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9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泥蚶Smad1/5基因cDNA全全长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2015, 39(9):1302-1312. DOI: 10.11964/jfc.20150209730

      摘要 (2656) HTML (0) PDF 7.65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Smad1/5基因在泥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得到泥蚶Smad1/5基因(Tg-Smad1/5)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2 424 bp,开放阅读框1 386 bp,编码462个氨基酸。Tg-Smad1/5蛋白与合浦珠母贝Smad5、太平洋牡蛎Smad5和大西洋舟螺Smad1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2.3%、91.2%和80.4%,与脊椎动物的同源性都在70%以上; 该蛋白包含MH1和MH2区2个较为保守的结构域,此结构与高等动物Smad1和Smad5蛋白极为相似,表明该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利用qRT-PCR技术,研究了Smad1/5基因在泥蚶6个组织和9个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g-Smad1/5基因在泥蚶成贝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斧足中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 在各发育时期中,Tg-Smad1/5表达量随发育进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眼点幼虫期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而在变态至稚贝时,表达量又极显著地下降。研究结果表明,Tg-Smad1/5具有类似于高等动物的分子结构,并在泥蚶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有所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贝类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龙须菜多糖对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形态的影响

      2015, 39(9):1405-1411. DOI: 10.11964/jfc.20141209633

      摘要 (2839) HTML (0) PDF 9.81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龙须菜多糖(PGL)对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形态学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PGL分别作用于肺癌A549细胞24、48、72 h,采用CCK-8和台盼兰拒染法检测PGL对细胞增殖能力及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死亡细胞数及存活率; 相差显微镜和DAPI染色观察PGL对肺癌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AnnexinV-FITC/PI双染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GL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随PGL作用浓度及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及存活率逐渐降低,抑制率逐渐增加,以50 μg/mL 作用72 h 最为显著。细胞形态发生不规则改变,接触生长状态减少,数量减少,细胞核受到损伤,细胞发生凋亡,72 h后上述改变更为明显。研究表明,PGL能够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活力、改变细胞形态、诱导细胞凋亡,且具有时间—浓度的依赖性; 龙须菜的抗肺癌活性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组织的毒性研究

      2015, 39(9):1412-1421. DOI: 10.11964/jfc.20140809429

      摘要 (3028) HTML (0) PDF 40.75 M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实验将克氏原螯虾成虾暴露于农药溴氰菊酯0.5、0.1和0.005 μg/L等3个浓度的药液中24 h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克氏原螯虾肌肉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情况,并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CCO)、乳酸脱氢酶活力(LDH)和乳酸(LD)含量为生物标志物评价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肌细胞呼吸产能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浓度的溴氰菊酯都会造成肌细胞超微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且浓度越大损伤越严重,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原纤维断裂、肌浆网溶解,线粒体溶解。此外,3个浓度的溴氰菊酯都会对CCO活力、LDH活力和LD含量产生影响。其中0.1 μg/L的溴氰菊酯在6~24 h的暴露处理过程中会对肌肉的CCO活力产生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LDH活力增强,乳酸含量上升。研究表明,0.5、0.1和0.005 μg/L溴氰菊酯可以造成克氏原螯虾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激活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组织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的蓄积会对造成细胞酸化而加重对细胞的毒性。

    • 三角帆蚌HcCUBDC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5, 39(9):1313-1323. DOI: 10.11964/jfc.20150109679

      摘要 (2771) HTML (0) PDF 13.45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寻找珍珠层颜色形成相关基因,以转录组文库中标注的序列为模板,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获得了三角帆蚌HcCUBD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5 158 bp,开放阅读框(ORF)1 920 bp,编码639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76 bp,3'端非编码区2 662 bp,GenBank登录号为KP06795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角帆蚌HcCUBDC蛋白含有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4个CUB结构域,但未能比对上已知的蛋白。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cCUBDC基因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后端缘膜、中央膜、鳃、斧足、肝胰腺、肠和肾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都是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紫色蚌中,后端缘膜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前端缘膜; 在白色蚌中,前端和后端缘膜之间表达差异不显著。HcCUBDC基因在紫色蚌后端缘膜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蚌,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CUBDC基因主要在缘膜外上皮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HcCUBDC基因在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形成中发挥作用,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 锦鲤疱疹病毒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5, 39(9):1422-1431. DOI: 10.11964/jfc.20150409805

