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富营养化与生长密度对绿潮藻浒苔暴发性生长机制的影响

      2013, 37(8):1206-121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19

      摘要 (2367) HTML (0) PDF 1.14 M (2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海水N、P加富对浒苔的生长、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充气培养使浒苔具有极高的相对生长率。单独N、P加富可显著促进浒苔的生长;N加富的促长作用大于P加富;而N、P同时加富对浒苔的促长作用最大。浒苔的相对生长率随密度增大而降低。N、P加富使浒苔的生物量加倍时间大大缩短。实验中得到在N、P同时加富时,0.1g/L起始生物量的加倍时间仅为的0.92d。N、P加富促进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N、P同时加富浒苔色素含量增加最多,其光合作用也达到最大。N、P加富对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增加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2013, 37(8):1213-111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91

      摘要 (2656) HTML (0) PDF 1.34 M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7年~2008年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表明:(1) 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007~2008年共出现8门275种,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为62.3%。(2) 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为冬、春两季的第一优势种,此外还有软似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 为两季的优势种,其余13种优势种均为季节性优势种。(3) 浮游动物种类和优势种组成的季节更替明显,均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季节变幅较大。与历史资料相比,大亚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均以桡足类最多、腔肠动物次之。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季节变幅逐步增强。大亚湾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较为明显,历史上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目前则以原生动物为主要优势种,且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表明大亚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浮游动物暖水性种类的生活周期。大亚湾夏季高温季节暖水性种类的高峰期消失,前提或推移至温度较低的季节。暖水性种类的季节变化幅度减小,且周年出现。营养水平的提高,使赤潮种类夜光虫的优势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在低温的冬、春两季,其数量急增,优势地位非常显著,并在受核电站温排水影响的区域内形成高密集区。

    • 不同C/N对草鱼池生物絮团的形成及水质的影响研究

      2013, 37(8):1220-122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08

      摘要 (2789) HTML (0) PDF 14.00 M (2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对虾和罗非鱼的养殖体现出饲料系数降低、水质环境改善和生长加快等综合效应,而该技术在中国广为养殖的鲤科鱼类的应用效果如何迄今未见报道。本文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C/N水平对生物絮团的形成、水质及鱼类生长的影响。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为10.8:1),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上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20:1和25:1。结果显示,当C/N ≥ 15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各组的生物絮团体积指数(FVI)随养殖时间逐步增加,在第14d趋于稳定;随着C/N增高,尽管试验组水体中形成的生物絮团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草鱼生长却呈下降趋势。综合而言,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草鱼养殖适宜的C/N为15,该比值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并能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水平。

    • 微卫星标记分析大鳞鲃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生长性状

      2013, 37(8):1121-112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07

      摘要 (2354) HTML (0) PDF 4.94 M (1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鳞鲃作为水产引进种,受建群数量较小的影响其遗传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在育种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基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用2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大鳞鲃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在随机采样的9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4个等位基因,各标记等位基因数2~5个不等,片段大小为109~367bp,有效等位基因数(Ne)1.1445~4.6264,观测杂合度(Ho)0.1354~1.0000,期望杂合度(He)0.1269~0.7881,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PIC)0.1183~0.7490,平均为0.4281,统计结果显示大鳞鲃养殖群体处于中度多态水平;经χ2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在8个微卫星标记显著偏离了平衡。利用SPSS 19.0的GLM模型分析24个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体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1、B20、B45、B51、B59、BC38与4项生长性状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26与体质量、体高和体厚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C3与体质量和体长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进而使用Duncan’s多重比较找到了每个微卫星标记具有生长性状优势的基因型。

    • 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种类鉴别、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2013, 37(8):1129-113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70

      摘要 (2249) HTML (0) PDF 844.55 K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认识东海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明灯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84 年4 月—7月、1984年12 月—1985 年1月和1985 年4—6 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明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鉴定出了西明灯鱼、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3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并构建了简要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明灯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臀鳍上方体侧的腹缘具有一列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这是明灯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之一;西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有一短的颌须,体侧中部有一丛大的枝状或星状或放射状或小型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无颌须,体侧中部无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分布,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无黑色素细胞分布。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2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与初步应用

