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6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拟穴青蟹卵泡抑素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2, 36(8):1201-120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31

      摘要 (2989) HTML (0) PDF 721.49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卵泡抑素相关蛋白(follistatin related protein, FRP)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 该蛋白参与细胞增殖、迁移、组织重塑、胚胎发育、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多种生理过程。迄今甲壳动物FRP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实验采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拟穴青蟹FRP基因部分cDNA序列。该序列长度1 948 bp, FRP肽段含有484个氨基酸残基, 包括KAZAL-FS结构域、EFh结构域和两个Ig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拟穴青蟹FRP基因的分子进化地位与其生物学分类地位一致。半定量PCR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FRP基因在拟穴青蟹的胸神经团、脑和卵巢中表达。FRP基因在卵巢发育各期的表达量各不相同, 卵巢未发育期最高, 据此我们推测FRP具有抑制卵巢发育的作用。

    • 水杨酸对龙须菜抗高温生理的影响

      2012, 36(8):1304-131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15

      摘要 (3033) HTML (0) PDF 634.48 K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龙须菜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对高温下龙须菜的生长速率、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藻胆蛋白、叶绿素荧光特性和HSP70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杨酸处理组不论是生长、酶活性和膜脂受损情况都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 其中5.0、10.0 μg/mL 处理组效果较好。10.0 μg/mL水杨酸处理组效果最为明显, 日生长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增长了340%。在处理第3天, 10.0 μg/mL处理组各指标达到最大, SOD增长了74%, POD增长了70%, CAT增长了40%。脯氨酸和甘露醇分别增长了70%和26%。藻红蛋白增加了46.2%, 藻蓝蛋白增长了40%。与对照组相比, MDA含量第1天下降最为显著,下降了10%。高温胁迫下, 龙须菜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和ΦPSⅡ均明显降低, 非光化学淬灭(NPQ)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杨酸处理能有效减缓5种龙须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降低程度。水杨酸处理后HSP70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低。本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具有增强龙须菜抗高温胁迫的作用。

    • 三角帆蚌早期阶段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012, 36(8):1209-121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78

      摘要 (2459) HTML (0) PDF 475.90 K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巢式设计构建了三角帆蚌1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 包括51个全同胞家系。幼蚌规格达到1 cm时, 在每个全同胞家系随机取40个个体, 共2 040个个体, 测量它们的壳长、壳高、壳厚、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 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壳长、壳高、壳厚、体质量这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56±0.047, 0.488±0.060, 0.453±0.055, 0.518±0.050。这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范围为:0.476~0.709和0.574~0.868。三角帆蚌早期阶段生长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 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改良, 预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这4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较紧密, 可以通过对体质量进行选择, 同时改良其它性状。

    •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的种间杂交

      2012, 36(8):1215-122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99

      摘要 (3345) HTML (0) PDF 720.37 K (2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 于2010年5月, 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 × 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 ariakensis♀ × C. 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 ×C. ariakensis♂)、反交组AG(C. ariakensis♀ ×C.gigas♂) 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 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 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 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 GA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积极的单亲杂种优势, 而AG组则具有明显的远交衰退现象; 幼虫早期表型性状受到母本效应影响, 而后减弱。变态期间, GA组变态率较高, 得到了大量杂交稚贝; 而AG组变态率极低, 仅获得了72个杂交稚贝。稚贝培育期间, 稚贝表现出中亲生长劣势与存活优势; GA组具有明显的单亲生长与存活优势, 而AG组则表现出生长劣势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存活优势。利用复合COI及ITS2鉴定了种间杂交子结果表明: 正反交组杂交子均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融合杂交子。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GA组杂交子, 为现有牡蛎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方向。

    • 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2012, 36(8):1225-123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02

      摘要 (2887) HTML (0) PDF 555.40 K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9年8—11月对洱海鱼类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 研究了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旨在为洱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洱海鱼类群落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 分别为洱海西岸与南北端湖滨带群落类型(群落Ⅰ)、东岸与湖心区群落类型(群落Ⅱ)和上游小型湖泊群落类型(群落Ⅲ)。群落Ⅰ的主要特征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子陵栉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 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80.71%。群落Ⅱ的主要特征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 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8.20%。群落Ⅲ的主要特征种为鲫、麦穗鱼、长身 (Ach-eilognathus elong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华鳑鲏(Oryzias latipes sinensis)、子陵栉虎鱼等, 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4.94%。群落Ⅰ和群落Ⅲ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以小型鱼类为主, 群落Ⅱ则以大中型鱼类为主, 鱼类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环境差异明显。

    •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前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2012, 36(8):1234-124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42

