点:藻体偏红色;生长快,色素蛋白含量高,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为父本;绿色型突变品系(OMO-1,特点:藻体绿色,生长较慢,色素蛋白含量低,耐高温性差)为母本进行种内杂交,从杂合丝状体的F1叶状体中,分离出了优良品系TW-9。通过比较它与亲本品系的特性,获得以下结果:在常温(18 ℃)和高温(24和25 ℃)下培养13 d,TW-9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别为TM-18品系的1.0、1.1和1.1倍,以及OMO-1品系的1.1、4.7和7.2倍。在18 ℃组,3个品系的壳孢子苗畸形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4和25 ℃组,TW-9品系的畸形苗率比TM-18品系分别降低了20.3%和29.5%,比OMO-1品系分别降低了74.8%和69.5%。将在18 ℃下培养40 d的叶状体分别置于18、24和25 ℃再培养10 d,TW-9品系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TM-18品系的0.9、1.5和0.8倍,以及OMO-1品系的1.4、1.5和28倍。此外,在24 ℃下培养25 d或在25 ℃下培养10 d,OMO-1品系的藻体腐烂严重,最后完全解体;TM-18和TW-9品系藻体在24 ℃下培养25 d只出现轻微卷曲,但在25 ℃下,TM-18品系培养15 d就腐烂至完全解体,而TW-9品系培养30 d也只是轻微腐烂。在18 ℃下培养40 d的TW-9品系叶状体分别再在18和24 ℃下培养15 d,总藻胆蛋白含量分别为61.5和77.8 mg/g,分别为OMO-1品系的1.4和1.4倍,但与TM-18品系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异。在18 ℃下培养55 d的叶状体平均厚度,TW-9品系为25.6 μm,分别比TM-18和OMO-1品系降低了13.5%和17.7%。另外,3个品系的壳孢子放散量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TW-9品系不仅具有与TM-18品系相似的特性,如叶状体生长快、色素蛋白含量高、壳孢子放散量大等特性,并且它的藻体更薄、更耐高温,其颜色与野生色相近,符合生产栽培的要求,有望被培育成适宜栽培的新品种。

    • 腹腔注射葡萄糖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及糖代谢关键酶表达量的影响

      2017, 41(5):723-733. DOI: 10.11964/jfc.20160610426

      摘要 (1845) HTML (598) PDF 3.80 M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大黄鱼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和相关糖代谢关键酶的表达量,选取体质量约为100 g的大黄鱼禁食24 h,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0.9%的无菌生理盐水,CG组),低剂量葡萄糖组(300 mg/kg体质量,LG组)和高剂量葡萄糖组(1500 mg/kg体质量,HG组)。结果显示,大黄鱼在注射高剂量和低剂量葡萄糖后,血糖均在3 h达到最高水平,且HG组的峰值显著高于LG组,LG组在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HG组在24 h仍然高于正常水平。HG组、LG组注射葡萄糖后,HKGK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其峰值出现在注射后9 h。HG组PFK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6 h达到峰值。HG组PEPCK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注射葡萄糖后显著下降,其中最低时间点为2 h。HG组G6PD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6 h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间点。研究表明,注射高、低浓度葡萄糖后,均会提高大黄鱼血糖水平,且能维持较长时间。注射葡萄糖后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如HKGKPFK及糖异生途径关键酶PEPCK基因相对表达量受血糖调节,但G6PaseFBPase表达量并不因血糖升高而下降。导致注射葡萄糖后,大黄鱼不断产生内源性葡萄糖,这是大黄鱼表现为对高血糖不耐受的原因之一。

