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6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重组WSSV囊膜蛋白VP281和VP31的抗菌功能初步分析

      2012, 36(12):1901-190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778

      摘要 (2106) HTML (0) PDF 584.07 K (2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引起的白斑综合症是危害虾产业最严重的传染性病毒病。病毒囊膜蛋白在与宿主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的发生或介导病毒的侵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关WSSV囊膜蛋白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阐明各个囊膜蛋白的生理功能。本文尝试利用一种组成分泌型原核表达质粒pBTA1为表达载体,构建表达囊膜蛋白VP28、VP281或VP31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DH5α。组成型分泌rVP28和rVP281的重组菌构建成功,但含rVP281的重组菌与含rVP28的重组菌相比生长十分缓慢,推测rVP281的表达可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而组成型分泌rVP31的重组菌的构建未获成功。为弄清组成型分泌rVP31的重组菌未能成功构建的原因,使用pET-30a( )为表达载体,构建了表达rVP31包涵体的重组菌株BL21 (DE3) pLysS。将rVP31蛋白纯化并复性后,采用牛津杯法,检测rVP31蛋白的抗菌活性。以溶壁微球菌为受试菌,出现抑菌圈,表明rVP31对其具有抗菌作用。在动物病毒中发现具有抗菌作用的囊膜蛋白,可以增加有关WSSV的病毒学方面的知识。

    • 7处移植公鱼种类的分子鉴定

      2012, 36(12):1802-180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159

      摘要 (2434) HTML (0) PDF 517.87 K (2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鱼属种类曾在中国被广泛移植,但被移植的种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利用COⅠ基因序列片段对来自黑龙江、新疆和云南3地7处移植公鱼属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对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探讨。与GenBank 和DNA barcoding鉴定中心的条形码网站BOLD Systems 进行比对,这些移植公鱼均与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序列相似度达到99%以上;移植公鱼及西太公鱼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均在0.1%~0.3%之间,与公鱼属(Hypomesus)其它种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则在10%以上;在NJ、Bayesian系统树上,移植公鱼、西太公鱼聚为同一单系,支持率超过98%;以上结果都证明这些移植公鱼均为西太公鱼。7处移植公鱼都受到环境的选择压力,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P=0.06647>0.05)。在单倍型网络结构图中,它们之间遗传关系和移植路径不明晰,而多次和交叉移植可能是原因之一。

    • 建鲤FABP3基因分离及其多态性与增重的相关分析

      2012, 36(12):1809-1818.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71

      摘要 (2349) HTML (0) PDF 730.90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参与脂肪酸的胞外和胞内膜间转移,也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本实验分离了建鲤心肌型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jlFABP3a和3b基因,jlFABP3s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3a和3b阅读框相似性为93%,编码133个氨基酸,相似性为94%,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jlFABP3的系统进化和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通过序列比对在3a和3b上分别找到26个和25个SNP位点。构建PCR-RFLP法检测了其中3个SNPs在建鲤群体中的分布,并与增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30G与检测群体雄鱼鱼种阶段、雌鱼鱼种和成鱼阶段增重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增重显著快于CG型个体。G267T在5个家系中与雌鱼成鱼增重相关,在7个家系中不同基因型个体增重虽呈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考虑G267T和C30G位点,则发现GGCC个体在雌、雄鱼增重均最大,在雌、雄鱼中分别比GGCG个体快17%和12%。GGCC个体在实验样本中占了约9%,存在着较大的选育空间。

    •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镉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2012, 36(12):1910-1916.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26

      摘要 (2267) HTML (0) PDF 556.09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牡蛎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民众健康和牡蛎养殖业发展。本文根据2001~2010年广东沿岸17个海湾的牡蛎体镉含量监测结果及1989~199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及粤东、珠江口、粤西三大海区牡蛎体镉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商法评价其健康风险。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累计268频次的监测结果表明:牡蛎体Cd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0.80 mg/kg (均值1.14mg/kg,以湿重表示,下同),检出率97.01%;其中98.64%符合中国、美国牡蛎体或贝类的镉含量限量标准(≤4mg/kg)。珠江口海域达标率为三大海域最低(86.5%),是今后生物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点。2001~2010年牡蛎体镉含量的健康风险依次为儿童-青少年(5~17岁)>老年人(60岁以上)>成年人(18~59岁);连续食用广东沿海牡蛎10年,其Cd含量在70年内不对人体构成镉摄入过量的风险。