      摘要 (3097) HTML (0) PDF 653.05 K (2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 2010年7—10月在该水库共捕获鱼类993尾, 隶属5目, 18种, 其中淡水鲤形目鱼类最多, 占总物种数的72.2%。群落优势种为贝氏、刀鲚、鲫、光泽黄颡鱼。聚类分析表明, 鱼类群落类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差异, 刺网网目大小对渔获物物种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正相关, 但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4种摄食功能群中, 无脊椎动物食性(44.4%)和杂食性(33.3%)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 4种生态类群中, 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7.8%)。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表现出淡水或长江口低盐淡水区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 与以近海鲈形目鱼类为优势的长江口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差异巨大, 推测水库建设导致的隔离与盐度下降是形成该水库鱼类群落趋于淡水区系的主要原因。

    •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2012, 36(8):1242-124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05

      摘要 (2940) HTML (0) PDF 536.34 K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 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 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 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 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 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 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 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 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 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 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 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 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2, 36(8):1249-125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84

      摘要 (2699) HTML (0) PDF 564.59 K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 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 ℃海水直接转入到8.0 ℃的海水中, 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 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降, 2 d时酶活性最高, 10 d酶活性最低。GOT和GP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态势, 10 d时与同期对照组之间活性差异显著。LDH活性在胁迫前及实验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P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GLU胁迫前期变化未达显著性差异, 但10 d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G含量先降后升, 胁迫前与实验结束时所测得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CRE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相似, 也随胁迫时间而降低, 10 d时只有胁迫前(48.57±34.96) mmol/L含量的22%。低温胁迫对血清离子浓度变化未产生大的影响, 实验前、至低温胁迫10 d的测试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研究认为, 实验幼鱼能适应跳跃式降温胁迫;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的胁迫有累积效应。在实际生产越冬期间8.0 ℃低温时间不宜超过10 d。

    • 中国近海路氏双髻鲨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比较分析

      2012, 36(8):1153-115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38

      摘要 (2788) HTML (0) PDF 433.42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比较分析了路氏双髻鲨日照和霞浦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548 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上, 34尾路氏双髻鲨个体近仅检测到5个单倍型, 两群体均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日照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核苷酸多样度(π)以及两两序列比较的平均碱基差异数(p)(h=0.6000±0.1305; π=0.0046±0.0031; p=2.5333±1.4856)略高于霞浦群体(h=0.5109±0.0955; π=0.0024±0.0017; p=1.2899±0.8373); 邻接关系树显示, 5个单倍型明显分为两支, 净遗传距离为0.016; 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Fst=-0.047(P=0.914), 表明两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确切P检验结果也表明两群体存在随机交配现象(P=0.731);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双峰类型, 其中一个峰对应类群内序列差异, 另外一个峰对应两个类群序列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路氏双髻鲨较小的有效群体导致了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其资源状况已不容乐观。

    • 南极磷虾粉脂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012, 36(8):1256-126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67

      摘要 (2726) HTML (0) PDF 517.97 K (3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南极磷虾粉的脂质成分, 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制备不同脂质组分, 通过酸甲酯化衍生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脂质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南极磷虾粉中脂质丰富, 总脂含量高达11.37%, 且以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为主, 胆固醇含量较低; ②总脂脂肪酸主要为C16:0、C18:1n-9、C18:1n-7、C20:5n-3和C22:6n-3, 且C20:5n-3和C22:6n-3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67%, 表明南极磷虾粉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潜力。③不同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 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和磷脂(P<0.05); 而游离脂肪酸和磷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两者含量分别为48.50%和49.96%, 远高于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的13.11%和24.36%, 具有显著差异(P<0.05)。

    • 牙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鲽形目5种鱼类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2012, 36(8):1159-116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85

      摘要 (3173) HTML (0) PDF 642.25 K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牙鲆和半滑舌鳎染色体上, 结果表明, 5S rDNA基因在雌、雄性半滑舌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杂交信号位点; 在二、三倍体牙鲆的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和3个杂交信号位点, 杂交信号明显且特异。本研究首次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半滑舌鳎和三倍体牙鲆的染色体上, 为牙鲆及半滑舌鳎倍性鉴定、染色体鉴别提供了有效方法。此外, 根据牙鲆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 扩增出大菱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 与鲽、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七鳃鳗的5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 5种鲽形目鱼类5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3%, 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5种鲽形目鱼类聚为一支; 各序列中GC含量均显著高于AT含量。

