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不同倍性鲫鲤性腺型芳香化酶cyp19a1a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

      2014, 38(9):1201-121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70

      摘要 (3297) HTML (0) PDF 11.63 M (5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性腺型芳香化酶P450aromA(cyp19a1a基因编码)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和四倍体鲫鲤的cyp19a1a基因cDNA全长。结果显示,3种鱼cyp19a1a基因均编码517个氨基酸残基,而且编码的蛋白都包含P450aromA特有的跨膜螺旋区、Ⅰ-螺旋区、Ozol’s肽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采用RT-PCR 分析cyp19a1a基因mRNA 在3种不同倍性鱼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yp19a1a基因主要在实验鱼的卵巢中表达,其次在精巢、脑、脾脏有少量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cyp19a1a基因mRNA在不同倍性鱼卵巢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yp19a1a基因在不同倍性鱼的非繁殖期卵巢的表达都高于繁殖期卵巢,并且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cyp19a1a基因在三倍体湘云鲫的表达量高于二倍体红鲫和四倍体鲫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YP19A蛋白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中的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YP19A蛋白主要定位在滤泡细胞、Ⅳ时相卵母细胞的放射膜上以及Ⅱ时相卵母细胞的卵浆中。研究表明,性腺型芳香化酶在不同倍性鲫鲤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倍体鱼cyp19a1a基因mRNA水平表达异常,推测与其不育有关联性。

    • 莱州湾泥螺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基于AHP的YAAHP软件实现

      2014, 38(9):1601-161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03

      摘要 (2570) HTML (0) PDF 3.71 M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莱州湾西岸外来物种泥螺为例,运用YA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生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以泥螺完整的生物入侵过程为依据,针对各阶段的关键特性,综合考虑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生活史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状况等方面来选取评估指标,设计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设定了“可以引种”、“引种具有一定风险”和“禁止引种”3个风险分级标准,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框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专家评分以及必要的调查实验等方法,对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软件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风险”的权重值最高,为0.507 6,其次为“可以引种”,权重值为0.352 2,而“禁止引种”的权重值仅为0.140 2,因此,得出的最终方案为引种具有一定的风险。本研究对占权重值较高的传入风险、定殖风险和扩散风险3项指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标的权重只影响评估结果的“具有一定风险”和“可以引种”的排列顺序,而不会影响“禁止引种”。因此建议,切勿盲目扩大泥螺的养殖规模,引入之后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

    • 泥蚶乙二醛酶Ⅰ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2014, 38(9):1302-130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45

      摘要 (2283) HTML (0) PDF 3.06 M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贝类乙二醛酶Ⅰ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特征,实验利用RACE 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泥蚶乙二醛Ⅰ基因(Tg-GLOI)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特征及时空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g-GLOI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807 bp,开放阅读框为540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在27~169 aa处具有典型的乙二醛酶系保守序列;成熟的乙二醛酶Ⅰ由2个相同的亚基组成,每个亚基由乙二醛Ⅰ基因编码,其二级结构由18个α-螺旋、20个β-折叠片和36个转角组成,每个亚基各含1个Zn2+;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Tg-GLOI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的同源性达到86.1%,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也都在70%以上,表现出高度保守性。qRT-PCR结果显示,Tg-GLOI基因在泥蚶成贝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内脏团中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各发育时期中,Tg-GLOI表达量随发育进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眼点幼虫期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而在幼虫变态至稚贝时,表达量又极显著地下降(P<0.01)。研究表明,Tg-GLOI具有类似于高等动物的分子结构,并在泥蚶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显著,这为进一步研究该酶在贝类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饲料中大豆黄酮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2014, 38(9):1503-151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3

      摘要 (2485) HTML (0) PDF 17.60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大豆黄酮在大菱鲆幼鱼中的营养生理作用,本实验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0、5、10、20和100 mg/kg)来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并通过12周的投喂养殖实验评估饲料中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以及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98.89%~100.00%)、终末体质量(21.24~24.42 g)、特定生长率(1.81~1.98%/d)、饲料效率(1.01~1.11)、摄食率(1.43~1.51%/d)及形体指标均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饲料中添加大豆黄酮显著降低了大菱鲆幼鱼鱼体的粗蛋白(15.41%~15.59%)和粗脂肪(3.19%~3.93%)含量,但对鱼体的水分(77.41%~79.70%)和灰分(3.46%~3.81%)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饲料中添加10~100 mg/kg大豆黄酮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胰蛋白酶活力(35.26~40.66 U/g prot),但胃蛋白酶(31.75~49.56 U/mg prot)、肠蛋白酶(10.00~14.79 U/mg prot)、胃淀粉酶(0.10~0.25 U/mg prot)和肠淀粉酶(0.05~0.17 U/mg prot)的活力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饲料中添加5、10和20 mg/kg的大豆黄酮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10.67~11.17 nmol/mL)的含量,并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51.05~53.36 U/m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51.40 U/mL)的活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后肠肠道结构完整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10~20 mg/kg大豆黄酮显著促进了肠道组织结构的发育和成熟,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后肠肠绒毛的高度(391.26~401.48 μm)。研究表明,大豆黄酮(5~100 mg/kg)对大菱鲆的生长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饲料中适量的大豆黄酮(10~20 mg/kg)可以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并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

    • 北方沿海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中期优势评估

      2014, 38(9):1310-1317.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93

      摘要 (2629) HTML (0) PDF 1.10 M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①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②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60日龄),从壳高水平上分析,长牡蛎平均壳高(50.74 mm)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45.17 mm)及杂交家系(42.70 mm);且种间杂交家系壳高显著小于两亲本子代;其杂种潜力hp=-1.89,杂种优势H=-10.97。从鲜重上看,长牡蛎的鲜重(17.24 g)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12.58 g)及种间杂交家系(9.47 g),且三者间彼此差异显著;其杂种潜力hp=-2.33,杂种优势H=-36.46。③对于产量而言,长牡蛎产量最高为3.22 kg,显著大于香港牡蛎(0.41 kg),与杂交家系无显著差异(2.98 kg);其杂种潜力hp=0.83,杂种优势H=63.97。研究表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具有很好的抗低温、抗高盐能力,且存活力较强,但是生长性状表现出远交衰退特点。虽然产量性状具有杂种优势,略低于长牡蛎,但由于杂种外观上与香港牡蛎极其相似,故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北方牡蛎养殖的新品系(种)。同时,杂种在华南沿海是否具有杂种优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及水体微生物的影响