    • 酶法制备鮟鱇鱼骨超微钙粉的研究

      2012, 36(12):1917-192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53

      摘要 (2561) HTML (0) PDF 401.78 K (2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开发利用鮟鱇鱼骨下脚料,本研究采用酶解和超微粉碎技术从鮟鱇鱼骨中制备鱼骨超微钙粉,并对鮟鱇鱼骨超微钙粉进行了生物利用率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蛋白酶净化鱼骨的优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2.5h,pH为11.0,用酶量为1300U/g,此时的净化脱除率为33.8%;经100min粉碎后的超微钙粉粒度分布较窄,平均粒径达到最小,为626.9 nm;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鮟鱇鱼骨超微钙粉的生物利用率较高,经100min粉碎后的超微钙粉组的钙吸收率为79.3%~83.5%,明显高于对照的碳酸钙组。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鮟鱇鱼骨超微钙粉色泽洁白,颗粒均匀细腻,无异味,钙含量达29.5%,是一种优质、安全、利用率极高的钙补充制剂。

    •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2012, 36(12):1819-1825.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00

      摘要 (2301) HTML (0) PDF 464.67 K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莱州湾(LZ)、海州湾(HZ)、象山(XS)脊尾白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2个位点在3个群体中均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12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115个等位基因,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介于6-14之间,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9.5833个;各个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278、0.5175、0.7051,表明3个脊尾白虾野生群体均有良好的多态性。经F-统计分析,各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均值为0.0930 (0.05

    • 鱼类肠道的碳酸盐结晶物: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 36(12):1924-193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45

      摘要 (2835) HTML (0) PDF 471.97 K (2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机体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海洋鱼类在它们肠道内合成和排放多种形式的碳酸钙沉积物,在这些排泄物中含大量镁的碳酸钙细粒微晶体占主要地位,是海洋碳酸盐岩泥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家通过对巴哈马群岛特定区域内鱼类生物量和碳酸盐排泄率数据的研究,估计出全球海洋鱼类每年可产生大约1.1亿吨的碳酸钙,在海洋总碳酸盐岩泥中占14%以上。因此,鱼类是一个迄今尚未被认知的非常重要的微细碳酸盐沉积物的来源,对海洋固碳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碳汇渔业的内涵。为了更好地确定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肠道碳酸结晶物的形成量及其调控机制,碳收支动态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地估算和测定海水鱼类养殖的碳汇量。

    • 坛紫菜核糖体蛋白S15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6(12):1826-183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118

      摘要 (2787) HTML (0) PDF 732.57 K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坛紫菜栽培中经常遭遇高温胁迫危害而引起烂菜现象的发生。为研究坛紫菜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分子应答机制,分离并克隆高温胁迫应答的相关基因,在应用引物退火控制(ACP)技术对耐高温型纯系Z-61叶状体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时,获得了一条在高温胁迫条件下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的基因片段,并通过5’RACE技术获得了它的全长,命名为Phrps15a(GenBank登录号:JN991055.1)。该基因序列全长676bp,包含一个3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的核糖体S15a蛋白(PhRPS15a),蛋白分子式为C664H1066N188O180S7,由3条螺旋,7个片层及8个环状连接组成,与多个物种的RPS15a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78~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动物、高等植物、绿藻和坛紫菜PhRPS15a蛋白均享有独立的进化分支,但坛紫菜PhRPS15a蛋白与团藻和莱茵衣藻的亲缘关系更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hrps15a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高温胁迫密切相关,在高温胁迫条件下Phrps15a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

    • Flg22诱导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孢子体防御反应的初步研究

      2012, 36(12):1834-184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857

      摘要 (3000) HTML (0) PDF 565.97 K (2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鞭毛蛋白及其N端一个保守的22个氨基酸的多肽(flg22)是高等植物的有效外源激发子。低等藻类与高等植物在防御反应途径上具有保守性。本研究以flg22为激发子,研究其诱导海带孢子体防御反应的特征。运用Evans blue染色方法发现,flg22诱导后2 - 6 h,未能观察到海带孢子体细胞死亡现象,诱导后8 - 10 h,观察到大量死亡的细胞。TUNEL(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and labeling)检测方法证实受flg22诱导后海带孢子体有DNA断裂现象,而且3’-OH末端断裂的数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并有从诱导部位向外扩散的趋势。运用Luminol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到受flg22诱导后海带孢子体H2O2释放量迅速增加,至3 h时达到峰值,约为20 μM。应用荧光染料2’,7’- 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进行ROS组织学检测,发现flg22诱导后1 h 即观察到绿色的荧光信号,信号强度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诱导后3 h 信号最强,随后绿色荧光信号的强度逐渐减弱。ROS的产生趋势与Luminol荧光检测方法的结果相一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flg22也是诱导海带孢子体防御反应的有效激发子。

