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6, 40(12):0-0. DOI: 10.11964/jfc.20161200

      摘要 (1672) HTML (0) PDF 250.13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双须骨舌鱼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的克隆、组织表达分析和原核表达

      2016, 40(12):1801-1812. DOI: 10.11964/jfc.20160410355

      摘要 (1827) HTML (837) PDF 2.69 M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双须骨舌鱼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的作用和表达模式,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双须骨舌鱼amh基因全长cDNA序列,发现存在amh1、amh2两个亚型(GenBank登录号KU378662、KU37866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双须骨舌鱼amh1基因的cDNA全长2277 bp,编码623个氨基酸,amh2基因cDNA全长2181 bp,编码35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amh基因保守性较低,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硬仆骨舌鱼相似度最高,为85.64%,与不同科鱼类的相似度均低于4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支,与鲱形目、鲤形目等较低等的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显示,amh基因在双须骨舌鱼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mh1亚型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卵巢和其他组织;amh2亚型也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但远远低于amh1在精巢中的表达。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amh1和pColdⅠ-amh2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出大小分别为68和48 ku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amh在双须骨舌鱼体内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 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

      2016, 40(12):1906-1914. DOI: 10.11964/jfc.20160110254

      摘要 (1681) HTML (483) PDF 1.19 M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以此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羊抗兔IgG-HRP作为酶标二抗,建立无乳链球菌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法。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与一抗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06 CFU/mL和1:10 000;酶标二抗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3 CFU。该方法标准化后具有快速、灵敏等特性,与海豚链球菌等其他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72.02%;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的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44株2007-2013年分离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阳性检测率为100%;对人工感染后死亡的30尾罗非鱼的脑组织进行检测,阳性检测率为100%;对人工感染后未死亡的20尾罗非鱼的脑,肝和脾组织进行检测,脑的阳性检测率为0%,肝的阳性检测率为25%,脾的阳性检测率为50%;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罗非鱼,而且能够检测无症状的带菌罗非鱼,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

    • 温度、盐度变化及鳗弧菌刺激对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6, 40(12):1813-1822.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9

      摘要 (1932) HTML (547) PDF 2.33 M (1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在环境因素变化后,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参与免疫应答反应的变化模式,实验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体内克隆获得了一种I型溶菌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RpiLYZ-2),该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RpiLYZ-2基因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不同温度[(29±1)、(21±1)和(13±1)℃、盐度(32、22和12)及鳗弧菌刺激对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21℃和盐度22胁迫处理后,RpiLYZ-1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RpiLYZ-2基因的表达量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高温29℃和低盐12胁迫条件下,RpiLYZ-1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RpiLYZ-2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鳗弧菌刺激后,RpiLYZ-1基因的表达量得到显著诱导,而RpiLYZ-2基因表达量则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变化和病原菌刺激能够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两种I型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且RpiLYZ-1和RpiLYZ-2可能存在着功能分化。

    • 鲤疱疹病毒Ⅱ型对异育银鲫背鳍细胞的显微形态与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6, 40(12):1915-1922.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0

      摘要 (1882) HTML (626) PDF 2.04 M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体外感染复制特征以及异育银鲫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本实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了异育银鲫背鳍细胞的原代培养体系。结果显示,在10 d左右可观察到组织块迁移分离出新的单层细胞,3周左右细胞可覆盖底部面积为25 cm2培养瓶的底部;经CyHV-2悬液感染离体培养的原代细胞,3 d后病毒滴度增殖至106拷贝/mL;在病毒感染6 d后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HV-2感染原代细胞后,分析前期通过鱼体水平实验鉴定出的与该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基因:PNP5aMPOMHCⅠ、LYZ-CIL-11、ITLNPNP5aDUSP,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在细胞水平均有显著性的上调,与鱼体水平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了原代培养的异育银鲫背鳍细胞,用于构建体外感染CyHV-2病毒的细胞模型,为深入研究CyHV-2的感染复制规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细胞水平筛选抗病毒药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 基于ND4和ND5基因序列研究八种臂尾轮虫的系统关系和分类地位