      2014, 38(9):1410-142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35

      摘要 (2513) HTML (0) PDF 2.22 M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无纺布生态基应用于草鱼养殖生产中,研究生态基对草鱼生长、免疫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草鱼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草鱼的末重、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了在第30天时实验组T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整个过程挂设无纺布生态基对养殖水质参数影响不明显(P>0.05)。PCR-DGGE检测结果显示: Cetobacterium somerae是对照组养殖水体和对照组草鱼肠道特异细菌;维氏气单胞菌是养殖水体和对照组草鱼肠道特异细菌,对照组养殖水体的分布明显比实验组丰富,在生态基中不存在;生态基的细菌群落构成和挂设生态基的实验组养殖水体相似性较高,最高时达到63%;绿弯菌占生态基细菌总量的10%左右,而在养殖水体中仅为5%。研究表明,生态基的应用有效促进了草鱼的生长,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养殖水体TSS浓度。生态基的应用改变了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减少了养殖水体和草鱼肠道中一些条件致病菌的存在。

    • 吉富罗非鱼sIgM基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组织定位分析

      2014, 38(9):1211-122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63

      摘要 (2193) HTML (0) PDF 19.13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sIgM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定位,本实验利用纯化的SIGM融合蛋白,按照常规方法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兔抗吉富罗非鱼SIGM多克隆抗体;并对吉富罗非鱼肠、脾脏及鳃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及胶体金免疫电镜分析。结果显示,ELISA检测所获得的抗血清效价为1:256 000,该血清能与SIGM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肠和鳃组织中,阳性信号存在于富含黏液细胞的上皮细胞层表面,在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中则不存在;在脾脏组织中,阳性信号存在于特定的细胞中。免疫电镜结果显示SIGM主要存在于肠上皮细胞膜附近,并且在肠组织上皮细胞膜表面的微绒毛处含量较多;在鳃上皮组织中,SIGM主要存在于包围鳃丝和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及部分红细胞内;而在脾脏组织淋巴细胞内部高尔基体的分泌小泡处存在大量的胶体金颗粒。研究表明,sIgM在鱼体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探讨鱼类sIgM的特性及功能奠定了基础,并丰富了鱼类黏膜免疫的研究内容。

    • 南北极渔业管理机制的对比研究

      2014, 38(9):1611-161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15

      摘要 (2480) HTML (0) PDF 932.88 K (2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极地权益成为新兴的国际关注热点,而开展极地渔业活动并参与极地渔业管理机制构建是实现极地海域“实质性存在”及权益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渔业管理协议、渔业管理组织、渔业管理理念、与其他国际协议及组织的互动性、以及渔业管理职责等方面分析南北极渔业管理机制中的各项举措,并剖析各自管理举措中的亮点与瓶颈,且以此进一步讨论南北极渔业管理机制的相互借鉴作用。对比研究为南北极渔业管理实践经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有助于深刻解析南北渔业管理机制的特色,从而为制定中国极地渔业政策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 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014, 38(9):1514-152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44

      摘要 (2318) HTML (0) PDF 940.26 K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均体质量为(15.63±0.04)g的团头鲂幼鱼420尾,随机分在15个网箱中,分别以甘草次酸水平为0、0.15、0.30、0.45和0.60 g/kg的5种饲料投喂8周。结果发现,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甘草次酸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鱼脏体比、肝体比、腹脂率及肝脏脂肪含量(P<0.05),但对全鱼体组成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比对血浆脂肪代谢酶可见,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和总酯酶活性在添加甘草次酸后显著降低(P<0.05);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30~0.45 g/kg甘草次酸时,显著降低了团头鲂内脏团的脂肪沉积,改善了鱼体脂肪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甘草次酸加强脂解作用,提高脂肪代谢酶活性导致的;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显著提高团头鲂的抗氧化能力。

    • 虾夷扇贝家系早中期生长性状比较与遗传参数估计

      2014, 38(9):1318-132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30

      摘要 (1930) HTML (0) PDF 1.54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虾夷扇贝快速生长家系及早中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以2011年培育的虾夷扇贝F28个半同胞和16个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在其7~13月龄期间,测量其各生长性状,进行各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各生长性状多重比较分析,估计虾夷扇贝早中期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重复力,并对壳高、壳长、壳宽与活体质量各性状进行表型相关性和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虾夷扇贝早中期生长性状中活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40%~69.81%;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74%~22.77%,表明虾夷扇贝各生长性状均有较大的选育空间。研究获得壳高、壳长、壳宽和活体质量快速生长家系Py11-02、Py11-03和Py11-15号家系。虾夷扇贝壳高、壳长、壳宽和活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220~0.586、0.151~0.511、0.200~0.742、0.219~0.617,为中高等遗传力;重复力分别为0.11~0.29、0.08~0.25、0.10~0.36、0.11~0.30,为中低等重复力;壳高、壳长、壳宽与活体质量间的表型相关分别为0.926~0.935、0.929~0.943、0.692~0.93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遗传相关分别为0.908~0.984、0.921~0.975、0.946~0.981,均表现出高度遗传相关。研究为虾夷扇贝良种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综述
    •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014, 38(9):1618-162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08

      摘要 (2398) HTML (0) PDF 993.96 K (2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角帆蚌是我国优良的淡水育珠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从我国三角帆蚌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三角帆蚌RAPD、SSR及线粒体基因片段等不同分子标记开发状况,重点讨论了这些分子标记分析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的情况。比较了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三角帆蚌种质及3个优秀种质9个F1后代的生长性能,比较了三角帆蚌雌雄生长差异。简述了三角帆蚌珍珠质形成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贝壳及珍珠颜色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从三角帆蚌与其他蚌类种间杂交、三角帆蚌种内杂交,介绍了培育康乐蚌新品种的过程及三角帆蚌家系选育的进展情况。对今后进一步开展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三角帆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 >研究论文
    • 半滑舌鳎StAR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达分析

