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不同大豆制品对鲤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2010, 34(2):300-30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77

      摘要 (2893) HTML (0) PDF 2.79 M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健康的鲤鱼种[体重为(5.89±0.36) g]为试验鱼,以生大豆粉和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分别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50%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等蛋白(可消化蛋白30%)、等能(可消化能15 MJ/kg)的半精制饲料,探讨大豆抗营养因子的不同和叠加对鲤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大豆组平均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的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钝化组、热处理大豆组和酒精浸提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P<0.05)。对照组的鲤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高于生大豆组和酒精浸提组(P<0.05),但与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差异不显著(P>0.05)。鱼粉组白肌RNA的含量与热处理大豆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化学钝化组和酒精浸提组(P<0.05)。鱼粉组白肌RNA/DNA与热处理大豆组和化学钝化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三者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和酒精浸提组(P<0.05)。白肌RNA和血清IGF-I水平与生长正相关(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表明热处理大豆组要好于其他各处理组,大豆抗营养因子对鱼类负面影响程度的顺序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适当的处理可降低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

    • 长江不同江段青虾的遗传多样性

      2010, 34(2):204-212.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22

      摘要 (2816) HTML (0) PDF 3.77 M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不同江段共6个青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样点包括重庆、万州、宜昌、武汉、九江和江阴。结果表明,6个青虾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2 2;20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89 4;期望杂合度(He)由高到低依次为江阴群体(0.630 8)、九江群体(0.609 6)、宜昌群体(0.594 5)、武汉群体(0.593 4)、万州群体(0.584 4)、重庆群体(0.582 1),平均值为0.629 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长江青虾6群体间遗传变异6.92%来自群体间,93.08%来自群体内部,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25 3~0.083 8 (P<0.05)之间,表明群体间已明显出现分化,但分化程度中等,与湖泊青虾群体相比,长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可能是由于流动的江水增加了群体间的交流。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分析表明,6群体均出现杂合子缺失现象,可能是由于稀有等位基因缺失或无效等位基因造成;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62 0~0.180 9,UPGMA聚类分析表明,江阴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个群体聚为另一类,其中九江和武汉群体最先聚到一起,其次万州、宜昌和重庆群体聚为一类。

    • 军曹鱼幼鱼对吡哆醇的需要量

      2010, 34(2):307-314. DOI: 10.3724/SP.J.1231.2010.05933

      摘要 (2674) HTML (0) PDF 3.43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3.23±0.06) g的军曹鱼为研究对象,以酪蛋白(不含维生素)、明胶、鱼肉浓缩蛋白为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4、8、16和32 mg PN/kg,配制出6种实验饲料,使饲料中吡哆醇的水平分别达到0.22、1.89、3.87、7.54、14.75和29.88 mg PN/kg,研究军曹鱼对吡哆醇的需要量。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系统中(250 L)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军曹鱼25尾。养殖实验过程中,海水盐度为30~34,水温28~32 ℃,溶氧>7 mg/L,养殖实验持续9周。实验结果显示,在0.22~3.87 mg PN/kg水平范围内,随着饲料中吡哆醇含量的升高,实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当饲料吡哆醇水平达到或高于3.87mg/kg时,各饲料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2.68~2.71 %/d)无显著差异,而都显著高于0.22和1.89 mg/kg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17~2.06 %/d)P<0.05)。军曹鱼肝脏吡哆醇含量、吡哆醛含量、谷丙转氨酶活力、谷草转氨酶活力均与特定生长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3.87 mg/kg饲料组接近或者达到最大值,在达到或超过3.87 mg/kg时达到或近似达到一平台。根据实验结果,以军曹鱼幼鱼特定生长率和谷丙转氨酶活力、谷草转氨酶活力分别拟合折线模型,得到军曹鱼幼鱼对饲料中吡哆醇的需要量为3.09~3.26 mg/kg饲料。

    • 中华卤虫不同日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010, 34(2):213-21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80

