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2的表型性状

      2010, 34(6):701-70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288

      摘要 (2548) HTML (0) PDF 1.19 M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但与Or、W差异不显著((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Tr、Tw、Ab和Or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卵量Pw、Tr明显高于其它品系,Z、C明显小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和W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F2的表型性状,C的孵化率低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Tw无显著差异((P>0.05),各壳色品系间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结束时(9日龄),W与Z幼虫壳长明显大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Pw、Z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存活率大小顺序为,Ab、Z>Or、W>Tw、Pw >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变态率大小的顺序为Ab>Z>Tw>Or>Pw>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结束时(240日龄),Ab壳长最大,但与Or、Tr差异不显著,Z壳长最小,但与C、W差异不显著((P>0.05),C与Pw、W,Tr、Tw、Or之间,以及Tw与Pw差异也不显著;Z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除Ab外的其它品系,C的存活率最低,明显低于除Tr、Tw外的其它品系,W>Or>Pw,彼此差异显著((P<0.05)。360日龄时,Pw壳长和鲜重最大,显著大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壳长和鲜重显著小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的存活率高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Or、Pw差异不显著((P>0.05),Or存活率高于C((P<0.05),其它各品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相对产量上看,Z(678.63%±56.80%)>Ab(554.88%±69.42%)>Or(527.23%±76.21%)>W(475.97%±90.25%)>Pw(405.90%±55.19%)>Tw(224.89%±47.85%)>Tr(178.50%±34.50%)>C(100.00%±22.10%)。

    • 中华鳖裙边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特征

      2010, 34(6):801-80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00

      摘要 (2820) HTML (0) PDF 1.62 M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原蛋白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也是结缔组织的主要蛋白成分。与陆生动物(如猪、牛等)比较,水生动物胶原蛋白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华鳖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其裙边胶原蛋白含量丰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采用胃蛋白酶酶解法在酸性条件下提取中华鳖裙边胶原蛋白,研究酶添加量、底物浓度、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制备裙边胶原蛋白的最适条件为:酶添加量4 mg/mL,底物浓度4%,提取时间14 h。粗提胶原蛋白通过盐析、透析等纯化步骤,再经SDS-PAGE电泳、热变性温度测定、紫外及傅立叶变换红外扫描等技术方法分析了胶原蛋白的生化特征,结果显示提取到的裙边胶原蛋白具有较高的纯度,含有两条α链和1条β链,属于典型的I型胶原蛋白。研究表明:中华鳖裙边胶原蛋白可以作为猪皮、牛皮胶原蛋白的有效替代品,这为今后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鳖类裙边胶原多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仿刺参铁蛋白ferritin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表达

      2010, 34(6):710-71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83

      摘要 (3271) HTML (0) PDF 2.19 M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仿刺参cDNA文库,获得铁蛋白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792 bp,5′非翻译区长133 bp,开放阅读框长522 bp,编码173个氨基酸,3′UTR长137 bp;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0 ku。5′UTR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铁离子应答元件。仿刺参ferritin氨基酸序列具备脊椎动物ferritin的亚铁氧化酶活性中心所特有的保守结构。该序列与海参的同源性最高,达84%,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如:海星、鲍、牡蛎、海葵、线虫、小龙虾和果蝇的同源性为74%~34%;与脊椎动物ferritin重链亚基同源性高于轻链亚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仿刺参的ferritin与大部分无脊椎动物聚为一支。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ferritin mRNA在仿刺参未受精卵、受精卵、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型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11个发育阶段和幼参的体壁、体腔细胞、肠道和呼吸树中均表达。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 ferritin mRNA在未受精卵至原肠期表达量低,从小耳状幼体至稚参表达量显著增高;在幼参的不同组织中,ferritin mRNA在呼吸树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组织;幼参注射LPS后,4种组织中ferritin mRNA表达量与注射前无显著差异。