      2014, 38(9):1221-122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88

      摘要 (2192) HTML (0) PDF 7.41 M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半滑舌鳎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StA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RACE引物,克隆了半滑舌鳎StAR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294 bp,5’端UTR为132 bp,3’端UTR为31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将半滑舌鳎StAR基因与其他物种StAR基因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StAR与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花鲈、金头鲷的同源性都达到了85%,与虹鳟、斜带石斑鱼及日本鳗鲡的同源性分别为81%、83%和76%。雌、雄鱼不同组织StAR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StAR基因在雄鱼性腺中高表达,在雄鱼的肝脏、脑及心脏中表达量较低,而在雄鱼的其他组织中不表达;在雌鱼肠中不表达,在其他组织(卵巢、肝脏、脾脏、脑、垂体、肌肉、心脏、肾脏)中微量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组织与不同时期性腺表达谱表明,雄鱼性腺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雄鱼其他各组织(P<0.05),提示StAR基因对雄鱼精巢发育起重要作用。雄鱼不同时期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tAR基因在66天前的精巢中不表达,在150天时表达量急剧增加,至2龄时表达量最高,3龄时表达量下降,说明该基因在精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tAR基因主要在雄鱼精巢的精子细胞中表达,而在雌鱼的卵巢中不表达。研究表明,StAR基因在半滑舌鳎精巢发育中发挥作用,且可能在精子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4, 38(9):1421-143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49

      摘要 (2030) HTML (0) PDF 1.22 M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55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实验设3个处理:施鸭粪、施化肥、兼施鸭粪和化肥。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放养量分别为每围隔20、15、5、5和5个。结果发现,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2.1~6.0)×108个/L。不同施肥方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叶绿素a(Chl.a)、生物量以及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的理化因子为TN、NH3-N和DO。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施肥方法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难以从浮游植物角度解释兼施鸭粪和化肥的围隔珍珠产量高于施鸭粪或施化肥的围隔的事实,也难以确定珍珠产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 团头鲂对饲料中Zn的需求量

      2014, 38(9):1522-152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5

      摘要 (1987) HTML (0) PDF 1016.77 K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团头鲂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以平均体质量50 g的团头鲂为实验对象,采用半纯化饲料,以ZnSO4·H2O为锌源,设置Zn添加量分别为0、68、137、206、275 mg/kg(饲料中Zn总量为22.85、98.07、164.00、235.43、307.96 mg/kg)共5个Zn含量梯度,每个实验组设4个平行,在池塘网箱中养殖43 d。经过回归拟合分析,饲料中Zn添加量、饲料中Zn总量与团头鲂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的关系,得到团头鲂对饲料中无机Zn补充量为155.86~161.25 mg/kg,对饲料总Zn需要量为184.85~190.39 mg/kg;在日均摄食量为5.12 g/100 g体质量下,团头鲂对饲料Zn日需求量为0.798~0.825 mg/100 g体质量,对饲料总Zn日需要量为0.946~0.974 mg/100 g体质量。饲料中Zn含量对团头鲂的成活率、肥满度、内脏指数、鳞片重/体质量、体质量/体长、脊椎骨重/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Zn含量对团头鲂的脊椎骨长/体长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Zn的补充,有利于团头鲂脊椎骨的生长。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地理群体仿刺参遗传结构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

      2014, 38(9):1326-133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62

      摘要 (2282) HTML (0) PDF 2.62 M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主成因判别分析法(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DAPC)建立仿刺参个体水平地理亚群体来源的判别模型。实验运用了20个微卫星引物,对俄罗斯海参崴(RS)和中国大连两个亚群(CN1、CN2)3个仿刺参地理群体进行了产物扩增和标记分型,获得3个地理群体分子标记表型数据。开创性地运用主成因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模型,以研究不同群体仿刺参个体水平上遗传背景及其群体来源。结果显示,运用20对微卫星引物在仿刺参不同地理群体中稳定扩增的136个等位基因位点数据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以准确判别刺参个体的群体来源。用75%的原有数据集建立模型,剩余的25%数据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3个群体时模型准确率大于80%,2个群体时模型准确性超过90%。传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刺参的3个地理群体间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且遗传距离较近(D1=0.18,D2=0.159)。传统分析方法和新方法结果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利用DAPC和微卫星等位基因信息建立的刺参地理群体判别模型,可以很好地用于未知遗传背景刺参种质的来源鉴别。

    • >综述
    • 养殖鱼类脂肪肝成因及相关思考

      2014, 38(9):1628-163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74

      摘要 (3228) HTML (0) PDF 1.74 M (2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养殖鱼类脂肪肝病,是困扰水产养殖业多年的广发性病害,虽经多年研究和防治实践,至今尚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养殖鱼类脂肪肝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营养和饲料、养殖环境、鱼类生理特性、物种差异和遗传变异等5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导致养殖鱼类肝脏脂肪过量累积的原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存在的可能误区,并结合自身多年在鱼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脂肪肝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营养型脂肪肝”与“氧化型脂肪肝”的区分标准,揭示了当前鱼类脂肪肝防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今后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防治策略。

    • >研究论文
    • 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及体外重组表达分析

      2014, 38(9):1230-124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43

      摘要 (2608) HTML (0) PDF 2.93 M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GH)的cDNA序列全长为95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牙鲆同源性最高达到73.0%,系统进化显示,星突江鲽GH与其他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mRNA主要在雌雄成鱼垂体中表达,同时在脑、性腺、肝脏、胃和肌肉中均检测到表达,雌鱼胃和肌肉中GH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鱼(P<0.05),表明星突江鲽GH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参与性别二态性生长调节。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体外重组表达质粒GH/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可得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主要以大小为24.9 ku的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得纯化GH蛋白;5.4和16.2 μg/mL重组蛋白添加组中,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结果可在分子和蛋白水平解析星突江鲽的生长调控机制。

