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人工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及相关激素和组织的作用

      2010, 34(7):989-99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51

      摘要 (2502) HTML (0) PDF 2.05 M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多次肌肉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A-2)和鲤脑垂体匀浆(carp pituitary extract,CPE)的方法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在任意挑选的15尾实验组鱼中,5尾卵巢发育完全成熟,平均性腺系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为(20.9±5.04)%(最大达到27.3%);5尾卵巢发育至成熟期,平均GSI为(7.2±2.86)%;5尾卵巢发育至卵黄生成期,平均GSI为(2.32±1.5)%;而对照组的性腺停留在未发育的Ⅱ期[GSI为(1.18±0.39)%],这表明注射的激素能诱导雌性花鳗鲡性腺发育直到完全成熟。检测卵巢发育过程中脑垂体GtH的mRNA水平,血清中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肝脏和消化道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脑垂体中GtHα、LHβ和FSHβ的mRNA水平随着卵巢的发育而逐渐增加,在卵巢发育成熟后下降,其中GtHα和LHβ的含量在卵巢发育成熟时虽比发育时期略有下降,但仍然呈现高表达量,而FSHβ在卵巢发育成熟时的表达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血清雌二醇的含量在卵巢开始发育和卵黄生成期时的含量较高,随着卵巢的发育成熟而下降;睾酮的含量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有所增加,在卵巢发育成熟时明显升高。肝糖原过碘酸希夫反应染色(periodic acid shiff,PAS)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卵巢的发育成熟,肝细胞中糖原颗粒逐渐减少,脂肪含量有所增加,肝糖原参与卵巢生成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活动。胃壁和肠壁的组织学显示,随着卵巢发育成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导日本鳗鲡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成熟的机制

      2010, 34(7):999-101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09

      摘要 (2236) HTML (0) PDF 1.43 M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兔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抗体对LHR,ER和P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目的在于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鱼脑垂体提取物,CPE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日本鳗鲡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注射激素前后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卵巢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卵巢发育处于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平均直径(220±0.01) μm。第一次注射这两种激素后10 d,实验组卵母细胞中卵黄核分散在核的周围,核仁数量显著增加,多达18~20个左右,而对照组8~10个。第3和4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发育进入卵黄发生早-中期至中期,卵黄颗粒数量增加。第6和7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中后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胞径和核径增加,分别为(570±1.39) μm 和(128±1.19) μm,而对照组没有变化。其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HR、ER和PR均定位在鳗鲡卵巢中卵母细胞胞质、核膜、核质、卵被膜和体细胞上。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从第3次和第4次激素处理后,这三种受体的定位各有特点,LHR免疫活性主要定位在卵黄发生中期至中后期卵母细胞的体细胞(卵被膜内层为滤泡细胞和外层为膜细胞)的胞质,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而ER和PR则定位在卵母细胞的核内。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外源激素(LH、FSH和hCG)诱导雌鳗卵母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内分泌机制:首先,LH和hCG与体细胞膜上的LH受体结合,刺激其合成和分泌E2,接着E2与卵母细胞ER核受体结合,激发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合成卵黄颗粒。另外,PR可能介导17α-羟基孕酮在卵母细胞的基因效应使之最后成熟。本研究提供确凿的形态学证据。

    • 饥饿再投喂对缢蛏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0, 34(7):1106-1112. DOI: 10.3721/SP.J.1231.2010.06718

      摘要 (2500) HTML (0) PDF 1.11 M (2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海水温度8~11 ℃,盐度20~22,pH 7.4~7.9的条件下,将采自福建宁德的5种规格缢蛏(平均壳长0.7 cm、1.4 cm、2.0 cm、4.0 cm、6.0 cm分别记为N1、N2、N3、N4、N5,其中N1、N2、N3为稚贝)饥饿6 d后投喂单胞藻5 d,以淀粉酶活力、纤维素酶活力、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研究了饥饿再投喂期间不同规格缢蛏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过程,对缢蛏的补偿生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缢蛏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有随个体增大而下降的趋势,总抗氧化能力随个体增大而升高。饥饿阶段:N1组消化酶活力迅速大幅下降,N2、N3、N4组不同程度升高后下降,N5组在饥饿期间无明显变化;丙二醛含量显著(除N3)降低(P<0.05),2~3 d时降至最低,此后开始上升。恢复投喂后各组消化酶活力分别在1~4 d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P<0.05)。恢复投喂3 d后N1、N4、N5组丙二醛含量降至显著小于饥饿前水平(P<0.05)。试验期间各规格缢蛏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对缢蛏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消化能力,说明可设置合理的饥饿再投喂模式使缢蛏发生补偿生长。

