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2006, 30(2).

      摘要 (1913) HTML (0) PDF 0.00 Byte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埋植17α-MT后第4周血清中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浓度显著升高,而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浓度变化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脑部芳香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与性逆转密切相关,17α-MT主要通过提高血清中11-KT水平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性逆转。

    • 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多肽激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鉴定

      2006, 30(2).

      摘要 (1806) HTML (0) PDF 0.00 Byte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RP-HPLC),首次分离、纯化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神经多肽激素,获得了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纯品。初步的生理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激素有显著的升血糖作用,能使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在30min内升到最高值,为(56.14?10.58)mg?100mL^-1(n=4),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87?0.73)倍,被确定为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HH)。CHH在窦腺(sinus gland,SG)中的含量最丰富,占SG粗提物蛋白总量的(12.26?2.57)%,占SG激素总量的(52.90?11.09)%。生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蟹眼柄CHH的分子量为5.1kD,显著低于已知甲壳动物CHH的分子量。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河蟹神经多肽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及调控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 五种海洋生物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同工酶分析

      2006, 30(2).

      摘要 (1903) HTML (0) PDF 0.00 Byte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不同组织中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和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虾夷马粪海胆肌肉组织和成熟性腺组织中的PGM有较强的表达活性和表达位点差异,两种组织中GPI活性稍差。刺参的肠道组织和肌肉组织只有PGM和GPI表达活性的差异,而无位点差异。半滑舌鳎肌肉组织检测到两个PGM位点,三个GPI位点。文蛤闭壳肌组织PGM表现出非常高的多态性,而GPI表现为单态。虾夷扇贝闭壳肌组织的PGM和GPI各只检测到一个位点,遗传变异程度比较低。以PGM和GPI为指标,对我国北方5种重要海水养殖品种的同工酶遗传变异水平和其它相关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对群体遗传结构可能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某些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这些参数对它们的遗传选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嘉庚蛸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2006, 30(2).

      摘要 (1967) HTML (0) PDF 0.00 Byte (1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嘉庚蛸精子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细胞器及细胞核的动态结构变化。精原细胞呈椭圆形,细胞质少、核大,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初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线粒体多,索条状内质网发达,高尔基体常集中分布,中心粒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线粒体嵴发达、基质丰富,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中心粒发出的“9+2”轴丝结构形成。精细胞分化过程分为6个时期,主要特点为:①核内染色质凝集经颗粒化、纤维化及片层化,最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与此相应,核形态由椭圆形、变成长椭圆形、再变成细长柱状,核后端最后向前凹入形成核内沟;精子核的形态建成为染色质的凝集与核周微管加压协同作用的结果。②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融合发育成顶体囊,逐渐延长演变成钻头形的顶体。③线粒体向核后端迁移,形成精子尾部的线粒体鞘。

    • 马氏珠母贝精子的超低温保存

      2006, 30(2).

      摘要 (1854) HTML (0) PDF 0.00 Byte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pH值(5.5-9.5)、不同盐度的海水等作为基础液对马氏珠母贝精子保存的影响,选择其中无激活精子作用又对其生理特性(活力,寿命,受精能力等)无影响者,加入二甲亚砜抗冻剂配制成超低温保存的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按1:10和1:20的比例混合,样品按4组不同的降温程序平衡后转入液氮冷冻,比较其超低温冻存的效果。结果表明:以海水(pH7.5—8.0)为基础液,配制10%DMSO作为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比例为1:20,在低温(0-4℃)中平衡约30min,在距液氮面15cm、5cm处分别停留5min、10min后转入液氮(-196℃),冻存精子效果良好。冷冻24h、48h及5个月后,在38—40℃下水浴解冻复苏后,用终浓度0.25‰的氨海水刺激,精子存活率可超过60%,受精率可达80%。

    • 三种红鲤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分析

      2006, 30(2).

