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9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海绵动物原位移植的研究进展

      2015, 39(12):1904-1911. DOI: 10.11964/jfc.20150509887

      摘要 (2334) HTML (0) PDF 1008.64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绵拥有许多在结构上非常多样化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最具药物开发潜力的海洋生物资源,但是海绵资源的供给问题限制了海绵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策略以解决药源海绵的生物资源供给问题,多年实践表明,海区原位移植可能是短期内最具可行性的策略。本文对近20年来全球药源海绵的海区原位移植实践进行综述,总结出包括移植方式、食物、移植块大小、水流和深度等海绵原位移植的要点:①海绵块固着要牢固; ②滤食通道要通畅; ③海区具有较丰富的粒径小于8μm的颗粒有机物; ④水流适中,不能冲散海绵块; ⑤移植块大小适中; ⑥合适的光照强度; ⑦部分活性产物的积累对环境要求苛刻,要做好前期调查。并指出了原位移植操作并不影响海绵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研究表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海区原位移植来解决海绵资源供给问题是完全可行的,并提出了在未来实践中要注意克服的3个问题:①环境差异大的异地移植不易成功; ②可能出现的病害问题; ③有性繁殖后代的培植。

    • >研究论文
    • 鲤科鱼类的流速选择及其与食性的关系

      2015, 39(12):1807-1816. DOI: 10.11964/jfc.20150409804

      摘要 (2382) HTML (0) PDF 2.33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食性对鲤科鱼类流速选择行为的影响,本实验选择滤食性的鲢和鳙、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以及杂食性的鲫和锦鲫作为实验对象。在(25±1)℃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45 cm/s,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1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6种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停留时间(Pt,%)、平均进入频次(F,次/h)和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显示:(1)6种实验鱼的流速选择行为均呈现出2种流速偏好趋势,一类表现为偏好缓流(或静水)(最低流速区域的Pt>50%),被定义为Ⅰ型;另一类个体Pt随水流速度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大Pt通常出现在某一中等流速区,则定义为Ⅱ型;(2)食性对鱼类流速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Ⅰ型个体中滤食性鱼类对静水或缓流偏好显著大于其他两种食性的鱼类,其中鳙和鲢的Ⅰ型个体在最低端流速区域Pt大于92%;滤食性鲢和鳙的Ⅱ型个体偏好流速高于杂食性的鲫和锦鲫。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Ⅱ型流速偏好均不明显,但其在中间流速区域F值最大。研究表明:6种鲤科鱼类的流速偏好行为存在Ⅰ型和Ⅱ型的表型分化并且差异明显,实验鱼的流速偏好行为与食性有关。

    • 实验室条件下鱼类视角与个体邻近距离关系的探究

      2015, 39(12):1817-1825. DOI: 10.11964/jfc.20150409831

      摘要 (2671) HTML (0) PDF 1.50 M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麦穗鱼鱼群中,随着邻居鱼的靠拢,其影像在本鱼眼睛中占的视角会变大。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他的鱼群是否也存在相同的规律,本实验选用个体体长较小的喜成群的红吻半线脂鲤[由30尾组成,平均体长:(20.3±0.2)mm]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水深5 cm的水族缸(78.0 cm×52.0 cm×65.0 cm)中,使用摄像机从正上方拍摄鱼群影像。逐幅提取鱼群影像中各个体的头部、质心(近头部1/3处)、尾部的二维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分析视角与NND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吻半线脂鲤与麦穗鱼的视角均集中在80°内,即本鱼观察邻居鱼的视角不大于80°。2)在体长差异较大的两种鱼群中,邻近个体占据本鱼的视野范围不会因为鱼体的增大而增加。3)邻近个体占据本鱼视野的最大视角与二者NND间满足以下关系:xy=A, y为视角(用弧度表示), x为NND(单位:BL),A为常数。该规律适用于麦穗鱼与红吻半线脂鲤群体。4)该关系式表示,当邻居鱼靠近本鱼时,为了避免碰撞,鱼类个体用视角作为控制的主要参数,调整相互距离。研究表明,视觉在起主导作用,而侧线、嗅觉、电感觉、磁感觉等即使起作用,也处于次要的地位。