      2016, 40(12):1823-1829.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5

      摘要 (1721) HTML (519) PDF 3.69 M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8种臂尾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转轮虫和旋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使用MEGA6.0软件构建这12种轮虫系统发生树(NJ树、ME树、UPGMA树),探讨了8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ND4和ND5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40.3%,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所显示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基本一致,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归入臂尾轮属。

    • 抗大鲵虹彩病毒MCP 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2016, 40(12):1923-1930.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3

      摘要 (1712) HTML (559) PDF 2.64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抗大鲵虹彩病毒(CGSIV)MCP CO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鉴定及开展初步应用。用纯化的重组CGSIV MCP CO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间接ELISA法检测阳性孔,经有限稀释法亚克隆,筛选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间接ELISA法、免疫印迹法和单克隆抗体亚型检测试剂盒等鉴定单抗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亚型;采用腹水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饱和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单抗;间接ELISA法分别测定单抗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和腹水单抗的效价;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GSIV的增殖。结果显示,细胞融合克隆率为98.68%,阳性率为20.52%,得到1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M6。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属于IgG2b,κ链;免疫印迹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单抗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600,腹水单抗效价为1:2×106,亲和常数为2×105。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GSIV感染EPC细胞24 h后在宿主细胞质中可以观察到成熟的病毒粒子形成的包涵体,而且在宿主细胞核内也能发现病毒粒子。 抗CGSIV MCP 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CGSIV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 低氧环境下poly I:C刺激对淇河鲫肝胰脏抗氧化防护的影响

      2016, 40(12):1830-1841.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1

      摘要 (2014) HTML (546) PDF 2.78 M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低氧环境下poly I:C刺激对淇河鲫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对于理解低氧环境下鱼类对病原类似物的应激反应及免疫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选择体质量为(23±2)g,体长为(11±1)cm的健康淇河鲫,不同溶解氧含量[(1.0±0.2)、(2.0±0.2)、(4.0±0.2)和(6.0±0.2)mg/L)]下饲养7 d后,实验组每尾鱼腹腔注射2 mg/mL poly I:C 100 μL,对照组每尾注射0.75% NaCl溶液100 μL,分别在注射后12、24、48、96和168 h时测定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分析Cu/Zn-SODMn-SODCATGPx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低氧暴露7 d后,亚低氧水平(DO 4 mg/L)时淇河鲫肝胰脏抗氧化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溶氧组6 mg/L,说明在亚低氧条件下,淇河鲫通过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氧的不利影响。低氧(DO 1和2 mg/L)时,抗氧化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6 mg/L,显示低氧条件下淇河鲫肝胰脏抗氧化防护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着溶解氧含量的降低而升高。低氧环境下利用poly I:C刺激鱼体,抗氧化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在48、96和168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显示低氧环境下病原类似物poly I:C刺激进一步加剧了鱼体抗氧化防护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胁迫。注射poly I:C后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低氧条件下注射poly I:C加剧了淇河鲫肝胰脏氧化应激程度。研究表明,低氧环境下鱼类抗氧化防护能力下降,产生氧化应激胁迫;低氧环境下病原类似物poly I:C刺激可加剧鱼体抗氧化防护水平的下降,从而减弱对外界病原的防御能力。

    •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成分

      2016, 40(12):1931-1940. DOI: 10.11964/jfc.20160410346

      摘要 (1806) HTML (684) PDF 1.95 M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醇、3-羟基-2-丁酮和三甲胺等。新鲜带鱼以鱼腥味和水果香味为主,传统腌干带鱼以脂肪味、蘑菇-泥土味和水果香味为主,而发酵腌干带鱼的奶油味、青草-脂肪味和水果香味更加浓郁,味觉分布更加均匀。

