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4种海洋贝类对海水中铜(Cu)的富集能力

      2012, 36(5):708-71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68) HTML (0) PDF 421.64 K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4种海洋贝类(泥蚶、菲律宾蛤仔、缢蛏、单齿螺)对海水中铜(Cu)的富集效应。设置Cu浓度分别为0.015、0.020、0.025、0.035、0.065 和 0.115 mg/L 6个试验组, 采用半静水法进行泥蚶、菲律宾蛤仔、缢蛏、单齿螺对海水中Cu的富集试验, 分别在0、1、3、5、10、15、20、25、30 d取出部分贝类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u含量。结果表明: 4种贝类均对Cu表现出了一定的富集效应, 单壳类对Cu的富集效应明显大于双壳类。水体中Cu浓度达到0.035 mg/L时, 泥蚶和单齿螺对Cu的富集效应明显。水体中Cu浓度达到0.025 mg/L时, 菲律宾蛤仔和缢蛏对Cu富集明显。贝类体内Cu含量总体上随水体中Cu含量增加而增加, 但当水体中Cu浓度在某个浓度点时, 贝类体内的Cu含量反而有个低点。这一低点对于泥蚶为0.025 mg/L、对于菲律宾蛤仔和单齿螺为0.035 mg/L, 缢蛏并不明显。贝类体内Cu含量总体上随富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3~5 d时, 贝类体内Cu含量明显降低, 在5~10 d后Cu含量又继续增加。同时, 实验还进一步探讨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机制, 比较了不同贝类对重金的富集能力。

    • 贵州百花湖鱼体器官及肌肉组织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体重金属污染水平的相关性

      2012, 36(5):714-72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73) HTML (0) PDF 622.82 K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鳃、肝脏、肾脏、心脏、背肌、腹肌和尾肌等器官与肌肉中6种重金属(Pb、Cd、Cu、Cr、As和Hg)的调查, 分析了百花湖野生鲢和鲤体内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水体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在所测4种器官和3处肌肉组织中, 鲢和鲤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Cu > Pb > Cr > Cd > As > Hg; 在鲢和鲤各器官中, Cr和Cu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8(P<0.01)和 r=0.972(P<0.01), 而Cr和Hg只在鲤体内表现出负的相关性 r= -0.782(P<0.05); 以6 种重金属为依托的鱼体器官自身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但各器官与沉积物和水质中重金属平均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聚类分析表明, 在两种鱼体内, 这6 种重金属可以分为3类。研究结果表明, Pb主要蓄积在鲤的肝脏和心脏中, Cd主要存在于两种鱼的肾脏中, Cu 主要在肝脏及心脏中蓄积, Cr主要蓄积在两种鱼体的肝脏和心脏中, As在鲤心脏中含量较为突出, 但在鲢各器官中含量差异不大, Hg在整个鱼体器官及组织中的含量较为均匀, 鱼体可食用的肌肉组织中这6种重金属含量普遍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以硫化物形态存在, 生物可利用度低, 可能是鱼体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

    •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2, 36(5):723-73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63) HTML (0) PDF 409.82 K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 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 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 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 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 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 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 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 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 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 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 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 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 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 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 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 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 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 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 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 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 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及免疫指标, 齐口裂腹鱼的饲料中豆粕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比例为80%, 当其替代比例为34.25%~45.46%时可获得最佳生长效果。

    • 草鱼ATGL基因的表达及饲喂n-3 HUFAs对其的影响

      2012, 36(5):732-73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40) HTML (0) PDF 628.38 K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获得了草鱼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 部分cDNA序列(GenBank 登录号为HQ845211), 并进行了序列同源性分析;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 检测了ATGL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 研究了投喂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s)对草鱼肝胰脏ATGL基因时序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所获得的草鱼ATGL基因部分cDNA序列长度为687 bp, 与人、牛、小鼠、长腭泥虎鱼、大黄鱼等物种的同源性为65%~75%; 该基因在草鱼心脏、肝胰脏、脾脏、鳃、肾脏、肌肉、腹腔脂肪组织、脑、小肠、精巢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腹腔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度最高, 在肝胰脏和肌肉中表达丰度次之。处理组草鱼摄食n-3 HUFAs饲料后, ATGL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第1周和第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 第3周后, 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首次克隆得到草鱼ATGL基因部分cDNA序列, 并发现该基因在草鱼脂质蓄积及代谢较旺盛的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 且其在肝胰脏中的表达受到n-3 HUFAs的影响, 其规律为先被诱导升高, 然后回复到正常水平。