    • 暗纹东方鲀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营养生理效应及其与大豆抗原蛋白的相关性

      2017, 41(5):734-745. DOI: 10.11964/jfc.20160810517

      摘要 (1901) HTML (571) PDF 620.80 K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体质量为(39.84±3.09) g暗纹东方鲀,分为8组,分别饲喂等氮等能的高鱼粉组、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低鱼粉豆粕组4组实用饲料和添加大豆抗原蛋白的半纯化饲料(大豆抗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5%、8%和12.5%),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长实验,探讨大豆抗原蛋白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低鱼粉组,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的低鱼粉豆粕组与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半纯化饲料中随着大豆抗原蛋白含量增加,生长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对肌肉组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肝脏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丙二醛指标中,低鱼粉豆粕组显著高于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则与低鱼粉组无显著性差异,半纯化饲料系列在8%组出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组。低鱼粉豆粕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与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半纯化饲料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研究表明,与豆粕替代鱼粉相比,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更能促进鱼体生长;大豆抗原蛋白是影响豆粕替代鱼粉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对生长、抗氧化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则因大豆抗原蛋白的含量与单独存在与否而异。

    • 大黄鱼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鳗弧菌感染的响应

      2017, 41(5):641-648. DOI: 10.11964/jfc.20160110231

      摘要 (1943) HTML (607) PDF 1.36 M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大黄鱼机体的保护作用,实验基于大黄鱼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克隆获得CAT基因158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GenBank登陆号:KKF-14425.1),该序列编码5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的酶活性中心序列FDRERIPERVVHAKGA、亚铁血红素结合信号序列RLFSYPDTH、3个催化位点残基His75、Asn148和Tyr358,以及12个NADPH结合位点等,理论分子量为59.98 ku,等电点为8.37。多序列比对显示,大黄鱼CA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同属于石首鱼科的军曹鱼和条石鲷同源性高达94%,在进化树中也聚类于同一进化分支,说明该序列为CAT家族成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大黄鱼CAT基因在所检测的7种组织(肝脏、脾脏、脑、肾、肌肉、鳃、肠)中均有表达,但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为肌肉中的6.68倍)。鳗弧菌感染后,大黄鱼肝组织中CAT基因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明显,感染后12 h,达到最高(7.48倍),随后逐渐下降,到72 h已基本恢复到原始水平,注射PBS的对照组,CAT基因表达只略有上调,说明病原菌侵染可能引起鱼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及H2O2CAT基因则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进而防止它们对细胞造成损伤。

    •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7, 41(5):746-756. DOI: 10.11964/jfc.20160910552

      摘要 (2072) HTML (732) PDF 986.00 K (2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斜带石斑鱼的互作效应,实验采用3×3因子设计,配制蛋白质水平(P)为38%、45%和52%,淀粉水平(S)为10%、20%和30%的9种实验饲料,分别饲喂斜带石斑鱼56 d。结果显示,38%粗蛋白与10%淀粉饲料组(38P/10S饲料组)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52P/10S组增重率最高,但与45P/20S、45P/30S、52P/20S组差异不显著。增加饲料蛋白质或淀粉水平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鱼体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肝糖原肝脂含量,而降低摄食率和鱼体水分含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蛋白质效率,但增加淀粉水平却增加蛋白质效率及肝体比与脏体比。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淀粉水平对鱼体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中肝酯酶、脂蛋白酯酶、脂肪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随蛋白质或淀粉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肝中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而增加肝中苹果酸酶活性,但对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增加饲料淀粉水平显著增加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活性,但显著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上述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和肝脏代谢明显受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的影响,其中,糖代谢酶活性受淀粉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斜带石斑鱼生长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分别为45%和20%。

    • 凡纳滨对虾卵巢类围食膜蛋白基因克隆及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2017, 41(5):649-657. DOI: 10.11964/jfc.20160710479

      摘要 (1959) HTML (573) PDF 5.46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食膜蛋白最早是从昆虫围食膜中解离得到的,在保护昆虫免受外源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围食膜蛋白在对虾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前期进行了凡纳滨对虾转录组分析,并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2条类围食膜蛋白基因LvPT1和LvPT2,其编码的2条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极高,同已报道的其他虾类围食膜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发现,LvPT1和LvPT2与对虾卵巢围食膜蛋白(SOPs)类似,在卵巢中高度表达,利用半定量PCR方法,分析LvPT2在对虾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vPT2在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随着发育进行,表达量逐渐降低,至无节幼体孵出后无明显表达。研究表明,LvPT1和LvPT2与虾SOPs应为同一类围食膜蛋白,可能参与了受精卵细胞的形成,并在保护对虾早期胚胎发育时免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饲料LNA/LA比对鲤幼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及Δ6 fadelovl5mRNA表达的影响