      摘要 (2809) HTML (0) PDF 2.78 M (1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中华卤虫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合适的选择时间和目标性状,2008年收集来源于中国不同地区的3个两性生殖品系卤虫卵,SIN品系(山西运城解池盐湖)、YIM品系(内蒙古伊克昭盟)和ALXZ品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利用人工静水孵化技术进行孵化,每个品系随机选取50尾个体单独养殖30 d,每5天测定卤虫个体的全长(TL),并在第25日龄、第30日龄测定全长(TL)、体长(BL)、体宽(BDW)和体重(BW)性状值。中华卤虫3个品系6个生长阶段的各性状值测定数据显示,25 d是卤虫生长的最高峰。不同生长阶段间全长表型相关分析表明,两个生长阶段间隔时间越长,相关系数越小。SIN、YIM和ALXZ 3个品系第5天和第25天的相关系数仅为0.073、0.091、0.026。特别是15 d前和15 d后的生长阶段间,生长性状值甚至存在着负相关。对于卤虫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早期选择特别是15 d之前进行选择,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方案。中华卤虫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第25日龄、30日龄全长、体长分别与体宽、体重性状间的表型相关虽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相关系数较小。在选育生长快、体型大的卤虫新品种(系)时,体长或者体宽性状并不能够代替体重性状作为育种目标。因此,采用选择指数方法进行多性状复合选育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技术方案。

    • >综述
    • 头足类耳石微化学研究进展

      2010, 34(2):315-32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281

      摘要 (2742) HTML (0) PDF 3.24 M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耳石是位于平衡囊内起平衡作用的一对钙化组织,它是头足类的加速度感应器,记录其生命周期内的生物和生态信息。随着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及应用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头足类耳石的相应研究也逐渐兴起。目前头足类耳石微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大分子、微量元素、同位素、微化学标记等方面,其中微量元素是应用研究的重点,在头足类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认为,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与栖息环境尤其水温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被认为是测定头足类生活水温的“温度计”。然而,涉及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以及与盐度和食物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且多集中于Sr/Ca的研究。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按时间和空间序列从日轮水平分析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变化。

    • >研究论文
    • 坛紫菜叶状体RNA提取方法的改良与比较

      2010, 34(2):220-226.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12

      摘要 (3237) HTML (0) PDF 3.18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取高质量的坛紫菜叶状体总RNA,对常用的几种植物RNA提取方法(CTAB 法、SDS法、异硫氰酸胍法)按照去除多糖、多酚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对分离的总RNA根据吸光值、电泳图谱及RT-PCR检测等结果与两种试剂盒(离心柱试剂盒法,RNAiso法)的提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DS法、异硫氰酸胍法和RNAiso法3种方法提取的RNA纯度低,质量差,部分RNA已经发生了降解。而改良CTAB法和离心柱试剂盒法提取的总RNA质量可靠,完整性好,纯度高,并且成功去除了可能影响逆转录酶活性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应用于cDNA文库构建,基因表达分析等后续实验,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方法进行坛紫菜叶状体总RNA的分离。

    • >研究简报
    •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发现

      2010, 34(2):322-33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090

      摘要 (3600) HTML (0) PDF 3.01 M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雌性特异标记遗传性别鉴定技术,对71尾4龄半滑舌鳎的生理和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2尾生理型雌鱼均能扩增出205 bp的雌性特异条带;39尾生理型雄鱼,仅一尾鱼体重显著高于其他雄鱼并扩增出了雌性特异条带,因此这尾鱼遗传上为雌性,是一尾伪雄鱼。对养殖的600尾半滑舌鳎生理雄鱼大规模检测发现,养殖群体自然性逆转伪雄鱼比例为1.66%。对正常雌、雄鱼和1龄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性腺组织学观察显示,与正常雄鱼相比,伪雄鱼性腺中也有大量的精母细胞,但数量比正常雄鱼的要略少;且未在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观察到卵母细胞,说明半滑舌鳎性逆转发生在性腺分化期。半滑舌鳎自然性逆转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解释当前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雄性率偏高的现象,为半滑舌鳎全雌苗种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丰富了鱼类性别分化理论。