      摘要 (3079) HTML (0) PDF 0.00 Byte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及其双列杂交种(F1)在成鱼阶段的体重和10个形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分析发现:(1)兴国红鲤?荷包红鲤杂交,表现出显著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兴国红鲤?瓯江彩鲤杂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杂交的平均杂种优势不明显,也未表现出超越瓯江彩鲤亲本的超亲杂种优势;(2)体重与全长、体长之间加性相关显著(rA〉0.9),但显性相关不显著;全长与体长、全长与尾柄长、体长与尾柄长的加性相关及显性相关均显著(rA〉0.9;rD〉0.9);全长、体长与体高、尾柄高间均呈显著负加性相关(rA〈-0.9);体高与尾柄长呈显著负加性相关(rA=-0.896),体高与尾柄高呈显著正加性相关(rD=0.970)。

    • 俄罗斯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2006, 30(2).

      摘要 (2297) HTML (0) PDF 0.00 Byte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染色体组由236?2条染色体组成,其中具有明显着丝点的染色体为120条,其余为小染色体(点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80m+16sm+24st,t+116mc,NF=332;采用德国PartecpasⅢ型流式细胞分析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1),测定俄罗斯鲟体细胞DNA含量为12.24pg?N^-1,与染色体分析结果比较倍性一致。综合以上两项结果可得出,俄罗斯鲟为八倍体鱼。

    • 磁珠富集法制备大口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2006, 30(2).

      摘要 (1911) HTML (0) PDF 0.00 Byte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磁珠富集的方法分离大口鲶(Silurus meriaional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将基因组DNA酶切,梯度离心收集400~900bp片段并纯化,连接Brown接头,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然后将这些片段洗脱,PCR扩增,进行克隆构建“基因组文库”,再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探针(CA)15进行2次杂交筛选,所得到的阳性克隆测序。从所获得593个阳性克隆中选取178个经测序,97.19%(173个)含有微卫星序列,90.60%重复数在10以上,75.98%为完美型。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Cr、GA、ATG的重复序列。设计获得120对微卫星引物,合成40对经PCR筛选,结果31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显示出,磁珠富集法是获得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成为今后发展该标记的主要方法。同时,制备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大口鲶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

    • 仿刺参的微卫星标记

      2006, 30(2).

      摘要 (1962) HTML (0) PDF 0.00 Byte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种质资源及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需要,本文开发了仿刺参的微卫星标记。NCBI数据库中共有20个含有仿刺参微卫星的序列,从中选取8个设计引物,发现6个微卫星位点有多态性。不同的引物获得的等位基因数为3~9个不等,6个位点共获得了3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获得5.2个等位基因。6个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61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402。位点AJMS004提供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值较低,为0.4862;其他5个位点均在0.5以上。另外,还尝试了红海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微卫星标记在仿刺参的通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5对引物均能扩增仿刺参的基因组DNA并具多态性。5个位点共获得了2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获得4.4个等位基因。5个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17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201。其中位点Psc2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值最高,为0.8500。

    • 中华鳖群体间编码MHCⅠ类分子α2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6, 30(2).

      摘要 (2394) HTML (0) PDF 0.00 Byte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华鳖5个群体(黄河、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间的遗传变异与分化。中华鳖编码MHCⅠ类分子α2结构域基因的多态性很丰富。主要表现在:(1)中华鳖编码MHCⅠ类分子α2结构域的基因序列存在插入或缺失变异,共获得7种不同长度的基因序列,其中222bp、231bp分别在42、23个体出现,为两种主要长度的基因序列;(2)共获得41种不同的核苷酸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0.386—0.995之间,表明序列间的歧异度较大;(3)在所有核苷酸序列中,共有250个有效位点,其中174个为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69.6%,但群体间存在差异:①多态位点百分率大小顺序为鄱阳湖鳖(71.02%)〉太湖鳖(58.05%)〉淮河鳖(57.69%)〉黄河鳖(55.32%)〉洞庭湖鳖(48.09%);②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大小顺序为鄱阳湖鳖(0.4273)〉太湖鳖(0.2872)〉洞庭湖鳖(0.2840)〉黄河鳖(0.2727)〉淮河鳖(0.2463);(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2群体间,淮河鳖与洞庭湖鳖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5)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用UPGMA和NJ法进行聚类分析,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与太湖鳖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再与鄱阳湖鳖聚类,显示鄱阳湖鳖与其它4群体中华鳖在MHC基因上有明显歧化。

    • 抑制差减杂交法克隆牙鲆变态早期差异表达的基因

      2006, 30(2).