    • 牙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遗传差异

      2010, 34(6):718-72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0

      摘要 (3008) HTML (0) PDF 1.16 M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一尾牙鲆亲鱼的同一批卵子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同时用牙鲆精子做人工授精制备普通二倍体,作为对照组。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普通二倍体和两种雌核发育二倍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母本基因型在8个位点为杂合,2个位点为纯合。普通二倍体有6种基因型,等位基因均来自父母本的随机结合,类型丰富;母本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52 8和0.560 3,接近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有3种基因型,除在1个位点出现异于母本的纯合基因型外,其他所有位点的基因型与母本完全一致;母本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976 6和0.959 5,接近近交系的遗传相似度。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有2种基因型,且全部为纯合型;母本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06 2和0.742 5,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全部为纯合个体。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适于固定母本性状;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纯合度高,适于作为制备克隆的亲本;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可作为特征不同的育种材料。

    • 中华绒螯蟹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0, 34(6):725-73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19

      摘要 (2749) HTML (0) PDF 2.57 M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铁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铁离子解毒和储存等功能。在构建脂多糖刺激的中华绒螯蟹cDNA文库的基础上,获得了中华绒螯蟹铁蛋白基因EsFer的cDNA序列,其全长为1 118 bp,包含480 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159氨基酸,其5′ 和3′ 端的非编码区分别为178 bp和461 bp,预测的分子量为18.3 ku,理论等电点为5.81,在15~37 aa处有一个跨膜螺旋。在5′ 非编码区核甘酸序列的135~162的位置有个特殊的结构,即铁反应元件(iron response element,IRE)。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铁蛋白基因在中华绒螯蟹的组织表达分布,以及经脂多糖刺激后在血淋巴、肠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发现EsFer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肠、鳃、心脏、性腺、肝胰腺等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在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血淋巴中表达量最低。经脂多糖诱导后EsFer在血淋巴、肠和肝胰腺呈上调表达。

    • 坛紫菜种质材料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2010, 34(6):733-74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78

      摘要 (2418) HTML (0) PDF 1.11 M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0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对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44个坛紫菜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分析,共检测到了81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介于2~6个之间,平均为4.05个,引物的PIC值介于0.15~0.79之间,平均为0.57。然后根据3对引物(Phes08,Phes03和PC13)扩增出的16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44个坛紫菜种质材料的指纹图谱库,使得每一种质材料均具有其特异的DNA指纹图谱。并根据指纹图谱中各扩增位点条带的有无,将指纹图谱转化成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开发了相应的数码指纹识别软件,为坛紫菜种质的自动化鉴定及坛紫菜种质资源库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2010, 34(6):741-74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62

      摘要 (3113) HTML (0) PDF 1.24 M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的影响

      2010, 34(6):748-75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06

      摘要 (2645) HTML (0) PDF 1.41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柔鱼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耳石形态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法分析了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耳石的生长持续出现在柔鱼的整个生命周期,性成熟度为Ⅰ期与Ⅱ~Ⅴ期之间的个体,其耳石MW/TSL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性成熟度为Ⅱ~Ⅴ期的个体,它们之间的MW/TSL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性成熟度Ⅰ期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化;胴长为200~280 mm的4个胴长组,耳石MW/TSL大多与其它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大于280 mm的各组间,其耳石MW/TSL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胴长大于280 mm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胴长的增大而变化。性成熟度Ⅰ期和胴长范围200~280 mm对耳石形态影响一致,这一时期与柔鱼开始进入亚北极海域(42~46°N)进行索饵洄游的时间相对应,柔鱼耳石的MW/TSL可以作为表征其性成熟和早期生长变化的有效指标。

    • 半滑舌鳎Dmrt3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0, 34(6):649-65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98

      摘要 (2761) HTML (0) PDF 1.24 M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源克隆了半滑舌鳎Dmrt3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片段长度为228 bp,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半滑舌鳎Dmrt3基因cDNA片段与红鳍东方鲀、青鳉以及斑马鱼的Dmrt3基因cDNA片段同源性最高,首先聚为一支。实时定量分析了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高温处理和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的表达。Dmrt3基因在雌性和雄性的脑、垂体、性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表达量有差异,在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高,Dmrt3基因在精巢的表达与其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卵巢中的表达很微弱,结果预示Dmrt3基因可能在雄性的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温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之间Dmrt3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雄鱼(P<0.01)。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与对照组雌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雄性(P<0.01)。从孵化后43 d到5月龄,Dmrt3的相对表达量很低,7月龄时表达量显著升高,9月龄时达到最高峰,12月龄时表达量下降,这也预示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促进生殖细胞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