      2017, 41(5):757-765. DOI: 10.11964/jfc.20160710467

      摘要 (1962) HTML (541) PDF 635.79 K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饲料LNA/LA比对鲤幼鱼生长性能和LC-PUFA合成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鱼油和混合植物油(花生油和紫苏籽油)为脂肪源配制5组等氮等脂饲料。对照组(D1)以鱼油为唯一脂肪源,其他5组实验饲料以花生油和紫苏籽油为脂肪源,且LNA/LA比分别为0.02(D2)、0.46(D3)、1.09(D4)和1.53(D5)。8周养殖实验后,分析各处理组鱼体的生长性能指标、肝脏脂肪酸组成,肝脏Δ6 fad-a/belovl5-a/b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饲料对鱼体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肝脏LC-PUFA水平,提高了肝脏Δ6 fad-aelovl5-a mRNA表达水平。在各植物油组之间,饲料LNA/LA比显著影响了鱼体WGR和SGR指标,其中D2和D4组鱼体生长表现较好;随着饲料中LNA/LA比的升高,鱼体肝脏LC-PUFA水平,以及Δ6 fad-aelovl5-a mRNA表达水平也随之增加,其中D4组鱼体肝脏Δ6 fad-aelovl5-a mRNA表达量最高,且其LC-PUFA含量显著高于D2和D3组。由此可见,植物油饲料尽管不影响鲤正常生长,但影响了鱼体肝组织LC-PUFA含量。然而,饲料中添加适宜的LNA/LA比(1.09∶1)可促进鲤肝脏Δ6 fad-aelovl5-a mRNA的表达,最大限度地提高鱼体内源LC-PUFA合成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油饲料对鱼体组织LC-PUFA含量的负面影响。

    • 瘤背石磺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7, 41(5):658-668. DOI: 10.11964/jfc.20160810503

      摘要 (1867) HTML (653) PDF 6.17 M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石磺由海洋向陆地进化过程中肌肉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实验以石磺科贝类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RACE方法从瘤背石磺肌肉中首次克隆到MSTN cDNA的全长并做了相应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瘤背石磺MSTN基因cDNA全长2667 bp,包括1650 bp的开放阅读框,374 bp的5′端非翻译区,643 bp的3'端非翻译区,共编码549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原子总量为8776,分子式为C2774H4331N783O862S26,分子质量约为63.27 ku,理论等电点为6.02,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N端具有21个氨基酸长度的信号肽。瘤背石磺MSTN具有MSTN的共同特征,包括蛋白酶水解位点RSRR和C端多肽生物活性区以及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通过进化树分析,瘤背石磺MSTN与加州海兔MSTN的亲缘关系最近。RT-PCR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含肌纤维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内脏器官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腹足表达量最低。MSTN基因一级结构具有很高的保守性,说明该基因在进化上的限制性和功能的重要性;同时该基因在石磺非肌肉组织中表达,表明该基因不仅有抑制肌肉生长的作用,还参与其他生命活动的调节。

    • 饲料中补充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2017, 41(5):766-774. DOI: 10.11964/jfc.20150409862

      摘要 (2388) HTML (729) PDF 8.84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外源补充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活菌作为实验组(活菌含量为108 CFU/g),每组4个平行,在养殖场对凡纳滨对虾自幼苗至成虾进行一个完整养殖周期的养殖实验。选取养殖场中8个光照、位置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养殖池分为2组,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免疫饲料,养殖周期95 d。期间在第45、52、59、66、73天采样,称重并计算生长速率,并取其肠道内容物提取DNA,用16S rDNA序列V4区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投喂免疫饲料的实验组对虾生长速度比空白组平均快15.2%。②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含量高,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含量较低。③空白组变形菌门平均含量(68.30%),明显高于实验组平均含量(57.94%);空白组拟杆菌门平均含量(23.5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含量(30.06%)。④变形菌门中以弧菌属、Anaerospora、小红卵菌属为主,空白组弧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5.40%,实验组平均占总含量的1.94%;拟杆菌门中以异养硝化菌属、粘着杆菌属为主,实验组异养硝化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8.12%,空白组平均占含量的5.56%。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蜡样芽胞杆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可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对虾生长速度。

