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雌核发育草鱼的遗传结构分析和微卫星鉴别方法的建立

      2014, 38(11):1801-180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63

      摘要 (3064) HTML (0) PDF 1.24 M (3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检测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根据纯合度的变化建立了雌核发育草鱼的鉴别技术.结果显示,8个位点共扩增出33个等位基因;在普通草鱼中,平均纯合度和PIC分别为0.203 1和0.552 8;在雌核发育群体中,则为0.716 1和0.357 2;2个群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873 3.其中,5个位点在雌核发育草鱼中纯合度明显提高,雌核发育草鱼在这5个位点的扩增总条带数为5~7个,普通草鱼则为8~10个,由此可100%区分2个草鱼群体.通过概率计算,理论鉴别概率达到99.92%.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技术对草鱼的群体遗传结构改变较大,是快速建立纯系、固定优良性状的有效手段;根据群体遗传纯合度的改变、扩增条带数目差异,应用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可以简单、有效地区分雌核发育群体(或与之相似的高度近交群体)与普通群体.

    • 暗纹东方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4, 38(11):1808-181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62

      摘要 (2706) HTML (0) PDF 1.62 M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结构与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暗纹东方鲀H-FABP的全长cDNA序列,共772 bp,开放阅读框为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暗纹东方鲀H-FABP基因具有一个脂质转运蛋白家族保守结构域和多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鲈形目.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FABP基因在暗纹东方鲀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肌肉和心脏,预示H-FABP主要参与脂肪酸氧化分解过程.为探究豆油作为脂肪源的可行性,采用不同比例(0、25%、50%和75%)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8.31±0.20)g的暗纹东方鲀8周.结果显示,全鱼油组肝脏中H-FAB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50%豆油组和75%豆油组,但与25%豆油组无显著性差异,且随着饲料中豆油比例的增加,暗纹东方鲀肝脏中H-FABP基因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可以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能预防脂肪肝.因此,为不影响暗纹东方鲀肝脏脂肪代谢,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的比例应控制在50%以下.

    • 3种免疫途径下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欧洲鳗的免疫保护效果

      2014, 38(11):1910-191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41

      摘要 (2776) HTML (0) PDF 1.20 M (2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预防鳗鲡爱德华菌病的可行性,实验采用腹腔注射、口服、浸泡3种途径探讨了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欧洲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免疫后欧洲鳗血清抗体效价均明显升高,但菌蜕疫苗(ETG)组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KC)组间血清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差异.欧洲鳗注射、口服、浸泡ETG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0%、52.5%、37.5%,分别高于FKC组的55.0%、40.0%、32.5%,且ETG组欧洲鳗死亡时间明显推后,表明菌蜕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优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易操作、对鱼体应激少的ETG疫苗口服免疫欧洲鳗获得了52.5%的免疫保护率,在预防鳗鲡爱德华菌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牙鲆抗迟缓爱德华菌病家系建立与抗病性能评价

      2014, 38(11):1917-192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32

      摘要 (2368) HTML (0) PDF 1.23 M (2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的牙鲆家系,实验以已经选育出的牙鲆抗病和快速生长家系以及从韩国引进的选育群体为亲本建立了牙鲆家系56个,并对其中32个家系进行了迟缓爱德华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迟缓爱德华菌对牙鲆家系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3.69×105 CFU/mL后,从每个家系中随机抽取75尾,按照0.2 mL/10 g体质量腹腔注射半致死浓度的菌液,并设置 1 次重复.人工感染时水温控制在(19±1)℃.从32个家系中共选取4 800尾5月龄牙鲆幼鱼进行感染,16 d实验结束后统计各家系存活率为8.2%~66.1%,平均存活率为31.2%.不同家系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感染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筛选出6个存活率高于45%的抗病家系,发现2007年筛选出的抗鳗弧菌病家系F0768的后代家系在迟缓爱德华菌感染后的存活率普遍很高,表现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能力.研究为选育抗鳗弧菌病和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牙鲆优良品系奠定了基础,对牙鲆抗细菌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红螯光壳螯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克隆及维生素C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4, 38(11):1818-182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75

