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7, 41(10):0-0. DOI: 10.11964/jfc.20171000

      摘要 (1373) HTML (0) PDF 335.78 K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草鱼NK-lysin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

      2017, 41(10):1500-1511. DOI: 10.11964/jfc.20160910553

      摘要 (1649) HTML (764) PDF 903.21 K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草鱼抗菌肽NK-lysin基因的组成结构、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抑菌活性,实验根据已知鱼类NK-lysin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克隆草鱼NK-lysin基因(Cinkl),RT-PCR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并构建Cinkl成熟肽的原核表达载体,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检测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Cinkl cDNA全长768 bp,编码121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3 361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经多序列比对分析和结构域预测表明,CiNkl氨基酸序列具有SAPLIP家族的特征: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saposin B蛋白结构域,与斑马鱼Nklc、Nkld的相似性分别为57.98%和63.03%。构建NK-lysin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发现CiNkl与斑马鱼Nklc、Nkld聚为一支。RT-PCR检测结果显示,Cinkl mRNA在所有检测的草鱼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心脏、鳃、中肾和头肾的表达量次之,皮肤、脑、肝脏和肠有微量表达。pET-28b-MBP与CiNkl成熟肽序列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在宿主菌Rosetta(DE3)表达出约57 ku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利用Ni-NTA His·Bind树脂进行纯化,CiNkl重组蛋白对G细菌如大肠杆菌M15株、嗜水气单胞菌,以及G+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基于草鱼NK-lysin的组织表达特征和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推测NK-lysin在草鱼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发挥调节作用。

    • 黄芪多糖和当归多糖对维氏气单胞菌诱导鲫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7, 41(10):1609-1622. DOI: 10.11964/jfc.20160810511

      摘要 (1552) HTML (536) PDF 7.62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黄芪多糖(APS)和当归多糖(ASP)对维氏气单胞菌诱导鲫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当归多糖组,通过对鲫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的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阳性对照组鲫血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和阴性对照组;多糖组能显著降低鲫的细胞凋亡率且黄芪多糖组效果更显著;攻毒后鲫肝细胞和肾脏淋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固缩边集和细胞空泡化及凋亡小体;同阴性对照组相比;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可以引起鲫血细胞周期中S/G2+M期细胞比例极显著下降,sub-G1极显著升高,抑制细胞分裂诱发凋亡;多糖组则G0/G1期细胞极显著降低,S/G2+M期细胞极显著升高,sub-G1极显著降低,促进细胞分裂抑制凋亡。黄芪多糖和当归多糖添加量在1%时能抑制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引起的细胞凋亡。

    • 微卫星多重PCR分析食蚊鱼系统发育关系

      2017, 41(10):1512-1520. DOI: 10.11964/jfc.20161010592

      摘要 (1744) HTML (504) PDF 1.37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蚊鱼是全球入侵性物种之一。探讨和研究食蚊鱼快速入侵的原因对进一步的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实验选取11对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检测了来自欧洲境内3条河流流经的10个不同城市53个家系的755个幼鱼样本。利用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及Colony统计学软件,分析食蚊鱼系谱关系。食蚊鱼的繁殖能力强,繁殖期的雌性食蚊鱼可一胎产下大量雌雄幼鱼,平均9尾,最多可达72尾;更重要的是实验中发现食蚊鱼存在多重授精现象。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父本的幼鱼胚胎最多可达41尾;多重授精加快了食蚊鱼的基因流;系统发育树证实,食蚊鱼来源于遥远的海洋,实验采集的10个群体在系统发育树中主要聚为3支。食蚊鱼入侵性强的关键原因是多重授精,强壮精子具有更强的竞争受精能力,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但受精频率与雌鱼大小可能不成比例。在长距离的迁移中,基因流也在快速变化。

    • 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017, 41(10):1521-1532. DOI: 10.11964/jfc.20160510409

      摘要 (1668) HTML (534) PDF 2.80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乌鳢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对8个群体共212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乌鳢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907 bp,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中国黄河及以北的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比淮河和长江等南方群体相对较低,所有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h<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群体聚类树结果均未显示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多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相同水系间遗传差异较小。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中国乌鳢所有群体有效种群数量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0.222—0.050百万年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快速增长,之后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0.050—0.010百万年出现了有效种群下降,伴随着全新世到来,在0.010百万年之后,乌鳢群体又发生了一次较小的有效种群增长。洞庭湖群体则发生一次有效种群的快速增长,增长时间大约在0.160百万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后,东亚季风在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和秦岭山脉屏障对季风的阻断作用加大了这一差异,可能对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度差异造成一定影响。乌鳢群体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可能与乌鳢遗传分化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地理隔离等因素导致了不同水系间确切的遗传差异。第四纪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尤其是中更新世间冰期气候的转暖、末次盛冰期的降温和冰后期全新世的到来可能对乌鳢群体的数量和栖息地的扩缩起着重要影响。