    • 一种大规模制备双链RNA的简单方法及其在斑节对虾中的应用

      2010, 34(7):1011-101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3

      摘要 (3385) HTML (0) PDF 1.55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RNA干扰(RNAi)是由双链RNA(dsRNA)诱发的特异性沉默目的基因表达的过程,一种大规模制备双链RNA的方法可以便利RNAi技术的应用。以斑节对虾kazal型蛋白激酶抑制剂(KPI)基因为例,详细介绍了一种以体内载体表达大量制备dsRNA(>300 nt)的方法。使用商业载体pGEMT和pDRIVE,以2步克隆法构建含有发夹环(hairpin loop) dsRNA表达载体,转化RNA酶Ⅲ缺陷的大肠杆菌HT115(DE3)进行体内转录制备dsRNA。构建的发夹RNA表达载体含有494 bp的正向靶序列和403 bp的反向互补靶序列,其中正向靶序列多出的91 bp即可成为loop环,而无需再次克隆加入。培养30 mL的细菌,即可得到1 mg纯化的dsRNA,而其成本仅为使用商业化体外转录试剂盒的四分之一。为评估RNAi效果,按照每1克虾体肌肉注射2 μg dsRNA的剂量,在dsRNA注射后0,6,12和24 h采集血淋巴,RTPCR检测KPI 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与对照组GFPdsRNA和NaCl注射组相比,KPIdsRNA注射组可以在24 h内沉默血淋巴中的KPI基因。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大规模制备长的dsRNA的方法。

    • 吉富罗非鱼FAS基因的克隆及再投喂和饲料脂肪水平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0, 34(7):1113-112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58

      摘要 (2515) HTML (0) PDF 1.51 M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离、克隆了吉富罗非鱼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共557 bp,编码18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FAS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2%~82%。为了研究饲料中脂肪对吉富罗非鱼FAS活性和表达的影响,设置3组含不同脂肪含量的等氮饲料组(3.71%组、7.67%组和16.55%组),饲养90 d,禁食48 h,测定吉富罗非鱼肝脏中FAS的生物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了饲喂3.71%组、7.67%组和16.55%组饲料的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以及再投喂后6、12、24、48 h肝脏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脏中FAS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P<0.05),肝脏和肌肉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再次投喂后6~48 h,各个组的肝脏中FAS mRNA表达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说明,吉富罗非鱼肝脏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高于肌肉,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抑制FAS mRNA表达,脂肪水平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再投饲后6~48 h,FAS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

    • 中华鳖MyD88部分序列克隆及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2010, 34(7):1018-102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905

      摘要 (2729) HTML (0) PDF 1.20 M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多数TLRs(Toll like receptor,TLRs)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接头分子。研究根据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 TIR结构域(Toll-like/IL-1 receptor domain)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成功地从中华鳖脾脏cDNA中扩增出351 bp的目标序列。测序后经结构域和序列比较分析,扩增片段为中华鳖的MyD88-TIR结构域。该序列与大黄鱼、鸡等脊椎动物的MyD88的TIR结构域序列同源性和相似性分别为72.9%~86%和77.6%~83.6%。以热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中华鳖后,经荧光定量PCR检测,在48 h内,肝、脾和肾组织中MyD88 mRNA 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尤以脾脏中的增幅最为明显,为对照组的6.89倍;中华鳖心脏成纤维样细胞经20 ng LPS刺激后1~8 h,MyD88表达量有所提高,24 h的表达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中华鳖天然免疫奠定良好基础。

