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应用DGGE分析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细菌的多样

      2007, 31(2):204-21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1664) HTML (0) PDF 0.00 Byte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传统的菌落菌体形态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一个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首先采用平板稀释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118株分离物分为8个类群,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的菌落基本特征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凸起、菌落有光泽,对该类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通过芽孢染色可将产芽孢菌和不产芽孢菌区分开,不产芽孢菌根据其菌体形态又分为3个亚群,其中卵圆形细菌是最大的一个亚群,共有16株。应用PCR-DGGE方法对该类群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圆形类群16株细菌中就有11株不同系统发育型的细菌。最后,将这11株细菌进行了16S rDNA部分序列(约750 bp)的测定,并做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地位相距很远,分属于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 Firmicutes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菌落特征的差异来挑选不同的菌株作为分析细菌多样性的第一个筛选步骤,会大大低估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多样性。

    •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的种类组成

      2007, 31(2):211-21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44) HTML (0) PDF 0.00 Byte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调查青蟹属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种类组成及明确优势种的种类,采集了13个地区共413只青蟹。通过形态比较,确认有4个种,它们是: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紫螯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榄绿青蟹(Scylla olivacea)。这4个种类可以从头胸甲额缘4齿的长度(FMSH/DFMS)、形状,螯足腕节内刺的有无、螯足及步足斑纹来区分。其中拟穴青蟹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他3个种仅在海南和北部湾被发现。在拟穴青蟹中有9.7%的成熟个体和33.3%未成熟个体具有螯足内刺,因此不能仅凭借这个特征来鉴别拟穴青蟹。本文对青蟹属4个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分种检索表。图2表4参26

    • 分级对银鲫生长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

      2007, 31(2):220-22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1693) HTML (0) PDF 0.00 Byte (2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水槽进行12周的饲养实验以检验分级对银鲫生长和鱼群内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用隔网将实验水槽分为两部分,每个水槽内放养10尾大鱼(体重8.0~9.0 g)和10尾小鱼(体重6.5~7.5 g),分级时将个体大小相近的10尾鱼分布在隔网同一侧。实验中,3组鱼分别隔1周、2周或4周分级1次,1组鱼不进行分级作为对照。鱼摄食率和生长率随分级间隔时间缩短而降低。实验结束时,隔1周分级1次的鱼体重低于对照组,隔4周分级1次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被分级的鱼群中大鱼体重的变异系数高于小鱼,表明大鱼对分级操作更敏感。本实验结果表明,分级未能明显提高银鲫生长速度和降低鱼群内个体大小的差异程度。

    • 控制环境养殖下近交对中国对虾早期体重和抗WSSV性状的影响(英文)

      2007, 31(2):226-23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114) HTML (0) PDF 0.00 Byte (2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量的捕捞和不合理的人工育种措施,使中国对虾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遭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养殖了40个野生对虾产生的家系和3个兄妹交产生的家系,定量测定了平均体重(1.43~1.58) g 1 460尾中国对虾早期体重和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存活时间的近交衰退系数。结果显示,野生对虾家系组的平均体重和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58±0.01) g和(100.43±0.68) h,而兄妹交家系组平均体重和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1.43±0.04) g和(85.84±1.70) h,平均体重和平均存活时间在两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野生对虾家系组体重和存活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16±0.00,而兄妹交家系组两者间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20±0.00,但是两组间表型相关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近交系数每增加10%,体重和感染WSSV后存活时间分别衰退-3.80%±0.17%和-5.81%±0.11%,与近交能够降低生长和疾病抗性的观点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过程中都应该保证基础群体遗传背景最大化,从而有效控制近交。图0表2参39

    • 奥利来罗非鱼DMO和DMT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2007, 31(2):129-13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152) HTML (0) PDF 0.00 Byte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奥利亚罗非鱼DMO和DMT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两个基因均从原肠胚早期开始转录,一直到出膜,都维持着较高的表达水平,但DMO表达量明显高于DMT。从鱼苗孵化出膜的第1天开始,随着日龄的增加,DMO和DMT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但DMO在性腺和脑中都能表达,而DMT则仅在精巢中专一性表达。鱼苗性腺分化时期,也可影响DMO和DMT基因的表达量,提示它们可能与激素调控有关。在雌、雄鱼的肝和肾等5种组织中均检测不到这两个基因转录本的存在;在脑中仅可检测到DMO基因不同强弱的转录本,呈现出很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特异性。此外,在成体的卵巢和精巢中分别只可检测到DMO和DMT基因的大量表达,显示二者在性别决定和分化中的重要功能。奥利亚罗非鱼DMO基因在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卵巢发生和功能维持上有着重要功能;DMT基因在精巢发生和功能维持上起重要作用