    • 江苏地区对虾3种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5株IHHNV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分析

      2017, 41(10):1623-1630. DOI: 10.11964/jfc.20160810509

      摘要 (1460) HTML (732) PDF 1.27 M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威胁对虾养殖的重要病毒。为了调查这3种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的PCR检测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采集的1436尾对虾样品进行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WSSV阳性率为17.20%,TSV阳性率为0%,IHHNV阳性率为39.48%。对江苏不同地区分离出的5株IHHNV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这5个地区的毒株均属于Ⅰ型感染株,与韩国株的进化关系较为接近。本研究通过调查以上3种病毒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江苏不同地区的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均为Ⅰ型,研究结果对养殖虾的疾病防控有重要参考价值。

    • 运用多视图几何原理重建鱼类游泳三维轨迹

      2017, 41(10):1631-1637. DOI: 10.11964/jfc.20160310321

      摘要 (1507) HTML (658) PDF 3.39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行为学数据是水质污染监测的主要依据,也是鱼类自身健康状况的反应,提取鱼类行为学数据对水质监测研究至关重要。为了获取鱼类行为学数据,实验提出了一种运用多视图几何原理研究鱼类轨迹跟踪重建的方法,实验中用3个摄像头分别从正面、侧面、俯视面3个方向监控水箱中鱼的游动,通过前景跟踪法在3个摄像头中分别得到一条二维轨迹,再利用多视图几何融合,计算出鱼类在水箱中游动的三维轨迹,从而可以重建鱼类的游动轨迹。实验重建了单条鱼在水箱中游动的三维轨迹,计算出了鱼类的位置信息和实时速度。研究表明,重建轨迹与鱼的真实轨迹虽然存在0.88~2.88 s的延迟,但结果吻合度较高。

    • DNA条形码在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胃含物鉴定中的应用

      2017, 41(10):1533-1541. DOI: 10.11964/jfc.20160310329

      摘要 (1494) HTML (541) PDF 613.48 K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与传统观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夏季在马鞍列岛海域捕获的201尾皮氏叫姑鱼进行了胃含物分析。解剖后发现其空胃率较高,传统的观测方法仅获得口虾蛄、日本鼓虾、沙蚕、日本蟳幼体4种胃含物,所获得的胃含物中存在大量不可辨认的虾类、蟹类。针对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作为分子标记,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6.0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鉴定出中华管鞭虾、鲜明鼓虾、巨指长臂虾、日本鼓虾、中国毛虾、褐菖鲉、日本鳀等10种胃含物种类,实验中所获得的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的相似度达到97%以上。通过对不可辨认糜的鉴定,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对食物团中不可辨认成分鉴定的困惑;同时,发现了新的摄食对象,了解到更加多样的皮氏叫姑鱼的摄食种类信息。因此,DNA条形码技术在不可辨认饵料生物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应得到重视。

    • >综述
    • 南极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进展

      2017, 41(10):1638-1647. DOI: 10.11964/jfc.20161210626

      摘要 (2073) HTML (714) PDF 3.33 M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鱼类生长相对缓慢,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年龄鉴定较其他海区鱼类更为困难。但考虑到鱼类年龄鉴定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因此过去一些年来,硬质部位,如鳞片、鳍条(棘)、脊椎骨以及耳石等仍成为南极鱼类的主要鉴龄材料。本文对南极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了总结回顾,将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缺点。结果显示:①对于具鳞的南极鱼类,因鳞片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存在重吸收现象,因而利用鳞片及鳍条(棘)单独鉴龄所得出的结果通常小于耳石的鉴龄结果,缺乏精确性;②南极鱼类生活跨度较大,高龄鱼体长频次分布严重重叠,以致无法准确判断其年龄结构;③耳石重量法易受到特殊个体影响而误判年龄;④因鳍条易损坏,脊椎骨采集较为困难,且许多南极鱼类无鳞,目前大多数南极鱼类使用耳石鉴定年龄,其也成为目前最为精准的南极鱼类鉴龄方法,但同时利用鳞片和耳石重量等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⑤南极鱼类尚存在无统一的鉴龄标准、人为主观性较强以及缺乏早期生活史研究等不足之处;⑥为了研究南极鱼类早期生活史,耳石微化学及微结构等方法将被广泛利用。