    •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泛酸的需要量

      2014, 38(9):1530-153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16

      摘要 (2430) HTML (0) PDF 1.03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9.4±1.6)g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5尾),养殖于500 L养殖桶中,分别饲喂泛酸含量为0.5、4.8、9.5、18.2、36.3和74.4 mg/kg纯化饲料12周,研究确定其对泛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泛酸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肝脏和肌肉泛酸含量均呈先线性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肥满度和肝体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4.8 mg/kg组最高。全鱼水分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全鱼脂肪含量呈现与水分含量相反的趋势。肝总脂含量显著降低,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随着饲料泛酸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80~350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泛酸需要量为10.5 mg/kg,饲料中12.6和13.5 mg/kg泛酸可以分别使肝脏和肌肉泛酸累积量达到最大。

    •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2014, 38(9):1431-143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09

      摘要 (1982) HTML (0) PDF 890.01 K (2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和分析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及存在问题,根据2013年中国4个省份两种主要稻田种养模式的调查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在生产投入、经济效益上的差异以及在化肥、农药减量等方面的效应。结果显示,稻田综合种养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稻蟹、稻鱼两种种养模式的平均利润为水稻单作的2.43~3.92倍,化肥成本减少2.8%~49.2%,农药成本减少3.2%~83.6%,但技术成熟度及产业化程度的差异使种养户在最终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上的极差较大。研究表明,中国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化程度不够、成本投入偏高、综合种养生态、社会效益提升有限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强种养关键技术的研究,因地制宜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与传统稻田种养相结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 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序列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2014, 38(9):1335-134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18

      摘要 (2217) HTML (0) PDF 1.62 M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的序列变异,实验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3个不同地理种群15株瓦氏马尾藻的ITS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个个体共出现4种不同的ITS序列,它们相应的ITS1、5.8S、ITS2长度相同,均为762、158和507 bp,共有3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马尾藻科3个属24种马尾藻的ITS序列,以羊栖菜属的羊栖菜,喇叭藻属的拟小叶喇叭藻和下延喇叭藻作为3个外群,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瓦氏马尾藻的ITS序列优先聚在一起然后以较高的置信度与南海马尾藻和球囊马尾藻聚为一支,在系统发生上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在选取的马尾藻中瓦氏马尾藻与南海马尾藻遗传距离最近为0.004,与拟小叶喇叭藻遗传距离最远为0.422。

    • 小球藻藻渣替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氮磷排放的影响

      2014, 38(9):1538-154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04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31 M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小球藻藻渣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豆粕对其生长性能及氮磷排放的影响,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使用6%、11%、16%、21%(A1、A2、A3、A4组)的藻渣分别替代饲料中5.5%、10.0%、14.5%、19.0%的豆粕,使用8%的藻渣替代饲料中5.1%的鱼粉(B组)和不使用藻渣的对照组。用上述6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02±0.73)g的凡纳滨对虾45 d。结果发现,存活率A3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A2组和A4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系数A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蛋白质效率A3组最低,B组其次,其他四组无显著性差异。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含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总磷含量最低,A4组最高。肌肉总氨基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2组含量最高;总非必需氨基酸A1、A2和A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肠道中,除A1组外,其他各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酶A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淀粉酶A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胰脏中,蛋白酶活力A1组最低,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个实验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3组最高;淀粉酶除A3组外,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耗氧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3组最高。各替代组排放率均不高于对照组;氮排放率A3最高,其他组均不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小球藻藻渣可以部分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豆粕,当其用量为11%时,可使豆粕的用量从19.0%降至10.0%而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氮排放,并降低磷排放。

    • 温度对魁蚶稚贝潜沙能力及对多棘海盘车捕食魁蚶稚贝能力的影响

      2014, 38(9):1439-144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43

      摘要 (2895) HTML (0) PDF 11.90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变化(10、15、20、25和30 ℃)对魁蚶稚贝(壳长2~3 cm)潜沙能力,及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捕食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温10 ℃时,魁蚶稚贝的初次潜沙时间(初潜时间)最长,潜沙率最低,分别为28.87 min、21.25%,且与其他温度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20 ℃时,魁蚶稚贝初潜时间最短、潜沙率最高,分别为7.49 min、55.63%,可视为魁蚶稚贝的最适潜沙温度。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的捕食速率受温度影响显著,水温20 ℃时捕食速率最大,为5.28个/d,且与10 ℃、25 ℃处理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水温15~20 ℃时,多棘海盘车的捕食温度系数Q10为2.22,可视为其最适捕食温度。魁蚶稚贝的最适潜沙温度与多棘海盘车的最适捕食温度范围重叠。因此,在水温20 ℃左右进行魁蚶稚贝底播增殖时,也是多棘海盘车捕食速率的最高时期,应加强底播海区多棘海盘车的清除。

    • >综述
    • 鱼类的葡萄糖感知与糖代谢调节研究进展

      2014, 38(9):1639-164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18

      摘要 (3008) HTML (0) PDF 1.02 M (2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深对鱼类糖的感知与代谢调控的认识,本文综述了鱼类的葡萄糖感知与摄食调控、糖代谢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鱼类的下丘脑不仅是中枢葡萄糖感受器所处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食欲调节中枢。leptin、ghrelin、CCK、NPY等内分泌因子均能调控鱼类对糖的感知与摄食。另一方面,鱼类糖代谢受到胰岛素、GLP-1、ghrelin、CCK、NPY、SS等内分泌因子和糖、脂、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双重调节。尽管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于陆生动物,但鱼体内亦存在较完善的糖的感知、摄食与代谢调节机制。因此,将来的重点工作应在于研究鱼类中枢神经系统整合营养和内分泌等信号的机制,研究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在糖耐受力及糖异生调控机制上与肉食性鱼类存在的差异。

    • >研究论文
    • 大黄鱼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2014, 38(9):1243-125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65

      摘要 (2185) HTML (0) PDF 3.77 M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单脂磷酸水解酶,是动物生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控酶。实验首次克隆了大黄鱼ALP基因cDNA全序列,命名为LcALP,其全长为2 345 bp,开放阅读框为1 629 bp,编码543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LcALP在大黄鱼雌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眼和头肾的表达量最高,雌性鳃和脑中LcALP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而在性腺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则显著低于雄性;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细胞期、囊胚期和原肠期LcALP基因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卵黄栓形成期明显提高,至孵出期达到峰值,而初孵仔鱼期则显著下调;大黄鱼肌肉细胞系经LPS处理后6 h LcALP表达量降低,12 h显著下调,而poly I:C处理后表达水平持续上升,24 h显著上调至峰值。研究表明,LcALP在大黄鱼胚胎发育调控以及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 香鱼背部脂肪腔的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内容物成分分析

