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大黄鱼连续4代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2010, 34(4):500-50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24

      摘要 (3543) HTML (0) PDF 350.91 K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大黄鱼“官井洋优快01”品系F1到F4 4个选育世代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值渐次下降,F1到F4 13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38下降到0.524,平均等位基因数从5.462下降到4.308,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779下降到0.532,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1.356下降为1.092。F1与其后各代遗传相似系数逐渐减小(从0.719 4到0.581 3),遗传距离逐渐增加,而相邻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遗传分化指数(FST)渐次变小(F1~F2为0.0619,F2~F3为0.0511,F3~F4则为0.047 5)。随着选育的进行,微卫星位点LYC0002和LYC0054 等位基因频率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推测其可能与选育性状存在遗传上的相关。结果表明,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部分不利基因遭到淘汰,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得到纯化,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稳定,经进一步的选育可望获得较稳定的品系。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2010, 34(4):604-61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90

      摘要 (2917) HTML (0) PDF 617.19 K (2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IPNV编码内衣壳VP3蛋白的基因615 bp,将VP3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b,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诱导后得到了预期大小约30 ku的VP3蛋白,与理论值相符,经薄层扫描分析表明目的蛋白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30%。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可溶性的VP3蛋白,并制备抗血清。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VP3蛋白可被兔抗IPNV阳性血清识别;间接ELISA结果显示,IPNV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兔抗VP3蛋白高免血清稀释度为1∶25 600时,P/N>2,抗血清可与IPNV全病毒发生反应,以上两项结果说明,表达的VP3蛋白与天然的IPNV VP3蛋白一样具有相同的抗原性。试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高效表达了IPNV VP3蛋白,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并制备了高效价的抗血清。

    • 真鲷精子诱导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

      2010, 34(4):508-51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96

      摘要 (3274) HTML (0) PDF 323.41 K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鲷精子激活牙鲆卵子,经(0±0.5) ℃冷休克处理,诱导了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灭活真鲷精子,紫外线照射剂量3.4 mJ/cm2时孵化率最低;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孵化率恢复,照射剂量73 mJ/cm2时,孵化率最高,呈现典型的Hertwig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倍性,未经冷休克处理的胚胎全部为单倍体,经冷休克处理的均为二倍体,表明精子灭活有效。冷休克实验结果表明,冷休克起始时间2~5 min均有效,以3 min为最好;冷休克持续时间30~90 min均有效,以45 min为最好。综合两项因素,授精3 min后,休克时间持续45 min组的授精率和孵化率均为最高,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RAPD分析结果显示,异源精子的遗传信息未在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电泳图中出现,表明其遗传信息没有传递给子代。

    • RNA干扰技术抑制新家坡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细胞多肽ICP46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表达

      2010, 34(4):611-61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03

      摘要 (2869) HTML (0) PDF 322.97 K (1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是一种严重的能引起全身性疾病的病原体,对石斑鱼养殖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将含有SGIV感染细胞多肽ICP46(infected cell polypeptides 4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ICP46转染到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中进行融合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ICP46-GFP融合蛋白主要分布于FHM细胞的细胞质中。根据SGIV-ICP46的序列,设计并体外化学合成了特异性干扰SGIV-ICP46的siRNA(siRNA-ICP46),与pEGFP-ICP46共转染到FHM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荧光强度的变化。转染后24~48 h,实验细胞(共转染siRNA-ICP46和pEGFP-ICP46)和阳性对照细胞(共转染siRNA-GFP和pEGFP-ICP46)中的荧光微弱,发荧光的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共转染siRNA-Negative和pEGFP-ICP46)少70%左右,但其后实验细胞和阳性对照细胞的荧光强度开始增强,在转染后72 h其与阴性对照组已差别不大。说明体外化学合成的siRNA-ICP46转染后24~48 h可有效抑制FHM细胞中外源导入SGIV-ICP46基因的表达。

    • 广东与江西翘嘴鳜养殖与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010, 34(4):515-52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33