    • 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对鼠尾藻叶的光合及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2, 36(12):1842-1853.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81

      摘要 (2423) HTML (0) PDF 1.05 M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鼠尾藻叶的生理生态适应性,本文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对鼠尾藻叶进行了光合及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分为两部分:1)对鼠尾藻异形叶(阔叶、狭叶、气囊)的最大表观光合速率、饱和光强、光补偿点、初始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色素含量、比叶面积和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鼠尾藻产生叶形变化的可能原因。2)研究温度和盐度胁迫对鼠尾藻初生阔叶的表观光合速率(Pn)与暗呼吸速率(Rd)的影响,初步分析了鼠尾藻初生阔叶的抗逆生理,可为基于营养繁殖的鼠尾藻人工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5~24 ℃是鼠尾藻初生枝条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5 ℃或大于30 ℃的温度胁迫1 h对初生阔叶的Pn有显著影响,低温(10 ℃以下)或高温(大于30 ℃)胁迫1 h对Rd也有显著影响,但是恢复培养24 h后,低温胁迫组的Pn和Rd均可基本恢复正常;短期的高盐或低盐胁迫对初生阔叶的Pn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盐度0和盐度60组,但是处理9 h后恢复培养24 h,盐度0组的Pn可恢复正常,而盐度60组的不能恢复;在整个胁迫过程中,盐度40和盐度50组均表现出较高的Rd,盐度0和盐度60胁迫对Rd均有显著影响,各个盐度处理组在处理9 h后恢复培养24 h,其Rd均可恢复正常。

    • 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的培育

      2012, 36(12):1854-1862.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183

      摘要 (3141) HTML (0) PDF 340.08 K (2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等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方案设计,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为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差异对遗传方差的影响,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程序培育苗种,经过对体长为3cm左右的幼虾进行荧光标记,每个家系标记后混合养殖测试。随机从每个家系中抽取同等数目的标记对虾分成2组,一组共同养殖在养殖池中,测试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另一组在封闭的水泥池中进行WSSV感染实验,测试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长短。中国对虾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养殖170天收获体重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三个性状中,收获体重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为更快地培育抗病新品种,解决对虾养殖病害问题,进一步的研究需查明对虾抗病的遗传机制,提高抗病性状的选择强度,快速培育对虾抗病新品种。

    •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研究时间和环境因子对南极半岛北部南极磷虾渔场的影响

      2012, 36(12):1863-187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709

      摘要 (2478) HTML (0) PDF 549.16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CCAMLR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本研究对1998—2009年CCAMLR 48.1、48.2和48.3小区内的南极磷虾资源丰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表温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CPUE总偏差解释率分别为51.11%、69.25%和65.82%,其中贡献最大的因子均为月份。1998—2009年期间,三个小区内各年平均CPUE保持相对稳定。48.1小区各年间平均CPUE值变化最小,而48.3小区则较48.2小区大。三个小区之间及48.2小区和48.3小区内各年平均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48.1小区内平均CPUE则存在显著性年份差异。从CPUE月均变化可以看出,三个小区均呈单峰分布,48.1—48.3小区的峰值出现分别出现在4月份、5月份和6月份。三个小区之间平均CPUE月变化不显著,但各区内平均CPUE则存在显著性的月变化。48.1—48.3小区南极磷虾渔场的适宜表温范围分别为-3—2℃、-2—2℃和0—5℃,但CPUE主要分别集中在表温-2—1℃、-1—0℃和1℃左右以及0.8—2.4℃范围内。48.1小区(53%)、48.2小区(39%)和48.3小区(51%)三个小区较大比例的CPUE值处于叶绿素a浓度为0—0.2mg?m-3的范围内。