      2014, 38(9):1345-135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66

      摘要 (2362) HTML (0) PDF 10.80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香鱼背部有一较为特殊的脂肪腔,但迄今尚未对脂肪腔形态、结构和成分进行研究。本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了形态解剖、显微结构观察及内容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腔开始于头部上枕骨,止于脂鳍下方,呈长梭形,横切面倒三角形;脂肪腔质量[(1.95±0.86)g]占鱼体总质量[(39.31±5.12)g]的4.96%,长度[(9.17±0.82)cm]占鱼体全长[(17.23±0.72)cm]的53.22%;脂肪腔内有上下腺体、肌肉组织、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脂肪细胞以及分布其中的微血管;内容物的主要成分为粗脂肪(49.10%)、水(42.4%)、粗蛋白(6.8%)和灰分(1.13%);脂肪酸占内容物总量的34.266%,包含5种饱和脂肪酸和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棕榈酸(11.800%),最低的为月桂酸(0.022%);氨基酸在脂肪腔中总含量为7.1%,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1.18%),最低的是蛋氨酸(0.10%)。

    • 鼠尾藻直立枝光合特性与生长的研究

      2014, 38(9):1447-145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60

      摘要 (2017) HTML (0) PDF 9.24 M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研究鼠尾藻直立枝的顶端、中部和基部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光合响应机理以及3个部位生长速率与光合作用的联系,用液相氧电极和叶绿素荧光仪分别测定3个部位的净光合放氧速率、暗呼吸速率、快速光曲线、荧光暗弛豫参数;通过培养,比较了3个部位的比生长速率,观察了气囊的产生过程。结果显示,(1)顶端净光合放氧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中部与基部(P<0.05)。(2)低光(LL)适应后,叶片重新启动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立即照光将会产生光抑制。中光(ML)适应下,叶片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处于平衡态。高光(HL)适应下,叶片实际电子传递速率ETR接近最大值ETRmax,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升高,顶端与中部ETRmax显著高于基部(P<0.05)。(3)LL、ML适应后,叶片暗弛豫较快,HL适应后,暗弛豫较慢。顶端NPQ恢复较快并能完全恢复至0,说明顶端光修复能力较强;而于中、基部较慢且不能恢复至0,表明存在光损伤。(4)顶端色素含量高于中、基部;顶端叶绿素a含量高于类胡萝卜素,而中、基部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5)3个部位比生长速率为顶端 >中部 >基部(P<0.05),说明顶端生长最旺盛,有机物质积累较快。狭形叶前端可以裂开形成囊腔,并最终形成气囊,推测温度是主要诱导因素。研究表明,顶端光合作用速率、生长速率和光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均高于中、基部。

    • 仿刺参体腔液的抗菌特性

      2014, 38(9):1548-155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50

      摘要 (2425) HTML (0) PDF 1.33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仿刺参体腔液的抗菌谱以及不同二价金属离子对仿刺参体腔液抗菌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和体腔液上清对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希瓦氏菌、假交替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停乳链球菌、拟诺卡式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该法以溶壁微球菌为受试菌测定了海洋环境中常见的Fe2+、Ca2+、Cd2+、Mg2+、Mn2+、Zn2+对仿刺参体腔液上清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仿刺参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对受试的8株细菌的生长均无抑制作用,体腔液上清对溶壁微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7株受试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Mn2+和Zn2+可明显增强体腔液上清对溶壁微球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而Fe2+、Ca2+、Cd2+、Mg2+对体腔液上清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仿刺参体腔液在体外状态下只具有窄谱抗菌活性,与抗菌相关的免疫因子主要存在于体腔液上清中;体腔液中的抗菌免疫因子对海洋环境中的常见二价金属离子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适当浓度的Mn2+和Zn2+可能具有促进仿刺参抗菌应答能力的作用。

    • >综述
    • 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在淡水鱼类中的营养作用研究进展

      2014, 38(9):1650-166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94

      摘要 (2388) HTML (0) PDF 1.93 M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粉、鱼油资源的短缺促使全球水产养殖业积极寻找其替代原料,而探究鱼粉、鱼油与其替代物之间的差异尤为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就是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s)是否存在及其含量多少。HUFAs是一类碳原子数目≥20、双键数≥3的脂肪酸,具有为动物提供能量、构成细胞膜组分、形成高生物活性物质、调控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主要存在于鱼油和某些类别的微藻中。淡水鱼类具备自身合成HUFAs的能力,因此,一般认为HUFAs不是淡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无需通过饲料提供。但已有研究指出,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HUFAs能够对淡水鱼类产生积极的营养作用,表明淡水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本文综述了HUFAs在淡水鱼类生长、脂质代谢、健康免疫、繁殖特性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研究结果,明确提出淡水鱼类需要摄取一定水平的外源性HUFAs,指出在当前淡水鱼饲料中普遍使用HUFAs相对缺乏的蛋白源和油脂源的背景之下,HUFAs对淡水鱼类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本文对今后淡水鱼类HUFAs营养的研究方向,以及新的HUFAs油脂源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 >研究论文
    • 春秋季台州湾海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14, 38(9):1351-135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22

      摘要 (2124) HTML (0) PDF 1.87 M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源量相关关系不显著(Pw=0.067,PN=0.051),春季20 m以内水深鱼类资源量较高,而秋季密度高值区水深均大于20 m。研究表明,台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底层水温是主要影响因素。

    • 达氏鳇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和功能分析

      2014, 38(9):1255-126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65

      摘要 (2237) HTML (0) PDF 4.56 M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达氏鳇的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达氏鳇肌肉组织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获得原始数据14 447 211 200 bp,拼接获得了55 531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长度范围300~32 613 bp,平均长度941 bp。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unigene进行了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Nr)相似搜索,此外还进行了GO的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一共有20 735条unigene(37.34%)与Nr数据库中的己知基因同源;根据GO功能可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56分支;依据KEGG代谢通路分析可以分成290类。