    • >研究论文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光裸方格星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41(10):1542-1551. DOI: 10.11964/jfc.20160410337

      摘要 (1573) HTML (531) PDF 1.58 M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光裸方格星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种质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海域光裸方格星虫6个地理野生群体(广西北海、湛江、钦州、防城港、海南儋州,以及越南海防)共9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85个单倍型,序列对AT有明显的偏倚性,群体总的单倍体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98和0.018 89。单倍型邻接聚类树分析6个群体无明显分支,各单倍型分布于单倍型网络中介图中亦没有明显的地理分支。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018 13~0.028 05,遗传分化极不明显,AMOVA分析显示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9.74%)。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明显的单峰形,提示光裸方格星虫群体在历史上曾出现群体扩张,推算出扩张时间为距今171万年前。目前光裸方格星虫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6个地理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推测种群在早更新世曾出现群体扩张。

    • 解淀粉芽孢杆菌HZ-1510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重组表达及其活性

      2017, 41(10):1552-1561. DOI: 10.11964/jfc.20161110614

      摘要 (1529) HTML (582) PDF 1.04 M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壳聚糖酶的水解活性,实验进行了解淀粉芽孢杆菌HZ-1510壳聚糖酶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并构建了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壳聚糖酶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提取、纯化得到重组蛋白,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蛋白的信号肽、三维结构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以胶态壳聚糖溶液为底物研究了该重组壳聚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该壳聚糖酶基因的ORF长为837 bp,编码27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45 ku。在其氨基末端具有信号肽,切割点位于36和37位氨基酸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壳聚糖酶属于GH46家族糖苷水解酶。酶的水解活性最适温度约为55°C,最适pH为5.5。而金属离子Fe3+、Ag+、Cu2+、Ba2+和K+对其水解活性都起抑制作用,但是Mn2+、Ca2+和Mg2+对其活性起增强作用。0.1 mmol/L的Zn2+对壳聚糖酶的活性起增强作用,2.0 mmol/L的Zn2+对壳聚糖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了解淀粉芽孢杆菌HZ-1510壳聚糖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活性,为壳聚糖酶的工业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急性胁迫对团头鲂铁稳态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7, 41(10):1562-1570. DOI: 10.11964/jfc.20160910536

      摘要 (1650) HTML (722) PDF 1.25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急性应激反应对鱼体铁含量及铁稳态相关基因的影响,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皮质醇来模拟急性应激,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团头鲂的血液、肠和肝脏进行取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铁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皮质醇注射后血浆皮质醇显著升高,血浆中铁含量在4、8、10和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肝脏中的铁含量在4、8、10和1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团头鲂肝脏中铁调素(hep)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8和10 h达最大值,随后有所下降。肠道和肝脏中转铁蛋白基因(Tf)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急性应激下机体细胞内储存铁大量释放到体液中,造成病原感染和体内增殖风险增加;hepTf上调表达降低细胞内铁释放和促进体液铁向胞内蓄积,在鱼体内铁稳态的调控和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急性铅染毒对河南华溪蟹副性腺诱导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2017, 41(10):1571-1577. DOI: 10.11964/jfc.20160610447

      摘要 (1473) HTML (779) PDF 1.37 M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河南华溪蟹副性腺的功能以及铅对副性腺功能的影响和毒性机理,首先采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法对河南华溪蟹进行精子顶体反应诱导实验,结果显示副性腺匀浆+A23187组合下的顶体反应诱导率最高,可达78%,这提示河南华溪蟹副性腺具有调节精子顶体反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急性铅染毒的方法,设1个对照组和5个铅处理组(3.675、7.35、14.70、29.40和58.80 mg/L),染毒时间分别为3、5和7 d,检测了铅染毒后的副性腺对精子顶体反应诱导率的影响,以及染毒后副性腺中活性氧(ROS)含量、蛋白质羰基化(PCO)含量、DNA-蛋白质交联率(DPC)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铅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精子顶体反应诱导率明显下降,副性腺中ROS含量和PCO含量升高,但DPC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铅对河南华溪蟹副性腺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可降低其在精子顶体反应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铅诱导产生的ROS使副性腺中蛋白质发生了氧化损伤。