    • 印度小竹节草的生物修复潜力研究

      2015, 39(12):1826-1836. DOI: 10.11964/jfc.2015069904

      摘要 (2726) HTML (0) PDF 2.24 M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印度小竹节草的生物修复潜力,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和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实验通过分别设置4个栽培密度(1、2、3和4 g/L),3个营养盐梯度(中营养、富营养和极富营养),跟踪检测了培养液中硝氮(NO3-N)、亚硝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变化;并对印度小竹节草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及营养盐的衰减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具有很强的营养盐去除能力,栽培密度为4 g/L时,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50%和93.45%,各处理组间的TN和TP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营养程度对印度小竹节草N、P吸收速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N、P吸收速率随着各组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极富营养处理组TN和TP吸收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11和0.15μmol/(g·h)。同时,极富营养处理组TN和TP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分别高达99.46%和90.75%。共培养实验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藻率高达99.89%。实验组TP浓度后期大幅度下降,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且NH4-N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印度小竹节草可考虑作为生态修复物种在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种植,同时在铜绿微囊藻水华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间歇性投喂模式对梭鱼幼鱼消化系统发育及形态行为的影响

      2015, 39(12):1837-1851. DOI: 10.11964/jfc.20150309759

      摘要 (2472) HTML (0) PDF 100.69 M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梭鱼幼鱼对间歇性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在水温(19±2)℃,pH 7.2,盐度3.5,含氧量6 mg/L的条件下,对相同日龄(36日龄)、相似大小的梭鱼幼鱼分别投喂1 d 2次、1 d投喂1次、2 d投喂1次、4 d投喂1次和8 d投喂1次(设为S0、S1、S2、S4和S8组),循环投喂21 d,于22 d取样,并测量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肛前长等性状。采用解剖、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等技术,对不同实验组梭鱼幼鱼的消化器官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食道、胃和肠道上皮层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的大小,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间歇性饥饿对其组织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幼鱼行为上,S0、S1组集群性较强,运动迅速,S4、S8组集群性减弱,受惊吓呈分散分布,且运动性稍差。形态结构方面,S0组个体增长幅度最大,几乎与同期池养育苗的幼鱼生长相同,S1组个体稍小,体质量上与S0组存在显著性差异,S4、S8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头大身小,胃体积减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深红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0组间组织变化小,不明显。S1、S2组的黏液细胞显著增多,胃腺细胞发达,但分泌颗粒较小,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S0和S1组纹状缘高度无显著变化;S1组到S4组,纹状缘高度渐低甚至不规则;S4、S8组纹状缘高度显著降低。此外,S8组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黏膜中内分泌颗粒减少,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前肠到后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显著变小,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梭鱼幼鱼在应对短期间歇性饥饿时,能相应调节自身的形态组织结构,存在补偿效应,但当间歇性饥饿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间以后,鱼类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将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

    • 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影响

      2015, 39(12):1852-1862. DOI: 10.11964/jfc.20150209737

      摘要 (2687) HTML (0) PDF 1.27 M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血浆生化指标、肝/肌糖原的影响及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影响,本实验以不同食性的吉富罗非鱼、卵形鲳鲹和军曹鱼为研究对象,以糊精为糖源,3种鱼各设置低、中、高(CL、CM、CH;吉富罗非鱼:20%、30%、40%;卵形鲳鲹:13%、26%、39%;军曹鱼:12%、24%、36%)3个不同饲料糖添加水平,依次进行8周的饲养实验并进行葡萄糖注射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以CL组最高(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最高值均出现在CH组中,显著高于CL组(P<0.05)。卵形鲳鲹和军曹鱼CH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则均为CM组显著最高(P<0.05); 3种鱼饲料系数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均以CM组最低,分别为1.47(吉富罗非)、1.61(卵形鲳鲹)和1.49(军曹鱼)。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饲料中糖水平的上升,罗非鱼CH组糖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卵形鲳鲹和军曹鱼CH组血糖、胰岛素、肝/肌糖原、甘油三酯均为最高;军曹鱼CH组肝/肌糖原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葡萄糖耐受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葡萄糖后:①卵形鲳鲹组和罗非鱼组在1 h血糖水平达峰值(P<0.05),并且均在12 h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而军曹鱼组在3 h达血糖峰值后直至24 h才回到注射前水平。②军曹鱼组与罗非鱼组血浆胰岛素水平缓慢上升,至3 h达最高水平(P<0.05),而卵形鲳鲹组在1 h内显著下降(P<0.05)。③卵形鲳鲹组与罗非鱼组肝糖原水平缓慢上升,分别在3、6 h达峰值(P<0.05),而军曹鱼组在1 h内呈下降趋势。④罗非鱼组与卵形鲳鲹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在3、6 h达峰值(P<0.05),而军曹鱼组在1 h内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表明,饲料糖水平对3种食性鱼类生长、糖代谢生化指标、葡萄糖利用和耐受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杂食性罗非鱼可比肉食性鱼类更好地利用膳食糖物质。葡萄糖耐受能力则以杂食性吉富罗非鱼为最强,卵形鲳鲹次之,军曹鱼葡萄糖耐受能力最低。