      摘要 (3005) HTML (0) PDF 3.66 M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红螯光壳螯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表达特性及维生素C对其表达的影响,实验利用RACE-PCR技术及荧光定量PCR技术,从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克隆得到组织蛋白酶L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qCatL(GenBank登录号:KJ913663),同时检测了该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各个组织及添加了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组别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810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26 bp,编码34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pI)分别为37.63 ku和5.17.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虾蟹类有较高的相似性,说明组织蛋白酶L基因在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组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qCatL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血细胞,在肠及触角腺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后,CqCatL基因的表达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维生素C添加量为400 mg/kg的组别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L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且其表达量受维生素C的影响.

    • 无乳链球菌Sip-GAPDH嵌合核酸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2014, 38(11):1926-193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13

      摘要 (2780) HTML (0) PDF 2.14 M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无乳链球菌Sip-GAPDH嵌合核酸疫苗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PCR和重叠延伸拼接技术(SOEing)获得融合基因Sip-GAPDH,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制备DNA疫苗,通过背鳍肌肉注射方式免疫吉富罗非鱼,免疫后第7、28天取样,采用PCR及RT-PCR方法检测pcDNA-Sip-GAPDH在各个组织(包括肌肉、脑、头肾、脾脏、鳃和肝脏)中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Real-time PCR法和体外攻毒法分别分析各实验组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效价、免疫基因(IgM、IL-1βCD8)表达变化规律和相对保护率,研究该嵌合性疫苗对吉富罗非鱼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免疫接种第7和第28天时,注射点周围的肌肉、脑、头肾、脾脏、鳃和肝脏均能检测到嵌合性质粒,实验组罗非鱼血清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并于21 d时达到峰值(1:4096);qPCR数据表明,实验组鱼体胸腺、头肾和脾脏的IgM、IL-1βCD8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出现了上调,并且在胸腺、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分别在免疫后第12和第48 h达到峰值;免疫后42 d进行人工攻毒后计算免疫保护率为93.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无乳链球菌Sip-GAPDH嵌合核酸疫苗在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温度对半滑舌鳎生长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2014, 38(11):1828-183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38

      摘要 (2451) HTML (0) PDF 1.52 M (3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温度对半滑舌鳎幼鱼生长及性别的影响,本研究以半滑舌鳎家系为材料,在受精后32d,将建立的家系鱼苗分别置于9、21、23、25和27 ℃水温下进行培育,在32~142 dpf测量各培育温度下半滑舌鳎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利用SPSS软件中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多重比较分析幼鱼生长规律、温度与体长和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98 dpf时,25 ℃下幼鱼生长最快,但培养至129~142 dpf时,23 ℃温度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23和25 ℃下的半滑舌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42%和4.63%,明显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温度与半滑舌鳎家系体长、体质量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271和0.260,极显著正相关.体长、体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式分别为L=1.637 6T0.3782(R2=0.082),W=0.028 5T1.078 1(R2=0.075).采集23 ℃下半滑舌鳎受精卵和3~142 dpf的鱼苗,进行性类固醇激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显示,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在受精卵中最高(54.78 ng/mg和92.52 pg/g),3~32 dpf时逐渐降至最低值(4.6 ng/mg 和5.43 pg/g).至46 dpf时又显著上升到峰值[(40.81±12.64) ng/mg和 (42.04±19.13) pg/g],之后显著下降.在温度控制组,32~46 dpf各个温度组鱼苗T和E2含量显著上升,46 dpf时达到峰值,但19 和21 ℃温度组显著高于其他组,T分别为(94.70±45.06)和(85.45±37.30) ng/mg,E2分别为(83.37±17.97)和(105.80±54.90) pg/g;其他温度组T和E2含量相对较低且无显著差异.98 dpf性类固醇激素表达量显著下降,各温度组E2水平无显著差异,但19 和27 ℃时T水平高于其他温度组.依此推测46 dpf、体长(4.99±0.75) cm时半滑舌鳎鱼苗性腺开始分化,19 和27 ℃有可能促使鱼苗雄性化.