    • Pyropia churharii新品系的分离与特性分析

      2014, 38(9):1457-146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75

      摘要 (2701) HTML (0) PDF 9.18 M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新的紫菜种质资源,通过对印度产紫菜Pyropia churharii的野生型品系(PC-WT)进行人工诱变处理,分离出具有生长和品质优势的新品系PC-Y1和PC-Y2。PC-WT品系的叶状体具有过度释放单孢子和生长缓慢的特性。PC-Y1品系的叶状体基本不放单孢子,藻体呈细长型,生长很快。PC-Y2品系的叶状体放散少量的单孢子,藻体较宽大,生长较快。日龄55 d时,PC-Y1品系的叶状体平均体长为91.30 cm,PC-Y2品系为15.26 cm,而PC-WT品系仅为5.31cm,两个新品系的生长优势非常显著。日龄45 d的叶状体叶绿素a含量,PC-Y1和PC-Y2品系明显比PC-WT品系高;PC-Y1和PC-Y2品系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总含量分别为119.32和102.29 mg/g,分别是PC-WT品系的2.74倍和2.35倍。日龄45 d的叶状体厚度,PC-WT品系为32.48 μm,PC-Y1和PC-Y2品系分别为20.86和27.98 μm,两个新品系明显比野生型品系薄。贝壳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PC-Y1、PC-Y2和PC-WT品系分别为101.16、143.44和175.17万个/壳。此外,与野生型坛紫菜相比,PC-Y1品系对高温(29 ℃)具有更好的耐受性。PC-Y1和PC-Y2品系不仅具有与条斑紫菜相似的特性,如藻体薄、品质好、放散单孢子,而且PC-Y1品系比野生型坛紫菜更耐高温,壳孢子放散量也更大、生长快、成熟晚,具有被大规模栽培的潜力。

    • 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014, 38(9):1557-156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4

      摘要 (2266) HTML (0) PDF 2.35 M (1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斑节对虾注射生理盐水和副溶血弧菌,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肝胰腺和鳃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和鳃中T-AOC活性分别于12和6 h达到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降低;肝胰腺中ACP活性于3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于24 h达到最小值(P<0.05),而鳃中ACP活性于12 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并于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和鳃中ALP活性整体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未出现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现象;肝胰腺和鳃中LSZ活性均于3 h显著升高至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 中国鲷科鱼类骨骼系统比较及属种间分类地位探讨

      2014, 38(9):1360-137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65

      摘要 (2394) HTML (0) PDF 1.92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制备采自中国近海鲷科5属8种(亚种)鱼类的骨骼标本,并对头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尾舌骨腹缘是否分叉、前颌骨犬齿数目、中筛骨背面中央为纵嵴或为凹窝、蝶耳骨后侧缘是否与额骨相连、围眶骨形态、腭骨后支是否发达等特征,将中国鲷科鱼类分为2个类群:平鲷属和棘鲷属为一类;赤鲷属、犁齿鲷属和牙鲷属为另一类。犁齿鲷属和赤鲷属在前颌骨和齿骨的臼齿列数、第三围眶骨、后耳骨以及腭骨等骨骼特征差异较小。金赤鲷与真赤鲷之间、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之间骨骼特征差异较小,支持真赤鲷与金赤鲷、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为同一物种的观点。研究表明,鲷科鱼类各属种间在尾舌骨、前颌骨、围眶骨、中筛骨、蝶耳骨、腭骨上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属间、种间的鉴别特征。

    • 镜鲤多家系体长和体质量QTL定位分析

      2014, 38(9):1263-126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7

      摘要 (2091) HTML (0) PDF 1.05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克服单个家系数量性状位点(QTL)检测效率低、假阳性高等缺点,实验利用250对微卫星(SSR)标记对镜鲤8个全同胞家系的522尾子代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半同胞家系的分析策略对镜鲤体长(SL)和体质量(BW)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父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QTL区间,其中,3个体长的QTL中,1个为95%基因组水平(genome-wide)显著性,位于LG24,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20.3%;其余2个均为95%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wide)显著性,分别位于LG6和LG3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1.9%和11.6%。1个体质量的QTL达到99%基因组水平,位于LG24,可解释表型变异率达到38.3%,且与体长QTL区间重叠。基于母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区间,其中,5个体长的QTL中,1个为99%染色体水平,位于LG8,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6.6%;其余4个均为95%染色体水平,分别位于LG24、LG30、LG31和LG4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9.6%~14.2%,且位于LG24和LG30上的QTL为父母本共有;3个体质量的QTL均与体长QTL区间重叠,1个为95%染色体水平,位于LG24,其余2个均为99%染色体水平,位于LG30和LG4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4.1%和13.6%。进一步分析发现,位于LG24上的体长和体质量QTL区间重叠且均为父母本共有,体质量的3个QTL均与体长QTL存在重叠区域且呈现成簇分布的特点。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鲤分子育种提供更可靠的标记,而且为家系和品种间QTL变异规律的探索提供基础数据。

    • 两种疾病发生对养殖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分析

      2014, 38(9):1565-157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30

      摘要 (2167) HTML (0) PDF 4.86 M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疾病发生情况下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病鱼及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半滑舌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要明显少于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养殖池进水和颗粒饲料中细菌种类总数的14.3%~44.7%。在疾病发生后,病鱼肠道中的细菌种类数量仅是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数量的45.8%和64.5%,病鱼肠道中细菌多样性下降非常明显。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发现,虽然发病鱼和健康鱼肠道中超过60%的细菌种类不相同,但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差异不明显,丰度最高的前10种细菌种类基本相同,其比例超过肠道相对总菌量的80%。不同疾病的发生对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同,腹水病会造成肠道中优势菌株的种类和相对丰度都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而皮肤溃疡病发生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养殖半滑舌鳎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比较保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疾病种类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 抗生素对共培养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