      2013, 37(8):1229-123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20

      摘要 (2181) HTML (0) PDF 2.91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的IPNV VP2 COE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采用间接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杂交瘤细胞,共得到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G10和5F3,亚类鉴定均为IgG1亚类。2株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在75~120之间。间接ELISA检测5G10和5F3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分别为1:105、1:102,腹水效价分别为1:108、1:104。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地识别IPNV。间接ELISA表明2株单抗不与IHNV、VHSV、SVCV、HRV等病毒反应,说明获得的单抗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相加ELISA试验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分别识别IPNV VP2蛋白上不同的抗原位点。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临床确定为患有IPN虹鳟肝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证实该2株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后续试验。

    •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脾脏小分子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2013, 37(8):1236-124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28

      摘要 (2335) HTML (0) PDF 2.20 M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离日本鳗鲡脾脏中的抗菌肽,实验采用10 ku和3 ku切向流中空纤维柱对脾脏醋酸粗提物进行分级分离,并结合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对小于10 ku和小于3 ku两部分样品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两种分子量截留纤维柱超滤获得了大于10 ku、小于10 ku和小于3 ku三部分样品。小于10 ku和小于3 ku蛋白样品抗菌活性较大于10 ku样品强。对小于10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以及采用pH 9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个抗菌肽,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1391.82 u;对小于3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并采用pH 9和pH 2两种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个抗菌肽,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839.19 u。研究表明日本鳗鲡脾脏中起抗菌活性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小分子蛋白。

    • 凡纳滨对虾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Lv-STA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2013, 37(8):1140-114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32

      摘要 (2330) HTML (0) PDF 24.67 M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生物体内重要信号通路JAK/STAT的关键组分,在机体免疫、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克隆获得了STA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Lv-STAT,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C779541),其 ORF区全长2373 bp,编码790 aa,预测的分子量为和等电点分别为90.68 kDa和5.91。利用SMART在线软件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结构域由STAT_int、STAT-α、STAT-β和SH2 domain四部分组成,但不具有信号肽结构。将Lv-STAT与来源于其它物种的STAT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后发现,该基因家族中的关键位点在Lv-STAT中同样保守。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Lv-STAT 与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的STAT亲缘关系最近。在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基因应答WSSV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发现在感染后早期(0.5 hpi、1 hpi和3 hpi),该基因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均呈显著上调表达趋势,上述研究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南美白对虾体内由WSSV引发的先天免疫应答过程。

    • ASE-GPC-HPLC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3种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残留

      2013, 37(8):1244-124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07

      摘要 (2890) HTML (0) PDF 1.37 M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加速溶剂萃取、全自动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方法(ASE-GPC-HPLC)同时测定了水产品中13种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残留。样品通过加速溶剂萃取仪提取,经全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净化,收集液经氮吹浓缩后用1mL流动相定容, HPLC检测,外标法定量。此方法中13种磺胺类在0.01 ~ 1.00 mg/L 范围内、甲氧苄啶在0.02 ~ 2.00mg/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9;向南美白对虾样品中添加浓度为100、200、400μg/kg 三个浓度水平的13种磺胺和甲氧苄啶混合标准液,平均回收率为77.9%~98.6%,RSD为0.4% ~ 13.4%。运用ASE的提取优势和GPC的净化效果提高检测结果的回收率和精密度,降低基质干扰,开发出一种新的可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3种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方法,方法简便准确,14种药物完全分离,重现性高。

    • 文蛤30个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在斧文蛤和帘文蛤

      2013, 37(8):1147-115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84

      摘要 (2185) HTML (0) PDF 1.14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磁珠富集法构建的基因组文库和EST文库开发了30个文蛤多态性微卫星标记。8个G-SSR和22个EST-SSR多态性位点共获得14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67,多态性信息含量、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分别介于0.172~0.744、0.040~0.720、0.187~0.793之间;G-SSRs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都较EST-SSRs高;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发现,24个位点偏离了平衡状态;利用BLASTx对含多态性SSR位点的EST进行功能注释,11个位点来自注释基因序列。 将30对文蛤多态性SSR引物分别在斧文蛤和帘文蛤中进行了通用性检测,通用率分别为30%和40%。这些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获得,为进一步开展文蛤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奠定基础,并且可用于文蛤、斧文蛤和帘文蛤的比较作图、基因发掘和QTL定位等研究。