    • 斑马鱼BLT1-like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5, 39(12):1753-1762. DOI: 10.11964/jfc.20150609926

      摘要 (2338) HTML (0) PDF 4.87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白三烯B4受体在斑马鱼发育和免疫中的功能,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斑马鱼白三烯B4受体样(BLT1-like)基因BLT1-like1和BLT1-like2的全长cDNA序列,其分别编码339和356个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发现,其编码的2个蛋白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视紫红质蛋白亚族,并具有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征,与人的BLT1同源度达31%以上。进一步将2个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发现其具有较好的细胞膜定位功能; Western印迹检测也证实,重组表达细胞的全细胞蛋白可与人源BLT1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此外,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斑马鱼幼鱼发育过程中, BLT1-like1在胚胎发育12 h显著上调,mRNA表达量上升至1 h时的18倍,而BLT1-like2在胚胎发育24 h发生显著上调,表达量上升至1 h时的34倍;斑马鱼成鱼中的2个基因在心脏和肝脏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肠道、皮肤和眼睛中表达量相对较低。说明斑马鱼体内可能存在多个BLT1基因,实验结果为鱼类BLT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提供基础。

    • 尼罗罗非鱼Foxp1a/b的cDNA克隆及表达模式研究

      2015, 39(12):1763-1772. DOI: 10.11964/jfc.20150309814

      摘要 (2532) HTML (0) PDF 5.32 M (2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低等脊椎动物Foxp1与免疫细胞活化及机体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分离克隆了尼罗罗非鱼Foxp1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通过Real-time PCR对其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具有2种不同基因编码的Foxp1分子,分别命名为OnFoxp1aOnFoxp1b; OnFoxp1a为1710 bp,由15个外显子编码569个氨基酸, OnFoxp1b为2040 bp,由16个外显子编码679个氨基酸; OnFoxp1a/b均含有Foxp亚家族的特征性结构,即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样结构和叉状螺旋结构;与OnFoxp1a相比,OnFoxp1b与高等脊椎动物Foxp1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 OnFoxp1a在精巢中有高水平表达, OnFoxp1b在心脏中有高水平表达,同时在免疫相关组织如鳃、脾脏、肾脏、肠等均有中等水平表达;淋巴细胞多克隆刺激剂PHA、PMA、LPS刺激尼罗罗非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果显示,50μg/mL PHA和50 ng/mL PMA分别刺激6、12、24 h均显著增强OnFoxp1b的表达(P<0.05),20μg/mL LPS刺激后, OnFoxp1b的表达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而OnFoxp1a的表达除50μg/mL PHA刺激24 h后有所升高,其余均无显著变化(P>0.05);雌激素处理6月龄雄性尼罗罗非鱼48 h, OnFoxp1a/b在肠、肾脏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脾脏中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低等脊椎动物硬骨鱼类2种不同基因编码的Foxp1a/b均为哺乳动物Foxp1的同源分子,但其序列、结构特征、表达模式迥异,提示其功能发生歧化;同时两者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活化及机体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 感染溶藻弧菌对日本蟳肝胰腺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 39(12):1863-1871. DOI: 10.11964/jfc.20150409811

