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鮸鱼仔鱼摄食功能骨骼早期发育研究

      2008, 32(5):704-7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5297) HTML (0) PDF 0.00 Byte (3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详细地研究了鮸鱼仔鱼各发育阶段摄食功能骨骼的形态发育和骨化特征。在孵化后至4日龄(体长3.0 mm)仔鱼,舌弓、鳃弓、悬骨系以软骨形式,而鳃盖骨系、上下颌则以纤维化骨质逐步出现并相继硬骨化,至34日龄(7.8 mm) 仔鱼,除方骨、后翼骨和中翼骨外,其它骨骼完全硬骨化。研究结果表明:鮸鱼仔鱼摄食器官的骨骼在短时间内硬骨化,为开始主动摄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明仔鱼阶段已具备了摄食能力。

    • 海洋活性胶原肽酶解液的脱色脱腥工艺

      2008, 32(5):804-8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740) HTML (0) PDF 0.00 Byte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富含胶原的海产品下脚料为原料,用海洋碱性蛋白酶894水解,得到具有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酶解液。采用一次正交回归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研究了活性炭、β-环糊精、酵母三者用量及温度、pH和作用时间6因子及其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变化关系对该酶解液综合脱色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取值范围内,pH对综合脱色脱腥效果影响高度显著,酵母添加量、pH与酵母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其它因子及其可能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得最佳工艺为:温度37 ℃、pH 4.0、活性炭0.8%、β-环糊精和酵母分别为0.1%,作用30 min。此时,综合脱色脱腥效果值为90.90,蛋白回收率为98.02%,羟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浓度从原来的1.42 mg·mL-1增加到1.62 mg·mL-1

    •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2008, 32(5):711-71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704) HTML (0) PDF 0.00 Byte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 不同温度下鳗热导率的测试

      2008, 32(5):811-81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19) HTML (0) PDF 0.00 Byte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水产品在不同温度下热物性参数数据缺乏的问题,采用微热探针法测试系统对-30℃~20℃温度范围内鳗的热导率进行了系统测试。该测试装置简单、方便,测试时间短(小于40 s),试样温升小(<2℃),测试过程中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试样所处状态的实际物性值。实验测定了20℃、10℃、0℃、-10℃、-20℃和-30℃等6种不同温度条件下鳗的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前提下,微热探针法测试系统可方便地测定鳗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生相变前后的热导率。温度对鳗的热导率具有显著影响,在冻结点以上,鳗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冻结点以下,其热导率迅速增高,且随温度的下降而呈递增趋势。这一结果可为研究鳗冻结、解冻过程的工程计算提供准确的热物理性质参数, 并可为今后研究冷冻或解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基础。

    • 野生坛紫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2008, 32(5):717-72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75) HTML (0) PDF 0.00 Byte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的3个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种群共6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222个位点,其中18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78%,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18~81.53%,平均为80.93%。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3304和0.4834;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3089和0.4551,表明坛紫菜种群内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在三个种群间没有明显差异。依据Gst值,坛紫菜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93.5%),只有6.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由此说明坛紫菜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这与坛紫菜种群间充分的基因交流(Nm=7.1930)是相关的。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坛紫菜60个个体并不按照其地理分布进行分群,而是随机分群的。文章最后还对坛紫菜种质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

    • 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性及其季节性变化

      2008, 32(5):725-73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896) HTML (0) PDF 0.00 Byte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性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甲壳类、鲣、鳞鲀、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筴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55 cm之间,饵料种类数更替率低于40%。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各月差异显著,但各叉长组摄食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月饱满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随月份和叉长有明显变化。鱿鱼、鲐鱼和蟹基本上为不同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所摄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较大,但在106~145 cm期间相对保持稳定,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波动较大。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和各叉长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 瓯江口夏秋季渔场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

      2008, 32(5):733-73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42) HTML (0) PDF 0.00 Byte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 仿刺参与虾夷马粪海胆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效果的初步研究

      2008, 32(5):740-74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758) HTML (0) PDF 0.00 Byte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温13.8~20.0 ℃下,在容积50 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重(1.4±0.6) 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重(3.4±0.6)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0(A组)、3(B组)、5(C组)和10头(D组)、体质量为(12.4±1.7) 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 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殊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15.5% 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 )。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 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技术与模式

