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7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

      2013, 37(12):1801-180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03

      摘要 (2545) HTML (0) PDF 1.10 M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充气和光强变化对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常见的经济海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 50 μmol/(m2·s)(低光)、100 μmol/(m2·s)(中光)和200 μmol/(m2·s)(高光)下,测定其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中光处理的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光强过低或者过高均会抑制其生长。充气促进低光、中光和高光处理藻体的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26.85%、31.82%和40.56%。充气可使低光处理的藻体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效率分别提高8.14%和4.26%,可使高光处理的藻体呼吸作用速率降低20.70%、Yield升高44.16%。这些结果说明,低光对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藻体光合作用受到光限制,而高光对生长的影响是因为藻体呼吸作用增强。充气可以缓解因为光线不足或者高光损伤而对龙须菜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 脉红螺摄食节律的研究

      2013, 37(12):1807-181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80

      摘要 (2517) HTML (0) PDF 1.67 M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10.40 ℃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 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 ℃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 g/个,摄食周期为4 d;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 ℃,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 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 d。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0.01t2-0.24t+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0.13t2+5.18t-48.08,r=0.61;c=-2.92 m+3.33,r=-0.48。研究表明,脉红螺摄食周期变化为4 d,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 纳米硒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研究

      2013, 37(12):1815-182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47

      摘要 (3095) HTML (0) PDF 3.99 M (2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纳米硒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使用光镜和电镜等技术对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硒粒子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5 nm。纳米硒在斑马鱼受精后96和120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7.18和5.68 μmol/L;而DL-硒代蛋氨酸在斑马鱼受精后96和120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7.32和54.66 μmol/L。此外,在斑马鱼受精后120 h,纳米硒和DL-硒代蛋氨酸的半数致畸浓度分别为3.27 和44.22 μmol/L。研究表明,在直接暴露的条件下,纳米硒的毒性要大于DL-硒代蛋氨酸。

    • 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在不同时期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

      2013, 37(12):1821-182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820

      摘要 (2772) HTML (0) PDF 2.06 M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肝脏组织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其在无乳链球菌感染胁迫下24 h、48~144 h、12 d与对照组(未感染)肝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在无乳链球菌胁迫下,3个实验组的蛋白质图谱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共有30个蛋白质点发生显著改变,其中13个表达上调,15个下调,2个蛋白质点在感染12 d后消失。通过MALDI TOF/TOF 4800 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这些蛋白质进行了功能分类,发现它们涉及到能量代谢、细胞防御与应激、消化免疫、抗氧化与排毒等许多方面。推测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胁迫的抗性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制及吉富罗非鱼抗病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 迟缓爱德华氏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2013, 37(12):1829-183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98

      摘要 (2515) HTML (0) PDF 3.21 M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克隆得到的迟缓爱德华氏菌gyrB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通用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和种内通用性,构建含gyrB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经过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在Tm为63 ℃时,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仅有一个单特异峰,扩增所得标准曲线为y=-3.32x+39.38,相关系数为0.998,扩增效率为1.00,最低能检测到60个拷贝。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的大菱鲆病样进行了检测,3个被检样品均呈阳性反应,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的优点,可用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的快速检测。

    • 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W基因克隆、表达及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2013, 37(12):1839-1847.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808

      摘要 (2809) HTML (0) PDF 1.71 M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W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OmpW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645 bp。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出带His-tag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3.8 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优化的表达条件为37 ℃,IPTG浓度0.1 mmol/L,诱导时间5 h。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SPF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达1∶30 000,Western-blot结果表明鼠抗OmpW血清能与诱导后的重组蛋白发生特异反应,提示OmpW可能是哈维氏弧菌的一种重要保护性抗原。为进一步研究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W基因DNA疫苗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效果,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OmpW,然后将真核质粒免疫接种红笛鲷。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后第7~28天,在红笛鲷的肌肉、头肾、肝脏和脾脏组织中均存在质粒分布;RT-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后第7~28天,红笛鲷上述组织均有目的基因的表达。ELISA结果表明,红笛鲷体内血清产生了抗OmpW蛋白的高效价抗体。Western-blot分析表明,DNA疫苗免疫后红笛鲷体内表达了相应的目的蛋白,并诱导产生了相应抗体。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免疫保护率高达60%,可见pcDNA OmpW可作为红笛鲷预防哈维氏弧菌感染的有效候选疫苗之一。

    •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近江牡蛎清滤率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蓄积的影响

      2013, 37(12):1848-185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616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21 M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 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 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 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个/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 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 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MU/100 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 MU/100 g),在5 d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 069.2±178.2) MU/100 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近江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 包装尺寸、形状对罗非鱼片微波复水特性的影响

      2013, 37(12):1854-186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52

      摘要 (2497) HTML (0) PDF 1.10 M (2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复水速率,增强复水效果,本研究采用微波加热的方式,对罗非鱼片进行复水。将提前干燥至水分含量为0.100 0 g/g d.b.(干基)的罗非鱼片放入亚克力材料制成的、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容器内,进行微波复水,考察包装容器尺寸、形状及盐含量对微波复水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鱼片的含水率逐渐增高,在250~300 s左右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但复水后的样品水分含量没有达到样品的初始水分含量(3.859 0 g/g d.b.)。这表明,复水过程是不可逆的,干燥过程中细胞缩水和组织结构破坏导致样品的复水能力下降。实验条件范围内,容量大的容器较利于微波复水(V=115 455 mm3);相较于方形容器,圆形容器更利于罗非鱼片的微波复水。添加NaCl可以增大汤料的介电损失率,使其复水速率增加,复水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微波复水约需240 s就可以达到平衡,比传统的水浴复水(约700 s)可节约约2/3的时间。引用Peleg模型和Weibul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Peleg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度更高,预测值与实验值呈良好的一致性,更适合描述罗非鱼片的复水过程。