      摘要 (2798) HTML (0) PDF 284.56 K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翘嘴鳜4个人工繁殖群体[江西南昌国家级翘嘴鳜原种场(1个群体)、广东南海人工繁殖群体(2个群体)、广东惠州人工繁殖群体(1个群体)]及2个天然群体(江西鄱阳湖养1个月;江西鄱阳湖养2~3 d)共60尾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后测序和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翘嘴鳜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得到翘嘴鳜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全序列(833 bp)。分析得到的D-loop区碱基序列中60个个体共检测到65个变异位点,其中43个是单一变异位点,22个为简约信息位点。60个个体共检测出22个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江西两个天然群体基因交流充分,未出现遗传分化,但相对江西省翘嘴鳜原种,广东省翘嘴鳜养殖种群多态性偏低。因此,广东省从其他省鳜鱼原种场引进翘嘴鳜原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我国集约化主产区广东省的鳜鱼产业向高效、优质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大黄鱼感染哈维氏弧菌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2010, 34(4):618-62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65

      摘要 (3340) HTML (0) PDF 446.85 K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 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患病大黄鱼总蛋白为(12.8±3.95) g/L,对照组鱼为(19.4±4.33) g/L,病鱼球蛋白、甘油三脂、血糖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病鱼谷丙转氨酶为(37±5.11) IU/L,对照组为(28±5.54) IU/L;病鱼谷草转氨酶为(164±47.19) IU/L,对照组为(117±21.84) IU/L,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和肾脏组织受损,对患病大黄鱼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病鱼病变组织头肾、肝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及坏死。细胞超微病变观察发现,头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胞浆内脂滴积累多。血清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细菌感染的指标。

    • 中国蛤蜊的家系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2010, 34(4):521-53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262

      摘要 (2770) HTML (0) PDF 469.65 K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于2008年7月,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就其生长而言,不同发育阶段各家系的个体大小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受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及雄内雌间作用的影响。幼虫浮游期,G1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10.04±1.67 μm•d-1;A2壳长最小,生长速度为6.07±1.32 μm•d-1。幼虫匍匐期,B3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为29.93±3.67 μm•d-1;D1生长最慢,其生长速度为16.72±2.73 μm•d-1。稚贝期,G3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83.14±5.85μm•d-1;A2、A3的壳长较小,其生长速度分别为57.78±5.44μm•d-1,55.86±4.48μm•d-1。就其存活而言,幼虫浮游期,A2、C1、E3、F2、G1、G2的存活率较高(>85%),B2、D1存活率最小(<35%);稚贝培育期,G1存活率(70.40%)最高;A1(23.40%)、C2(20.90%)、F1(19.30%)的存活率较低。变态期间,各家系的生长速度不同,G1、G3生长速度分别为7.94±1.53 μm•d-1、7.96±1.52 μm•d-1;D1生长速度最小,仅为5.23±0.75μm•d-1。各家系的变态率不同,B1、E1、G2变态率均在80%以上,E2(41.24%)、F1(43.25%)变态率较低。各家系的变态规格存在差异,随着变态时间的延长变态规格小型化;G1、G2、G3变态规格最大(240μm),变态时间最短(13d);D1变态规格最小,仅为226.65±5.65μm,变态时间最长(17d)。综合各家系生长、存活等早期表型性状,G3生长最快,F2存活率最高,G1产量最高,可进一步作为中国蛤蜊的育种材料。

    • 灭活菌苗免疫的中华倒刺鲃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2010, 34(4):626-63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55

      摘要 (3067) HTML (0) PDF 452.23 K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 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 mL浓度为1.0×108 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 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6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血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活性、抗体效价和蛋白质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第35天活菌攻毒。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AS)可诱导中华倒刺鲃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血清中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灭活茵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65.21%。免疫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第4天达峰值;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抗体效价及球蛋白达峰值。可见灭活菌苗通过促进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免疫保护力;免疫早期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之后特异性免疫起主要作用。

