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生长中期花鲈对L-异亮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2015, 39(2):203-212.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47

      摘要 (2523) HTML (0) PDF 1.04 M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生长中期花鲈对饲料L-异亮氨酸的需要量。选取初始体质量(159.33±1.20)g的花鲈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梯度添加晶体L-异亮氨酸,配制出异亮氨酸实测含量分别为0.72%、1.11%、1.53%、1.93%、2.31%和2.72%的6种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10周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的升高,花鲈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E)及蛋白质沉积率(P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1.93%L-异亮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08.55%、0.89、和37.57%。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存活率(SR)、摄食率(FI)、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体组成和肌肉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随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L-异亮氨酸含量为1.93%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0.72%和1.11%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为评价指标,得出生长中期花鲈对饲料中L-异亮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88%和1.84%饲料干重,占饲料蛋白质的4.41%和4.32%。

    • 饲料牛磺酸对尼罗罗非鱼生长、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015, 39(2):213-223. DOI: 10.3724/SP.J.1231.2015.59514

      摘要 (3173) HTML (0) PDF 1.18 M (3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牛磺酸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5.89±0.03)g的尼罗罗非鱼30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和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分别饲喂不同处理组的罗非鱼,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0.8%牛磺酸组罗非鱼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6%组(P<0.05);饲料牛磺酸水平(0.4%~1.6%)提高了罗非鱼摄食率、肝体比和脏体比,但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提高,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之升高,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随之降低(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饲料牛磺酸最适需要量为0.75%。罗非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与饲料牛磺酸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牛磺酸添加组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牛磺酸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 添加晶体或包膜DL-蛋氨酸对利用豆粕替代花鲈饲料中鱼粉的影响

      2015, 39(2):224-232.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98

      摘要 (2726) HTML (0) PDF 1.01 M (2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8周生长实验检验添加晶体或包膜DL-蛋氨酸对利用豆粕替代花鲈饲料中鱼粉的影响,以确定添加DL-蛋氨酸对提高饲料鱼粉替代水平的作用。对照饲料鱼粉水平为40%。采用2×4实验设计,按等蛋白替代原则分别用豆粕替代对照组饲料中鱼粉的40%(L)和80%(H);在每个鱼粉替代水平上,分别添加晶体DL-蛋氨酸(A)、包膜DL-蛋氨酸(B)、晶体DL-蛋氨酸和包膜材料(C)以及按1:1比例配制的B和C的混合物(D)。配成8种等氮、等脂肪的实验饲料(LA、LB、LC、LD、HA、HB、HC和HD)。饲料LA、LB、LC和LD含24%鱼粉,并分别添加0.5% A、1.3% B、1.3% C或1.3% D;饲料HA、HB、HC和HD含8%鱼粉,并分别添加0.7% A、1.8% B、1.8% C或1.8% D。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6.0±0.1)g。实验结果表明,饲料鱼粉替代水平显著影响花鲈增重(WG)、摄食率(FI)、饲料系数(FCR)、饲料氮沉积效率(NRE)、饲料氮废物排放量(TNW)、肝体比(HSI)以及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DL-蛋氨酸剂型可显著影响饲料磷废物排放量(TPW)。当添加的DL-蛋氨酸剂型相同时,WG和NRE随饲料鱼粉替代水平增加而下降,而FCR和TNW增加;在相同饲料鱼粉替代水平下,添加晶体或包膜DL-蛋氨酸未导致花鲈WG、FCR、NRE、CF、HSI、鱼体组成、TNW和TPW出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通过添加豆粕可将花鲈饲料中鱼粉含量降低至24%,而添加晶体或包膜DL-蛋氨酸不能进一步提高利用豆粕替代饲料鱼粉的水平。

    • 急性氨氮胁迫及毒后恢复对团头鲂幼鱼鳃、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2015, 39(2):233-244.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62