      摘要 (2808) HTML (0) PDF 11.30 M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结果判定直观、成本低廉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KHV)疾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根据KHV保守的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Sph)基因,设计一组单交叉扩增引物,以构建的Sph基因重组质粒作为标准DNA模板,采用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single 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SCPA)进行扩增,优化反应体系的引物浓度组合、Mg2+浓度、dNTPs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并结合核酸试纸条技术(nucleic acid test strip detection method),建立了快速可视化检测锦鲤疱疹病毒的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KHV-SCPA)。结果表明,最佳引物浓度组合为引物2a1s 1.0 μmol/L,2a(2a-Bio)和3a(3a-FIT)各0.5 μmol/L,4s和5a各0.6 μmol/L,Mg2+浓度为8.0 mmol/L,dNTPs浓度为1.2 mmol/L,反应温度63 ℃,时间60 min。本实验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呈现梯形条带,可特异性地检测出KHV,灵敏度较常规PCR方法提高约1 000倍。带有探针的反应产物采用核酸试纸条检测,在3~5 min内即可通过条带出现与否对反应产物进行可视化检测。KHV-SCPA检测方法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可应用于锦鲤疱疹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中,为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 文蛤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基因克隆、时空表达及SNP位点筛查

      2015, 39(9):1324-1332. DOI: 10.11964/jfc.20141209592

      摘要 (2275) HTML (0) PDF 4.54 M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贝类GRB2基因的结构、功能特征,以及在贝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已构建的文蛤转录组文库,利用SMART RACE技术扩增得到了文蛤GRB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其生物信息学、组织及发育阶段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直接测序方法在外显子中筛选SNP位点。结果显示,GRB2基因cDNA全长1 791 bp,开放阅读框669 bp,编码223个氨基酸,蛋白由SH-SH2-SH3 3个结构域组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文蛤GRB2与泥蚶的同源性最高,达到65.6%,与脊椎动物的同源性都在60%以上,说明GRB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GRB2在文蛤6个组织和10个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发育时期中的表达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壳顶幼虫时期达到最高,之后表达量又有所降低。SNP位点的筛选结果表明,在GRB2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共发现16个SNP位点。

    • G-蛋白偶联受体与信号通路对紫贻贝幼体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

      2015, 39(9):1333-1340. DOI: 10.11964/jfc.20150409852

      摘要 (2631) HTML (0) PDF 1.13 M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紫贻贝幼体附着变态的内在机理,在天然诱导物-微生物膜的诱导参照下,通过使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和信号通路的活化剂与抑制剂初步研究了其对该物种幼体附着变态过程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GPCRs活化剂Gpp[NH]p与抑制剂GDP-β-S没有诱导和抑制活性,表明可能非GPCRs的其他细胞反应过程参与了紫贻贝幼体的附着变态。腺苷酸环化酶/环腺苷酸(AC/cAMP)信号通路相关、理论上具有诱导活性的6种神经性试剂,除了磷酸二脂酶抑制剂(IBMX)外,其他在10-8~10-3 M浓度下48、72 h后都没有活性,并且高浓度下表现出较高的神经性药物毒性。IBMX仅在10-4M 浓度72 h后呈现出一定的诱导活性,但是与微生物膜48 h就具有非常高的活性相比显著性较低且时间滞后。磷脂酰肌醇/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PI/DAG/PKC)信号通路相关的2种活化剂48、72 h均无诱导活性,但是其抑制剂H-7在10-6 M的低浓度下48 h后表现出显著性的抑制效果,72 h后效果丧失,抑制浓度上升到10-5M。以上活性浓度与作用时间2个方面的结果表明了PI/DAG/PKC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紫贻贝幼体的附着变态,而AC/cAMP信号通路可能作为次要通路,或是由于所用神经性试剂的毒性造成的一种实验假象。本研究有助于推进该品种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通过切断信号通路实现生物污损防治技术的开发。