    • >研究论文
    •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

      2010, 34(2):227-235.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65

      摘要 (2847) HTML (0) PDF 3.83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 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2010, 34(2):236-24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71

      摘要 (3351) HTML (0) PDF 3.81 M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 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2010, 34(2):245-25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94

      摘要 (2798) HTML (0) PDF 3.78 M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鳗鲡是亚洲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降海洄游鱼类,长江口是我国鳗苗的主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研究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江苏靖江段(31°30′N,120°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年龄和生长参数。结果显示,长江口降海洄游的鳗鲡群体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雌性群体的年龄结构高且多于雄性群体。雌雄鳗鲡的最大年增长均出现在4龄,但雌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5.20、拐点体长lr=683.05 mm、拐点体重Wr=546.37 g、平均渐近体长L=1 011.03 mm和体重W=1 830.16 g,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4.91、拐点体长lr=517.15 mm,拐点体重Wr=216.15 g、平均渐近体长L=750.30 mm 和体重W=715.90 g。研究还表明,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群体平均年龄比我国其他地区和日本的均要低,但平均渐近体长却明显要大于其他分布地,预示着长江更适合于鳗鲡的生长和性腺成熟。

    •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

      2010, 34(2):255-26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316

      摘要 (2713) HTML (0) PDF 3.63 M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培育文蛤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山东野生群体和江苏野生群体)的自繁和互交实验,获得了2个自繁群体和2个互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4个群体子一代的浮游幼虫和稚贝(1~12月龄)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浮游幼虫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月龄内稚贝各实验组生长发育差异不明显;3-12月龄稚贝生长性状主要表现为S♀×J>S♀×S>J♀×S>J♀×J,其中前3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第四组合差异显著;互交组的杂种优势率范围在6%~168%。杂种优势在不同性状表现不同,活体重的杂种优势高于壳长、壳高和壳厚;同时各性状指标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较大,5-10月份是高速生长期,而12月份以后处于低生长状态。获得的4个群体将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 高体革鯻消化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2010, 34(2):264-270.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99

      摘要 (2610) HTML (0) PDF 4.28 M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 d的高体革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水温在26.6~29.7 ℃条件下,高体革鯻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柱形盲管,管腔狭窄,口、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出膜30 h仔鱼,口开始张开,消化管相通。出膜2 d仔鱼肠壁出现皱褶,肠瓣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在显微镜下可见消化管蠕动。出膜3 d仔鱼可以开口摄食,消化管上皮分化,食管中出现黏液细胞,肝脏和胰脏出现,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入混合营养阶段。混合营养阶段仔鱼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前肠、直肠等,消化腺肝脏和胰脏也已形成,各部分已经有初步结构和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随着仔鱼的发育,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也趋于完善。出膜21 d稚鱼的胃壁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开始。

    • 尼罗罗非鱼微卫星标记与主要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010, 34(2):169-17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15

      摘要 (3088) HTML (0) PDF 3.73 M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到与尼罗罗非鱼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对这些标记进行准确性鉴定,运用65个微卫星标记对鹭业和番禺2个尼罗罗非鱼群体进行了PCR扩增,再利用SPSS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LM)对这些微卫星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重等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标记性状连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鹭业群体中有8个微卫星标记(UNH130,UNH183,UNH911,GM558,UNH211,UNH176,UNH914和UNH974)与主要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其中有2个微卫星标记(UNH914和UNH974)与番禺群体的主要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1个微卫星标记(UNH176)只与体重显著相关(P<0.05)。通过对与生长性状相关标记的基因型和表型值进行多重比较,得到了对体重、体长和体高3种性状有利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发现了对罗非鱼生长性状有显著效应的微卫星位点,为开展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 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2010, 34(2):271-277.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17