    • 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胃排空及其数学模型选择的影响

      2012, 36(8):1263-126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63

      摘要 (2110) HTML (0) PDF 340.77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胃排空及其数学模型选择产生的影响, 实验在(25±0.5) ℃条件下, 在对照组(饥饿0 d, S0)和饥饿组(饥饿16 d, S16; 饥饿32 d, S32)实验鱼摄入6%BW(百分比体质量)泥鳅饵料后的不同时间分别测定胃内容物重量及其百分比, 用常见3个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比较。结果发现,随摄食后时间的增加, 3个实验组的胃内容物重量及其百分比均呈现阶段性减少变化特征, 但饥饿组(S16, S32)胃内容物重量百分比的下降速率明显慢于S0对照组(P<0.05); S0对照组和饥饿组(S16, S32)胃排空的最优数学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 S32饥饿组的胃排空率(0.188 %/h)明显小于S0对照组(0.239 %/h)( P<0.05), 两个饥饿组的胃排空时间(均为64 h)显著长于S0对照组(36 h), 二者都延长了近78%。研究表明, 饥饿对南方鲇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最优数学模型未产生显著影响, 但明显降低该种鱼的胃排空率并延长胃排空时间。

    • 尼罗罗非鱼MHC Ⅱ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态性分析

      2012, 36(8):1167-117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03

      摘要 (2701) HTML (0) PDF 1.16 M (2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鱼类MHC ⅡA基因的特点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RACE-PCR、巢式PCR等技术, 从健康的尼罗罗非鱼体获得1 205 bp的MHC ⅡA基因cDNA全序列(Orni-DBA-0101, Genebank登录号:JF719813)及1 388 bp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 尼罗罗非鱼MHC ⅡA基因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 开放阅读框长720 bp, 编码239个氨基酸。从4尾尼罗罗非鱼中共得到8条不同的cDNA序列, 分别编码不同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 序列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 且主要集中在α-1区, 多态性位点数远远高于半滑舌鳎MHC Ⅱ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尼罗罗非鱼MHC ⅡA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含1个信号肽、2个胞外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质区, 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以及丰富的磷酸化位点, 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23%~65%。RT-PCR结果表明, MHC ⅡA基因在脾、肾、肠、鳃、性腺、肝、心脏表达量很高, 在鳔和肌肉中表达量最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 肝、脾、肾、鳃、肠5个组织中MHC ⅡA基因的mRNA水平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提示MHC ⅡA分子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 在清除病原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 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比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012, 36(8):1270-128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90

      摘要 (3656) HTML (0) PDF 592.71 K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口黑鲈饲料中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对其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计了8种(D1~D8)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总能递增的饲料, 以探讨大口黑鲈饲料中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对其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D1~D8饲料的脂肪水平递增(9.0%-%~26.5%), 而蛋白质水平递减(52.0%-~31.0%)。用上述饲料饲养体质量为(10.06±0.02) g的大口黑鲈88 d,每饲料设3重复, 每重复30尾鱼。结果显示, 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和脂肪沉积率均以D2组最高, 但随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进一步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D3~D5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和D8组。D2、D3组与D4组间的蛋白质沉积率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1~D4组间的总能消化率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地高于其他各组。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对鱼体组成产生显著的影响, 使体脂的积蓄显著增高。随着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升高, 成活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D1和D2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D5~D8组。非特异性免疫分析显示, D4组血清溶菌酶活力和D2组血清补体活性及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为最高。以饲料为单因子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 满足大口黑鲈最适生长和饲料利用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30%和11.50%。以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为自变量, 分别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为因变量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 特定生长率最大时, 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8.20%、12.44%和0.26; 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 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6.42%、13.96%和0.30。以饲料蛋能比为自变量作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类似的结果: , 蛋白质沉积率最大时, 饲料的蛋能比、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23.72 mg/kJ、46.16%、14.18%和0.31。本研究的结论认为: ,饲料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和免疫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饲料中过高的脂肪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与利用, 表明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有限。建议大口黑鲈实用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保持在46%~49%和11.5%~14%范围内较为适当。

    • 大鲵Dmrt2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2, 36(8):1179-1184.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41

      摘要 (2701) HTML (0) PDF 575.25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Dmrt2是参与性腺发育最古老的发育基因家族Dmrt家族成员之一, 在维持胚胎组织的正常发育、精子的发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在哺乳动物人类、鸟类红原鸡以及水生动物靑青鳉中都克隆到Dmrt家族成员并证明其与性腺和生长发育的密切相关性。本研究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大鲵Dmrt2基因全长cDNA序列:共2 026 bp, 开放阅读框长1 581 bp, 5′’非编码区长58 bp, 3′’非编码区长387 bp, 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的登录号为FJ859987?。该基因编码蛋白含526个氨基酸, 依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该氨基酸为非跨膜蛋白, 无信号肽, 定位在细胞质内, 无分泌蛋白。CDD数据库分析该ORF框翻译的氨基酸, 在93-~146位含DM保守结构域(c102557)的两个成员pfam00751和smart003010, 与哺乳类人mab-3、鸟类红原鸡Dmrt2、两栖类非洲爪蟾Dmrt2和水生类鮐鲐mab-3 DM结构域存在I(异亮氨酸)、R(精氨酸)、M(甲硫氨酸)、T(苏氨酸)、C(半胱氨酸)5个氨基酸的变异;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鲵Dmrt2与以上四物种首先聚类, 据此推测Dmrt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DM结构域上5个氨基酸的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发挥可能无重要影响。实时荧光定量组织差异表达显示, Dmrt2基因在大鲵的精巢和肌肉组织中高表达, 预示该基因可能在性腺发育和生长发育方面起重要作用。