    • 羊栖菜离体生殖托低温超低温的保存

      2010, 34(6):755-76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69

      摘要 (2382) HTML (0) PDF 1.04 M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羊栖菜离体生殖托低温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离体生殖托进行有关预处理(包括保护剂的选择、生殖托干出或浸没的状态以及温度降低的程序等),然后分别在超低温(-196 ℃)、冰冻(-18 ℃)和低温(5 ℃)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结果表明,生殖托在超低温和冰冻条件下保存均不理想,但是处于干出状态(避免失水)的生殖托在5 ℃下可以保存30 d,其代谢活性、细胞相对活力以及配子释放能力均较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殖托保存方法。并讨论了羊栖菜生殖托低温保存技术在人工苗种生产上的可能应用。

    • 笛鲷属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评估

      2010, 34(6):656-66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99

      摘要 (2900) HTML (0) PDF 1.42 M (2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通用引物长距PCR(Long-PCR)和常规PCR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鲈形目笛鲷科的4种笛鲷属鱼类(孟加拉笛鲷、四带笛鲷、千年笛鲷和马拉巴笛鲷)和军曹鱼科的军曹鱼线粒体DNA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FJ171339,FJ416614,FJ824741,FJ824742 和NC_011219),得出所用全序列测定体系的方法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线粒体基因组的比对分析表明,测定的mtDNA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区段与GenBank中现有的脊椎动物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军曹鱼外群结合GenBank中近缘笛鲷鱼类(勒氏笛鲷、蓝点笛鲷和黑带鳞鳍梅鲷)进行的聚类分析中,勒氏笛鲷与黑带鳞鳍梅鲷的聚类关系近于同属物种,与形态学分类存在矛盾。通过单个基因和基因拼接序列比较,综合考虑邻位连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和序列的信息量,对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将基因分成不同的4等:很好的为ATPase6cox2;好的序列为ND2cox1;差的为ND6、ND3ATPase8;包括Cyt b在内的其余6种基因为中等。分析还揭示出序列长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且属内物种间比较时序列长度的影响小于高级阶元。

    • 充气方式对盐藻生长、细胞营养成分及氮磷营养盐利用的影响

      2010, 34(6):762-76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50

      摘要 (2544) HTML (0) PDF 1.19 M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摇瓶、连续充气、补充二氧化碳气体(CO2)3种充气方式对盐藻生长、氮,磷营养盐利用及藻细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 d后,连续充气组细胞密度为(1.62±0.40)×107 ind/mL,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在培养前3天盐藻主要利用细胞贮存的氮进行生长繁殖,之后主要依靠吸收培养液中的N来维持生长。盐藻细胞能迅速吸收培养液中的P,并贮存在细胞内以备生长繁殖之用。充气方式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N的吸收,培养3 d后,连续充气组培养液中N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充气方式不影响盐藻对培养液中P的吸收。连续充气组藻细胞总脂、粗蛋白、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连续充气组藻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以上结果表明,充气方式不但影响盐藻的生长,还影响其细胞的营养组成,连续充气组生长性能提高,氨基酸营养价值降低,脂肪酸营养价值升高。

    • 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2010, 34(6):665-67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2

      摘要 (2788) HTML (0) PDF 1.08 M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全序列进行了SNPs位点筛选和分型,共筛选到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C-1453T和T+33C),其中C-1453T位于启动子E8 box和Octamer(+)调控元件之间的区域,T+33C的突变位于第一外显子区域,属于同义突变,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单标记位点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2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成6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组合),关联分析表明,双倍型D2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高于其它双倍型,而双倍型D5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低于其它双倍型,双倍型D2与D5之间在5个主要生长性状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推测双倍型D2对生长性状起正相关,而双倍型D5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状呈负相关,因此推断MSTN基因突变位点双倍型D2与D5可作为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两个标记位点,用其分子标记位点来辅助大口黑鲈育种工作以期加快育种进程。

    • 不同饲料对银鲳幼鱼增重率、肝脏脂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0, 34(6):769-77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23