    • 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暗纹东方鲀溶菌酶活性及c型溶菌酶mRNA表达的影响

      2010, 34(7):1121-112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11

      摘要 (2538) HTML (0) PDF 1.33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重为(41.26±1.09) g的暗纹东方鲀为实验鱼,配制5种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为0%、5%、10%、15%、20%的实验饲料,玉米蛋白粉对饲料中鱼粉的替代水平分别为0%、7.4%、14.8%、22.2%和29.6%。用实验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60 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组织的溶菌酶活性及其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暗纹东方鲀肝胰脏、头肾和脾脏的溶菌酶比活力分别为9.14、42.12和40.49 U/mg prot,头肾和脾脏组织中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肝胰脏的3.76和3.24倍。(2) 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显著影响暗纹东方鲀溶菌酶比活力。5%和10%组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5%和20%组肝胰脏和头肾组织溶菌酶比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和10%组的脾脏组织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5%和2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组(P<0.05)。(3) 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c型溶菌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组织中5%和10%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5%和2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头肾组织中5%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5%和2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脾脏组织中5%、10%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15%和2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适量使用玉米蛋白粉能提高暗纹东方鲀溶菌酶比活力及其c型溶菌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两者都在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为10%时达到峰值。

    • 厚壳贻贝抗菌肽mytilin和myticin的cD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0, 34(7):1025-103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78

      摘要 (2830) HTML (0) PDF 1.28 M (2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菌肽是贻贝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海洋生物抗菌肽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贻贝抗菌肽家族中,mytilin和myticin是目前贻贝抗菌肽研究中发现成员最多,丰度最高的两个家族,在贻贝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厚壳贻贝抗菌肽mytilin和myticin的基因组成及其多样性机制,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厚壳贻贝血细胞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以筛选文库,共克隆到8条mytilin的同源cDNA序列和9条myticin的同源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初步分析。上述研究为将来深入研究厚壳贻贝的免疫机制及筛选具有开发价值的抗菌肽分子奠定了理论基础。

    • 饲料中蛋白脂肪比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2010, 34(7):1129-113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62

      摘要 (2842) HTML (0) PDF 1.14 M (2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不同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斑点叉尾鮰生长与品质等的影响,试验设计以豆粕调节蛋白含量,混合油脂(鱼油∶豆油=1∶1)调节脂肪含量,并以α-淀粉和次粉为填充物,共配制3个蛋白(P)水平(28%,32%,3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L)水平(5.0%,7.5%,10.0%),共9种饲料,分别为P28L10,P32L10,P36L10,P28L7.5,P32L7.5,P36L7.5,P28L5,P32L5和P36L5,每组4重复,每重复80尾鱼[(1.5±0.02)g]。饲养60 d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采集肌肉等组织样本,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脂肪比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P36L7.5组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CR)最高,与P36L10和P32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36L10组试验鱼肥满度(CF)最高,与P32L7.5和P36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体内脏比(VBR)、腹脂率(MSI) 随脂肪水平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试验各组肌肉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和蛋白水平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肝胰脏脂肪酶、胃蛋白酶活力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提高(P<0.05),但其他消化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7.5%的脂肪,32%的蛋白质,蛋能比22.4 mg/kJ可满足斑点叉尾鮰幼鱼的生长需要,同时又能保证其正常生理机能,建议可在实际生产配方中作参考值。

    • 斑点叉尾鮰病毒囊膜蛋白ORF6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2010, 34(7):1034-1039. DOI: 10.3721/SP.J.1231.2010.06854

      摘要 (3009) HTML (0) PDF 1.47 M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CCV新型亚单位疫苗,将CCV的囊膜蛋白基因ORF6克隆至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TM-1质粒中,并将阳性重组转座质粒转化进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重组子rBacmid-ORF6。在脂质体介导下将该重组子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ORF6。AC-ORF6感染的sf9昆虫细胞,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重组杆状病毒呈多粒包埋,经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CCV的ORF6蛋白可以在感染了AC-ORF6的sf9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获得了插入ORF6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该基因可以在重组杆状病毒介导下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从而为基于CCV ORF6的杆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淡水鱼类主要过敏原的模拟肠胃液消化