    • 低盐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转录组分析

      2016, 40(12):1842-1849. DOI: 10.11964/jfc.20160410374

      摘要 (2327) HTML (624) PDF 2.09 M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坛紫菜叶状体响应低盐胁迫的分子生理学机制,本研究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在正常盐度(26,对照组)和低盐度(3,胁迫组)下培养不同时间(3、6和9 h)的坛紫菜叶状体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测序数据经de novo组装,获得了33 872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612 bp;与对照组相比,3个胁迫组分别产生了1108、1638和1881条差异性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一些可能与低盐胁迫相关的重要生物过程得到了显著富集,如单分子有机物代谢过程,单糖的合成代谢和分解过程,糖质新生,有机物分解代谢过程等。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低盐胁迫不同时间富集到的代谢通路存在很大差异,低盐胁迫3 h响应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富集到3个KEGG代谢通路,其中2个与氨基酸合成相关,1个与光合作用相关;而低盐胁迫6和9 h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则大多富集到与糖类功能相关的代谢通路。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所选取的8个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一致。上述结果说明,坛紫菜叶状体在受到低盐胁迫时,应激反应具有时间特异性,早期主要通过合成或者降解蛋白质来抵御低盐环境,随着胁迫时间延长,细胞通过改变可溶性物质的含量、减慢能量代谢等途径以抵御低盐逆境。

    • 尼罗罗非鱼人工驯养、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瓶颈效应

      2016, 40(12):1850-1865. DOI: 10.11964/jfc.20160110219

      摘要 (1911) HTML (549) PDF 1.63 M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驯养和选育是家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人工驯养和选育,是研究鱼类在驯养、选育条件下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实验以尼罗罗非鱼1个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以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尼罗罗非鱼5个驯养群体和4个选育群体为实验组,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瓶颈效应。结果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5.433、5.113~6.515和3.239~6.734,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12、0.796~0.859和0.657~0.85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68、0.753~0.819和0.601~0.818,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323、0.166~0.342和0.249~0.314。LSD-t检验结果显示,受人工选择的群体(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土著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AEHE)无差异,3个驯养群体(EGY群体、WY群体和G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显著高于1个选育群体(XJF群体)。瓶颈效应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群体缩小的现象。其中,土著群体、2个驯养群体(WY、EGY)、2个选育群体(JNM、XJF)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其他群体在新的突变和基因流的作用下,群体规模可能已恢复。有效群体大小分析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177、29~117(平均值为57.4)和84~123(平均值为102.8)。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尼罗罗非鱼驯养群体的持续利用和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为鱼类在驯养和选育条件下群体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

      2016, 40(12):1866-1873. DOI: 10.11964/jfc.20151210211

      摘要 (1886) HTML (773) PDF 1.74 M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豆娘幼虫捕食对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捕食者与猎物间捕食效应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作用。结果显示:①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a'、日最大捕食量1/Th随泥鳅幼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②豆娘幼虫规格不同对泥鳅幼体捕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体长为(16.32±0.24)、(13.18±0.32)、(9.86±0.28)和(5.82±0.36)mm的4种规格豆娘幼虫对3日龄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349、0.5724、0.2002、0.0432和27.39、18.99、9.49、3.14条;③随着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相互干扰,致使单个豆娘幼虫寻找猎物的时间减少,种内竞争条件下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1403×P-0.2361;④随着泥鳅幼体和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作用率E下降,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种间相互干扰反应模型为Na=(0.7841×P-0.1560×N)/(1+0.0305×N)。研究表明,豆娘幼虫能大量捕食泥鳅幼体,是影响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重要敌害生物。

    • 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影响

      2016, 40(12):1874-1882. DOI: 10.11964/jfc.20140609340

      摘要 (1905) HTML (556) PDF 1.74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4个养殖密度(7.50×104、12.75×104、42.00×104、97.50×104尾/hm2)条件下罗氏沼虾的生长、存活、性别分化、性腺发育等指标,研究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度、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密度对生长的抑制效应越明显;7.50×104尾/hm2组罗氏沼虾体质量增速加速度与97.50×104尾/hm2组的倍数由养殖10 d时的2.3上升到80 d时的3.4;低密度组罗氏沼虾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比高密度组早约10 d,但规格显著大于高密度组;7.50×104尾/hm2组雌虾初始平均体长(4.158±0.592)cm比97.50×104尾/hm2组大1.09 cm;养殖密度对性别比没有影响,但对雌虾成活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生长和性腺发育,合适的养殖密度是预防罗氏沼虾性早熟的有效措施。