      摘要 (1770) HTML (0) PDF 0.00 Byte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克隆变态早期牙鲆头部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法,以变态前的仔鱼头部表达的RNA作为驱动RNA,建立了牙鲆变态早期的差减cDNA文库,并利用相对定量RT-PCR对其进行了筛选。差减库的平均插入片段558bp左右,阳性率为81.8%。随机测定的45个克隆,在剔除假阳性克隆后,共得到22个不同的基因,其中13个为已知cDNA的同源基因,而另外9个为已知蛋白的同源基因,分别为prolactin receptor-like,COL1A1,M3-muscarinic receptor,Sfrs3,tropomyosin,ribosomal protein L27,ribosomal [rpteom S12,GAPDH,COL1A3。在所有22个基因中,COL1A1基因在差减库中的分布频率最高,为22.2%。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1个基因中,所有基因在右眼移动前后的牙鲆头部均有表达,只是体现在表达水平上的不同。

    • 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英文)

      2006, 30(2).

      摘要 (1724) HTML (0) PDF 0.00 Byte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3—2004年1—6月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所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分别为7~81kg和20~78kg,优势组分别为20~50kg和30~60kg。叉长范围分别为70~180cm和110~170cm。2003年渔获物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0.71,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小;2004年渔获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1.00,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大。2003年各月的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月间差异较小;2004年摄食等级以一级为主,并且月间各等级组成差异大。当渔获个体的叉长小于100cm时,其性比组成波动较大;当渔获个体的叉长范围在100~150cm之间时,性比组成的变化相对较小,基本上维持在0.5左右,也就是说雌雄个体数量大体保持平衡;当渔获个体的叉长大于160cm时,所有样本个体均为雄性。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2?10^-5L2.9269

    • 东海凹管鞭虾的渔业生物学特性

      2006, 30(2).

      摘要 (1777) HTML (0) PDF 0.00 Byte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及近年来监测调查的资料,对凹管鞭虾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凹管鞭虾平均渔获率为562.3g?h^-1,秋季最高达到1283.8g?h^-1,主要分布在60m水深以东外海,盐度34以上,水温12~24℃海域,为高温高盐性虾类。雌虾周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76.0mm和7.0g;雄虾为72.8mm和5.5g,最大值出现在6—9月,最小值在2—4月。繁殖期在6-11月,高峰期在8—9月。周年出现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在8-11月,相对增长率雌虾为12.9%~11.2%,雄虾为7.9%~5.9%;第二次在翌年4—6月,雌、雄虾相对增长率为22.4%~13.4%和14.8%~14.1%。周年雌虾略多于雄虾,性比为1:0.99。周年都摄食,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以夏季摄食量最高。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池塘溶解氧预测模型

      2006, 30(2).

      摘要 (1870) HTML (0) PDF 0.00 Byte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了池塘溶解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建立了池塘溶解氧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如采用常规的BP或其它梯度算法,常导致训练时间较长且易陷入局部极小点,本实验采用快速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收敛速度明显加快。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预报溶解氧的预测精度较常规BP递推算法的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所采用的模型能对溶解氧进行可靠的预测,该方法为研制开发智能水质检测仪以及工厂化养殖工作奠定了基础,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多糖和益生菌对暗纹东方纯免疫功能的调节

      2006, 30(2).