    • 长心卡帕藻四分孢子发育成配子体的形态建成观察

      2010, 34(4):531-53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60

      摘要 (3530) HTML (0) PDF 710.09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1月到2009年4月在海南黎安,以养殖多年的红褐色长心卡帕藻为材料,跟踪观察了四分孢子形成、释放、萌发以及配子体苗形态建成过程。结果表明,(1)该长心卡帕藻被确定为四分孢子体,四分孢子形成和释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2008年4月到2008年10月)。(2)人工诱导可促使四分孢子萌发并形成胚苗,胚苗色泽出现明显分化,有红褐色、黄绿色、深绿色、黄绿—红嵌合等不同类型。(3)四分孢子萌发率达到87.1%±7.2%,培养皿内胚苗平均日生长率为(6.3±1.1) %/d,在四分孢子萌发10 d左右假根出现并于培养30 d左右消失。(4)胚苗经过约5个月实验室培养发育成的配子体苗达到了下海挂养程度大小,在海上培养初期配子体苗日生长率大多在10 %/d以上,最高可达21.2 %/d,但随着藻体长大生长速率逐渐下降。经过4个多月海上挂养栽培,获得了藻枝形态、粗细、疏密程度和生长速率等差异明显的多种配子体,部分配子体活力和抗逆性比其母本有显著增加。

    • 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哈氏弧菌免疫反应蛋白

      2010, 34(4):635-64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87

      摘要 (2889) HTML (0) PDF 364.21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免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鉴定了哈氏弧菌的免疫反应蛋白。将哈氏弧菌接种于TSB培养基28 ℃培养18 h,利用裂解液裂解细菌,提取全菌可溶性蛋白,一向电泳采用7 cm pH 4~7的胶条进行等电聚焦,二向用12.5%的SDSPAGE胶分离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得双向电泳图谱,再结合免疫转印技术检测免疫反应的蛋白质,利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进行配对分析得到15个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性蛋白点, 30个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性蛋白点。经过鉴定得到13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性蛋白质,这其中有2对蛋白在胶上的位置不同,但鉴定为同一种蛋白;同时得到28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性蛋白质,有一个蛋白点没有在数据库中查找到相对应的蛋白质,还有1对蛋白在胶上的位置不同,但鉴定为同一种蛋白。将特异性免疫反应蛋白鉴定结果与非特异性比较发现有1对蛋白鉴定为同一种蛋白;另外,No.17和No.19 是F0F1 ATP synthase的两个亚基。特异性免疫反应蛋白鉴定结果中有6个蛋白质是已知的其他细菌的具有免疫反应的蛋白,分别为OmpN,OmpW,OmpU,alanine dehydrogenase, Elongation factor Ts (EFTs), cysteine synthase成功建立了哈氏弧菌的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筛选出28种具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为哈氏弧菌的免疫蛋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框架。

    •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生长的影响

      2010, 34(4):540-547. DOI: 10.3721/SP.J.1231.2010.06350

      摘要 (2909) HTML (0) PDF 584.77 K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7~2008年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生长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生长的影响。分析认为,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存在相关性,性成熟度I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个体的耳石MW/TSL存在显著差异 (P<0.05);而雄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无关。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胴长也存在着相关性,胴长300~400mm的个体与500~600mm和600~700mm、 胴长400~500mm与500~600mm和600-700 mm的雌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差异显著(P<0.05),胴长为400~500mm至500~600mm的个体,其MW/TSL增加迅速,差异极显著(P<0.01)。胴长350~400mm与400~500mm、400~450mm与450~500mm的雄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也存在显著差异 (P< 0.05),胴长400~450mm时的MW/TSL值为最小。研究表明,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生长有影响,但雌雄个体有差别。

    • 鲢肌球蛋白热诱导的凝胶化温度

      2010, 34(4):643-64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99

      摘要 (2922) HTML (0) PDF 222.05 K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鲢鱼糜凝胶化温度与肌球蛋白热稳定性的关系,测定经不同凝胶化温度处理的鱼糜凝胶特性,利用浊度法检测鲢肌球蛋白溶液聚集体的形成过程,并采用圆二色谱仪、差式量热扫描仪分别对鲢肌球蛋白溶液的α-helix结构变化和热变性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的适宜凝胶化温度为40 ℃,肌球蛋白的聚集速率在39 ℃、51 ℃、54 ℃ 3个温度点时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中39 ℃时聚集速率最快;肌球蛋白α-helix在40 ℃、55 ℃时大量解旋成无规卷曲结构,40 ℃时解旋速率最快;肌球蛋白存在两个变性温度43.32 ℃和51.59 ℃。鲢鱼糜凝胶化温度与肌球蛋白α-helix的第一个解旋温度和第一个变性峰值温度点相对应,凝胶化温度实质上是肌球蛋白的第一个变性峰值温度点。