      摘要 (2579) HTML (0) PDF 27.68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氨氮对团头鲂幼鱼的毒性毒理影响,以体质量为(14.27±0.01)g的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其鳃、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的氨氮胁迫,得出96 h LC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0.472 mg/L)和实验(25 mg/L)2个氨氮浓度处理组,进行0、6、12、24和48 h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团头鲂幼鱼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96 h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96 h LC50为56.492 mg/L。3种组织观察表明,氨氮胁迫6 h,鳃丝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组织增生;肝细胞肿胀,细胞核肿大,肝细胞空泡化;肾小球萎缩,肾小囊腔膨大,肾小管管腔缩小。胁迫12 h,泌氯细胞增生,呼吸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肝细胞水样变性、血窦扩张、细胞轮廓模糊,形成点状病灶;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水样变性、浊肿。胁迫24 h,鳃小片融合、变短,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肝细胞水样变性、血窦扩张严重,形成局部病灶;肾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严重,充血,肾小球坏死,肾小管坏死。胁迫48 h,鳃小片卷曲,上皮细胞部分脱落;肝细胞部分溶解、血窦扩张,形成点状病灶;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坏死。96 h恢复后,泌氯细胞和上皮组织增生严重;肝组织大面积细胞核肿大,血窦扩张;肾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肾小管坏死,肾小球坏死。实验表明,不同的器官之间病症的损伤程度不同,肝组织的损伤最严重,然后依次是鳃和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鳃、肝和肾组织受到的损害增加,同时鱼体也产生防御反应,但96 h的恢复期不足以让团头鲂幼鱼在胁迫中完全恢复,而恢复能力最差的是肾组织。

    • 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分析

      2015, 39(2):245-255.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84

      摘要 (2472) HTML (0) PDF 4.35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及底质等的关系,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牙鲆肠道(B1)中以厚壁菌门(30.49%)、变形菌门(19.16%)和梭杆菌门(11.11%)为主,其中芽孢杆菌属(27.66%)占绝对优势,弧菌属(0.16%)丰度最小;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B5)中以变形菌门(44.31%)、厚壁菌门(11.57%)和放线菌门(4.79%)为主,其中不动杆菌属(10.37%)丰度最大,弧菌属(4.05%)相对B1丰度较高。牙鲆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与营养代谢调节相关,同时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饵料中菌群关系密切,此外受养殖水环境中菌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今后牙鲆养殖专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养殖环境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 冷藏大黄鱼SSO希瓦氏菌致腐能力差异机制初探

      2015, 39(2):256-264.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65

      摘要 (2869) HTML (0) PDF 1.35 M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特定腐败菌(SSO)希瓦氏菌致腐能力的差异机制,采用生化和16S rDNA鉴定冷藏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的产H2S菌,在灭菌鱼汁和无菌鱼块中筛选4株致腐差异的希瓦氏菌,扩增氧化三甲胺(TMAO)还原酶基因及分析其表达量,并预测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22株产H2S菌均为希瓦氏菌属,其中S.baltica占54.5%,S.putrefaciens占40.9%,S.hafniensis占4.5%。希瓦氏菌在灭菌鱼汁中致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baltica XH2和XH8的缺点评分和TVB-N最高,S.putrefaciens XH14和XH17菌最低。接种无菌鱼块的4株希瓦氏菌中,XH2的样品在72 h出现腐臭味,48 h细菌总数高于107 cfu/g,产生较高的TMA、TVB-N、尸胺和腐胺,XH8菌次之,XH14和XH17菌最慢。4株希瓦氏菌都扩增出2 490 bp的torA基因,其表达量与致腐能力密切相关,S.baltica XH2最高。预测的TorA蛋白中S.baltica XH2的分子量和不稳定指数最大,理论等电点和总平均疏水性最小。可见,S.baltica XH2为冷藏大黄鱼的SSO,其强致腐能力与torA基因高表达量和TorA蛋白理化性质有关。研究为阐明希瓦氏菌致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拟穴青蟹PHGPx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5, 39(2):161-173.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59

      摘要 (3058) HTML (0) PDF 3.08 M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PHGPx)在拟穴青蟹免疫防御反应和精巢发育中的作用,实验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PHGPx基因的EST序列,利用SMART-RACE 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Sp-PHGPx。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Sp-PHGPx mRNA在成熟雌雄拟穴青蟹各组织、性腺不同发育时期以及H2O2和脂多糖(LPS)应激下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p-PHGPx基因的cDNA全长为1 024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p-PHGPx与其他物种的PHGPx(GPx4)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p-PHGPx在成熟拟穴青蟹雌雄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精巢的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PHGPx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表达量在精子细胞期(T2期)显著高于精母细胞期(T1期)和成熟精子期(T3期),同时也显著高于卵巢发育各时期的表达量。在LPS应激下,鳃和肝胰腺中Sp-PHGPx的表达量分别在6和12 h显著上调;H2O2应激下,鳃中的表达量在3 h显著升高,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在被检测的各时相中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Sp-PHGPx可能在免疫防御反应以及精巢的发育和成熟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冷藏大西洋鲑背腹部鱼片脂肪氧化变化规律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2015, 39(2):265-274.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94