    • 不同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坛紫菜中植物激素分析

      2017, 41(10):1578-1587. DOI: 10.11964/jfc.20161010573

      摘要 (1562) HTML (487) PDF 1.35 M (1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高温胁迫条件下内源性植物激素的变化趋势与坛紫菜在高温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以在宁波象山采集的“浙东1号”坛紫菜叶状体为样品,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选择离子模式作为分析手段,系统地分析了高温胁迫条件下,坛紫菜中11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高温胁迫环境中共检测出7种植物激素,分别为异戊烯腺苷、异戊烯腺嘌呤、反式玉米素核苷、吲哚乙酸、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茉莉酸。在20、25、28和35°C下,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的含量随着刺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吲哚乙酸、反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腺苷和异戊烯腺嘌呤在高温组中的含量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呈现下降的趋势。以28°C作为胁迫温度,在不同胁迫时间下,吲哚乙酸、反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腺苷和异戊烯腺嘌呤的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的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茉莉酸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恢复培养过程中,水杨酸、茉莉酸、吲哚乙酸和茉莉酸甲酯的含量均呈现下降、升高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反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腺苷和异戊烯腺嘌呤的含量则随着恢复培养过程的进行而逐渐下降。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在促进生长类激素和胁迫抑制类激素的共同调控下进行胁迫防御,维持自身生长。然而,坛紫菜的防御能力有限,且高温胁迫引起的藻体自损伤可能难以修复。

    • 营养环境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017, 41(10):1588-1598. DOI: 10.11964/jfc.20160910556

      摘要 (2076) HTML (572) PDF 644.88 K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营养成分以及培养基础液再利用对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氮(NaNO3)、磷(NaH2PO4)、微量元素(FeCl3、Na2EDTA、CuSO4、Na2MoO4、ZnSO4、CoCl2、MnCl2)、维生素(Vitamin B12、Vitamin H、Vitamin B1)、碳(NaHCO3)的不同含量以及海水(培养基础液)利用方式(不循环与循环利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毒素含量(μmol/L)与毒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氮、磷浓度对C4藻的毒素总含量(μmol/L)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均不显著;氮、磷、碳及微量元素的浓度对GTX1/4(GTX1+GTX4)在总毒素(GTX1+GTX2+GTX3+GTX4)中所占比例均影响显著,而维生素浓度和海水循环利用对GTX1/4所占比例影响均不明显。氮浓度在0~883 μmol/L范围内,毒素含量与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氮浓度进一步增加,毒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磷浓度在0~145.2 μmol/L范围内增加,毒素含量先增后降,最终保持稳定的趋势。最佳的产毒条件为氮883 μmol/L,磷18.15 μmol/L,微量元素为f/2海水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0.5倍,碳不添加。

    • 基于mtDNACytb基因序列的我国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

      2017, 41(10):1489-1499. DOI: 10.11964/jfc.20161010572

      摘要 (1728) HTML (555) PDF 1.83 M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鲇这一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阐明该经济鱼类的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对我国长江(上游、中游)、珠江、福建、海南、辽河地区的野生鲇样本进行mtDNA Cytb基因序列测定与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216个序列样本中,共检测出78个单倍型,其中Hap_45在鲇不同群体中分布最为广泛;鲇总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48±0.009)和核酸多样性(Pi=0.017 99±0.000 55),暗示了其自然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单倍型系统发育与网络关系图分析显示,78种单倍型被分为4个分支,且不同单倍型分布相对集中,划分为4个谱系。中性检验与错配分析表明,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4个谱系)在约晚更新世时期(0.04~0.05百万年)经历过近期种群扩张事件。

    • 筏式吊耳养殖系统水力特性及布局影响

      2017, 41(10):1599-1608. DOI: 10.11964/jfc.20160710497

      摘要 (1512) HTML (478) PDF 1.88 M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水延绳式筏式吊耳养殖系统属于典型的柔性多自由度海上结构物,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系统负重、浮球形式和布置角度对筏式系统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负重和布置角度均对筏式吊耳养殖系统的受力和运动特性有显著的影响,绠绳位移与负重呈负相关关系,绠绳位移随着负重的增大而减小;增大负重将明显增大绠绳、后锚绳、浮球系绳和吊绳的受力,而前锚绳受力随负重增大而减小,但幅度较小。浮球形式对筏式吊耳养殖系统的运动和受力影响很小,可以忽略;锚绳受力和绠绳位移与布置角度在0°~60°内呈正相关关系,都随着布置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60°~90°内锚绳受力和绠绳位移与布置角度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布置角度增大而减小。绠绳、浮球系绳、吊绳受力受布置角度影响较小。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深水延绳式筏式吊耳养殖系统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