    • 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和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酶活力影响的比较

      2014, 38(11):1837-184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27

      摘要 (2615) HTML (0) PDF 1.79 M (2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和海水两种养殖条件的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非离子氨胁迫(0.1 mg/L和0.5 mg/L)后,两种养殖条件凡纳滨对虾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的变化规律,并将两种养殖条件对虾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非离子氨胁迫后,两种养殖条件凡纳滨对虾鳃HK活力变化显著,而肌肉HK活力变化则不显著.(2)非离子氨胁迫后,两种养殖条件凡纳滨对虾鳃PK活力先升高,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淡水养殖对虾肌肉PK活力则显著升高,而海水养殖对虾肌肉PK活力变化则不显著.(3)0.1 mg/L非离子氨胁迫后,两种养殖条件对虾鳃和肌肉LDH活力变化均不显著,而0.5 mg/L非离子氨对两种养殖条件对虾鳃和肌肉的LDH活力均具有显著影响.(4)非离子氨胁迫后,两种养殖条件对虾鳃和肌肉SDH活力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非离子氨胁迫后,凡纳滨对虾有氧代谢迅速减弱,而无氧代谢在胁迫初期略有升高,随后减弱,推测非离子氨胁迫可能使对虾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发生改变.

    •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2014, 38(11):1937-194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57

      摘要 (2682) HTML (0) PDF 1.37 M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运用革兰氏染色和电镜负染技术对一株从自然发病的尼罗罗非鱼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形态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尼罗罗非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肌、骨骼肌、肠、鳃等8种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多数细菌呈链状排列;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各内脏器官的广泛充血、水肿、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细胞坏死;超微病理显示,大量球菌侵染脾脏等内脏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肿大、核糖体脱落;细胞质空泡化严重;心肌和骨骼肌纤维断裂、紊乱、肌节长短不一;肠微绒毛排列不整齐、长短不一;眼中有纤维性沉积.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能造成尼罗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损害和炎症反应,尤其是肝脏、脾脏、肾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最后导致鱼体死亡.

    • 尼罗罗非鱼整胚原位杂交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2014, 38(11):1847-185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46

      摘要 (3129) HTML (0) PDF 6.92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过程中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图式,本研究建立了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流程.尼罗罗非鱼的胚胎具有卵黄大、不透明、色素出现早等特点,因此现有鱼类整胚原位杂交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尼罗罗非鱼的胚胎,故本研究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提高H2O2的浓度和添加KOH,改良了尼罗罗非鱼胚胎的色素去除方法;使用冷丙酮代替蛋白酶K在提高胚胎通透性的同时保持胚胎完整;减少了探针回收和抗体回收后的洗涤次数,完善了结果的图像采集和胚胎保存方案.使用尼罗罗非鱼的重组激活基因Rag1作为探针基因,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g1基因表达的位置与已报道的斑马鱼和日本青鳉的Rag1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位置高度保守,胚胎完整,基因表达位置清晰可见,表明此套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流程成功有效.