    • 马氏珠母贝磺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2017, 41(5):669-677. DOI: 10.11964/jfc.20160610446

      摘要 (1720) HTML (751) PDF 16.18 M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硫酸角质素具有丰富的携带大量负电荷的磺酸基团,参与生物矿化的成核过程。磺基转移酶催化磺酸基团的转移,对硫酸角质素的生物合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马氏珠母贝磺基转移酶PmCHST1a全长,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检测PmCHST1a对硫酸角质素合成及贝壳珍珠层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PmCHST1a基因全长1385 bp,编码366个氨基酸;含有磺基转移酶结构域,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定位于高尔基体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mCHST1a在中央膜显著高表达。注射Pm-CHST1a的RNAi探针后,PmCHST1a在中央膜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并且外套膜外液中硫酸角质素的浓度显著降低;SEM检测发现珍珠层结构紊乱。综上所述,PmCHST1a可能通过影响外套膜外液中硫酸角质素的合成,参与珍珠层的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磺基转移酶及其参与合成的糖胺聚糖硫酸角质素在马氏珠母贝生物矿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 斑马鱼营养性脂肪肝模型构建

      2017, 41(5):775-784. DOI: 10.11964/jfc.20160810513

      摘要 (2110) HTML (933) PDF 25.33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而水产动物营养性疾病之鱼类脂肪肝的发病也逐渐迅猛起来,逐渐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实验拟通过高脂饲料诱导建立斑马鱼营养性脂肪肝模型,为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该实验分别以基础饲料和16%高脂饲料投喂1月龄斑马鱼,在投喂后第14、30、90天3个时间点取样,采用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斑马鱼肝脏脂合成及脂解相关基因: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胆固醇调节元件1基因(SREBP1)、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诱导细胞死亡脱氧核糖核酸裂解因子样效应因子基因(CIDE)、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HSL)、甘油三酯水解酶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采用甲醇–氯仿法提取斑马鱼肝脏脂肪并检测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在高脂饲料诱导第30天,光镜下可见发生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脂合成基因显著上调,甘油三脂的含量显著增加;诱导第90天,经透射电镜及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证实,斑马鱼肝脏组织由于纤维化病变而使得肝组织功能受损,肝脏的脂合成基因及甘油三脂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验设计的高脂饲料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显著,30 d的投喂即可诱导发生脂肪肝,90 d投喂斑马鱼肝脏出现肝纤维化,此过程中肝脏脂合成基因表达量及甘油三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斑马鱼肝脏的损伤是由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肪大量堆积而引起的,该营养性模型的成功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构建斑马鱼高脂模型的缺陷,为研究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支撑。

    • 圆斑星鲽仔稚鱼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

      2017, 41(5):678-686. DOI: 10.11964/jfc.20160910563

      摘要 (2043) HTML (819) PDF 18.63 M (2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 ℃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细胞密度稳定在150个/mm2;无眼侧黑色素细胞逐渐消溶退化,体色逐渐变白。白化个体在变态开始后出现,有眼侧不能形成成体黑色素细胞,形成白化。

    • 高通量测序分析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体菌群结构特征

      2017, 41(5):785-794. DOI: 10.11964/jfc.20160210291

      摘要 (2131) HTML (753) PDF 4.98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正常苗池水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水体细菌16S rDNA V4区,比较幼体在无节V期(N5)、溞状Ⅱ期(Z2)、糠虾Ⅰ期(M1)与仔虾Ⅰ期(P1)时的水体菌群特征。结果显示,水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幼体发育先降后升,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除在N5时稍高外,在其余阶段都很接近。育苗期间,变形菌门为水体绝对优势菌群(50.0%~88.0%),尤其红杆菌科从N5到P1阶段分别占24.2%、61.6%、43.3%和51.8%;拟杆菌门在各期丰度均>9.7%,其中腐螺旋菌科以5.3%~16.9%优势分布于后3个阶段;放线菌门在后3个期都为优势类群,并以微杆菌科为主,丰度分别达5.6%、37.6%和10.8%;而疣微菌门只在P1时表现为优势(5.3%)。苗池水体核心菌属主要由洛克氏菌、海命菌、栖东海菌、亚硫酸杆菌和2个分类未定属构成。可见水体菌群呈高度多样而动态变化,且N5菌群明显区别于后3个阶段。育苗期间水体主要环境因子总体波动较小,对优势操作分类单元(OTU)丰度分布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健康苗池水体菌群随幼体发育和饵料投喂而明显更替,其中核心菌群的潜在功能对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稳定起重要作用,可为对虾育苗益生菌与健康苗池指示菌的筛选提供依据。