    • 熊本牡蛎无嵴和多嵴品系生产性状比较

      2016, 40(12):1883-1888. DOI: 10.11964/jfc.20151110150

      摘要 (1858) HTML (553) PDF 1.59 M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有无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于2013年5月,以熊本牡蛎湛江群体子一代作为基础群体,筛选出无嵴及多嵴品系,采用繁殖生物学方法,比较了两个品系的表型性状差异。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中,多嵴亲本规格略大于无嵴亲本,鲜重、壳重及怀卵量均显著大于无嵴亲本;两个品系的受精孵化参数、D型幼虫大小及变态规格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多嵴品系存活力及生长潜力在幼虫及养成期间显著高于无嵴品系。中间育成期间,湛江及大风江牡蛎养殖区环境对两品系生长性状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对存活力尚未造成影响。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无相对于有是显性性状,主要受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多嵴性状是隐性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研究为熊本牡蛎多嵴品系培育及其左壳放射嵴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 长牡蛎壳金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16, 40(12):1889-1896. DOI: 10.11964/jfc.20160110269

      摘要 (2094) HTML (550) PDF 2.84 M (1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长牡蛎第4代壳金选育品系(F4)。本实验以F4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构建了25个长牡蛎壳金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9月龄时30个个体壳金性状颜色参数和生长性状,分析了2类性状的表型变异,并对壳金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壳金性状颜色参数L*a*b*、ΔE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09、0.69±0.19、0.30±0.13、0.38±0.15;L*a*b*和ΔE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25~0.37、-0.19~0.80;颜色参数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分别为-0.04~0.26、-0.10~0.13。本研究表明长牡蛎壳金性状颜色参数的遗传力多为中高等水平,对其颜色继续进行选择改良,预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壳金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低,不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选择,只能将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均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步改良2个性状的目的。

    • 社会等级因素对虎斑乌贼生长、存活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2016, 40(12):1897-1905. DOI: 10.11964/jfc.20160110247

      摘要 (1729) HTML (534) PDF 1.49 M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虎斑乌贼养殖过程中,社会等级因素存在下优势大个体对劣势小个体的生长是否产生胁迫影响,本实验在室内小网筐(Φ=60 cm,高20 cm)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大规格L:体质量为4~5 g,中规格M:体质量为2.5~3.5 g,小规格S:体质量为1~2 g)的虎斑乌贼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LMS比 1:1:1)条件下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耗氧率、排氨率和代谢酶(ATP酶、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的变化,培养时间40 d。结果显示,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各组乌贼特定生长率排序:LMS-M(3.12±0.35)%/d < M(5.21±0.24)%/d,LMS-S(1.39±0.28)%/d < S(4.37±0.42)%/d;养殖10 d,单一规格养殖组和混合规格养殖组乌贼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从20 d开始,混合规格养殖组成活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养殖40 d各组乌贼成活率排序:LMS(41%±5.35%) < M(60%±4.58%) < L(61%±6.43%) < S(63%±5.57%);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耗氧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各组乌贼耗氧率排序:LMS-M[(0.48±0.03)mg/(g·h)] < M[(0.69±0.02)mg/(g·h)],LMS-S[(0.75±0.04)mg/(g·h)] < S[(0.94±0.04)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排氨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各组乌贼排氨率排序:LMS-M[(0.057±0.004)mg/(g·h)] < M[(0.082±0.007)mg/(g·h)],LMS-S[(0.085±0.007)mg/(g·h)] < S[(0.135±0.007)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ATP酶、丙酮酸酶和己糖激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3种酶活性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各组乌贼ATP酶活性LMS-M[(1.25±0.16)U/mg prot] < M[(2.74±0.26)U/mg prot],LMS-S[(0.77±0.11)U/mg prot] < S[(1.94±0.09)U/mg prot];各组乌贼丙酮酸酶活性HET-M[(51.14±6.24)U/mg prot] < M[(78.05±8.38)U/mg prot],LMS-S[(27.94±6.65)U/mg prot] < S[(55.92±2.81)U/mg prot];各组乌贼己糖激酶活性LMS-M[(10.71±1.24)U/mg prot] < M[(23.59±1.67)U/mg prot],LMS-S[(5.91±0.83)U/mg prot] < S[(13.82±1.66)U/mg prot]。研究表明,在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对M和S乌贼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对养殖十分不利,因此在人工养殖虎斑乌贼的过程中,要定期地挑拣分级,保证规格的均一性,以减轻大个体乌贼对小个体乌贼的胁迫作用,进而提高乌贼养殖的生产效率。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