    • 奥尔森帕金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12, 36(8):1281-128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56

      摘要 (2799) HTML (0) PDF 668.37 K (3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奥尔森帕金虫是重要的贝类病原性寄生虫之一, 为建立快速、灵敏、准确和使用简便的检测方法, 实验根据奥尔森帕金虫 5.8S r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 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方法, 并对反应温度、反应体系中Mg2+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30拷贝质粒DNA, 并且特异性较强, 与海水帕金虫、包纳米虫、波豆虫及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 AVNV)等病原均无交叉反应。使用LAMP法对两批菲律宾蛤仔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LAMP检测与传统PCR检测相比, 灵敏度更高, 检测结果更准确。实验所建立的奥尔森帕金虫LAMP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 可以在沿海贝类养殖厂及条件简陋的实验室使用。

    •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ITS1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2012, 36(8):1185-119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24

      摘要 (2707) HTML (0) PDF 577.88 K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脊尾白虾的莱州湾、海洲湾、象山湾3个野生群体共计62个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 对序列特点进行分析, 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长臂虾亚科ITS1同源序列虾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 脊尾白虾的ITS1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 其长度为345~384 bp, 62条序列GC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AT含量; 共检测到79个变异位点, 39种单倍型, 多态位点比例为21.7%; 海洲湾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 象山湾群体次之, 莱州湾群体最低。在脊尾白虾ITS1序列中发现微卫星序列共有8处, 重复序列类型为(GC)n、(AG) n、(GGC) n、(GGA) n、 (AT) n、(GA) n, 以(GA) n类型最多。AMOVA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弱或只有中度分化。另外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分子进化树, 探讨长臂虾亚科几个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系统树显示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聚在一起, 与形态学的分类吻合。

    • 引起养殖许氏平鲉死亡的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2012, 36(8):1290-129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58

      摘要 (2697) HTML (0) PDF 494.03 K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许氏平鲉的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 记为SS-1。通过两点背部肌肉注射进行人工感染实验, 证明该菌对健康许氏平鲉的半数致死浓度为9.6×106 CFU/mL, 可感染许氏平鲉的多种内脏和组织。细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显示, 菌株SS-1为革兰氏阴性, 短杆状, 极生单鞭毛; 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产生阳性、V-P试验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H2S产生阴性等, 与鳗利斯顿氏菌特征相符。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菌与鳗利斯顿氏菌的同源性达到了99%, 因此,将菌株SS-1鉴定为鳗利斯顿氏菌。

    • 拟穴青蟹14-3-3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2, 36(8):1193-120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96

      摘要 (2758) HTML (0) PDF 605.71 K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及RACE技术, 从拟穴青蟹眼柄组织中克隆获得14-3-3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拟穴青蟹14-3-3基因全长1 112 bp, 开放阅读框长744 bp, 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分子量为28.086 ku, 等电点为4.675。与其他物种14-3-3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显示, 拟穴青蟹14-3-3基因与斑节对虾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95%), 依次为墨吉对虾(93%)、苜蓿切叶蜂(92%)。聚类分析表明, 拟穴青蟹14-3-3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紧密聚为一支。经荧光定量检测, 拟穴青蟹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较高, 其次为鳃、眼柄、心脏和肠, 在胃中表达最少。盐度骤变实验结果表明:盐度胁迫24 h后, 盐度的下降(5)或者上升(15、20、25、30)都引起了14-3-3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 盐度变化的幅度越大, 14-3-3基因的表达量越多。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4-3-3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 大眼金枪鱼头蛋白酶解物1 ku超滤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及其理化性质

      2012, 36(8):1297-130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59

      摘要 (2770) HTML (0) PDF 484.05 K (2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大眼金枪鱼头蛋白酶解物1 ku超滤组分体外的还原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对衰老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酶活性的影响, 并分析1 kuKD超滤组分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分子量分布, 为进一步分离纯化金枪鱼头抗氧化肽提供基础。体外实验结果显示, 1 kuKD超滤组分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IC50分别为1.38、0.73与0.93 mg/mL, 还原力也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浓度为12.5 mg/mL时为0.763;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 灌胃30 mg/kg的1 kuKD超滤组分连续42 d,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和血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力显著提高(P<0.05), )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 理化分析结果显示, 1 kuKD超滤组分(干基计)蛋白质含量为96.40%, 脂肪含量为0.11%, 灰分含量为4.86%, 疏水性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8%, 活性组分分子量在1 8023800~2 5192746 u和422~922 u之间。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