      2008, 32(5):749-75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492) HTML (0) PDF 0.00 Byte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臭氧仪、泡沫分离器和粗滤器等组成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初始用水及在每次循环处理前的来自虾池的循环水,均置于消毒池以臭氧处理4 h、曝气2 h,初始水经处理细菌总数约杀灭99%,弧菌量小于1 cell·mL-1。试验期间,按4~6 d 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12 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约60 d后,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粗滤和泡沫分离次数,并辅以生石灰水调节循环水pH。在128 d全程养殖中,未用药和换水,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平均值为:浑浊度13.9 NTU,pH 8.08,氧化还原电位399 mV,NH3-Nt(NH3-Nm)0.267(0.015) mg·L-1,NO-12-N 0.203 mg·L-1,CODMn 10.34 mg·L-1。同时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收获虾平均体重13.56 g,成活率59.6%,单位水体产量4.27 kg·m-3 ,饵料系数1.01。据试验结果与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提出了虾类室内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模式。

    • 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4种近缘遗传型罗非鱼的遗传差异的RAPD、SSR比较分析

      2008, 32(5):657-6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07) HTML (0) PDF 0.00 Byte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种新型杂交鱼-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群体,4种近缘遗传型罗非鱼[奥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采用RAPD和SSR技术,比较地分析杂交种间及它们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RAPD方面:①群体多态座位比例(P)-吉奥(20.4%)>新吉富(18.5%),但奥利亚(21.4%)<奥尼(21.7%)<尼罗(22.3%);②Nei's平均遗传相似系数(Ip)-吉奥(0.9086)<新吉富(0.9231),但>奥利亚(0.8895)>尼罗(0.8588)>奥尼(0.8069);③香农多样性指数(Ho)-吉奥(0.1326)>新吉富(0.1103),但<奥利亚(0.1514)<尼罗(0.1742)<奥尼(0.2410);④群体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Ipop)-吉奥-奥尼(0.9444)<吉奥-尼罗(0.9496)<吉奥-新吉富(0.9544),但>吉奥-奥利亚(0.9383)。SSR结果:①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数-吉奥(2.43)>新吉富(2.31)>尼罗(1.94)>奥利亚(1.18),但<奥尼(2.82);②平均遗传杂合度(H)-吉奥(0.700)>尼罗(0.570)>奥利亚(0.497)>新吉富(0.398),但<奥尼 (0.816);③ 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吉奥(0.661)>尼罗(0.568)>奥利亚(0.513)>新吉富(0.420),但<奥尼(0.692); ④ 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的NJ树和UPGMA树,奥利亚罗非鱼单独为一支,吉奥等4种罗非鱼为一支。总的说来,RAPD和SSR两种技术检测结果所反映的群体遗传信息一致。这表明,无论是吉奥还是奥尼,两个杂交种在遗传上都同各自的母本较近,这同作者先前揭示的形态和生长等方面的母本效应一致。

    • 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

      2008, 32(5):758-7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96) HTML (0) PDF 0.00 Byte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离子转运酶(ATPase、Na+-K+-ATPase、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7.1、7.6←8.1→8.6、9.1)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率、体质量增重率的影响显著(F>F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仔虾ATPase、Na+-K+-ATPase活力在72 h内呈峰值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至72 h后趋于稳定,稳定后ATPase活力和对照组差异显著,与pH值呈负相关,而Na+-K+-ATPase活力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仔虾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随着pH变化的增加而变化增大,24 h后保持稳定,且与pH值呈负关。在实验梯度范围内,pH 7.6、8.6处理组与对照组仔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且pH 8.6处理组仔虾体质量增重率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建议日本囊对虾仔虾pH变化范围不应大于0.5。