    • 基于GAM 的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

      2013, 37(8):1250-126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43

      摘要 (2323) HTML (0) PDF 1.98 M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可持续利用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本文利用2009年10月~12月吉尔伯特群岛海域海上实测的34个站点海洋环境垂直剖面数据,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数据,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进行建模,预测渔获率,并通过wilcoxon检验来判断预测渔获率与名义渔获率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预测渔获率估算黄鳍金枪鱼的栖息地综合指数(IHI),通过对各水层IHI均值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该方法的预测能力。使用2010年11月~2011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实测的16个站点40~80m水层和0~240m水体的环境数据,验证模型。结果表明:(1)拟合的各水层的IHI值分布各不相同,各水层中影响黄鳍金枪鱼分布的因子各不相同,黄鳍金枪鱼主要栖息在40~120m水层;(2)2010年数据验证结果表明,GAM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3)GAM在筛选影响黄鳍金枪鱼分布的因子时比较有效,能反应黄鳍金枪鱼渔获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4)可通过GAM建立IHI指数模型来分析大洋性鱼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2013, 37(8):1155-116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414

      摘要 (2665) HTML (0) PDF 1.43 M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缺刻缘绿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的基因特性与功能鉴定

      2013, 37(8):1162-117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54

      摘要 (2555) HTML (0) PDF 4.32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酰基-Co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三酰甘油(TAG)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在缺刻缘绿藻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通过同源搜索,发现了1个编码DGAT2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长1997 bp,其中,5’-非转录区(UTR)长44 bp,3’-UTR长89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056 bp,编码一个3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9.43 kD,等电点为9.46。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相应的DGAT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与DGAT2聚成一支,显著不同与DGAT1和DGAT3。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含有DGAT2所具有的HPHG这4个氨基酸所组成的高度保守特征序列。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iDGAT2基因。将它的cDNA与其DNA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MiDGAT2基因含有6个内含子,其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为进一步了解其功能,利用反转录PCR克隆了该基因的ORF序列,然后将其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YES2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Y-MiDGAT2。通过电穿孔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入酿酒酵母TAG合成缺陷株H1246中,经筛选与序列验证得到含有重组质粒pY-MiDGAT2的酵母转化株。酵母转化株在用SC培养基并加入半乳糖诱导表达培养后,其脂类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所转的MiDGAT2基因能使酵母转化株恢复TAG合成的能力,从而证实了MiDGAT2基因具有DGAT的功能;利用荧光染料Bodipy对酵母细胞的染色结果显示,MiDGAT2基因能使酵母转化株的细胞重现油滴,尽管重建的油滴大小明显比野生型酵母的小。这些研究为缺刻缘绿藻TAG合成代谢途径与调控机理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 基于物联网智慧服务的中华绒螯蟹蟹种质量动态追溯系统研究

      2013, 37(8):1262-126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624

      摘要 (2179) HTML (0) PDF 3.98 M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保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全程的质量控制并优质高效地完成上海蟹种输台任务,本文基于物联网、智慧服务技术,研究并开发了蟹种质量动态追溯系统。针对两岸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变的运输环节,该系统采用多种计算节点和软件形态采集应用信息,并通过统一的协同服务空间与智能资源库完成数据与信息交换,成功实现了基于两岸的蟹种质量全程质量监控、动态追溯和智慧服务,在中华绒螯蟹蟹种精细养殖领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该系统已在2013年上海中华绒螯蟹蟹种养殖与输送台湾苗栗的全程中成功应用,为9批次695箱77万只蟹种提供了质量追溯智慧服务,台湾30家示范养殖户成功实现了蟹种质量溯源,蟹种箱和蟹种网袋可溯源率100%,取得了政治、经济双重效果。

    • >综述
    • 渔情预报技术及模型研究进展

      2013, 37(8):1270-128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13

      摘要 (2517) HTML (0) PDF 1.21 M (2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渔业企业对于渔情预报的要求不断提高,渔情预报技术和模型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地重视,已经成为渔场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渔情预报可分为关于资源状况的预报、关于时间的预报和关于空间的预报,各类预报对渔业生产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渔情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渔情预报相关的渔场学基础、数据模型和预报模型,重点介绍了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方法的渔情预报模型,并对各种模型在渔情预报应用中的优势与缺陷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渔情预报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渔情预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建立专为渔业服务的海洋环境预报系统;进行长期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并针对不同鱼种和海区对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借助随机模拟方法降低模型不确定性,提高预报精度。