    • 黄海鱼类功能群及其对浮游动物捕食的季节变化

      2010, 34(4):548-55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49

      摘要 (3255) HTML (0) PDF 836.09 K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2006年9月- 2007年8月对黄海中南部进行的5次断面调查,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功能群划分以及估算摄食量等方法,研究了黄海鱼类群落功能群组成及其对浮游动物摄食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黄海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除初春以外,黄海鱼类群落主要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春夏季的功能群组成简单,秋冬季的功能群组成变得复杂。黄海鱼类群落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主要有11种,春季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最大,夏秋季逐渐减少,直至冬季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最少,初春摄食的浮游动物量有所回升。不同季节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以及摄食量都有较大差异,仅太平洋磷虾在各个月份的食物中均有出现,其余浮游动物饵料种类均是季节性的。

    • 舌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2010, 34(4):559-56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40

      摘要 (3183) HTML (0) PDF 303.19 K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舌虾虎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舌虾虎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92%±0.96%、16.76%±0.30%、0.91%±0.07%和2.25%±0.14%。肌肉中含有18 种氨基酸,总量为78.70%±0.57% (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 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26%±0.55%,占氨基酸总量的40.9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舌虾虎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3.88,4 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7%±0.30% (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91%±0.11%和8.10%±0.60%,明显高于其它几种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舌虾虎鱼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 哲罗鱼稚鱼氨基酸的需要量

      2010, 34(4):565-57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80

      摘要 (2846) HTML (0) PDF 334.59 K (1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高生物价的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的蛋白饲料(PD)和无蛋白饲料(FPD)饲养哲罗鱼稚鱼(6.8~7.3 g),通过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鱼体氨基酸的组成,研究氨基酸的增重需要和维持需要,并计算哲罗鱼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进行,分两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间水温23~25 ℃,溶氧为6.4~7.5 mg/L,试验共进行28 d。试验结果表明,与FPD组相比,PD组鱼成活率、饲料系数、增重率、粗脂肪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FPD组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PD组和FPD组鱼体粗蛋白的末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量(除色氨酸外)均占鱼体必需氨基酸的增加量和维持量之和的20%~30%,色氨酸占54.52%,所以在估计鱼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时,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量是不能忽略的。哲罗鱼各种EAA需求量[g/(100 g鱼体重)/d ]为苏氨酸(Thr)0.040,缬氨酸(Va1)0.041,蛋氨酸(Met)0.027,异亮氨酸(I1e)0.034,亮氨酸(Leu)0.067,苯丙氨酸(Phe)0.035,赖氨酸(Lys)0.068,组氨酸(His)0.110,精氨酸(Arg)0.050,色氨酸(Trp)0.007。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哲罗鱼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占饲料蛋白质%)为苏氨酸(Thr)4.17,缬氨酸(Va1)4.24,蛋氨酸(Met)2.84,异亮氨酸(ILe)3.56,亮氨酸(Leu)6.99,苯丙氨酸(Phe)3.64,赖氨酸(Lys)7.18,组氨酸(His)11.53,精氨酸(Arg)5.19,色氨酸(Trp)0.76。

    • 梭鱼卵黄蛋白原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

      2010, 34(4):572-58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93

      摘要 (3198) HTML (0) PDF 436.83 K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建立化学发光免疫(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法,对梭鱼血清中主要卵黄蛋白原(Vg)类型(B类型;VgB)进行定量测定。梭鱼VgB CLIA法按两步法操作进行,使用纯化的梭鱼VgB制备特异型抗血清(a-VgB)。优化抗体浓度和培育时间等检验条件后,检验范围设定为3.91~500 ng/mL。卵黄发生期的梭鱼雌鱼血清和雌激素处理后的梭鱼稚鱼血清稀释曲线与纯化的梭鱼Vg曲线平行,而梭鱼雄鱼稀释血清中几乎不发生相应的免疫学反应。对天津原种场养殖的10尾梭鱼血清VgB水平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鱼(9尾)血清中检测到VgB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0~2 700.1 μg/mL,并表现出随着卵巢发育而增长的变化趋势。相对而言,成熟梭鱼雄鱼血清VgB水平则极低(2.7 μg/mL),表明在其生长环境中不存在雌激素活性。另外,所有个体的组织学观察也未呈现出明显的性腺异常情况。研究为梭鱼主要雌激素诱导生物标志物(VgB)的量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较以往的检验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水生环境中雌激素活性的检测体系。