    • 注射硫代乙酰胺并饲喂酵母培养物、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对草鱼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2012, 36(5):740-74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45) HTML (0) PDF 626.83 K (2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草鱼肝胰脏损伤与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试验以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肝胰脏损伤实验模型草鱼为对象, 分别饲喂含有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的饲料70 d后, 采集草鱼肝胰脏样品,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 检测了草鱼肝胰脏脂肪酸合成酶(FAS)、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PGC1-α)、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解偶联蛋白2(UCP2)、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Ⅰ)的mRNA丰度, 探讨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后, 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TAA诱导草鱼肝损伤后, FAS基因表达丰度上调, 调控脂质分解代谢的上游基因(如PPAR-α、ΡΡΑR-γ、PGC1-α)表达丰度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而SCD1基因表达丰度显著性下调, 其结果可能导致脂质在肝细胞积累量增加, 诱发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后, 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TAA对肝胰脏脂代谢的损伤。

    • 牙鲆骨骼生长性状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2012, 36(5):641-64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81) HTML (0) PDF 437.55 K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06对牙鲆微卫星标记, 对62尾双单倍体牙鲆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 用X射线检测仪对其骨骼进行成像, 以骨骼图片测量体高和体长; 用SPSS 13.0 软件对双单倍体牙鲆的体质量、体长、体高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获得 17个与体质量、体长、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 其中, Poli162TUF 与体质量、体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 Poli72HFSM、Poli106TUF与体质量、体高显著相关(P<0.05); Poli2023TUF、Poli1013TUF 与体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 Poli2042TUF、Poli1980TUF、Poli2045TUF、Poli2039TUF、Poli34TUF、PoGT17、HLJYP45、HLJYP8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 Poli102TUF、Poli136TUF、Poli62MHFS、6-G3与体高显著相关(P<0.05)。这些标记反映了牙鲆的生长优势性状, 可作为辅助育种的参考标记。

    •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2012, 36(5):647-65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84) HTML (0) PDF 469.66 K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 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 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 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 以上结果均表明, 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2012, 36(5):748-75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57) HTML (0) PDF 486.24 K (2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 瓦氏黄颡鱼生长激素基因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012, 36(5):652-66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31)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对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及代谢具有重要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 克隆了瓦氏黄颡鱼垂体GH cDNA全长序列, 应用real-time qPCR法对不同组织中GH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序列分析表明, GH cDNA(GenBank 登录号: GU395549)序列全长1 203 bp, 其5¢端非编码区77 bp、3¢端非编码区523 bp,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603 bp, 由此推导GH前体蛋白由200个氨基酸组成。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瓦氏黄颡鱼与同目鱼类的GH编码序列同源性较高, 与哺乳类和鸟类的同源性较低。Real-time qPCR结果显示, GH mRNA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脑、肌肉、肝脏、脂肪组织、胃、脾脏、卵巢或精巢, 而在肾脏、心脏、鳃和肠中没有明显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 GH基因在瓦氏黄颡鱼组织中广泛表达, 提示GH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对其生长和繁殖发挥重要作用。

    • 草鱼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对饥饿胁迫的响应

      2012, 36(5):756-76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76) HTML (0) PDF 444.37 K (2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31.86±1.47) g的草鱼, 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 对照组(CG)和饥饿组(SG), 每组3个平行, 饥饿处理15、30、45和60 d, 测定饥饿对鱼体的生长、肌肉生化组成、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饥饿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草鱼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 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现降低趋势, 脂肪含量在4个时期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呈现差异性增加和降低的趋势。血清总蛋白在饥饿15 d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其后3个时期对照组显著高于饥饿组(P<0.05), 但饥饿组后3个时期趋于稳定。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白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在4个时期与对照组都有明显变化(P<0.05), 饥饿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波浪形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在15、60 d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 在30 d时先降低, 45 d时显著升高(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与对照组相比RNA︰DNA在肌肉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在肝胰脏中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 随着时间的延长饥饿组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肌肉中于饥饿15 d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 其后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随着时间的延长饥饿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呈现上升的趋势; 在15、45 d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 在30、45 d时显著升高(P<0.05)。肝胰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4个时期比对照组有显著的增加; 与肌肉相比, 肝胰脏和血清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是一种有效的反应蛋白质代谢的指标。草鱼对体内贮能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动用并不是简单地与饥饿时间呈线性相关, 而是出现周期性和阶段性起伏的变化。