    •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指标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2007, 31(2):235-24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08) HTML (0) PDF 0.00 Byte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种对照饲料和5种添加不同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添加量分别为60、120、180、240和300 mg·kg-1)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约为1.1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分别命名为G0、G60、G120、G180、G240和G300组,经8周饲养后,观察饲料中不同浓度的GSH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肝胰腺抗氧化指标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G180组达到高峰,但随着GSH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加,增重率呈下降趋势(P<0.05);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在G240组达到最高(P<0.05);成活率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8.53%~31.69%。饲料中添加GSH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活力(P<0.05),其中G60、G120组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120、G180和G300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G120、G180和G240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G0(P<0.05)。各试验组肝胰腺中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比对照组G0分别提高了8.93%~52.57%和3.02%~37.03%,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虾肝胰腺中的活性氧含量随着日粮中GSH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G180、G2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肝胰腺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O2-能力升高,在G120、G180、G240和G300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GSH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表4参18

    • 日本囊对虾基因组小卫星的特征分析

      2007, 31(2):137-14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388) HTML (0) PDF 0.00 Byte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基因组中小微星序列的分布特征并开发小卫星标记,构建了日本囊对虾随机基因组文库,对其中片段长度为400~1 000 bp的3 395个克隆测序,共获得总长度为1 606 711 bp的DNA序列。在序列拼接后的2 815个克隆中,筛选到487个小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3.97%。小卫星序列中,以12 bp重复单位的序列数量最多(8.62%),总体趋势表现为重复单位越长,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少(R=-0.826, P<0.01)。小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范围以8 bp重复单位最广(3.1~47.6),其次是10 bp(2.5~44),再次是12 bp(2.2~28)。平均拷贝数最高的三种重复类型分别为8 bp重复单位(13.45),32 bp(9.32)和7 bp(9.28)。小卫星序列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分布范围2~48,集中分布在2~30,且表现为拷贝数目越大,其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低的趋势。小卫星序列中,AT含量大于50%的序列占66%小卫星AT含量与相应的序列数目不相关(R=0.063,P<0.05)。小卫星侧翼序列分析表明,随着小卫星GC含量的升高,其两端侧翼序列GC含量表现为不断增大的趋势(R=0.731, P<0.01),小卫星序列的产生与其两端侧翼序列的碱基组成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 草鱼三元病原菌融合子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2007, 31(2):241-25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1886) HTML (0) PDF 0.00 Byte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将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和鱼害粘球菌菌株融合,构建二元融合菌株AM-1,再将AM-1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融合,构建三元融合菌株AM-2。对AM-1和AM-2菌株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抗体效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1活菌椭圆形,无鞭毛,死菌短杆状,AM-2菌株短杆状,有鞭毛,它们的生理生化性状介于3原始亲本菌株之间;用AM-2菌株对当年健康草鱼种进行人工感染攻毒,被攻毒草鱼种具有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的部分症状;AM-2菌株抗原的受免草鱼种对荧光假单胞菌、鱼害粘球菌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达64.90%、68.00%、67.00%,抗体效价最高达1∶256、1∶256、1∶512。测定了AM-1和AM-2菌株及亲本DNA含量并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AM-1和AM-2菌株DNA含量明显高于任一原始亲本。图4表6参23

    • 泥鳅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片断的克隆及其表达

      2007, 31(2):145-15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523) HTML (0) PDF 0.00 Byte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以泥鳅肌肉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法克隆了泥鳅MSTN基因的主要片段,其长度为815 bp,编码271个氨基酸残基。泥鳅MSTN具有MSTN的共同特征,有蛋白酶水解位点RIRR和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肌肉中显著表达,在眼中也有微弱表达,而在其他所检测组织(脑、鳃、心脏、肝脏、肠、精巢、卵巢)未见表达。此结果表明泥鳅MSTN基因除对肌肉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以外,还可能在眼的发育中有一定作用