    • 虾青素在虹鳟体内的沉积与降解研究

      2012, 36(12):1872-1879.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10

      摘要 (2324) HTML (0) PDF 489.47 K (2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平均体重为(101.9±1.3)g的未着色虹鳟和已着色虹鳟,对未着色虹鳟饲喂含虾青素(100mg/kg)饲料以研究虾青素在机体的沉积规律(虾青素沉积组);对着色虹鳟,饲喂含虾青素(100mg/kg)饲料(正对照)、不含虾青素饲料(摄食降解组)或予以饥饿处理(饥饿降解组),以研究着色虹鳟在摄食状态和饥饿状态下虾青素的降解规律,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试验共持续4周,每周采样一次,测定肌肉、肝脏和全鱼虾青素含量,血清类胡萝卜素含量,肌肉色差值(L*, a*, b*)和肌肉罗氏比色卡得分。结果表明,虾青素沉积组的虹鳟肌肉、肝脏虾青素含量、肌肉红度值和罗氏比色卡得分随饲养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在第3周时达到基本稳定,与第4周测定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4周养殖期内,全鱼虾青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全鱼虾青素沉积率则呈下降趋势,第1周、第4周时的全鱼虾青素含量、全鱼虾青素沉积率分别为3.71 mg/kg、8.59 mg/kg,21.31% 15.26%;饥饿降解组和摄食降解组虹鳟的全鱼、肌肉、肝脏虾青素含量、肌肉红度值和罗氏比色卡得分随养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其中饥饿降解组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第3周后,这种降低趋势减缓。上述研究表明,在虹鳟饲料中添加100mg/kg虾青素,经过3周饲养即可使肌肉达到着色要求,虾青素的沉积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饥饿和投喂不含虾青素的饲料均可使已着色虹鳟肌肉虾青素含量和红色度显著下降,饥饿使虾青素的减少更加迅速,虾青素在鱼体内的减少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 碳源及C/N对反硝化细菌净化循环养殖废水的影响

      2012, 36(12):1880-189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32

      摘要 (2687) HTML (0) PDF 1.12 M (2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处理过程中存在脱氮碳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以高NO3--N降解能力和低NO2--N积累量为碳源优化指标,研究了乙醇、丙三醇、葡萄糖、蔗糖、乙酸钠和酒石酸钾钠6种碳源及不同碳氮比(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及C/N对养殖废水的NH4 -N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组的NH4 -N去除率高达98%左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当以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试验过程中有明显的NO2--N积累现象;当以醇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NO2--N积累量几乎为零,且NO3--N去除率高达90%左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58.96%);特别是以乙醇为外加碳源且C/N为3.0时,复合菌群对养殖废水的TN、NH4 -N和NO3--N去除率分别高达93.28%、98.90%和91.82%。虽然外加碳源短期内会引起水体CODMn含量大幅升高,但可被反硝化细菌迅速降解;此外,外加碳源还能改善水体pH值,经处理组净化后的水体pH值维持在7.5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净化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碳源及并适当控制C/N比能显著改善池水水质,提高生物脱氮效率。

    • 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病原的分子特征与耐药性

      2012, 36(12):1891-1900.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8098

      摘要 (2674) HTML (0) PDF 498.03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体病是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11年浙江某规模化养殖场大面积暴发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从病虾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引起此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Vitek与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均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表明,这些菌株形成3个新序列型(ST),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MLST结果提示这些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并非来自单一克隆,呈现出一定水平的分子多样性。但这些菌株均含有大流行群(PG)的分子标记toxRS与VPA1168,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构成(tlh tdh-trh-T3SS1 T3SS2-)与耐药谱,其tdh与trh的缺失并未影响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力。综上所述,引起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10株副溶血弧菌可能为PG的不同变异株。

    •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幼体的发育时相及其迁徙路径分析

      2012, 36(12):1793-1801. DOI: DOI:10.3724/SP.J.1231.2012.27972

      摘要 (2458) HTML (0) PDF 812.66 K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8年1-3月采自中国广东至江苏沿海9个河口的534尾日本鳗幼体鉴定发育时相,分析了其中104尾玻璃鳗的日龄、柳叶鳗龄和抵岸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玻璃鳗的柳叶鳗龄为102 (90-112) d,并呈现出地域性的从南至北逐步增大的趋势。Scheffe"s多重比较可将9个群体按柳叶鳗龄的大小归为3个组,南部的新会和汕头归为第1组;中间的福清、宁德、温州、台州归为第2组;北面的慈溪、九段沙和大丰归为第3组。同样,群体的R-聚类和个体的Q-聚类分析也显示出与上述分组相一致的结果。表明从产卵场随北赤道洋流迁徙至菲律宾东北部并进入黑潮接近中国东南沿海的柳叶鳗,分成3个群体迁徙。变态最早的进入了南方的水域,抵达广东沿海;变态较早的进入了中部的东海水域,抵达闽浙沿海;变态最晚的则被送到长江口及其以北的沿海河口。本研究还显示,最北部大丰的柳叶鳗龄(106.00?3.22d)比最南部新会的柳叶鳗龄(91.87?1.36 d)大了14.13 d,其与黑潮流速(约96 km/d)的乘积(1350 Km)与两地的距离大致相等,表明我国沿海的玻璃鳗在柳叶鳗阶段是随着黑潮暖流自南向北被动地迁移的。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