      摘要 (2838) HTML (0) PDF 1.39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西洋鲑背部、腹部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脂肪氧化变化规律,建立基于脂肪氧化指标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实验定期取样,测定与脂肪氧化相关的AV、POV、TBA值及进行感官评价。研究表明,大西洋鲑背部、腹部鱼片的AV值、POV值以及TBA值都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呈现增加的趋势,感官评价得分一直降低,腹部鱼片比背部鱼片变化更加明显,且温度越高脂肪氧化指标变化越显著。将冷藏大西洋鲑背部、腹部鱼片的脂肪氧化指标用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后发现,POV值、TBA值与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有很好的拟合效果(R2>0.90);AV值与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R2>0.82)。用Arrhenius方程建立冷藏温度下大西洋鲑背部、腹部鱼片AV值、POV值、TBA值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的动力学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R2>0.90)。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中背部AV值、POV值和TBA值的活化能EA分别为47.309、81.611和35.560 kJ/mol,腹部的活化能EA分别为77.628、55.686和19.399 kJ/mol。建立的大西洋鲑背部、腹部鱼片的预测货架期模型经验证后发现,脂肪氧化指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在±10.60%内,因此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冷藏温度下大西洋鲑片的货架期。

    • 中华绒螯蟹3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亲子遗传中的分离方式分析

      2015, 39(2):174-181.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74

      摘要 (2847) HTML (0) PDF 5.77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特征及评估基因组扫描方法获得的中华绒螯蟹候选微卫星标记用于构建遗传图谱的可靠性,随机选择60个候选三核苷酸微卫星标记,首先利用中华绒螯蟹一个F1家系双亲及其6个F1子代共8个样品进行PCR扩增验证和多态性检测,随后利用该家系80个子代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遗传分离类型及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2个(70.00%)微卫星位点得到清晰扩增产物,家系中每个检测位点最多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每个检测个体微卫星位点上有1或2个等位基因。42个位点中有5个单态微卫星位点和37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多态位点中有23个位点的子代基因型比为1:1:1:1,11个位点基因型比为1:1,余下3个位点基因型比为1:2:1。在37个多态位点中有35个位点(94.59%)的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连锁关系分析scaffold240262_150253、scaffold216209_138892、scaffold293154_172768等3个标记之间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285640_169721和scaffold427534_212914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507500_231891和scaffold92860_68250标记发生连锁关系。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是二倍体生物,利用F1家系结合开发的候选微卫星标记可构建中华绒螯蟹遗传图谱。

    • 两种典型渔法金枪鱼围网网具的性能差异

      2015, 39(2):275-283.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23

      摘要 (2302) HTML (0) PDF 1.71 M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量化分析自由鱼群渔法和漂流物随附群渔法的网具性能差异,实验根据2011—2014年金枪鱼围网海上调查数据,采用Bootstrap和广义可加模型(GAM)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漂流物随附群渔法网具的最大沉降深度(195.20~219.36 m)约为自由鱼群渔法网具最大沉降深度(205.83~219.04 m)的94.8%;网具的平均沉降速度(0.152~0.176 m/s)约为自由鱼群渔法平均沉降速度(0.180~0.193 m/s)的84.4%~91.2%。(2)捕捞自由鱼群时,影响沉降速度的主要因子为10 m水层流速(V10),60 m水层流速(V60)和跑纲长度(L1)。(3)捕捞漂流物随附群时,影响沉降速度的主要因子为60 m水层流速(V60),括纲长度(L)和放网速度(V0)。(4)GAM模型结果显示,漂流物随附群渔法预测的沉降速度(0.155~0.175 m/s)达到海上实测沉降速度的99.4%;自由鱼群渔法预测的沉降速度(0.182~0.190 m/s)达到海上实测沉降速度的98.4%。本研究结果可为海上作业时,判别海况条件和控制渔法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 坛紫菜两种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2015, 39(2):182-192. DOI: 10.3724/SP.J.1231.2015.59419