    • 添加营养物质提高商品水质净化菌剂净化能力的研究

      2010, 34(4):581-588.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35

      摘要 (2406) HTML (0) PDF 409.99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添加营养物质提高商品水质净化菌剂SYMCORE BZTTM的净化能力的方法。研究分两部分,第1部分设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研究了添加营养物质对水质净化菌剂的净化能力的影响;第2部分设1个对照组和15个试验组,研究了营养物质添加量配比与净化效果的关系。通过计算葡萄糖和磷酸盐的添加量对COD、NH4+-N和NO2--N去除率的影响,建立了相关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水质净化菌剂对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添加葡萄糖使COD、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92%、34.43%和57.41%;添加磷酸盐使COD、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0.02%、53.45%和15.08%。当C∶N∶P=62.5∶4.85∶1时,水质净化菌剂对养殖废水中COD的净化效果最佳;当C∶N∶P=37.5∶4.51∶1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当C∶N∶P=25∶2.97∶1时,对亚硝酸氮的净化能力最高。葡萄糖与磷酸盐的添加量与3种污染物去除率的关系可以用二项式曲线拟合。实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相符。为养殖废水的生物修复和微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杂交子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b)基因3′cDNA末端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0, 34(4):489-499. DOI: 10.3721/SP.J.1231.2010.06625

      摘要 (2716) HTML (0) PDF 579.77 K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杂交子代(Oreochromis niloticus♀×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IGF-Ⅰ基因结构差异,研究IGF-Ⅰ基因与此3种基因型罗非鱼耐盐性能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3′RACE的方法,从鳃的总RNA分别获得其IGF-Ⅰb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076 bp、1 075 bp和1 079 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546 bp、一个终止密码及含polyA信号的3′UTR;ORF编码182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44aa),成熟肽B区(29aa)、C区(10aa)、A区(21aa)、D区(8aa)及编码70aa 的E区,二级结构为混合类型;与其他脊椎动物IGF-Ⅰb序列的序列相似度达75.8%~100%;成熟肽A、B区高度保守,C区第82位后缺失2aa, E区第131位和159位分别缺失3aa和1aa; 萨罗罗非鱼在E133位发生Ala/Pro氨基酸残基替换,与耐盐性强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和画眉罗非鱼一致,推测IGF-Ⅰb基因E区选择性剪切与3种罗非鱼耐盐性能差异有关。

    • 小鼠生物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监测沿海5省养殖河豚鱼中的河豚毒素(TTX)

      2010, 34(4):589-59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18

      摘要 (3400) HTML (0) PDF 471.67 K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养殖河豚鱼消费市场提供依据,应用小鼠生物法监测了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和福建4种养殖河豚鱼(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4种组织(皮、肉、肝脏和性腺)中河豚毒素(TTX)含量及周年变化,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同步检测了山东红鳍东方鲀的皮,肉和肝脏各组及个别卵巢样品。结果4种养殖河豚鱼的皮,肉和肝脏每组平均含毒量均属无毒(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小于0.5 μg/g, ELISA检测结果小于0.8 μg/g)。卵巢发现一强毒例,精巢则全部无毒。通过监测,发现养殖河豚鱼组织器官的毒力呈现一定的周年变化。ELISA法与小鼠生物试验测得的结果相符合。养殖河豚鱼皮,肉和精巢认为可以考虑科学安全的利用,肝脏须谨慎对待,由于养殖河豚鱼上市规格较小,卵巢一般无食用意义,加工过程应注意不要污染可食部分。

    • 白斑综合征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0, 34(4):598-60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741

      摘要 (3027) HTML (0) PDF 317.84 K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囊膜蛋白VP28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0软件设计了4条引物,建立了白斑综合征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对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将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与巢式PCR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LAMP最适反应在64 ℃恒温条件60 min内完成,凝胶电泳呈现梯型条带;反应体系中添加SYBR Green I荧光染料后,绿色的阳性结果明显区别于橙色阴性结果。LAMP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0拷贝/μL,灵敏度较巢式PCR高100倍,而且LAMP方法在1 h内即可完成检测,操作简单,无需复杂仪器,肉眼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临床发病南美白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LAMP方法适合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