      2010, 34(7):1136-114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40

      摘要 (2991) HTML (0) PDF 1.99 M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通过模拟肠胃液消化实验分析淡水鱼类肌肉中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消化特性。Tricine-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的鲫、鲢PV在模拟胃液消化实验中反应5~30 min明显分解,而在模拟肠液消化实验中4 h仍未见明显分解。鲫、鲢肌浆蛋白在模拟胃液消化实验中,肌浆蛋白中的PV比纯化PV的分解时间明显延长,消化30~60 min仍未被完全分解,而其它肌浆蛋白消化10~30 min就完全分解。采用抗PV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显示,该抗体能特异识别PV及其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淡水鱼类PV相对于非过敏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而胃蛋白酶能较好地分解该过敏原。

    • 渔业管理中生物学参考点的理论及其应用

      2010, 34(7):1040-105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57

      摘要 (2998) HTML (0) PDF 1.51 M (3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学参考点常被表示为与渔业管理相关联的捕捞死亡率和生物量,是单从生物学角度来衡量渔业资源及其开发状况的指标。通常可分为目标参考点、限制参考点和阈值参考点。目标参考点是为了持续获得某一目标渔获量所需的最小生物量和相应捕捞死亡率,包括目标生物量(Bmsy)、目标产卵亲体量(SmsySSB35%SSB40%)、目标捕捞死亡率(FmsyFmaxF0.1FmedF35%F40%)等参数。限制参考点用于保证捕捞死亡率不会高到危害鱼类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其生物量不会低到危害其生存,主要包括FmsyFmaxF0.1FcrashF20%Bloss等参数。阈值参考点介于目标参考点和限制参考点之间,包括预防性捕捞死亡率Fpa、预防性生物量Bpa,主要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进行预警,防止生物量小于BL。生物学参考点主要应用动态综合模型、产量模型和亲体量补充量关系模型来估算,估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补充、生长、死亡等生命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文对生物学参考点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以金枪鱼渔业为例阐述它在渔业管理上的应用。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出现衰退,亟需利用生物学参考点的原理和方法对重要渔业资源种类进行评估,并制定符合我国实情的捕捞控制规则,确保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SPME-GC-MS在虾调味料风味检测中的应用

      2010, 34(7):1143-114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43

      摘要 (2418) HTML (0) PDF 1.42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美白对虾虾头为原料,经过酶解和Maillard增香工艺,得到风味良好的虾风味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SPME-GC-MS)进行分析、鉴定它们特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讨工艺条件对风味的影响,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各检出57和63种成分,主要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含氮化合物如吡嗪及含硫化合物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虾风味料的特殊气味。将虾头酶解产物和Maillard增香型调味料的风味成分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吡嗪类化合物对于虾风味料的香气贡献最大,在两种风味料中分别检出了17和21种,归一化含量高达40.58%和47.83%。经Maillard反应处理后的风味料含有更多的醛类、呋喃类、吡嗪类和含硫化合物。结果表明,Maillard反应具有明显的增香作用,所制备的虾调味料具有更好的风味,该产物将既可以作为虾调味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调味品的基料,进一步扩展其应用范围。

    • 流沙湾养殖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2010, 34(7):1051-106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16

      摘要 (2573) HTML (0) PDF 1.23 M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一种贝-鱼-藻养殖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系统,该系统通过网栏设置33.3 hm2半封闭的养殖海区进行试验研究,在示范海区内设置3个功能不同的养殖区,贝类养殖与珍珠培育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大型海藻栽培区,进行鱼类与大型海藻间养和珍珠培育。经过10个月的结构优化养殖和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控制,示范海区水域水质和生物环境得以明显改善。示范海区透明度显著高于毗邻海区(P<0.05),悬浮物含量显著低于毗邻海区(P<0.05);示范海区总氮、总磷营养盐浓度随养殖期的延长逐渐升高,到9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则逐渐下降;示范海区水域浮游生物数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浮游生物量明显高于毗邻海区(P<0.05)。示范海区养殖生物生长良好,共收获鱼类21 365 kg、大型海藻3 091.3 kg、珍珠33.5 kg。育珠贝存活率为73.9%、育珠贝留核率为49.9%,优质珠比率13.7%、珠层厚度平均472 μm,珍珠质量明显提高。示范海区光能利用率为0.20%,总能量转化效率为34.58%,单位净产量耗总能为2.891 9 MJ/kg。