      摘要 (2724) HTML (0) PDF 4.75 M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黏液细胞,黏膜下层含有大量腺体。胃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胃贲门、盲囊部分布有许多腺体,幽门部较少;胃柱状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一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吞饮泡。肠道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细胞器较丰富,在细胞上部分布有大量多泡体。由前肠到后肠,黏膜褶皱高度由高变低,数量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厚,后肠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紧密排列成环状。幽门盲囊组织构造与肠道相似,但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比肠道更密集的微绒毛。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 8种鲆鲽鱼种间遗传距离与杂交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

      2010, 34(2):178-18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675

      摘要 (3267) HTML (0) PDF 3.00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8年,先后进行了褐牙鲆♀×夏牙鲆、褐牙鲆♀×石鲽、褐牙鲆♀×条斑星鲽、褐牙鲆♀×大菱鲆、大菱鲆♀×条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并收集了文献报道的研究资料,包括条斑星鲽×圆斑星鲽、石鲽×星斑川鲽、夏牙鲆×漠斑牙鲆及褐牙鲆×圆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结果,对所涉及的8种鲆鲽鱼远缘杂交亲和性进行分析。根据Russell对杂交亲和性的定义,正反交均可行,杂交适合度为1;正反交单向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5,正反交均不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同时,根据这8种鲆鲽鱼的16S rDNA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估算其种间遗传距离。对8种鲆鲽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和杂交适合度作相关性分析,二者呈线性负相关(R2 = 0.81, P< 0.01),即杂交的亲和性随种间遗传距离增大而降低。研究表明,鲆鲽鱼的杂交亲和性与其遗传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种间遗传距离对鲆鲽鱼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进行预测。

    • 小球藻锌结合类金属硫蛋白的结构表征及抗菌活性

      2010, 34(2):278-284. DOI: 10.3724/SP.J.1231.2010.06292

      摘要 (2819) HTML (0) PDF 3.18 M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球藻经60 μmol/L的锌胁迫培养5 d后,离心收集藻泥,经超声波细胞破碎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即蛋白质粗提液,再经葡聚糖凝胶层析柱G75及脱盐柱G-25分离、纯化后,收集的蛋白组分经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小球藻锌结合蛋白。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氨基酸组成及紫外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测得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8.2 ku,半胱氨酸含量为15.4%,具有金属硫蛋白典型的紫外光谱特征,称为类金属硫蛋白(Zn-MT-like proteins)。试验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研究了小球藻Zn-MT-like 蛋白对3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和3种真菌(青霉菌、曲霉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并与兔肝ZnMTs的抗菌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球藻ZnMTlike 蛋白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霉菌(青霉、曲霉)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1 mg/mL的Zn-MT-like 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青霉和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17.4、7.2和9.8 mm;而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则无抗菌活性。同样条件下,未加锌胁迫的小球藻蛋白质本身和兔肝ZnMTs并不具有这些抗菌能力。小球藻Zn-MT-like 蛋白抗菌活性的发现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小球藻提供了实验基础。

    • 黄颡鱼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2010, 34(2):185-19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48

      摘要 (2881) HTML (0) PDF 3.32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生()和人工养殖(♀)黄颡鱼杂交的100个F1个体为作图群体,用SSR、SRAP和TRAP 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黄颡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整合了13个SSR标记,89个SRAP标记,26个TRAP标记。其中雌性框架图谱包括16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585.5 cM;雄性框架图谱包括15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752.3 cM;共享框架图谱包括5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231.3 cM。用该连锁图谱对黄颡鱼的5个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 扫描,在雌性图谱上检测到1个头宽的QTL,定位于第七连锁群上,LOD值为3.2,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3%。在雄性图谱上分别检测到1个体高和体长的QTL,均定位于第一连锁群上。体高QTL的LOD值为2.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2%。全长QTL的LOD值为2.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3个QTL均可用于黄颡鱼的生长性状的标记辅助育种。