      2014, 38(9):1466-147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34

      摘要 (2458) HTML (0) PDF 19.02 M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抑制萱藻丝状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色球藻的生长,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5种常用抗生素对共培养条件下的萱藻丝状体和膨胀色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链霉素浓度为100 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不影响萱藻丝状体的生长;(2)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对膨胀色球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浓度均为100 μg/mL,对萱藻丝状体产生抑制作用的浓度分别为100和500 μg/mL;(3)10 μg/mL卡那霉素可强烈抑制膨胀色球藻生长,而萱藻丝状体没有出现被抑制的现象;(4)氯霉素对膨胀色球藻和萱藻丝状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 μg/mL可以对膨胀色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浓度达到50 μg/mL后,萱藻丝状体生长受到抑制。研究表明,链霉素(100 μg/mL)、卡那霉素(100 μg/mL)和氯霉素(10 μg/mL)可以用于降低萱藻种质保存和扩增过程中萱藻丝状体被膨胀色球藻污染的风险。

    • >综述
    •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2014, 38(9):1666-167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78

      摘要 (2664) HTML (0) PDF 950.31 K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的传染性病原。NNV为单一正链、2节段RNA病毒,基因组由RNA1(3.1 kb)和RNA2(1.4 kb)组成。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合成亚基因组RNA3。RNA1编码RNA聚合酶。RNA2 编码衣壳蛋白,为病毒的唯一结构蛋白。RNA3 编码B1和B2两种非结构蛋白。根据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序列,神经坏死病毒可以分成4种基因型,分别为拟鲹、红鳍东方鲀、 条斑星鲽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但是,目前只发现A、B、C三种病毒血清型,A对应拟鲹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B对应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C对应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病毒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途径,而且广泛分布于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阻断病毒在野生与养殖鱼类之间的传播和开展新型鱼类疫苗研发是将来研究趋势。

    • >研究论文
    • 东山湾青石斑鱼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4, 38(9):1270-127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70

      摘要 (2202) HTML (0) PDF 930.06 K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青石斑鱼种群遗传结构以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验采用PCR技术对东山湾水域53尾青石斑鱼种群的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长度为956~1 230 bp,变异很大,这可能是由于5’端含有数目不等的重复序列单元(repeat sequence unit,RSU)或者由于碱基的插入和缺失造成的。按照RSU数目的不同,把53个青石斑鱼样本分为3大类:2RSU类(占11.3%)、3RSU类(占77.4%)、4RSU类(占11.3%)。采用MEGA(version 3.0)和DnaSP(version 4.0)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3条序列的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3.4%、17.3%、35.4%和13.9%,共发现53种单倍型,包括179个多态位点,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9 7,单倍型多态性(Hd)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π)值为0.017 2。研究表明,东山湾青石斑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滴度检测方法

      2014, 38(9):1573-157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14

      摘要 (2235) HTML (0) PDF 1.53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ORF00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了ISKN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CPE法对连续10倍稀释的ISKNV培养液的滴度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测定的病毒拷贝数与CPE法测定的病毒滴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1.076x+0.545(R2=0.998 6),其中y为基因组拷贝数浓度的对数,x为病毒滴度TCID50的对数。研究表明,荧光定量PCR法可替代CPE法应用于ISKNV疫苗抗原的定量,大大缩短了疫苗制备的时间,为疫苗生产提供了方便。

    • 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014, 38(9):1375-139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71

      摘要 (2754) HTML (0) PDF 4.82 M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 不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黑鲷肌肉营养组成和质地的影响

      2014, 38(9):1476-148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33

      摘要 (2069) HTML (0) PDF 7.83 M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日粮中不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黑鲷肌肉营养组成和质地的影响,实验配置了41.0%和37.5% 2种蛋白质水平下3种碳水化合物水平(以小麦面粉为碳水化合物源,使用量分别为19%,24%,29%)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L1(19/41),L2(24/41),L3(29/41),L4(19/37.5),L5(24/37.5),L6(29/37.5)。实验以黑鲷幼鱼[均重(9.95±0.22)g)]为研究对象,投喂上述实验饲料养殖8周后,分析肌肉常规营养与氨基酸组成,测定肌纤维密度,并采用TA.XT plus质构分析仪进行质地多面剖析(TPA)模拟测试。结果显示,不同饲料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比例对黑鲷背肌粗蛋白、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背肌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余氨基酸含量与总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此外,对背肌硬度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在同一碳水化合物水平下,蛋白质水平降低,背肌硬度、胶性显著减小(P<0.05),恢复性显著增大(P<0.05);而在同一蛋白水质平下,随着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背肌硬度、恢复性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水平降低,肌纤维密度下降(P<0.05)。研究表明,2种蛋白质水平下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黑鲷背肌的常规营养组成无显著性影响,但对氨基酸组成和质地有一定影响。

    • 不同地理群体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2014, 38(9):1277-128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31

      摘要 (2468) HTML (0) PDF 1.27 M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控制区结构,实验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序列为905~908 bp。104个序列中共发现了37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7种单倍型。同时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3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875、0.003 27和2.939。群体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K 2-P)、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交流值(Nm)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3个乌鳢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白洋淀群体和平原县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 鳗鲡疱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014, 38(9):1579-158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63

      摘要 (2059) HTML (0) PDF 11.95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鳗鲡“脱粘败血病”与病毒的关系,实验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的欧洲鳗鲡内脏器官组织匀浆液中纯化了病毒粒子,负染后利用电镜观察;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然后,提取病毒DNA,利用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接种匀浆上清液的EO细胞出现细胞融合的病变效应;分离病毒的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约为200 nm;从感染病毒的细胞上清液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鳗鲡疱疹病毒欧洲株(AngHV-1)的序列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利用EO细胞分离了一株鳗鲡病毒,经形态观察和DNA分析,确认该病毒为鳗鲡疱疹病毒,命名为AngHV-FJ。该研究为深入开展鳗鲡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鳗鲡“脱粘败血病”的防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2014, 38(9):1584-159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45

