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2007, 31(5):607-61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32) HTML (0) PDF 0.00 Byte (2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2007, 31(5):618-62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67) HTML (0) PDF 0.00 Byte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对1株致病性罗非鱼链球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利用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分离纯化的罗非鱼致病性链球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长约1.5 kp目的片段,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447 bp核苷酸序列。核苷酸相似性分析表明,序列与NCBI公布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SCCF5L菌株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9.4%),暂称为中国广西株(S.iniaeCGX)。同时,亲源关系较近的S.iniae、S.difficilis和S.agalactiae代表菌株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所得菌株与S.iniae代表菌株组成同一进化分支,与S.agalactiae代表菌株组成的另一进化分支距离较近(95.5%),而与S.difficilis代表菌株组成的进化分支距离较远(92.3%)。上述研究证实,本试验从发病罗非鱼脑组织分离到的致病性链球菌为海豚链球菌。

    •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研究

      2007, 31(5):624-63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364) HTML (0) PDF 0.00 Byte (2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1.0988)];Wt=4531.0076[1-e-0.1641(t+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mm,渐近体重W∞=4531.0076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mm和1346.26g。

    • 水温对方格星虫幼体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2007, 31(5):633-63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90) HTML (0) PDF 0.00 Byte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温度对方格星虫浮游期海球幼体发育和附着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实验用的亲虫来自本地海区,试验幼体通过人工催产和孵化获得。结果表明,浮游期海球幼体的发育时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极密切,并遵从Logistic曲线分布。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7.5~32.0 ℃之间。幼体变态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7.5~28.0 ℃,适宜水温30.0~34.0 ℃之间。在30 ℃以上进行变态发育的幼体,变态率和变态成活率都明显提高,变态后成活率达20%以上。本文还讨论了中国方格星虫自然分布与海区水温分布的关系,认为方格星虫的自然分布自北向南增高的原因与水温有关。

    • 鳡的人工繁殖技术与胚胎发育

      2007, 31(5):639-64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12719) HTML (0) PDF 0.00 Byte (8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鱤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鱤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10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6.5%、孵化率88.3%。与此同时,对鱤的胚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鱤受精卵在21~23℃下孵化至出膜,有效积温为2325.34(℃•h)

    • 剑尾鱼卵黄脂磷蛋白的纯化及免疫分析

      2007, 31(5):647-65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82) HTML (0) PDF 0.00 Byte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HiTrap Q阴离子交换柱从卵黄生成期的雌性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巢组织提纯了卵黄脂磷蛋白(Lv)。已确定被纯化的剑尾鱼Lv在NativePAGE(4%~7.5%)电泳中分子量为530 kD左右。NativePAGE(4%~7.5%)电泳后的凝胶分别进行糖蛋白染色、脂蛋白染色及磷蛋白染色。结果表明,剑尾鱼Lv是一种富含糖、脂、磷的蛋白。用纯化的剑尾鱼Lv免疫大白鼠获得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用免疫双扩散的方法测定Lv抗血清的效价为l∶32。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卵黄蛋白原(Vtg)和Lv抗血清之间存在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表明Vtg和Lv两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免疫双扩散检测表明,抗Lv血清表现出明显的雌性特异性和种的特异性。 

    • 诺氟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2007, 31(5):655-66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64) HTML (0) PDF 0.00 Byte (2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试验水温(22±2) ℃时,按10 mg/kg的剂量给大黄鱼单次口服诺氟沙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了诺氟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结果表明血药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分布迅速,但消除缓慢,半衰期(T1/2 Ka、T1/2α、T1/2β)分别为0.703 0、2.092 6、154.326 5 h,最大血药浓度为0.886 4 μg/mL,达峰时间为2.091 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97.803 8 μg/h·mL。组织中肝脏的药物浓度最高,在测定的时间里各组织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依次为:肾脏、肝脏、肌肉,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35.88、173.25、223.55 h,肌肉作为可食性组织,且消除最慢,因此选取肌肉组织作为残留检测的靶组织,以50 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23 d;在治疗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时,以诺氟沙星10 mg/kg剂量给药,一般1 d 1次,连用2~3 d