    • 固定化微生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成池中的应用

      2010, 34(2):285-291.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86

      摘要 (2726) HTML (0) PDF 2.98 M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监测池塘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多项水质指标、底泥总有机碳(TOC)和底泥异养细菌数等指标值,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对凡纳滨对虾生产性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和污染底泥的修复能力,微生物固定所用载体为改良沸石和生物活性炭(相应的固定化微生物分别记为ZE-M组和BE-M组)。试验结果显示,处理组(ZE-M组和BE-M组)池塘水体中藻类组成呈多元化,隐藻、蓝藻和绿藻数量比较接近,而对照组则是蓝藻占绝对优势。试验过程中,对照池的氨氮浓度和COD呈直线上升,而处理组氨氮浓度和COD的增长幅度缓慢,ZE-M、BC-M载体微生物的使用是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其它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池塘水体由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所致。固定化微生物对池塘底泥TOC含量和异养细菌数的影响显著(P<0.05),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池塘底泥TOC含量随着养殖时间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对照组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试验初期,各组表层底泥中的异养细菌数量在3.367×105~8.60×105 CFU/g范围内,试验结束时增长到85×105~393.7×105 CFU/g。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异养细菌差异显著(P<0.05),其中ZE-M处理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21.59%。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生产性养殖池塘中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能显著改善池塘水质、稳定水体藻相结构和提高微生物对污染底质的生物修复能力。

    • 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甜菜碱和溶血卵磷脂对异育银鲫生长、脂肪代谢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2010, 34(2):292-299. DOI: 10.3724/SP.J.1231.2010.06416

      摘要 (4505) HTML (0) PDF 3.72 M (6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450尾健康的异育银鲫鱼种[体重为(7.46±0.2) g],随机分成5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2、3、4和5为试验组,投喂的饲料是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溶血卵磷脂、0.1%的溶血卵磷脂、0.1%甜菜碱和0.15%氯化胆碱(共含氯化胆碱0.21%),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67 d,研究3种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脂肪代谢和血液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异育银鲫的增重率比对照组均有提高,其中0.1%甜菜碱组和高剂量氯化胆碱(0.21%)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28%和9.23%,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饲料系数均比对照组有所下降,其中高剂量氯化胆碱(0.21%)组、0.1%的溶血卵磷脂组和0.1%甜菜碱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而肝体比、肝脏中脂肪含量、肌肉中脂肪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其中试验组肝体比、肝脏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生化指标显示:高剂量氯化胆碱(0.21%)组和添加0.1%甜菜碱组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比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而0.05%溶血卵磷脂、0.1%的溶血卵磷脂组反而增加(P>0.05),试验组均降低了血浆中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游离脂肪酸的含量(P<0.05)。试验组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量(P<0.05),降低了丙二醛(MDA)和碱性磷酸酶(AKP)的量(P<0.05),而对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血糖(Glu)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试验结果显示,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1%的溶血卵磷脂、甜菜碱和0.21%氯化胆碱后,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有效降低了鱼体肝脏中脂肪的含量,同时增强了机体的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

    • 条斑星鲽CYP19a基因克隆及其在雄鱼生殖周期中的表达

      2010, 34(2):194-203. DOI: 10.3724/SP.J.1231.2010.06503

      摘要 (3120) HTML (0) PDF 5.05 M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作为P450细胞色素酶超家族中的一员,是性类固醇生成途径中的末端酶,能够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P450arom由CYP19单基因编码。但是在鱼类中存在两种P450芳香化酶,分为性腺型芳香化酶(P450aromA)和脑型芳香化酶(P450aromB),它们由不同的基因(CYP19aCYP19b)编码,分布在不同的组织。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RACE cDNA扩增克隆,在国内外首次获得全长为2 167 bp的条斑星鲽CYP19a cDNA序列,并将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P450arom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存在跨膜螺旋区、I-螺旋区、Ozol肽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通过RT-PCR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条斑星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YP19a基因主要在脑、卵巢和精巢中表达,其次在肠、肝脏、肾脏也有少量表达。同时也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处于不同发育期的精巢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Ⅱ期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Ⅴ期精巢中表达量最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