      摘要 (2450) HTML (0) PDF 21.70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分离于山东某虹鳟养殖场的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株(IHNV-Sn1203)进行致病性检测与研究,将该IHNV-Sn1203毒株进行虹鳟鱼苗人工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8 d内人工感染实验鱼累计死亡率高达100%。收集大批濒死的病鱼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利用鲤上皮细胞(EPC)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病毒电镜观察、空斑实验、病毒滴度检测和聚类分析。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病毒可造成虹鳟造血器官广泛性坏死;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接种24 h后EPC细胞出现葡萄串状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72 h后大部分细胞崩解脱落形成网状孔洞;电镜下清晰可见弹状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内,其在EPC细胞上的滴度为108.36TCID50/mL,并能形成2~4 mm空斑。对病毒核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标准毒株RB-1和WRAC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3%,与国内报道的zyx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研究表明,IHNV-Sn1203毒株能够在鱼体及敏感细胞中稳定繁殖,产生典型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对虹鳟鱼苗有很高的感染性和致死性。

    • 中华鳖SOX9基因在胚胎期性腺中的表达模式及在性逆转中的表达变化

      2014, 38(9):1286-129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29

      摘要 (2930) HTML (0) PDF 28.66 M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SOX9基因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中扮演重要的调控作用。从mRNA和蛋白水平分析中华鳖SOX9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在胚胎性腺和成年睾丸中的细胞定位以及在性逆转中的表达变化,研究SOX9基因在中华鳖性别分化中的调控作用。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OX9基因在中华鳖雄性性腺中特异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显示,SOX9蛋白在雄性18期胚胎性腺中开始表达,随着性腺的发育,SOX9蛋白定位于性腺Sertoli前体细胞细胞核中;而在雌性胚胎性腺并未见其表达。此外,在雌激素诱导的雄性向雌性性逆转胚胎中,SOX9基因显著下调,而在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的雌性向雄性性逆转胚胎中,SOX9基因表达则显著上升。研究表明,SOX9基因为中华鳖雄性特异性基因,参与雄性性腺的发育过程,可能在中华鳖早期性别分化过程中起调控作用。

    • 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4, 38(9):1486-149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8

      摘要 (2291) HTML (0) PDF 909.22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罗非鱼对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CBH)的利用效果,研究了6种碳水化合物对罗非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选用720尾初重为(3.0±0.3)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设计含30%南方糙米、次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的6种不同CBH的等氮、等能饲料,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南方糙米、玉米淀粉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饲料系数明显最低(P<0.05)。CBH种类明显影响全鱼、肌肉的组成(P<0.05)。玉米淀粉组肝糖原含量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组(P<0.05),而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组的血糖明显低于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次粉组(P<0.05)。CBH种类对血清CHO、TG影响明显(P<0.05),但对TP、SOD、T-AOC和MDA的影响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不同种类CBH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明显(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罗非鱼对南方糙米和玉米淀粉的利用效果较好。

    • 变性淀粉对鲢鱼糜冻结速率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2014, 38(9):1592-160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28

      摘要 (2523) HTML (0) PDF 1.41 M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4种变性淀粉与商业抗冻剂(4%蔗糖+4%山梨醇)对鲢鱼糜在冻结过程(-20、-80 ℃下静止冻结)中的影响,对冻结速率、冻结相变热特性参数、凝胶强度和持水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鱼糜在-80 ℃下的冻结速率均显著高于-20 ℃下;同一冻结温度下,几种添加物均会降低鱼糜的冻结速率及冻结相变焓,而提高冷冻鱼糜凝胶的持水性能,且变性淀粉组的持水性都显著高于商业抗冻剂组(P<0.05)。在-80 ℃冻结时,添加交联酯化淀粉与醋酸酯化淀粉的鱼糜的冻结速率相近,且均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在2种冻结温度下,醋酸酯化淀粉组的凝胶强度均与商业抗冻剂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4%蔗糖+4%醋酸酯化淀粉可有效地防止鱼糜在冻结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可代替商业抗冻剂应用在冷冻鱼糜中。

    • 凡纳滨对虾A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征分析

      2014, 38(9):1294-130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34

      摘要 (2535) HTML (0) PDF 4.45 M (1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凡纳滨对虾转录因子AP-1在病毒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实验根据前期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结果提示信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AP-1基因(LvAP-1,GenBank注册号:KF99995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白斑杆状病毒(WSSV)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AP-1基因ORF区全长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预测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个Jun结构域和1个高度保守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ZIP),其中Jun结构域在非脊椎动物中保守性不高。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在WSSV感染早期(0.5 hpi),该基因表达没有显著改变,感染后5 h(5 hpi),AP-1基因开始显著上调表达,在人工感染后24 h,该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研究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WSSV引发的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为进一步研究LvAP-1在对虾应答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饲料不同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2014, 38(9):1494-150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6

      摘要 (2287) HTML (0) PDF 1.03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饲料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161±2.7)g的团头鲂成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淀粉17.1%、21.8%、26.4%、32.0%、36.3%和41.9%的等氮等脂饲料9周。结果发现,团头鲂成鱼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淀粉水平影响,但饲料添加适量淀粉能提高饲料和蛋白利用率,淀粉水平对肝脏和肠道中的总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不产生影响,却显著影响淀粉酶活性。肝体比、肝糖原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不受饲料淀粉水平的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过量淀粉显著降低了血清补体3和补体4含量。以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成鱼饲料中淀粉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34.1%和31.4%,但考虑到血清补体的活性,团头鲂成鱼日粮淀粉水平不应超过36.3%。

    • 荣成俚岛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2014, 38(9):1399-140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91

      摘要 (2503) HTML (0) PDF 2.38 M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荣成俚岛大泷六线鱼的摄食生态,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482尾大泷六线鱼,对其进行胃含物分析。结果发现,大泷六线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有10个类群,主要摄食鱼类,其次是多毛类、虾类、海藻类、蟹类和口足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还摄食蟹类和多毛类,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鱼类,冬季摄食多毛类的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大泷六线鱼喜食虾类和端足类,体长80~119 mm个体喜食多毛类、口虾蛄幼体和虾类等,而体长>119 mm个体主要摄食鱼类、虾蟹类。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80 mm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体长增加摄食强度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通过DNA条形码对大泷六线鱼的6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样品鉴定到属,1个样品鉴定到科。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