    • 罗氏沼虾与三角帆蚌、鲢和鳙混养模式优化

      2014, 38(11):1855-186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00

      摘要 (3152) HTML (0) PDF 1018.24 K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鲢和鳙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长率、总氮(TN)/总磷(TP)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以期获得最优养殖模式.采用基于陆基围隔的比较实验方法,设6个实验组,分别为罗氏沼虾单养(G),罗氏沼虾与三角帆蚌二元混养(GH2)、罗氏沼虾、鲢和鳙三元混养(GSB),罗氏沼虾、鲢、鳙和三角帆蚌按照不同密度放养的四元混养(GSBH1、GSBH2和GSBH3),各实验组设置4个重复.结果表明:GSBH2组罗氏沼虾产量最高[(14.71±0.33)kg/32 m2],显著高于G组[(12.44±0.60)kg/32 m2,P<0.01];GSBH1组饲料系数最低(1.43±0.04);GSBH1组增重率最高(4.66%±0.12%),G组最低(3.80%±0.23%);TN平均相对利用率在(0.92±0.09)~(1.60±0.23)之间,GSB组最高,G组最低;TP平均相对利用率为(0.23±0.03)~(1.46±0.32),GSBH3组最高,G组最低;综合养殖效果指数在(0.91±0.02)~(1.25±0.05)之间,GSB组最高,GSBH1组次之,G组最低,且三元、四元混养组显著大于G组和GH2组(P<0.05).研究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罗氏沼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管角螺性畸变现象的组织解剖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

      2014, 38(11):1865-187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00

      摘要 (2581) HTML (0) PDF 27.28 M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管角螺性畸变过程中,生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以及性畸变可能对其种群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验采用组织解剖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广东湛江、广西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及越南胡志明市5个区域管角螺的未成熟和成熟正常雄、雌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结果显示,管角螺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生殖器官外,还有输精管和阴茎等雄性生殖器官,并且性畸变个体阴茎的位置、形状和输精管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相似,管角螺性畸变现象仅见于成熟个体,高程度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性畸变率(IOI)结果显示,8批样中管角螺性畸变严重程度依次是北海1>北海2>湛江>钦州1>防城港近海>越南胡志明市、钦州2和防城港白龙珍珠湾,其中北海的性畸变情况最为严重,性畸变率平均达到90%;北海种群的输精管发育指数(VDSI)也高于其他地区群体;并且北部湾管角螺的雌雄性比几乎都要小于1,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有机锡污染可能已对北部湾管角螺种群的延续造成威胁.

    • 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4, 38(11):1879-188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37

      摘要 (2864) HTML (0) PDF 1.08 M (2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鱼油为脂肪源,分别配制脂肪水平为3.7%、6.8%、9.6%、13.1%、15.6%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13±0.03)g的许氏平鲉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提高(P<0.05),脂肪水平对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许氏平鲉鱼体脂肪沉积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15.6%全鱼、肌肉、肝脏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7%、6.8%组(P<0.05).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许氏平鲉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苹果酸脱氢酶(MHD)活性显著降低(P<0.05),15.6%与13.1%组G6PDH 、MHD活性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肝酯酶(HL)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升高(P<0.05),15.6%与13.1%组HL和LPL活性显著高于3.7%和6.8%组(P<0.05).血液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有下降的趋势,15.6%组的TG 和CHO 含量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上升趋势(P<0.05),15.6%组最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活性影响显著,但过高的脂肪水平将使许氏平鲉肝脏脂肪沉积增多,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6%时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2014, 38(11):1889-189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78

      摘要 (3228) HTML (0) PDF 1.00 M (3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 野生与养殖银鲳消化道菌群结构中产酶菌的对比分析

      2014, 38(11):1899-190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11

      摘要 (2372) HTML (0) PDF 1.81 M (2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03,但其分别存在于野生与养殖种群银鲳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在产酶菌株筛选中发现,野生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16株产酶菌,其中44%可培养菌能产蛋白酶,56%能产淀粉酶,11%能产脂肪酶,56%能产纤维素酶,部分菌株可产2株以上的消化酶,其中产3种以上酶的菌株有5株,且产酶量丰富.相对于野生银鲳,养殖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22株产酶菌,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70%可培养菌可产蛋白酶,21%可产淀粉酶,仅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可产纤维素酶,无一株菌产脂肪酶,其中只有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产3种酶但产酶量相对较少.研究可为银鲳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