      摘要 (2812) HTML (0) PDF 12.16 M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日本蟳感染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采用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健康日本蟳,分析了感染前后日本蟳肝胰腺PO、SOD和LSZ活性变化及注射免疫多糖后的免疫保护率,并研究了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日本蟳感染溶藻弧菌后,肝胰腺中PO、SOD和LSZ的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6~12 h,3种酶的活性均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之后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免疫感染组因感染弧菌前注射了免疫多糖,日本蟳肝胰腺中PO、SOD和LSZ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感染组的酶活性,感染7 d后的免疫保护率高达72.73%,表明免疫多糖可提高酶的活性,使机体的抗病菌能力增强。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日本蟳肝胰腺细胞结构形态正常,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结构完整;免疫组内质网、糖原颗粒和线粒体丰富,微绒毛排列致密;感染组肝胰腺组织受到明显的损伤,细胞和部分微绒毛脱落、受损;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变形、水肿或仅剩一空泡;核高度异染色质化,核膜破裂。与感染组相比,免疫后感染组具有形态结构较正常的细胞核、整齐致密的微绒毛和丰富的溶酶体,但依然可见水肿的内质网和狭长畸变的线粒体。

    • 急性温度胁迫对妊娠期许氏平鲉血清皮质醇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2015, 39(12):1872-1882. DOI: 10.11964/jfc.20141109567

      摘要 (2744) HTML (0) PDF 2.42 M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鱼类对温度突变水体的适应性和恢复性,将妊娠期许氏平鲉由正常水温(16℃)直接转入高温(25℃)和低温(7℃)水体,急性胁迫2 h后再恢复至16℃,检测恢复期第0、6、12、24、48和72 h时妊娠期许氏平鲉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5℃急性胁迫导致2尾鱼发生产仔行为; 25℃和7℃急性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血清(COR)、血糖(GLU)、球蛋白(G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和白细胞(WBC)水平均显著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钙(Ca2+)、镁(Mg2+)和无机磷(P)水平无显著变化;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在25℃胁迫后明显上升,而在7℃胁迫后显著下降(P<0.05)。与急性低温胁迫相比,急性高温胁迫对妊娠期许氏平鲉机体生理情况的影响更显著。除COR和无机离子外,多个生理指标在72 h后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导致妊娠期许氏平鲉生理状况和代谢水平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发生提前产仔行为。在养殖生产中,对于进入生殖期的雌鱼,应密切监测水温变化,尤其是水温的上升,以减少温度应激导致的妊娠损伤。

    • 中华绒螯蟹类浮舰蛋白基因Esflol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015, 39(12):1773-1779. DOI: 10.11964/jfc.20150409839

      摘要 (2896) HTML (0) PDF 2.72 M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如何调节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血糖水平,实验前期进行了转录组和表达谱分析,最终选取Esflol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录组数据提示,结合RACE方法首次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克隆得到Esflol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及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sflol基因开放阅读框(ORF)1281 bp,编码42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SPFH超家族和PHB结构域,不含信号肽序列。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sflol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flotillin-1相似度最高,达到5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熟中华绒螯蟹Esflol基因在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肌肉,另外在心脏、鳃、肠道、胸神经节和胃中均有一定量表达,在脑中表达量较低。上述实验结果为下一步继续研究中华绒螯蟹糖代谢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养殖类甲壳动物糖类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草鱼幼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参数估计

      2015, 39(12):1780-1787. DOI: 10.11964/jfc.20150309787

      摘要 (3055) HTML (0) PDF 1.02 M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草鱼幼鱼阶段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改良潜力,随机采集288尾人工繁育的4月龄草鱼幼鱼,基于12对微卫星标记,鉴定出来自16个家系(8个母本,9个父本)的273尾个体,各家系、母本和父本对应子代贡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草鱼3个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和2个肌肉成分(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比较发现,3个生长性状和粗蛋白含量在家系和母系半同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3个生长性状和2个肌肉成分在父系半同胞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草鱼4月龄体质量、体长、肥满度、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34、0.33、0.17、0.17和0.20,其中3个生长性状遗传力估值达显著水平(P<0.05)。遗传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与体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82, P<0.01),肥满度与体质量和2个肌肉成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0.17~0.29, P<0.05)。研究表明,草鱼4月龄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并可通过体长选择实现对体质量的遗传改良;推测在草鱼生长改良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肥满度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这应当引起重视。