    • 人工诱导花鳗鲡成熟过程中卵巢内6种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及变化

      2015, 39(9):1341-1349. DOI: 10.11964/jfc.20150209732

      摘要 (2824) HTML (0) PDF 1.57 M (2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成年花鳗鲡经多次注射鲤鱼脑垂体(carp pituitary extract,CPE,每周12 mg/k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周300 IU/kg)后,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6种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及变化,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方法对花鳗鲡性腺内这6种类固醇激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睾酮(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17β,E2)、雌三醇(estriol,E3)、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17α-羟基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在xBridge C18色谱柱上得到良好分离,在0~2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测限为0.1~0.5 ng/g,回收率为89.00%~94.83%,相对标准差均小于20%; 注射外源激素后,6种性类固醇激素在花鳗鲡卵巢中的含量及变化情况如下:第2次注射后,T、P、E2、E3、DHP、17α-OHP的含量分别为(0.27±0.05)、0、(0.64±0.05)、(1.17±0.19)、0、0 ng/g; 第9次注射后,T、P、E2、E3、DHP、17α-OHP的含量分别为(0.73±0.13)、(1.28±0.38)、(1.27±0.27)、(0.83±0.14)、(1.50±0.59)、(0.43±0.25) ng/g; 第16次注射后,T、P、E2、E3、DHP、17α-OHP的含量分别为(1.17±0.14)、(2.23±0.51)、(5.59±0.96)、(2.46±0.70)、(2.29±0.65)、(4.56±0.74) ng/g。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雌二醇和雌三醇。研究表明,雌二醇和雌三醇是花鳗鲡性腺发育的关键因素; 随着性腺发育,花鳗鲡卵巢中6种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UPLC/MS/MS法能同时定量测定这6种性类固醇激素,具有灵敏、高回收率、稳定的优势。

    • 现场海域人工鱼礁分布状态聚类分析

      2015, 39(9):1350-1358. DOI: 10.11964/jfc.20141109554

      摘要 (2706) HTML (0) PDF 3.34 M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鱼礁的流场营造、鱼类诱集等建设目标,一般是通过单位鱼礁、鱼礁群等不同规模的形式实现的;实际投放的成千上百个人工鱼礁处于何种分布状态、它们是否满足单位鱼礁等规模要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如何对人工鱼礁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合理的划分归类或剔除,以最大程度地贴合设计方案的配置组合方式,对于正确评价鱼礁投放的准确与否是非常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基于C3D侧扫声呐系统采集的高清晰水下影像,结合ArcGIS的数据矢量化功能,提取出各个鱼礁单体在水下的空间位置以及各鱼礁之间的相互距离与方位等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聚类分析,借助基于划分、层次和约束的算法对投放后的鱼礁进行划分、归类或剔除,并选择单位鱼礁的重心、影响面积、鱼礁单体数量以及礁体间距4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明人工鱼礁实际的组合聚类模式。结果显示,3种空间聚类算法误差的排列顺序为约束算法<划分算法<层次算法,其值分别为0.093,0.203,0.264。通过对比分析,在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下,最能反映人工鱼礁的实际集聚情况。

    • 坛紫菜杂交重组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2015, 39(9):1359-1367. DOI: 10.11964/jfc.20150409844

      摘要 (2679) HTML (0) PDF 6.05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坛紫菜杂交重组品系(HR-6)具有叶状体生长前期生长较快,色素蛋白含量高,但成熟较早,生长期短,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较少等特性; 坛紫菜另一个杂交重组品系(HR-5)具有叶状体生长前期生长较慢,色素蛋白含量高,但成熟晚,生长期较长,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多等特性。为改善HR-6品系叶状体成熟较早,壳孢子放散量较少的弱点,本文以HR-6品系为父本,HR-5品系为母本进行种内杂交,从杂合丝状体产生的F1叶状体中选育出综合性状更加优良的品系(WD-7)。在叶状体的快速生长前期(日龄30~45 d),父本品系的绝对生长率为6.68 cm/d,母本品系为3.63 cm/d,WD-7品系为6.67 cm/d; 在叶状体的快速生长中后期(日龄46~60 d),父本品系的绝对生长率降至5.15 cm/d,母本品系则升至7.27 cm/d,而WD-7品系则高达11.54 cm/d。父本品系的叶状体成熟最早,培养35 d左右,大部分个体已成熟; WD-7品系遗传了母本品系成熟较晚的优点,日龄55 d之后,大部分个体才出现成熟。日龄35 d的叶状体平均厚度,WD-7品系为29.87 μm,分别比父、母本品系增加了10%和16%,藻体的韧性明显增强。WD-7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为183.42万个/壳,分别是父、母本品系的1.17倍和0.57倍。上述结果证实,WD-7品系不仅遗传了父本品系叶状体生长前期生长较快的特性,同时又遗传了母本品系叶状体成熟晚、生长期长、中后期生长快的优点,壳孢子放散量也比父本品系有所增加,该品系有望被培育成适宜大规模栽培的新品种。

    • 基于肝脂和1H-NMR技术的草鱼肝胰脏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2015, 39(9):1368-1379. DOI: 10.11964/jfc.20150109653