    • 草鱼ghrelin基因的分子克隆与组织分布及其摄食调控作用分析

      2012, 36(5):663-67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02) HTML (0) PDF 958.66 K (2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ghrelin是一种在脊椎动物摄食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脑肠肽, 具有明显的摄食促进作用。实验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草鱼ghrelin基因的cDNA序列和DNA序列, 其中cDNA序列全长506 bp, 包括90 bp的5¢端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 5′UTR), 31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以及104 bp的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 3′UTR)。开放阅读框编码的103个氨基酸的ghrelin前体肽, 经剪切加工后形成含有19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草鱼ghrelin与硬骨鱼类ghrelin相似度最高, 而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度较低, 同时草鱼ghrelin成熟肽N端的“活性中心”(active core)为鲤科鱼类中常见的GTSF形式。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的ghrelin基因结构相同, 草鱼ghrelin基因也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荧光定量PCR检测到ghrelin mRNA大量分布于草鱼的前肠和脾, 脑、肾、肝、肌肉、皮和鳔等组织也有ghrelin mRNA分布。草鱼脑和肠中的ghrelin表达水平在摄食后下降,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步升高, 最后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明ghrelin作为摄食启动信号对草鱼的摄食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研究

      2012, 36(5):764-77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20) HTML (0) PDF 746.09 K (2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 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 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 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 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 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看, 分离筛选出来的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最高, 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认为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淀粉酶、尿素酶、脂肪酶、蛋白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而不具有明胶酶活性, 在4%羊血TSA平板上呈β溶血活性。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异恶唑等敏感, 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 异源四倍体鲫鲤及亲本ApoE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2, 36(5):672-68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22) HTML (0) PDF 1.41 M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poE)作为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因子, 参与脂蛋白转运和性腺发育。为进一步了解该基因的作用, 本实验克隆并测序了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父母本ApoE基因的全长序列。异源四倍体鲫鲤、红鲫和鲤的ApoE全长分别为1393 bp、1384 bp和1396 bp, 均编码281个氨基酸。序列对比表明, 异源四倍体鲫鲤ApoE与父本鲤更为相似。另外有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与父母本均不同的变异, 证明异源四倍体鲫鲤除了有杂交特征外也产生了变异。通过Mega软件构建的哺乳动物ApoE进化树与系统分类相一致: 鲤科鱼类的ApoE聚类在一起而分离于其它物种。Real time PCR分析表明, ApoE基因在3种鱼中的组织表达模式基本一致, 所有组织均有表达, 而在脾脏中表达最高。

    • 大鲵虹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2, 36(5):772-77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64) HTML (0) PDF 497.87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出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主要衣壳蛋白(MCP)编码区长度为1 392 bp 的片段, 克隆到 pMD19-T载体上, 构建重组质粒 pMD19-T-MCP。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 以10倍梯度稀释 pMD19-T-MCP重组质粒, 作为标准模板进行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制作标准曲线, 建立了大鲵虹彩病毒的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 且线性范围宽, 相关系数为0.990 19。组内重复试验的CT值标准偏差为0.52%。检测结果显示, 该方法对大鲵虹彩病毒的检测有高度的特异性, 与锦鲤疱疹病毒、弗氏柠檬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鲤上皮瘤细胞基因组DNA之间均无交叉反应, 特异性好, 检测总DNA灵敏度为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数, 约1.1×10-3 pg/μL病毒核酸, 较之常规PCR的敏感度高出约1 000倍。研究建立的大鲵虹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对大鲵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 水产品中五氯苯酚及其钠盐含量的气相色谱内标测定法

      2012, 36(5):779-78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62) HTML (0) PDF 542.63 K (2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检测水产品中氯苯酚及其钠盐含量的常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检测法可以降低乳化、衍生等前处理过程而造成提取物的损失, 增强方法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降低检测的不稳定性, 通过对前处理方法中衍生温度、衍生产物提取液吹干与否对回收率影响的比较研究和色谱条件的改进, 建立了鲫、鳕、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中五氯苯酚及其钠盐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内标法。样品中的五氯苯酚及其钠盐在酸性介质中全部转化为五氯苯酚, 由正己烷提取, 碳酸钾溶液反萃取, 萃取物经乙酸酐衍生生成五氯苯乙酸酯, 正己烷提取衍生物, HP-5MS (30 m×0.25 mm×0.25 μm)色谱柱分离, 用配备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 以2, 4, 6–三溴苯酚作为内标物, 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0.2~2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R2=0.999 6, 在加标水平为2.0、5.0、10.0、50.0 μg/kg, 内标为50.0 μg/kg, 加标回收率为85.8%~109.0%, RSD为0.8%~9.3%, 最低检测限为0.6 μg/kg。