    •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

      2008, 32(5):665-67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85) HTML (0) PDF 0.00 Byte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等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三疣梭子蟹精子活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2008, 32(5):765-77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17) HTML (0) PDF 0.00 Byte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染色法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法,对三疣梭子蟹精子的活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台盼蓝染色无法清晰辨别死、活精子。采用曙红B染色,精子分别呈现不同的染色特征:活精子无色,细胞边界清晰可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顶体中央突起的圆锥状结构和辐射臂;死精子细胞边界有稍许模糊,核杯和顶体均着色。最适的曙红B浓度和染色时间分别为2%和2 min。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的结果显示:在诱导时间和A23187浓度分别为50 min和30 μg·mL-1时,校正顶体反应率达到(92.73 ± 2.43) %。对这两种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显示,曙红B染色法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法的活力检测值与样品理论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他们二者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精子活力检测,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008, 32(5):772-77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114) HTML (0) PDF 0.00 Byte (4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I测定卡分析和16S rRNA特异性基因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引起罗非鱼病害的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分离细菌与其它无乳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成一个进化分支,而海豚链球菌则构成另一分支,确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28种试验药物敏感,对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15种试验药物不敏感。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结构崩解,鳃上皮增生、融合;心肌纤维变性、肌间白细胞浸润;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肾脏组织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小动脉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眼睛的脉络膜和眶骨膜组织炎性坏死,晶状体纤维断裂和脱离。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008, 32(5):772-77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86) HTML (0) PDF 0.00 Byte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I测定卡分析和16S rRNA特异性基因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引起罗非鱼病害的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分离细菌与其它无乳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成一个进化分支,而海豚链球菌则构成另一分支,确定分离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28种试验药物敏感,对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15种试验药物不敏感。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结构崩解,鳃上皮增生、融合;心肌纤维变性、肌间白细胞浸润;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肾脏组织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小动脉血管臂玻璃样变性;眼睛的脉络膜核眶骨膜组织炎性坏死,晶状体纤维断裂核脱离。

    • 样本容量对养殖群体内主要遗传结构分析参数的影响

      2008, 32(5):674-68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752) HTML (0) PDF 0.00 Byte (2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评估镜鲤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设置8个取样量梯度,5个标记量梯度,统计分析了各遗传参数的变化。结果:群体等位基因数(A)随样本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由0.6667~0.9615(10Ae)、期望杂合度(Ho)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在样本量大于40时,在多个标记量梯度其变动范围均变小,并出现平台现象,样本量、微卫星标记的数量和多态性水平对群体遗传结构均有较大的影响,建议在用微卫星进行群体遗传评估时,标记的数量在20个以上,样本容量大小在40~50之间较为合适。

    • 欧洲鳗短钩拟指环虫病及其鳃组织病理

      2008, 32(5):780-78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25) HTML (0) PDF 0.00 Byte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患短钩拟指环虫病欧洲鳗的症状、流行状况和鳃显微组织病理。游动和呼吸频率异常、鳃丝浮肿和鳃上粘液增多为该病的主要症状。该病尽管在冬季也有发生,但水温在26°C以上的春末、夏季和秋初是最易发病的流行季节,流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患病欧洲鳗鳃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出5种类型,其一是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使邻近的鳃小片相连;其二是鳃小片粘液细胞增生,同样使鳃小片连成一片,增生的粘液细胞经阿利新蓝(Alcian blue)和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二者联合染色后呈蓝紫色的染色反应,属于Ⅳ型的粘液细胞;其三是鳃小片肿大,但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无肿大现象,上皮细胞层与毛细血管相分离,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上皮细胞层破裂,血细胞外溢,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失去鳃小片原有的结构;其四是鳃小片肿大同时伴随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肿大,进一步发展,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鳃小片同样失去原有的结构;其五是鳃小片毛细血管严重充血扩张,比原毛细血管扩张几倍到十几倍,形成充满红细胞的棒状到球状的动脉瘤;结果表明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增生、鳃小片肿大、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和严重充血成动脉瘤等病理变化都可导致患病欧洲鳗呼吸困难,轻者影响其生长,重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组织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2008, 32(5):684-68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621) HTML (0) PDF 0.00 Byte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焦磷酸测序是一种新型的DNA测序技术,近年来开始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组织蛋白酶基因(Cathepsin-L,CTSL)在对虾的蜕皮周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96个凡纳滨对虾的CTSL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Y366355)的C681G SNP位点进行检测分型。结果发现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1、0.16、0.03,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群体中C681G SNP和体重关系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焦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SNP检测技术,可以在对虾的遗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综合征病毒与中国对虾血细胞膜体外结合实验研究