      摘要 (2370) HTML (0) PDF 2.42 M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草鱼肝胰脏脂质过量蓄积的生化基础并促进草鱼的健康养殖,采用1H-NMR分析技术对肝脂含量分别为3%~4%和14%~16%的两组草鱼的肝胰脏和血清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从草鱼肝胰脏和血清中分别检测到了58和47种代谢物。葡萄糖、别嘌呤二醇、牛磺酸、乳酸、谷氨酸、肌酸、丙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甘氨酸、石碳酸、次黄嘌呤、乙酸、赖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为两组草鱼肝胰脏主要差异代谢物;其中,肝脂含量为14%~16%的草鱼肝胰脏中葡萄糖和别嘌呤二醇的含量明显高于肝脂含量为3%~4%的草鱼组,但乳酸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则低于肝脂含量为3%~4%的草鱼组。乳酸、葡萄糖、肌酸、柠檬酸、亮氨酸、丙酮酸、缬氨酸、脯氨酸、鸟嘌呤核苷、异亮氨酸、谷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为两组草鱼血清主要差异代谢物;其中肝脂含量为14%~16%的草鱼血清中葡萄糖、柠檬酸、脯氨酸、谷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精氨酸以及甘氨酸7种代谢物含量高于肝脂含量为3%~4%的草鱼组,血清乳酸等含量则明显低于肝脂含量为3%~4%的草鱼组。肝脂含量为14%~16%的草鱼组其体内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途径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同时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可能是导致草鱼肝脂过量蓄积的重要原因之一。

    • 基于dnd基因标记的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发生发育的初步研究

      2015, 39(9):1273-1282. DOI: 10.11964/jfc.20150309785

      摘要 (3038) HTML (0) PDF 8.66 M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鱼类的早期胚胎发育中生殖细胞便与体细胞分离,形成所谓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母源性基因Dead end(dnd)在胚胎发育中特异地表达于原始生殖细胞,编码一种进化上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对生殖细胞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PCR获得大黄鱼dnd基因(Lcdnd)的部分cDNA序列,结合实时定量PCR、整胚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Lcdnd在各组织和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dnd在性腺中特异表达,且其在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精巢; 检测的各期胚胎中都有dnd的表达,随着胚胎发育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Lcdnd在早期卵裂阶段主要分布于分裂沟,到囊胚期至原肠早期则开始定位于细胞内,原肠早期时定位在胚环中的中内胚层,且阳性信号增多,暗示此时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接着原始生殖细胞沿胚环向胚体形成处(胚盾)迁移; 随着胚胎的发育,发现胚体两侧的阳性信号增多; 到体节发生期,阳性信号细胞分布于胚体两侧的侧板中胚层,随着体节的发生这些细胞沿背腹轴向腹部运动; 发育到孵出期时,到达了发育中的原始生殖嵴。本研究首次使用dnd作为较为可靠的大黄鱼生殖细胞标记,揭示了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与迁移,为大黄鱼生殖细胞发生发育及养殖大黄鱼的育性控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植物油替代鱼油对虹鳟、花鲈和大黄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2015, 39(9):1380-1385. DOI: 10.11964/jfc.20150309757

      摘要 (2566) HTML (0) PDF 17.52 M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分别为(11.24±0.07)、(18.60±0.36)和(8.93±0.21)g的虹鳟、花鲈和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植物油(亚麻籽油:豆油=1:1)分别替代0%(FO,对照组)、50%(FV)和100%(VO)的鱼油来配制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41%)等脂(粗脂肪含量为12%)的实验饲料。通过投喂实验探讨不同植物油替代鱼油水平对虹鳟(淡水鱼)、花鲈(广盐性鱼类)和大黄鱼(海水鱼)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差异。70 d投喂实验后发现,随着替代水平增加虹鳟、花鲈和大黄鱼的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逐渐增高,相同替代水平下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为大黄鱼> 花鲈> 虹鳟; 肠道组织中杯状细胞随植物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增多,而在大黄鱼全植物油组出现脂肪滴累积和上皮细胞死亡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植物油替代鱼油对虹鳟组织结构影响最小,对大黄鱼影响最大。

    • 草鱼PGC-1β基因克隆及高糖高脂饲料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5, 39(9):1283-1290. DOI: 10.11964/jfc.20150109689