      摘要 (1790) HTML (0) PDF 0.00 Byte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多糖、益生菌等免疫增强剂对暗纹东方纯的免疫调节作用,本试验随机将暗纹东方纯[(167.8?24.4)g]分为6组。其中阳性对照组为免疫功能低下组,投喂基础饲料、注射8mg?kg^-1体重的环磷酰胺;阴性对照组为免疫功能正常组,投喂基础饲料、注射生理盐水;其余试验组分别用含有0.2%壳聚糖、0.1%益生菌、甘露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壳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的饲料连续投喂30d,同时注射8mg?kg^-1体重的环磷酰胺。测定各组暗纹东方纯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吞噬活性、肝胰脏溶菌酶活性、头肾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头肾与脾脏IFN-α含量、头肾与脾脏IgM含量进行免疫功能的比较。结果表明,多糖和益生菌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暗纹东方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所检测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处于免疫功能正常与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水平之间,或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超过正常水平。不同免疫增强剂对同一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或同一种免疫增强剂对不同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均存在差异。从整体效果看,在所研究的4种免疫增强剂中,甘露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弱。

    • β-1,3-葡聚糖及其羧甲基衍生物对海湾扇贝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6, 30(2).

      摘要 (1680) HTML (0) PDF 0.00 Byte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湾扇贝注射酵母β-1,3-葡聚糖及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葡聚糖(包括CMG1、CMG2、CMG3和CMG4,取代度分别为0.335,0.556,0.732和0.857),分别于注射后24、48和72h测定血清蛋白含量及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力,比较β-1,3-葡聚糖及羧甲基葡聚糖对扇贝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组血清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CMG2、CMG3和CMG4组注射后48h有显著提高;2)葡聚糖和CMG4可以迅速持久地增加扇贝血清PO活力,CMG的取代度越大,提高血细胞PO活力的能力越强;3)在提高扇贝血淋巴SOD活性作用中,CMG4组效果要优于其余试验组;4)CMG4组注射后24、48h,血清LSZ活力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提高,72h后所有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CMG3组注射后24h血细胞LSZ活力极显著增加,CMG4组注射后24、48和72h有显著提高。表明羧甲基化不但提高了葡聚糖的水溶性,而且影响其对扇贝的免疫增强效果,取代度为0.857的CMG4对扇贝的免疫增强效果最为显著。

    • 大黄鱼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2006, 30(2).

      摘要 (1848) HTML (0) PDF 0.00 Byte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黄鱼早期主要发育阶段(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幼鱼)体内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比较了发病稚鱼与正常稚鱼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共检测到24种脂肪酸,且种类随发育而递增,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鱼苗内源性营养阶段以饱和脂肪酸C14:0、C16: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C20:4(n-6)(AA)在鱼苗开口前就已存在,而DHA和EPA摄食后才被检测到,其含量受饵料种类的影响,DHA含量变化范围为7.26%~25.36%,EPA为3.41%~8.40%。与同期正常鱼苗相比,病鱼苗的主要脂肪酸DHA、EPA含量显著降低,DHA不足前者的1/3,而AA、C18:1、C18:2、C18:3含量和EPA/DHA的比值显著增加,分别是前者的1.5—3倍。导致稚鱼阶段“胀鳔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可能是DHA和EPA的缺乏以及AA偏高。研究结果为预防“胀鳔”鱼苗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 饲料蛋白对翘嘴红鲌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

      2006, 30(2).

      摘要 (1995) HTML (0) PDF 0.00 Byte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健康的翘嘴红鲌(体重12.84?0.60g)为试验鱼,以红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l%、40.89%、46.62%、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13.5%、27%、40.5%、54%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40%)、等能(20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和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对翘嘴红鲌肌肉和肝胰脏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8周饲养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翘嘴红拍的特定增重率(SGR)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40.89%饲料蛋白组的SGR显著高于31.04%、35.51%饲料蛋白组(P〈0.05),但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白肌、肝胰脏蛋白质生长率具有相似的影响,40.89%饲料蛋白组的白肌、肝胰脏蛋白质生长率分别达到2.13%?d^-1,显著高于31.04%和35.51%两组(P〈0.05),但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促进了翘嘴红鲌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肌肉蛋白质合成率(Ks)、蛋白质降解率(Kd)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肌肉蛋白质的增加归因于蛋白质合成的增加较降解的增加更占优势,蛋白质的沉积率在适宜蛋白水平时最高。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3.5%、27.0%、40.5%的鱼粉蛋白时,翘嘴红鲌的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都显著高于54.0%替代组(P〈0.05)。白肌蛋白质生长率(Kg)也显著受到大豆蛋白替代的影响(P〈0.01),当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40.5%时,与对照组相比,Kg极显著下降(P〈0.01)。随着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的增加,白肌Ks随之降低,当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达54%时,与对照组相比,肌肉Ks显著下降(P〈0.05)。白肌Kd与白肌Ks的变化趋势相似(P〈0.1),而PDE没有受到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的影响(P〉0.05)。可见随着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的提高,氨基酸平衡关联度逐渐降低,蛋白质合成逐渐降低(P〈0.05),生长下降,饲料必须氨基酸平衡程度的变化没有改变蛋白质的沉积效率。