      摘要 (2695) HTML (0) PDF 1.07 M (2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饲料对银鲳幼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肝脏脂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饲料,依次为饲料1(新鲜鱼肉糜)、饲料2(新鲜鱼肉糜+饲料)、饲料3(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和饲料4(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试验用银鲳幼鱼的平均体重为(4.80±0.11)g,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为9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饲料可显著影响银鲳的增重率,各饲料组中以饲料1组的增重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饲料组;饲料4组的增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饲料2、3组的增重率(P<0.05)。饲料系数以饲料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3组饲料组;饲料2、3、4组饲料系数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1组肝脂酶与总脂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3组饲料组(P<0.05),但饲料2、3、4组间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以饲料1组最低、饲料4组最高;饲料1、2、3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饲料4组CAT活性显著高于饲料1组的CAT活性(P<0.05)。分析结果表明,单纯利用鱼肉糜作为饲料不利于银鲳的生长;饲料中添加桡足类不但有助于促进银鲳的生长,也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

      2010, 34(6):672-67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56

      摘要 (2535) HTML (0) PDF 1.93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位点的比例较HF1低,而且检出了2个非亲位点。此外,在HF1和HF2中都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偏离孟德尔定律的分离位点。这些结果表明,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初孵仔鱼中同时含有来自双亲的基因;虽然计算结果显示杂交F1在遗传上略偏向于母本,但是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丢失;母本特异位点多态比例与大黄鱼种内杂交F1相当。研究结果为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仿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对稚参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2010, 34(6):775-78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09

      摘要 (2615) HTML (0) PDF 1.19 M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稚参期仿刺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潜在益生菌在稚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将3株潜在益生菌分别鉴定为Bacillus sp.(GSC-1)、Bacillus sp.(GSC-2)和Enterococcus sp.(GSC-3)。分别以103、105或107 CFU/mL的GSC-1、GSC-2、GSC-3或灿烂弧菌浸浴稚参以检验潜在益生菌对稚参期仿刺参的安全性,7 d后各潜在益生菌浸浴组的稚参成活率均高于同浓度的灿烂弧菌处理组;GSC-1和GSC-3在实验浓度下对稚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而107 CFU/mL GSC-2浸浴组稚参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GSC-2不适合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将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以109 CFU/g的比例与鼠尾藻粉混合后饲养稚参20 d,潜在益生菌处理组的稚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变色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1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变色率显著提高(P<0.05),GSC-3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有效增加了稚参的总菌数(P<0.05),GSC-1还有效降低了稚参的弧菌数(P<0.05);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可显著提高稚参体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P<0.05),GSC-1亦显著提高了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GSC-1和GSC-3处理组稚参的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3显著降低了灿烂弧菌攻毒后稚参的死亡率(P<0.05)。综上所述,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对稚参期刺参安全无毒,能够促进稚参的健康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因而GSC-1和GSC-3均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稚参养殖中。

    • 岱衢洋和官井洋大黄鱼自交与杂交子代生长性能及杂交优势分析

      2010, 34(6):679-68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50

      摘要 (2618) HTML (0) PDF 1.11 M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的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自交以及正反向杂交子代进行生长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0~526 d),官井洋大黄鱼自交子代(GG)和反交子代(GD)(官井洋♀×岱衢洋)大黄鱼较岱衢洋自交子代(DD)和正交子代(DG)(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生长快,到526 d实验结束时,GG和GD体重分别达到330.514 g和336.694 g,而DD和DG则仅为278.975 g和243.297 g。对其各阶段生长速度分析,发现虽然一龄DD生长较慢,但过冬后DD生长明显加快,体长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各群子代,体重增长也达到GG和GD增长水平,即有后期增长潜能。对比各群子代肥满度发现,526 d时,DD肥满度最低(1.675),GD肥满度(1.779)虽高于DD,但显著小于GG(1.933)。鉴于GD生长速度高于DD,与GG相当,而体型又优于GG,认为GD具有较大的经济养殖和优良品种选育的潜力。拟合各阶段体长体重数据,得出各群体生长曲线公式如下,DD:W=0.0206L2.9427, R2=0.9949;GG:W=0.0139L3.0994,R2=0.9785;DG:W=0.0229L2.9136,R2=0.9905;GD:W=0.0177L3.0079,R2=0.9949,拟合度较好,可通过体长估算体重,应用于实际生产。