      摘要 (2626) HTML (0) PDF 1.54 M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β基因在草鱼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草鱼PGC-1β基因的核心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PGC-1β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同时研究了饥饿、饥饿再投喂及高糖(糖含量45%)高脂(脂含量8%)饲料对草鱼肝脏PGC-1β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草鱼PGC-1β基因部分cDNA片段长为885 bp(GenBank登录号:KM580493.1),共编码293个氨基酸,与斑马鱼的同源性为81%; 该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肠和肝脏次之; 与正常投喂组相比,饥饿(7 d)导致PGC-1β在肝脏中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饥饿再投喂后几乎恢复到对照组的表达水平。饲喂高脂以及高糖高脂饲料(65 d)后,与对照组相比,草鱼肝脏中PGC-1β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PGC-1β基因在草鱼能量代谢旺盛的组织中高表达,同时饥饿处理、饲料糖和脂肪水平等营养状况显著影响PGC-1β mRNA的表达。以上提示,PGC-1β在草鱼能量代谢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不同糖脂比对建鲤幼鱼生长、体组成、消化及糖酵解能力的影响

      2015, 39(9):1386-1394. DOI: 10.11964/jfc.20150409823

      摘要 (2592) HTML (0) PDF 1.10 M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脂比对建鲤幼鱼生长、体组成、消化及糖酵解能力的影响。实验共配制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合饲料,对应糖脂比分别为2.3、3.0、4.0、5.6、7.7和12.1。将鱼饱食投喂8周,每日投喂3次。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糖脂比从2.3升高至7.7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比和氮保留率均显著升高(P<0.05); 而当糖脂比进一步升高时,其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建鲤幼鱼的脏体比以及全鱼、胴体和肝脏脂肪含量随着饲料糖脂比的降低均显著升高(P<0.05),而全鱼、胴体和肝脏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0.05)。此外,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肝糖原含量及肝脏葡萄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随饲料糖脂比的升高均显著升高(P<0.05),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则随着糖脂比的降低显著升高(P<0.05)。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在等氮等能的饲料条件下,建鲤幼鱼最适宜的糖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8.21%和4.69%,其对应的糖脂比为8.14。

    • 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015, 39(9):1291-1301. DOI: 10.11964/jfc.20141209608

      摘要 (2485) HTML (0) PDF 4.30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Chi)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3),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Chi基因cDNA全长2 200 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6 bp、3'非编码区(3'-UTR) 714 bp和开放阅读框1 470 bp,编码48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为53.97 ku和4.76。(2)BlastP 结果显示,PtChi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甲壳动物Chi-3的一致性为61%~9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Chi与其他甲壳动物Chi-3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Chi基因在C期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胃、大颚器、心脏和眼柄中PtChi-mRNA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在其他组织中PtChi-mRNA表达量最低,且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4)不同蜕皮阶段,PtChi在肝胰腺、肠、胃和大颚器4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模式有所不同,肝胰腺中PtChi-mRNA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暗示PtChi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蜕皮后期对病原体的免疫防御; 肠中的PtChi-mRNA表达水平在E期最高,C期最低,推测PtChi参与蜕皮过程中肠道围食膜的分解和免疫功能; 胃中PtChi表达水平在C期最高,暗示其参与了食物消化。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PtChi可能为甲壳动物Chi-3型,其准确生理学功能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地衣芽孢杆菌T-1的动物安全及生态评价

      2015, 39(9):1395-1404. DOI: 10.11964/jfc.20150309750

      摘要 (2688) HTML (0) PDF 1.30 M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测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地衣芽孢杆菌T-1对动物的安全性及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实验采用异育银鲫、斑马鱼及小鼠为安全评价的测试动物;采用小球藻、大型溞及萼花臂尾轮虫为水体生态评价的测试对象,参照国标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地衣芽孢杆菌T-1进行动物安全性及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异育银鲫腹腔注射浓度为11 200 mg/L(2.6×1011 CFU/mL)菌株T-1菌液后,连续观察96 h,异育银鲫均健康生长,未出现不良症状或死亡;将斑马鱼浸泡在浓度为2 240 mg/L(5.2×1010 CFU/mL)的菌液中,连续观察96 h,斑马鱼健康生长,未出现不良症状或死亡;SPF级小鼠(ICR品系)用16 800 mg/kg(3.9×1011 CFU/mL)剂量的菌液灌胃处理后,观察9 d,小鼠健康生长,无不良症状或死亡。不同浓度的菌株T-1在96 h内,对小球藻无毒且对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大型溞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萼花臂尾轮虫生长无害,且在高浓度下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地衣芽孢杆菌T-1对异育银鲫、斑马鱼及小鼠3种实验动物安全、无毒害;对水体生态环境中的浮游生物也无不良影响,具有开发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潜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