    • >研究论文
    • 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孕激素受体的免疫识别与分布

      2013, 37(8):1173-118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78

      摘要 (2262) HTML (0) PDF 1.63 M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 PR)的调控作用,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首次对三疣梭子蟹卵巢、肝胰腺、大颚器、Y器官、视神经节和胸神经团中的PR进行免疫识别和定位, 并系统研究了卵巢发育期间PR在这些器官中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1) 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中存在PR阳性条带,分子量约100kDa;(2) PR仅在早期(Ⅰ-Ⅲ期)生殖细胞胞质和后期(Ⅲ-Ⅴ期)细胞核呈强阳性, 但在各期滤泡细胞中始终呈强阳性; (3) PR阳性主要存在于Ⅰ-Ⅴ期肝胰腺F细胞和Ⅲ期R细胞核中, 其余肝胰腺细胞中均无PR阳性; (4) 大颚器腺细胞中的PR阳性仅发现于Ⅳ期腺细胞胞质中, 各期Y器官腺细胞中均呈PR阴性; (5) 就视神经节而言, PR主要存在于Ⅲ-Ⅴ期的神经细胞。就胸神经团而言, Ⅰ-Ⅴ期神经细胞中的PR阳性呈增强趋势, 而Ⅰ-Ⅴ期神经髓质中PR始终呈PR强阳性。以上结果暗示, 孕酮不仅可以通过与卵巢和肝胰腺中PR结合直接调控三疣梭子蟹的卵黄发生和卵巢发育, 还可能通过影响其它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来间接调控其卵巢发育。

    • 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基因原核表达与免疫作用的研究

      2013, 37(8):1183-119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72

      摘要 (2488) HTML (0) PDF 3.78 M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了重组表达,并通过纯化分离获得重组目的蛋白,采用血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重组C-型凝集素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实验梯度设置为:对照组和重组C-型凝集素蛋白(1.0 mg/mL),分别在0、3、6、9、12、24h取培养的血细胞和培养液进行免疫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重组C-型凝集素经SDS-PAGE分析显示在39KD处有显著诱导条带,与预测的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Western blot分析可以与anti-His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证明C-型凝集素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C-型凝集素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存活率和吞噬率影响显著(P<0.05);培养基酚氧化酶活力在培养3-12h内呈峰值变化,于9h时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C-型凝集素不仅具有凝集作用,而且还能激活酚氧化酶原系统,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和鳃SOD、GST和MDA的影响

      2013, 37(8):1192-119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501

      摘要 (2324) HTML (0) PDF 1.26 M (2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选择在我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典型产生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的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研究其是否能通过引发中国明对虾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使机体产生过多活性氧自由基, 导致氧化损伤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经肌肉注射方式染毒中国明对虾,于染毒后1、3、6、12、24和48 h 测定肝胰腺和鳃SOD,GST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后 1-6 h, 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SOD,GST酶活力均增加,12和48h鳃组织的上述指标受到抑制。对虾肝胰腺MDA含量除1h外未见明显改变,鳃中MDA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在中国明对虾体内代谢过程中能诱导对虾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能诱导MDA含量增加,降低SOD和GST活力,能够引发鳃的脂质过氧化,对鳃造成氧化损伤。

    • 二氧化碳和阳光紫外辐射对坛紫菜丝状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3, 37(8):1198-120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3.38337

      摘要 (2354) HTML (0) PDF 1.42 M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大型海藻生活史丝状体阶段对于海洋酸化与紫外辐射的响应,本文选取经济海藻坛紫菜 (Pyropia haitanensis)的自由丝状体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设置两个CO2浓度,正常CO2浓度 (390 ppmv)和高CO2浓度 (1000 ppmv);三种辐射处理,PAR处理 (仅接受可见光)、PA处理 (滤除UV-B)、PAB处理 (全波长辐射)。研究结果表明,高CO2显著提高了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生长速率,但高CO2处理下坛紫菜自由丝状体中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叶绿素 a、类胡萝卜素及紫外吸收物质UVACs分别降低了7.3%、9.3%、19.8%、16.5%和18.7%。高CO2处理的坛紫菜自由丝状体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利用效率 (α)及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rETRmax)都显著高于正常CO2处理。太阳模拟器下处理的坛紫菜自由丝状体,PAR与PA处理下的抑制率,正常CO2与高CO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然而在PAB处理下,高CO2处理的抑制率要高于正常CO2处理,这可能与其体内紫外吸收物质含量下降有关。PAR处理下的抑制率,无论是在正常CO2还是在高CO2处理下,都显著低于PA及PAB处理,而PA与PAB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未来海洋持续酸化的背景下,UV辐射的增加将会影响到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光合生理及生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