    • 人工感染溶藻弧菌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7, 31(2):250-25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149) HTML (0) PDF 0.00 Byte (2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黄鱼在抗溶藻弧菌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将160尾健康大黄鱼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腹腔分别注射0.2 mL浓度为2×107 CFU·mL-1的溶藻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0,1,3,7,11,15,19 d后从两组各取6尾大黄鱼,尾静脉取血,进行外周血的血相、NBT阳性细胞数、血清抗菌活力、抗体效价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NBT阳性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抗菌活力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注射后1 d外周血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效价在7 d开始增加,15 d达到峰值,且用间接ELISA和试管凝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同步性。结果表明:在感染溶藻弧菌后,大黄鱼能通过红细胞和白细胞增殖、释放抗菌物质、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其对溶藻弧菌的免疫力;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起主要作用,在感染后期阶段特异性免疫因子起重要作用;NBT阳性细胞数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图2表1参24

    •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2007, 31(2):152-15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88) HTML (0) PDF 0.00 Byte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卫星技术,将9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群体,即鄱阳湖(PY)、洞庭湖(DT)、太湖(TH)、巢湖(CH)、洪泽湖(HZ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数据经TFPGA软件估算,分别完成不同群体位点的杂合度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相似指数计算及聚类分析,确立了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角帆蚌5个群体的平均表观杂合度0.4964~0.5621,期望杂合度0.5540~0.6270,多态信息含量0.4061~0.4665,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而洪泽湖群体最低。(2)五个群体遗传相似度在0.8947以上,遗传距离在0.0267~0.111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巢湖与太湖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洞庭湖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鄱阳湖三角帆蚌种质最好,并具有很好的育种潜力。

    •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组织病理变化

      2007, 31(2):257-26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1936) HTML (0) PDF 0.00 Byte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患有肝胰腺白化症的中华绒螯蟹病变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发现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细胞中脂肪颗粒锐减,线粒体水肿、嵴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溶酶体解体成小泡。鳃组织增厚,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疏松、不规则,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出现膜性退化。坏死的肝细胞和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肌细胞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肌丝松驰、水肿、断裂、肌质网溶解形成小泡。中华绒螯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肝胰腺、鳃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损伤,不耐运输;而肌肉的松驰、肝胰腺脂肪的锐减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同时,病变组织和细胞中未见病毒等生物病原,表明该病为非生物性疾病。图2表0参12

    •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生化指标

      2007, 31(2):159-1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0.00 Byte (2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1~5龄5个年龄组的人工养殖史氏鲟血液的总蛋白、血脂、血糖、血清酶和无机离子等共22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龄史氏鲟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5龄史氏鲟GLB最高,且与1~4龄组有显著性差异。1~4龄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间无差异,5龄组A/G值显著降低,并与1~4龄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逐渐升高,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5),5龄HDL-C与1~4龄有显著性差异。所有年龄组中甘油三脂(TRIG)无显著性差异。1~4龄组血糖(G)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G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BUN)与年龄呈显著负线性相关(〖WTBX〗R=-0.3627),但相关性不显著(P=0.0815>0.05)。CREA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R=0.4154, P=0.0389)。1~4龄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性差异,5龄最高。1~4龄组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显著升高,与1~4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年龄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Y)无显著性差异。1龄组钠离子(Na+)最低,并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2~5龄组中的Na+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中钾(K+)、氯(Cl-)、镁(Mg2+)无显著性差异

    • >综述
    • 鱼类生长抑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2007, 31(2):264-27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07) HTML (0) PDF 0.00 Byte (1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贻贝蛋白酶解降血压肽的降压活性及相对分子质量与氨基酸组成