    • 斑节对虾幼虾不同家系的耐低盐能力比较

      2017, 41(5):687-693. DOI: 10.11964/jfc.20160510392

      摘要 (1839) HTML (602) PDF 590.77 K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选育斑节对虾耐低盐新品系,以11个不同品系亲本的斑节对虾家系作为材料,使用0、0.5以及1三个盐度对其进行急性胁迫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对斑节对虾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各家系都能良好适应,所以不适合作为评估家系耐低盐能力的胁迫浓度。盐度0.5与盐度0对斑节对虾的胁迫作用较强,各家系最终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的存活率在各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盐度0与盐度0.5胁迫的结果具有一定一致性,所以盐度0与盐度0.5都可以作为评估斑节对虾家系耐低盐能力的胁迫浓度。研究表明,J(♀61619×61548非×泰)、I(♀61173×61615泰×非)、H(♀61116×61625泰×非)和K(♀61689×61504非×泰) 4个家系的耐低盐能力较强,可以作为候选家系应用于耐低盐家系的选育工作。

    • 贻贝科3种贝类的足结构与足丝分泌能力

      2017, 41(5):694-702. DOI: 10.11964/jfc.20160610423

      摘要 (2640) HTML (592) PDF 42.98 M (2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贻贝足的结构与足丝的发生特征,以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和偏顶蛤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20,22,24,26,28,30)下3种贻贝足丝分泌速率,详细描述了3种贻贝足组织学结构及足丝分泌过程,探讨了足结构与足丝分泌的关系。结果显示:①3种贻贝自足丝剪断2 h后开始分泌新足丝,24 h内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偏顶蛤平均分泌足丝数量为(28.45±6.14)根,紫贻贝和条纹隔贻贝分泌足丝分别为(15.43±2.9)和(6.87±1.67)根;②盐度对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有显著影响,偏顶蛤和紫贻贝在盐度20~30下均能分泌足丝,并以盐度22时分泌足丝数量最多,条纹隔贻贝则在盐度高于28时不再分泌足丝;③切片显示,贻贝足表面覆有细密的纤毛,腹面有足沟,足沟上有微绒毛;内部由腺体、肌肉和空腔组成,存在黏液腺体、胶原腺体、酚腺体、酶腺体4种不同腺体;3种贻贝足的肌肉组织分布和空腔的大小有所区别,导致足的致密性不同。研究表明,偏顶蛤足丝分泌速率快,分泌足丝数量多,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强于紫贻贝和条纹隔贻贝。

    • 西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枪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2017, 41(5):795-805. DOI: 10.11964/jfc.20160710474

      摘要 (1988) HTML (677) PDF 1.15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栖息水域最冷的枪乌贼科头足类,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但迄今为止,关于该物种的繁殖生物学信息仍较有限。为此,本研究对巴塔哥尼亚枪乌贼的雌雄组成结构、性腺发育及其生殖投入等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巴塔哥尼亚枪乌贼雌雄比例约为1.79∶1,基本接近雌雄比例1∶1假设。雌雄个体大小以单一峰值区间分布个体为主,雌雄个体之间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11~6.44,缠卵腺指数为10.74~36.51,二者密切相关;雄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29~5.75,精荚复合体指数为0.06~1.21,二者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随着性腺发育,雌性个体的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呈上升趋势;雄性个体的体征指标随着性腺发育略呈上升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下降并处于较差状态。雌雄个体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巴塔哥尼亚枪乌贼生殖能量投入以外源性为主,繁殖策略倾向于间歇性产卵。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