    • 三种抗氧化剂对氯化镉所致河蟹精子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7, 31(5):561-56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401) HTML (0) PDF 0.00 Byte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与CASP软件检测和分析了3种抗氧化剂(VC,VE和Zn2SO4)对氯化镉所致河蟹离体精子DNA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以5 mmol/L氯化镉处理河蟹精子DNA,表征DNA损伤程度的4个参数(L tail,Tail DNA,TM,OTM)值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加,表明该氯化镉浓度下已对河蟹精子的DNA造成严重损伤。在此基础上,将河蟹精子加入到分别含有不同浓度抗氧化剂的氯化镉(5 mmol/ L)溶液中,研究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精子DNA的保护作用。其中VC的浓度分别为:400μmol/ L,1 mmol/ L, 3 mmol/ L,5 mmol/ L;VE的浓度分别为:50μmol•L/ L,100μmol•/ L,200μmol/ L,400μmol•/ L;Zn2+的浓度分别为:400μg•mL/ L,1 mg•mL/ L,2 mg•m/ L,4 mg•m/ L。结果发现,上述3种抗氧化保护剂均对精子DNA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其中VE和Zn2+添加组均随其浓度的增加,保护作用不断增强,当VE达到400μmol/ L,Zn2+达到4 mg/mL时,均表现出很好的保护效果;然而,VC在低浓度时保护作用随其浓度增加而加强,至3 mmol/L时细胞拖尾率最低,即保护效果最佳,但在5 mmol/ L时细胞拖尾率又明显增加,即精子DNA又受到严重损伤,表明VC对精子DNA的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范围。此外,与VC和Zn2+的保护作用相比,VE在400μmol/ L浓度时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

    •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2007, 31(5):661-66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601) HTML (0) PDF 0.00 Byte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 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在99~133之间。2. 从骨舌鱼总目到骨鳔总目,各种肌间骨可归纳为7种形态类型,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演化,然后出现退化现象。双须骨舌鱼只有形态最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没有脉弓小骨;海鲢总目的海鳗出现一端两分叉的形态,而鲱形总目的鲥和刀鲚出现一端多分叉的形态,到骨鳔总目的各种鱼类,开始出现两端两分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更复杂的形态;肌间骨形态在鲤科的鲌亚科最复杂,从雅罗鱼亚科开始退化,到鲇形目髓弓小骨完全消失,而脉弓小骨仅留少数简单的I形;脉弓小骨形态的复杂性要比髓弓小骨低。3.从前向后,髓弓小骨形态依照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排列,而脉弓小骨没有这种明显的排列顺序。根据低等真骨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肌间骨形态及其在各肌间隔的分布规律,本文认为,目前鲤科鱼类的各种肌间骨是通过两个途径演化而来的:从“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和从“I”形-“卜”形-“Y”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树枝形。

    • 久效磷对金鱼精巢超显微结构和特征性酶活性的影响

      2007, 31(5):568-57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03) HTML (0) PDF 0.00 Byte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0.01、0.10、1.00 mg•L-1久效磷暴露金鱼21 d,测定了精巢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并观察了精巢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久效磷暴露21 d,精巢小叶基膜断裂,Leydig氏细胞水肿,小叶间质扩大,支持细胞核膜溶解,胞质内脂滴和髓磷脂象数量增多。1.00 mg•L-1久效磷造成了生殖腺指数的显著下降,对精巢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作用。随着久效磷暴露浓度的升高,LDH、ACP、ALP的活性逐渐下降,0.10、1.00 mg•L-1久效磷暴露组精巢LDH、ACP的活性下降显著,而各暴露组的精巢ALP活性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推测久效磷可能通过损伤精巢超显微结构和降低LDH、ACP和ALP活性,干扰精巢能量代谢,造成对雄性金鱼的生殖毒性。

    •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2007, 31(5):669-67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466) HTML (0) PDF 0.00 Byte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692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2692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经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 3个德国镜鲤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2007, 31(5):575-58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608) HTML (0) PDF 0.00 Byte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0个多态微卫星标记对我国北方不同地区3个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 mirror)群体(绥化,BL;哈尔滨,BZ;天津,TJ)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个养殖群体在10个位点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其中9个位点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平均杂合度为0.6293;10个位点共检测出144个等位基因;BL与TJ群体的总体变异水平高于BZ群体。Nei氏DA遗传距离分析显示,BL与TJ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与BZ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Fst=0.0315),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6.85%,3个群体各自特有的等位基因频率普遍较低(0.0125 ~ 0.1500),群体共有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高。上述结果表明,3个德国镜鲤养殖群体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 湛江北部湾养殖墨西哥湾扇贝的形态增长规律