      2007, 31(2):165-1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9303) HTML (0) PDF 0.00 Byte (7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原料制取降血压肽,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探讨了不同酶解条件对其AC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抑制活性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其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并利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饲喂试验检测其降血压活性。结果表明,对于P1酶来说, 酶量从25~175 IU• mL-1,酶解时间从2~7 h,随着酶解程度的提高,其ACE抑制率下降;其最高的ACE抑制率为88.08%,对应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量25 IU•mL-1,酶解时间2 h,pH 7.0,酶解温度60 ℃。此外发现降血压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6 ku以下,其中10肽以下的短肽约占50.4%,证实了降血压肽主要以分子量较小的短肽组成。降血压肽游离氨基含量为8.8 g•(100g)-1,水解氨基酸总量为59.6 g•(100g)-1,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24.86 g•(100g)-1,氨基酸组成比例平衡,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占8.57%。此外以3.0 g•kg-1体重的降血压肽样品剂量饲喂SHR,在饲喂后2~6 h降压效果显著,平均降低幅度为18~28 mmHg(P=0.05)。研究表明以贻贝等水产蛋白为原料可开发具有高ACE抑制活性和显著降血压作用的降血压肽。

    •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

      2007, 31(2):171-17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1866) HTML (0) PDF 0.00 Byte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2007, 31(2):178-18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1962) HTML (0) PDF 0.00 Byte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将海湾扇贝受精卵暴露于不同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中,观察其对胚胎孵化各阶段的影响,并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胚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该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约为800 mL-1;2000 mL-1的ATHK延缓或破坏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胚胎内部出现大量溶酶体,原肠胚腔不能形成,且部分细胞出现胞质肿胀、线粒体自溶的现象,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性分化;观察发现实验组中有些担轮幼虫的外形畸变,鞭毛发育迟缓;至24 h(D型幼虫)时,ATHK组中的D型幼虫数量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还发现ATHK藻细胞和胚胎碰撞接触的现象,这种碰撞接触可能对有害物质的释放和转移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 坛紫菜雌雄叶状体的细胞分化比较

      2007, 31(2):184-19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1984) HTML (0) PDF 0.00 Byte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室内培养20~90 d的坛紫菜雌雄叶状体为研究材料,用酶解法分别获取单离细胞进行再生培养。在雌雄叶状体的体细胞再生体中,都出现9种不同发育类型。再生体发育类型的数目和比例与种藻日龄密切相关等结果,证实了离体培养的单离细胞发育成不同形态的再生体是基于其离体前处于不同分化时期所致;由壳孢子分化成性母细胞大致可划分成8个不同阶段。雌雄叶状体的细胞分化途经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差异,雌性叶状体的细胞最终分化成雌性性母细胞,并产生大量的丝状体;而雄性叶状体的细胞最终分化成雄性性母细胞,绝大部分生成精子,但极少数产生丝状体。在雌雄叶状体的细胞再生体中,均产生 “类单孢子”并长成正常叶状体。雄性叶状体成熟较雌性早,与其细胞分化速度较快有关。成熟期不同的雌性品系观察结果表明,叶状体成熟越早、生长期越短,其体细胞分化速度也越快。

    • 赤潮研究中圆海链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07, 31(2):193-19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113) HTML (0) PDF 0.00 Byte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快速、准确的鉴定和定量检测赤潮生物的方法,以圆海链藻为例,以其18S rDNA序列为寻找种特异性引物的靶区域,通过分析18S rDNA序列,设计出适合用于RFQ-PCR的引物与探针,并通过引物PCR验证确定其特异性,进而以圆海链藻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Primer Thalassiosira rotula和Taqman Thalassiosira rotula),建立了定量检测圆海链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RFQ-PCR)。与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我国沿海水域赤潮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检测途径。

    • 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2007, 31(2):199-20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197) HTML (0) PDF 0.00 Byte (2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3月在长江口新建的北导堤N6区段试投放底栖动物10 t的基础上,2004年3月在南、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5 t,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了9.5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分别为26 489.43 g·m-2和3399.11 ind·m-2,比本底值分别增加了40.31倍和7.50倍,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3.08倍。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 328.84 g·m-2和918.67 ind·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初步评估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总重量已达719 076 t以上,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根据2005年6月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累积量为:N为 986×103 kg、P为 67×103 kg、Cu为 16 675 kg、Zn为 39 258 kg、Pb为410 kg、Cd为 171 kg、Hg为 0.118 kg和As为 222 kg。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