    •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

      2015, 39(12):1883-1893. DOI: 10.11964/jfc.20150309771

      摘要 (2566) HTML (0) PDF 44.42 M (1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本实验建立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致脑膜炎的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其进行了研究。将43尾健康尼罗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3个实验组(n=33)。3个实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106cfu组(n=11)、1.0×107cfu组(n=11)和1.0×108cfu组(n=11)。实验组分别将1.0×106、1.0×107和1.0×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尼罗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尼罗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各实验攻毒组尼罗罗非鱼感染后2 d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 d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尼罗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尼罗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尼罗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综上,使用1.0×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尼罗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 24-表油菜素内酯对海洋红藻龙须菜琼胶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5, 39(12):1788-1798. DOI: 10.11964/jfc.20150309742

      摘要 (2809) HTML (0) PDF 1.88 M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L)对不同温度下龙须菜生长及琼胶含量的影响,并揭示琼胶含量与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gm)和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浓度24-epiBL对3种温度培养条件下龙须菜的生长、琼胶含量及2种琼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5和31℃培养时,添加0.1 mg/L的24-epiBL时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9.22%/d和11.73%/d;而在25℃培养时,0.5 mg/L的24-epiBL对龙须菜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相对生长速率为14.98%/d;在15℃培养时,0.5 mg/L的24-epiBL添加后琼胶含量最高,为7.76%;而25和31℃时则是1.0 mg/L的24-epiBL添加后琼胶含量最高,分别为9.82%和6.60%。本研究还扩增得到了分别编码585和249个氨基酸的pgmpmm基因,这2条基因都与皱波角叉菜的相应基因相似性最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mpg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15℃时,24-epiBL浓度为0.5 mg/L时pgm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1.72倍;在25和31℃时,24-epiBL浓度为1.0 mg/L时pgm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38倍和1.51倍;而3种温度培养下24-epiBL对pmm基因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24-epiBL能促进龙须菜的生长和琼胶合成,并且pgm基因的表达量与琼胶含量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琼胶含量的高低。

    • 东海区中国毛虾张网网具的优化设计

      2015, 39(12):1894-1903. DOI: 10.11964/jfc.20141209588

      摘要 (3116) HTML (0) PDF 1.68 M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锚毛虾张网和单锚桁杆毛虾张网模型试验,研究了该两种张网的流体阻力及扩张装置对网具的影响。结果发现:(1)毛虾张网网口上下或两侧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与平面装配对比,在网具形状上前者优于后者。(2)单锚毛虾张网网口上下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在拖速0.13~0.78 m/s范围内,拖速逐渐增加时,水平扩张由15%~30%递增,网口高度也随之增加;同一拖速下,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的网口高度均高于平面剪裁装配。单锚桁杆张网两侧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其网口高度随拖速的增加而下降缓慢;在同一拖速下,与平面装配对比,悬链线式剪裁装配的网口高度增幅为-5.6%~43.4%。(3)同样主尺度、相同拖速、结构相似,而网口上下和两侧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与平面装配比较,在拖速为0.13~0.78 m/s增加过程中,流体阻力增加较为平缓;主尺度相近、相同拖速、网口两侧采用帆布装置扩张与桁杆扩张比较,在拖速为0.13~0.78 m/s增加过程中,流体阻力增加幅度较大。(4)网口上下和两侧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的单锚张网模型和网口两侧采用悬链线式剪裁装配的单锚桁杆张网模型的迎流面积的结果表明:拖速为0.13 m/s时,两者的迎流面积相差3.1%,而当拖速为0.78 m/s时,前者是后者的3倍有余。

    • 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预测

      2015, 39(12):1799-1806. DOI: 10.11964/jfc.20150309788

      摘要 (2264) HTML (0) PDF 1.87 M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基于表型性状预测红鳍东方鲀体质量时,由于不同表型性状间的自相关、部分性状和体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导致根据表型性状预测体质量误差过大的问题,本研究根据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建模原理,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模型,利用72个红鳍东方鲀样本的表型数据,通过最近邻聚类算法,构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预测模型,并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法对所构建模型的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992,接近于1,而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系数为0.949,比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确定系数提高4.53%;此外,线性回归共线性检验显示,模型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性状体周长1和体高的自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BF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消除了线性回归分析中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预测精度显著高于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红鳍东方鲀体质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基于RBF神经网络体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为利用表型性状精确评估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