    •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2006, 30(2).

      摘要 (1744) HTML (0) PDF 0.00 Byte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寄生海水养殖鱼类的拟格拉夫涡虫的流行、危害与防治

      2006, 30(2).

      摘要 (1898) HTML (0) PDF 0.00 Byte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00年10月中旬,在罗源湾发现一种罕见的能够寄生鱼类的涡虫,对其流行病学、形态学以及进化地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涡虫是一种未被报道过的新种,在福建省的各海水养殖区广泛流行,能够寄生于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鮸鱼(Miichthys miiuy)、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横纹东方鲍(Takifugu oblongus)等海水养殖鱼类的鳃、鳍及体表,造成寄生部位的严重损伤,鱼因呼吸困难或细菌的继发性感染而造成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20%-60%;流行季节主要为秋季(8-11月);水温22-26℃,盐度25-30。此外,提出了使用地下水,降低盐度、温度,合理用药等切实可行的防治本涡虫病的建议。

    • 我国渔用疫苗的研制

      2006, 30(2).

      摘要 (1759) HTML (0) PDF 0.00 Byte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翻开疫苗学的发展史,镌刻着以下里程碑:1796年Jenner首次发现预防天花的牛痘疫苗,开创了疫苗免疫防病的新纪元,1870年Pasteur发明了第一个兽禽疫苗-鸡霍乱细菌减毒活疫苗,1942年Duff研制了第一个渔用疫苗——杀鲑气单胞菌疫苗,1986年我国第一个渔用疫苗——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诞生。

    • 水产品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2006, 30(2).

      摘要 (2153) HTML (0) PDF 0.00 Byte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胺(biogenic amine)是一类低分子量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在生物体内,生物胺最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是氨基酸经脱羧酶类催化的脱羧反应,生成相应的胺和CO2,通式如下.

    • 栉孔扇贝对春季桑沟湾颗粒有机物的摄食压力

      2006, 30(2).

      摘要 (1706) HTML (0) PDF 0.00 Byte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养殖密度和产量较高,滤食性扇贝的养殖活动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收获贝类能够从海域中移出大量的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而且,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滤食、呼吸、排粪等生理活动)也对养殖海区的POC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贻贝养殖的碳氮通量、虾夷扇贝的碳收支情况、生物沉降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的摄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养殖栉孔扇贝对我国主要养殖海区桑沟湾POC的摄食压力未见报道。

    • 不同虾类的过敏原及其过敏原性

      2006, 30(2).

      摘要 (1839) HTML (0) PDF 0.00 Byte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食物过敏这一食源性疾病已引起广大消费者、生产者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欧洲约有2%~2.5%的人受到食物过敏疾病的困扰,婴幼儿的发病率更高,达到4%~6%,儿童约为2%~3%,成年人食物过敏者比例相对较低,但仍有1%~2%。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八大类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中,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及其制品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我国虽然还没有类似的调查,但有关食用虾蟹等引起过敏的报道屡见不鲜。

    • 鳜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

      2006, 30(2).

      摘要 (1511) HTML (0) PDF 0.00 Byte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传统名贵淡水鱼。近年来,随着鳜养殖业的发展,鳜病害也日益猖獗。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阻碍了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外,还必须重视其病原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免疫预防手段引入到鳜养殖业,通过免疫手段有效增强鱼体主动防御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机率。然而对鳜免疫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张永安等提纯了鳜血清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亚单位分子量的测定。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