    • 盐度胁迫下三疣梭子蟹热休克蛋白HSP90a的原核表达

      2012, 36(5):681-68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39) HTML (0) PDF 517.23 K (3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证明三疣梭子蟹HSP90a蛋白与盐度胁迫的相关性, 实验根据GenBank上提供的三疣梭子蟹HSP90a基因蛋白编码区序列, 构建pET28-HSP90a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DE3(BL21)中进行的盐度胁迫表达。结果显示, 转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生存率明显高于转空载体的大肠杆菌, 越接近大肠杆菌盐度耐受极限值, 两者差异越显著, 在盐度胁迫最高值(1 050 mmol/L)下, 两者差异达到10.7倍,说明在盐度胁迫下三疣梭子蟹HSP90a对大肠杆菌有保护作用, 能显著提高大肠杆菌对盐度胁迫的耐受力。由此推测, HSP90a蛋白可能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的生理过程。

    • 仿刺参基因组大小的测定

      2012, 36(5):686-69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486) HTML (0) PDF 612.70 K (3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仿刺参基因组大小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 以鸡红血细胞DNA含量(2.5 pg/2C)为内标, 用夏眠、正常和野生3个群体的仿刺参体腔细胞测定了52只刺参的单倍体基因组含量, 其C-值为(0.90±0.06) pg, 由此得出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为(880.2±58.68) Mb。其中, 夏眠、正常和野生群体C-值分别为(0.93±0.05)、(0.90±0.05)和(0.84±0.02) pg。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显示:(1) 夏眠与正常的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之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与夏眠这一生理因子不具有相关性; (2) 池塘(围堰)养殖环境下与野生环境下的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之间有显著差异, 野生环境下的仿刺参基因组明显小于池塘(围堰)养殖环境下的基因组。据此推测, 环境因子的改变可能对仿刺参乃至整个海参类群基因组DNA含量产生影响。实验还对C-值测定的发展和方法作了详尽的描述, 同时在综合其他种类海参基因组大小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C-值与进化地位之间的关系。

    • 政府规制理论在我国近海渔业管理中应用的探讨

      2012, 36(5):787-79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36) HTML (0) PDF 345.63 K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由准入状态导致了渔业资源产权的不确定性, 过度投资和过度利用使得渔业资源过度消耗。要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渔业进行适当的规制。政府规制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 可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渔业规制关注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合法性问题, 更多的是管理的最佳性问题, 即用最佳管理方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的二元对立观念不断减弱,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对立转向合作, 传统的以(捕捞)许可为中心的渔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渔业管理的发展, 有必要引进政府规制理论提升和改造命令控制式的渔业规制方式。本研究基于政府规制理论提出了“合作性治理”模式, 改变了“政府—渔民”两方博弈为多主体共同管理, 通过创设合理的产权制度、有效的激励性规制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建立起合作、共享机制以实现渔业管理的目的。

    • >综述
    • 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及碳汇机制

      2012, 36(5):794-80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123) HTML (0) PDF 481.96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可控的有效增汇产业, 碳汇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的“碳汇产业”。为了更好地把握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机制的特征, 目前的重点研究应包括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包括自然水域和池塘)中碳循环的规律, 碳赋存形态的归转, 各类水产品生物对碳汇的贡献途径和份额以及相应的计量体系和评价模型等; 同时, 希望合理地估算及测定内陆渔业水体、水–气界面间CO2通量, 把握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动态, 进而构建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环境碳/生物碳/碳通量时空变化的信息库。

    • >研究论文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2012, 36(5):696-70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641) HTML (0) PDF 889.36 K (2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 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 50 m水层温度T50, 100 m水层温度T100, 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 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 作业渔场分布在79° W~84° W、10° W~17° S海域, 最适SST为19~22 ℃; 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 作业渔场分布在81° W~85° W、10° W~14° S海域, 最适SST为17~20 ℃, 中心渔场作业范围相比厄尔尼诺年份向北偏移1°~2°, 平均SST降低2 ℃。各层水温分布表明, 2007年10—12月T15和T50水温均明显高于2006年10—12月, 最大温度差值为6~9 ℃; T100和T200温度差别较小, 最大温度差值为1 ℃。水温垂直结构结果表明, 2006年10—12月作业渔场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流, 主要分布在外洋水与沿岸水交汇处; 2007年10—12月的沿岸一侧形成了势力强劲的上升流, 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上升流等温线密集交汇处。此外, 由于受上升流的加强使栖息水层营养盐丰富, 更有利于茎柔鱼索饵, 导致茎柔鱼渔场分布也出现一定转移。研究表明, 秘鲁外海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