    • 倒刺鲃属三个种之间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

      2010, 34(7):1062-107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49

      摘要 (2578) HTML (0) PDF 1.78 M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 新引进萨罗罗非鱼与其它8种罗非鱼耐盐差异

      2010, 34(7):1072-107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82

      摘要 (2402) HTML (0) PDF 1.58 M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自交和双列杂交后代共9种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耐盐致死实验、半致死盐度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萨罗罗非鱼与其他几种罗非鱼耐盐生态特点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萨罗罗非鱼MST为(9.24±1.353)h,ST50为(6.20±1.235)h,MLS96理论值为30.2,观察值为31.2,远高于另外8种罗非鱼。(2) 根据耐盐能力,9种罗非鱼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萨罗罗非鱼,耐盐极强,各项耐盐指标都远高于其他罗非鱼;第二类是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强,离差值为正值;第三类是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强,离差值为负值;第四类是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弱。(3) 当进行慢性耐盐驯化时,萨罗罗非鱼在5 d内,死亡率由0达到30%,以后缓慢增长,14~15 d有个死亡率的高增长期,然后即进入缓慢增长期;第11 天,盐度32.8时,死亡率达到50%,第39 天,盐度为102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与驯化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LnY=3.430+0.640X*(R2=0.976)。(4) 萨罗罗非鱼是培育耐盐罗非鱼养殖新品种较理想的亲本材料。

    • 虾夷马粪海胆不同家系和性别间性腺性状的比较

      2010, 34(7):1080-108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9

      摘要 (2538) HTML (0) PDF 1.08 M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来自虾夷马粪海胆20个家系的600枚海胆的性腺湿重、指数、颜色、水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性腺湿重和性腺指数在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但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两个性腺产量性状在整个群体内均具有较大的变异;虾夷马粪海胆性腺颜色介于黄色和橙红色之间,且色泽鲜艳,经CIEL*a*b*标准量化和方差分析,L*a*在家系间无显著差异,但b*、亮黄色差(ΔE1)和亮橙黄色差(ΔE2)在家系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在性别间,雌性海胆的L*a*b*值以及两个色差均极显著优于雄性;性腺水分在家系和性别间有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性腺总脂中含有较高的EPA(12.11±2.65)%和AA(10.27±3.40)%,而DHA含量较低(0.49±0.64)%,但其在群体内变异极大(130.77%),高不饱和脂肪酸在家系间具有极显著差异,而在性别间仅AA有显著差异(雄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对性腺产量和品质进行家系或性别选择均可达到提升性腺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2010, 34(7):1089-109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77

      摘要 (3128) HTML (0) PDF 1.26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 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 高温胁迫对褐牙鲆生长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0, 34(7):1099-1105. DOI: 10.3721/SP.J.1231.2010.06888

      摘要 (2691) HTML (0) PDF 1.68 M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高温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对其不同温度处理(25、28、30、31、32 ℃)下的存活、生长、摄食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5 ℃组、28 ℃组及30 ℃组的鱼没有死亡,31 ℃组的成活率为(95%±1.18%),32 ℃组的成活率仅为(20.83%±2.20%)。各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饲料转化率(FCE)和水温的平方呈显著的负相关(SGR:R2=0.93;FR:R2=0.90;FCE:R2=0.86;P<0.01),即25~32 ℃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各处理组的肝脏组织中的SOD及CAT活力随胁迫温度升高而降低。本研究表明32 ℃是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临界上限温度,高温能够显著影响其生长和抗氧化酶的活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