    • 中华绒螯蟹RXR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3, 37(12):1761-176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54

      摘要 (6055) HTML (0) PDF 10.16 M (8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陆地蟹RXR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中华绒螯蟹RXR基因并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 cDNA全长1 517 bp,编码433个氨基酸。经BLASTn和BLASTx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RXR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XR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Y器官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腺、鳃和肌肉中少量表达,心脏、胃、肠、胸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微量表达。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的蜕皮时期,Y器官中RXR表达量在D期最高,与AB期、C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与其他蜕皮时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腺和鳃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E期表达量最低,但各蜕皮时期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 >综述
    • 鱼类生长抑素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机制

      2013, 37(12):1863-187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76

      摘要 (3091) HTML (0) PDF 1020.42 K (3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长抑素是一个多基因、多功能的家族。通过其受体的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以及免疫等生理过程。本文简要概括鱼类生长抑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生长抑素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生长抑素作用机制的认识和了解。迄今,在鱼类中已经鉴定出6种生长抑素基因和4种生长抑素受体。由于存在多种生长抑素基因以及不同的加工过程,一种鱼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生长抑素多肽。鱼类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组复制,导致一种受体又有多种亚型。鱼类生长抑素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主要源自金鱼中的研究,结果表明,cAMP通路、钙离子通道以及PKC通路可能参与了金鱼生长抑素抑制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过程。生长抑素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多种信号通路参与其中;不同物种间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鱼类生长抑素基因、受体及其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研究论文
    •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2013, 37(12):1770-178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87

      摘要 (2896) HTML (0) PDF 1.70 M (3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测和评估目标性状[收获体质量(BW),存活率(SR)和饲料摄入量(FI)]的遗传进展及经济效益,实验依据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进行模拟选择了20个世代。此外,实验还利用选择指数理论,估计目标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进展以及育种目标;并对影响利润(RP)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生物学参数(遗传力、育种目标是否包括FI),经济学参数(对虾价格、饲料价格、贴现率、初投资、年费用)和运行参数(首次回报年份、扩繁效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参数值下,BW、SR和FI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6 g,4.70%和1.54 g;育种方案执行20年产生的RP和BCR分别为862 747.91万元和844.26;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所有参数中,扩繁效率对RP和BCR的影响最大。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重排效应(养殖环境对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育种值排序的影响)对RP和BCR的影响较大。尺度效应(养殖环境对遗传方差的影响)对RP和BCR的影响不如重排效应明显。研究表明,从遗传学和经济学角度考虑,如果育种目标性状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应针对不同的环境设置多个独立的育种核心群体,以期获得更高的RP和BCR。

    • 黄海海域中华假磷虾的种群特征和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3, 37(12):1782-179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876

      摘要 (2566) HTML (0) PDF 2.12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华假磷虾在南黄海的种群分布、体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现场调查采样、镜检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9月、12月和2007年3月、5月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分布和体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主要分布海域的海水温度为15~25 ℃,其种群分布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5月份的丰度最高,平均值为0.585个/m3,分布中心值为9.200个/m3;丰度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成体在春季偏向于集中分布在食物比较丰富的海域进行繁殖。5月和9月的雌雄性比达到了1.3以上,明显高于3月和12月。中华假磷虾成体全长为4~14 mm,体长和全长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5月和9月的体长比(体长/全长)系数高于3月和12月,且体长分布频率显示种群由不同体长组的新老成体共同组成,春夏季是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补充增长期。

    • >综述
    •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2013, 37(12):1783-188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772

      摘要 (3430) HTML (0) PDF 4.07 M (2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几何形态测量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不同于传统的径向测量法,重点关注物体的外形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将不同物体鉴别出来,该方法对分析具有固定形态或组织的水生动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已广泛使用于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等领域中。水生动物通常具有硬组织,这些硬组织具有较为固定的外形,因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水生动物形态以及硬组织的研究进行回顾,简述了该方法的发展历程,说明了外形轮廓法和地标点法的原理,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根据应用种类的不同,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法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各国学者的认同,但仅限于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中,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利用耳石等硬组织进行几何形态的分析,并且结合环境的变化分析对几何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应加强该方法的理论研究,尝试用3D打印等方式更好地描述水生动物的几何形态差异。

    • >研究论文
    •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2013, 37(12):1795-180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4.48803

      摘要 (2598) HTML (0) PDF 1.10 M (2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盐度适应过程及其调节规律,将7月龄幼鱼直接转入0(淡水对照)、5、10和15等4个盐度组中养殖32 d,分别在第0.5、1、2、4、8、16和32天检测幼鱼血液水分、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Cl-、K+的浓度,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淡水和盐度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各项指标始终保持一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10和1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下降程度与盐度呈正相关,16 d时各组幼鱼血液水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鲟幼鱼转入盐度10和15条件下,其血清渗透压与Na+和Cl-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而血清K+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渗透压和Na+、Cl-离子不同,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与其他广盐性鱼类一样,其盐度适应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临界期和调整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