      摘要 (2696) HTML (0) PDF 6.84 M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不仅在应激条件下高效表达,还在正常状态的细胞中广泛存在,参与一些重要细胞生理活动的调节。为研究坛紫菜应答高温和失水等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坛紫菜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采用RACE或直接PCR扩增,克隆获得了坛紫菜2种sHSP的全长基因:PhHsp22和PhDnaJ。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hHsp22序列全长857 bp,包含一个519 bp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多肽包含17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9.1 ku,等电点为5.24(收录号:KM102540);PhDnaJ序列全长1 616 bp,包含一个1 290 bp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多肽包含42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6.1 ku,等电点为6.43,属于Hsp40亚家族(收录号:KM102541)。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在高温胁迫不同时间水平和不同失水胁迫程度下的表达均呈现出一致的表达模式,即在胁迫初期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但随着胁迫的持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开始逐渐下调。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可能存在一个反馈调节机制。

    • 立式曲面V型网板在拖网系统中的力学配合计算研究

      2015, 39(2):284-293. DOI: 10.3724/SP.J.1231.2015.59361

      摘要 (2367) HTML (0) PDF 2.35 M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网板对拖网系统力学配合计算的影响,运用网板平衡方程结合钢索张力方程,建立拖网系统力学配合计算模型,并选取一款广泛使用的立式曲面V型网板及其相应的中层拖网,将网板水动力性能水槽实验数据,结合"龙腾"号的拖网及拖船实测数据带入力学模型,从翼端处的张力起始,逐步计算并分析手纲、网板、曳纲的受力情况,得到网板工作冲角、曳纲长度及张力、拖网翼端深度等拖网系统参数值。结果显示,冲角、曳纲长度和翼端深度随拖曳速度增加而减小;翼端深度及曳纲张力随曳纲连接点Z坐标的增加呈指数增长,随手纲连接点Z坐标增加呈线性减小;通过调节曳纲连接点Z坐标在0.1~0.6 m,可控制工作冲角为17.77°~18.55°,翼端深度为124.3~192.3 m,曳纲张力达40 210~42 219 N;通过调节手纲连接点Z坐标在-0.4~-0.05 m,可控制工作冲角为16.54°~19.85°,翼端深度为75.9~679.5 m,曳纲张力达39 533.5~57 933 N;减少网板在水中重量,可减小拖船功率负荷,更适合在浅层作业;减小网板面积,可降低网板工作冲角,同时减小拖船功率负荷,更适合在稍深的水层作业。

    • 五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5, 39(2):193-202. DOI: 10.3724/SP.J.1231.2015.59512

      摘要 (2268) HTML (0) PDF 11.33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 5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经L1培养液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呈深褐色,细胞质充盈,培养28 d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0.73%),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0.41%),孢子囊直径为(18.95±0.89)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 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丝状体呈深褐色,培养20 d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78%±0.14%),孢子囊直径可达(18.78±2.45)μm。在添加NO3--N浓度为0 mg/L和高氮(96.00、192.00 mg/L)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均相对较慢,丝状体色素淡,培养20 d后,孢子囊枝比例分别仅为(0%±0%)、(9.06%±0.32%)和(7.65%±0.45%),孢子囊直径仅9.00~10.00 μm;(3)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最适外加PO43--P浓度为1.32 mg/L,在此PO43--P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且丝状体呈深褐色,培养20 d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7.12%±0.26%),孢子囊直径可达(18.89±0.98)μm。外加PO43--P为0 mg/L时,萱藻丝状体色素淡,培养20 d后,孢子囊枝比例仅为(10.12%±0.27%),孢子囊直径仅有(9.78±1.32)μm。外加PO43--P高于15.84 mg/L时,丝状体出现"不良"生长状况——变绿、细胞解体、附着解体的丝状体碎屑且没有孢子囊枝的形成。研究证明,在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液以及适时地控制硝酸盐与磷酸盐的浓度,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提高其孢子囊枝比例、增大孢子囊直径。

    • >综述
    • 线粒体DNA标记在头足纲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2015, 39(2):294-303. DOI: 10.3724/SP.J.1231.2015.59518

      摘要 (2731) HTML (0) PDF 1.28 M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线粒体DNA(mtDNA)具有在细胞中大量存在、缺少重组、多为母系遗传、缺少内含子以及进化速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种群遗传、物种鉴定和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系统发生学研究。头足类作为软体动物门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其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历来是热点领域。本研究主要对头足类动物mtDNA组成与特点(包括基因组成、重排等)、常用mtDNA标记对其不同分类阶元的适用性以及线粒体基因片段和全基因组在头足类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