      2008, 32(5):788-79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55) HTML (0) PDF 0.00 Byte (2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筛选小分子受体配基或抗受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剂,是阻断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海捕中国对虾血细胞膜,分别利用Dot-Blot和ELISA技术,将血细胞膜包被于硝酸纤维素(NC)膜或酶标板,使地高辛(Digoxigenin, DIG)标记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DIG)与之4 ℃结合4 h,并以碱性磷酸酶标记抗DIG抗体作为探针检测,实验结果皆为阳性,证明体外环境下WSSV能稳定地与血细胞膜结合。通过血细胞膜免疫Balb/c小鼠生产抗中国对虾血细胞多克隆抗体,以该多抗37℃孵育血细胞膜1 h,然后使WSSV-DIG与血细胞膜结合并检测。在Dot-Blot实验中,阻断组发色明显浅于未阻断组;在ELISA实验中,阻断组OD值比未阻断组降低69%。可以推断,多抗中抗血细胞受体的抗体与血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占据了WSSV黏附蛋白的结合位点,从而显著得抑制了WSSV与血细胞膜的体外结合。实验所建立的WSSV与对虾血细胞膜体外结合技术可以应用于WSSV与血细胞受体蛋白的黏附特性的研究以及WSSV阻断剂的筛选,多抗阻断实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 凡纳滨对虾精氨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2008, 32(5):690-69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5094) HTML (0) PDF 0.00 Byte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CM-纤维素批量层析、Separdex G-100柱层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等步骤,从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分离得到精氨酸激酶,经SDS-PAGE检测达到电泳纯,分子量约为40 kDa。对该酶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精氨酸激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 ℃,当温度高于65 ℃时,酶活力显著下降;pH8时酶活力较高,低浓度的精氨酸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表现抑制作用,而底物类似物精胺和氨基胍则对酶促反应表现出完全的抑制。NaCl,KCl对酶的活力具有促进作用,低浓度(10 mmol·L-1)MgCl2对酶活力表现出激活作用,而CuCl2与MnCl2则表现出完全抑制酶活力,CaCl2与ZnCl2在低浓度时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浓度升高,对酶具有抑制作用。

    • 真江蓠对氨氮去除效率与吸收动力学研究

      2008, 32(5):794-80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053) HTML (0) PDF 0.00 Byte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水平上测定了江蓠培养密度对NH4-N去除效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比较了真江蓠在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状态下的氨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起始浓度NH4-N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江蓠密度为2~24 g·L-1时,5 h内随着藻体密度增大和实验时间延长,真江蓠去氨氮能力也增强。当藻体密度为24 g·L-1时,江蓠在5 h内去除氨氮效率最高,达到99.77%。各种藻体密度在起始阶段保持较高吸收速率(30~41 μmol·g-1·h-1),随后藻体密度与吸收速率呈反比关系,其最低藻体密度组(2 g·L-1)在3 h和5 h吸收速率最大,分别为28.33 μmol·g-1·h-1和18.85 μmol·g-1·h-1。在起始浓度梯度实验中,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吸收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在1 h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47、159.40 μmol·g-1·h-1和439.70、913.61 μmol·L-1。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半饥饿和氮饱和江蓠对NH4-N的吸收差别不显著;当氨氮浓度为300~500 μmol·L-1时,氮半饥饿的真江蓠在起始1 h内有一个快速吸收阶段(40.7~102.1 μmol·g-1·h-1),吸收速率与NH4-N浓度几乎成正比,此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而在低N浓度下(100~200 μmol·L-1),藻体对NH4-N的吸收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直到NH4-N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吸收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而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该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栽培真江蓠净化水体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高体革鯻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

      2008, 32(5):697-70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568) HTML (0) PDF 0.00 Byte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鯻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 ℃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鯻初孵仔鱼全长(2.65±0.19) mm (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 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 mm3 (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出现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批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对仔稚鱼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3D3+0.0339D2+0.1992D+3.4288(R2=0.9913)。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01L2.5059(R2=0.9976)。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L=0.0005H3-0.0353H2+1.0125H-4.620(R2=0.993)。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