    • 鲫组织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2010, 34(6):784-79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14

      摘要 (3157) HTML (0) PDF 1.18 M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鲫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组织中伊维菌素(IVM)残留的检测方法。将匀浆后的鲫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5 ℃下氮气吹干,用甲醇-水(4∶1,V/V)混合液溶解残渣,加正己烷,漩涡振荡后离心,取下清液经0.22 μm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 μL进行分析,检测波长为24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血浆和肌肉中的检出限分别为7.5 μg/L和7.0 μg/kg;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中IVM为0.025~1.00 mg/kg,血液中为0.025~1.00 mg/L时,色谱峰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各组织中IVM的平均回收率为(90.09±6.54)%~(97.77±5.91)%,平均批内RSD为(2.55±1.78)%~(3.99±1.55)%,平均批间RSD为(4.18±3.97)%~(6.01±2.54)%。对鲫以0.4 mg/kg(药量/体重)剂量单次口灌给药后,用该方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发现:25 ℃水温条件下,鲫肌肉中伊维菌素的休药期不得少于15 d。

    • 草鱼体外培养细胞中β-萘黄酮对CYP1A基因表达的诱导

      2010, 34(6):685-69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836

      摘要 (2769) HTML (0) PDF 1.46 M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以CYP1A cDNA为探针的水环境毒理学细胞模型,以β-萘黄酮(BNF)作为诱导剂,通过半定量PCR技术研究CYP1A在草鱼不同细胞系及其对应组织中的诱导表达情况。在半定量PCR反应参数研究中,对关键的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退火温度为57 ℃,循环次数为30次较为合适,该条件下Gauss迹量的CYP1A/ACT比值能更准确的反映CYP1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和诱导组草鱼细胞中ACT和CYP1A cDNA扩增结果表明,细胞中CYP1A的基础表达量较低,而BNF诱导使GCL、CIK和CO细胞中CYP1A的表达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GCL、CIK和CO细胞三者之间诱导后CYP1A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诱导表达量大小顺序为GCL>CIK>CO。草鱼细胞系的相应组织中ACTCYP1A cDNA扩增以及电泳的结果与细胞中较为相似,组织中CYP1A诱导表达量大小顺序也与相应的细胞相同:肝>肾>卵巢。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CYP1A在体内与体外的诱导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三角帆蚌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0, 34(6):691-70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76

      摘要 (2750) HTML (0) PDF 1.48 M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角帆蚌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483 bp,由长92 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257 bp的3′非翻译区,和1 134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阅读框共编码377个氨基酸,推算的分子量约为41.9 ku,理论等电点为5.3。三角帆蚌β-actin氨基酸序列中Met178,Ser305,Ser321,Pro325,Val331,Pro346等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特异性,此外还发现3个特殊的氨基酸残基位点以及2个软体动物特有的氨基酸残基。三角帆蚌β-actin氨基酸序列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相似性高达98%~99%。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角帆蚌首先与软体动物聚在一起,然后与节肢动物聚在一起,再依次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聚在一起。RT-PCR显示β-actin基因在外套膜、血液、肝、肾、胃、肠、鳃、斧足共8个组织的表达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罗氏沼虾高温下抗氧化能力与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0, 34(6):792-800. DOI: 10.3721/SP.J.1231.2010.06795

      摘要 (2855) HTML (0) PDF 1.07 M (2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罗氏沼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 000尾,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2%、0.4%大黄蒽醌提取物。饲养10周后,对罗氏沼虾进行连续35 ℃高温应激48 h,测定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以及应激蛋白70的mRNA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应激前,0.05%组显著提高了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丙二醛含量;0.2%试验组显著增加了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一氧化氮浓度,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丙二醛含量;0.10%、0.2%试验组显著增加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高温应激后,各组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呈现降低趋势,其中0.1%和0.2%大黄蒽醌提取物相对较高,对照组较低;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加0.1%和0.2%大黄蒽醌提取物比对照组低。应激6 h后0.1%和0.2%大黄蒽醌提取物组的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仍比对照组高。因此添加0.1%和0.2%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虾的抗氧能力,促进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对高温应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