      2007, 31(5):675-68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35) HTML (0) PDF 0.00 Byte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自美国的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近年来在湛江北部湾得到了大面积的养殖推广,但对其形态增长规律的研究未见报道,使养殖生产缺乏相关理论指导。本文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该贝在湛江北部湾水温18.2~30.8℃、盐度27.8~30.4、透明度1.5~5.7m、水深9.7m、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4.3×104L-1、采用“秋冬春”养殖等条件下一个养殖周期的形态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各形态性状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平方复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P<0.001),根均方误差RMSE平均0.897,各形态性状模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01)。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并得出各形态性状的生长极限值为壳长53.8mm、壳高54.6mm、壳宽27.1mm、铰合线长28.4mm、闭壳肌长26.1mm、闭壳肌直径16.2mm;快速生长区间及生长拐点则分别是壳长1.5~5.7个月及3.6个月、壳高1.4~5.9个月及3.6个月、壳宽2.0~6.4个月及4.2个月、铰合线长0.7~4.8个月及2.8个月、闭壳肌长1.9~6.5个月及4.2个月、闭壳肌直径1.6~5.5个月及3.5个月;绝对增长速度为壳长>壳高>壳宽>闭壳肌长>闭壳肌直径;相对增长速度性状间存在差异并随生长逐渐趋于0。研究发现主要经济性状壳宽及闭壳肌长出现生长延缓、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增长存在显著差异、形态性状生长速度受温度及生长阶段共同调控等现象。提出了根据壳宽及闭壳肌生长适时收获及把快速生长期安排在水温最适合生长的季节以最大程度挖掘生长潜能的新观点。研究结果可为墨西哥湾扇贝养殖生态研究、选择育种及养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研究简报
    • 宽礁膜孢子体阶段的研究

      2007, 31(5):682-68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58) HTML (0) PDF 0.00 Byte (2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机理研究

      2007, 31(5):583-59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64) HTML (0) PDF 0.00 Byte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正常发育受精卵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卵受精过程中纺锤体变化以及雌雄原核的移动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发育受精卵内微管能聚合形成纺锤体并牵引中期染色体移向两极,依次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核,进行第一次卵裂。雌核发育受精卵内,随6-DMAP处理时间的延长,星体微管消失,纺锤体被拉长变得扁平,最终导致中期纺锤体解散,第二极体的形成被抑制;6-DMAP处理过程中,受精卵中的精核始终处于皮层区域,不能形成雄原核,雌原核和精核几乎不移动,去除6-DMAP后,雌原核和精核恢复移动,但移动速度与对照组相比要慢。

    • >研究简报
    • 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

      2007, 31(5):687-69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6355) HTML (0) PDF 0.00 Byte (3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2007, 31(5):591-59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38) HTML (0) PDF 0.00 Byte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为东北亚特有的名贵冷温性比目鱼 类,为我国养殖业的新宠。半滑舌鳎雌鱼生长速度是雄性的2~3倍,若能实现单雌化养殖将大大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应用64个引物组合,检测了半滑舌鳎雌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筛选与半滑舌鳎性别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实验经过3轮筛选和验证,4个引物组合扩增出7个雌性个体出现频率为100%的DNA片段,我们认为这7个标记是半滑舌鳎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分别命名为CseF382、CseF575、CseF783、CseF464、CseF136、CseF618和CseF305。同时,将标记CseF382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测定了该标记的DNA序列,建立了半滑舌鳎遗传性别鉴定的PCR技术,为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和性别控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研究简报
    •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水中氨化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007, 31(5):692-69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26) HTML (0) PDF 0.00 Byte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中国对虾近交两代的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及其遗传规律分析

      2007, 31(5):598-60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319) HTML (0) PDF 0.00 Byte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DNA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在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前景,利用中国对虾单对交配亲本及其子二代材料,对RAPD标记及其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22条RAPD随机引物扩增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标记在中国对虾F2的遗传规律可归为不分离标记和分离标记:不分离标记,指在亲本和后代中均不分离的标记,占总位点的54.1%;分离标记占总位点的45.9%。其中,分离标记又包括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的标记、偏离孟德尔遗传分离标记和异常分离标记。符合孟德尔分离的标记中,分离比例为3:1的标记占分离标记的14.7%;总的1:1标记占分离标记的64.7%;偏离孟德尔分离和异常分离的标记分别占分离标记的11.7%和8.9%。在这些分离的标记中,有76.5%的位点在“双假测交理论”的策略中适合构建中国对虾的遗传连锁图谱,这为以中国对虾F2为作图群体,并利用RAPD标记构建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提供了理论支持。

    • >研究简报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殖水体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

      2007, 31(5):699-70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7788) HTML (0) PDF 0.00 Byte (6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