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厚颌鲂胚后发育观察

      2005, 29(6).

      摘要 (200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人工繁殖所得的仔鱼为材料,观察了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个阶段16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78?1.12) mm,肌节数43对.孵出后115.5 h卵黄吸尽,仔鱼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进入晚期仔鱼阶段,此时仔鱼全长(7.11?0.90) mm.发育至47 d时开始出现鳞片,标志着进入了幼鱼阶段,此时全长(19.75?3.71) mm.在22.2~25.0 ℃条件下经过68 d的发育,全长(31.82?3.87) mm的鱼苗,鳞片出齐,基本具备成鱼特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孵出期的生长速度最大;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最后稳定在45%左右;体长/体高比值逐渐减小,并逐渐与成鱼的比例接近.

    • 中国龙虾早期叶状幼体肝胰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2005, 29(6).

      摘要 (19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中国龙虾发育早期(Ⅰ~Ⅳ期)叶状幼体的肝胰腺的形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肝胰腺左右对称各分成3叶,每叶由许多分支的肝胰腺管组成.根据其结构与功能的不同,腺管上皮细胞可分为泡状细胞(B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胚性细胞(E细胞)四种类型.各类细胞的游离面具微绒毛.B细胞有明显胞饮现象,内含一个大消化泡和许多液泡,起吸收和细胞内消化作用.R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较丰富,含少量脂滴,具吸收与储存养分的功能.F细胞具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酶原颗粒,行细胞外消化作用.E细胞胞器不发达,是细胞分化的起点.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各类细胞大多有多糖类物质,R细胞含少量糖原和脂类,F细胞内含丰富蛋白质,其它细胞含量次之.本文还讨论了肝胰腺细胞的类型及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坛紫菜丝状体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

      2005, 29(6).

      摘要 (18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以及胶囊化冷冻法保存坛紫菜丝状体种质,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对其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保存丝状体,在低温5 ℃,培育30 d时,藻丝的增重率为-0.67%;温度为10 ℃,有利于延长更换培养液的时间,即使120 d不换培养液,丝状体也能正常生长.固体培养基保存丝状体,在5 ℃时固体平板上的细菌生长慢、数量少,但藻丝无法适应低温条件,逐渐死亡;丝状体在10 ℃固体平板上生长缓慢,但保存100 d以上仍然正常生长,达到了长期保存的目的.在胶囊化低温保存中,丝状体存活率较高,而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变化,保持在75%以上.

    • 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谱变化

      2005, 29(6).

      摘要 (16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从未受精卵到第一期幼蟹)11种同工酶(LDH、GDH、ADH、SOD、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等7种同工酶电泳图谱显示了明显的发育阶段差异性,大都随发育渐趋复杂.个体发育阶段特异性的同工酶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用于三疣梭子蟹发育阶段的鉴别.在三疣梭子蟹整个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均未能检测出LDH和GDH活性,而ADH和SOD酶活性则有持续和较稳定的表现.根据各同工酶的个体发育谱式,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类型被划分为4种.讨论了三疣梭子蟹同工酶的个体发生多态性和刚孵化的第一期状幼体的同工酶活性.

    • 铬对鲤生长、血清离子和某些激素分泌活动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6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鲤(6月龄)饲养在Cr6 浓度系列:0、0.12、0.67、1.22、3.66、10.97和32.91 mg?L-1的水体中40 d,T0.12~T3.66组的绝对增重率和绝对增长率较对照鱼有增重的趋势;铬对鲤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的影响:自染毒T0.67组引起血清渗透压升高,血清Na 和Ca2 浓度较对照鱼也有明显提高;血清K 浓度有升高的趋势,仅T10.97组有显著差异;个别染毒组Mg2 浓度降低;铬对多数染毒鱼的Cl-浓度影响不明显.铬对血清激素水平影响:T3.66组的T3含量、T10.93组的T4含量以及T0.67组以上的高剂量染毒组的皮质醇含量均较对照鱼明显升高.多数铬处理组鲤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对照鱼降低.鱼体铬蓄积量大小依次为:肌肉<鳃<肝<肠.肌肉中铬含量超标(3.00 mg?kg-1)为T32.91组鱼,肠中铬超标(2.24 mg?kg-1)为T0.67组鱼.

    • 东海浮游十足类优势种环境适应的研究

      2005, 29(6).

      摘要 (21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十足类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些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有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刷状莹虾Lucifer penicillifer、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前2个优势种是近海暖水种,细螯虾是广温高盐种,汉森莹虾是外海暖水种.近海暖水种不但平均丰度高,而且优势度和占浮游十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大于其它优势种.广温高盐优势种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细鳌虾丰度不高,但在每个季节、各个海区均有出现.在夏季,低温环境适应力差的暖水种往往有很高的聚集强度.与东海其它类群的浮游动物不同,浮游十足类以夏季丰度最大.就个体数量而言,以近海暖水种个体居多,主要分布在位于东海沿岸河口附近的鱼类产卵场.

    • 尖塘鳢的全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

      2005, 29(6).

      摘要 (20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尖塘鳢进行了全人工繁殖的研究和胚胎发育观察.尖塘鳢鱼苗经养殖和强化培育至1 龄可达性成熟.经生态控制或人工催产可使其产卵,产卵率为65.6%~100%,受精率为85.1%~90.3%.尖塘鳢受精卵透明无色,整个卵子成茄子状或长梨形,长径1.3~2.4 mm,短径0.56~0.7 mm,卵黄囊中央有几十个脂肪球.受精卵细端具有由粘着丝组成的附着盘,盘宽0.15~0.17 mm,粘着丝长0.20~0.23 mm,尖塘鳢卵子为端黄卵,在水温26.8~30 ℃时,受精后32 min,出现第1次卵裂,受精后30 h 25 min仔鱼孵出, 孵化率为 76%~ 85.6%.刚孵出仔鱼全长2.9~3.1 mm.卵黄囊颇大,长径0.8~1.1 mm,短径0.35~0.6 mm.4日龄仔鱼全长 3.5~3.9 mm,肌节数7~10 14~17,可以平游,心跳为每分钟120~150次,卵黄基本吸收完,口能自主张合,可投喂人工饵料.

    • 水温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9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石磺(Onchidium sp.)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下石磺胚胎发育的速度,探讨了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条件.结果表明:石磺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肺螺亚纲其他贝类,行体内受精,刚产出的卵为受精卵,细胞未进行分裂,卵裂从卵产出体外开始,分别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膜内面盘幼虫期,经过孵化期孵化出膜为自由生活的面盘幼虫期.对各阶段幼体的大小、形状、内部器官等特征以及发育变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显微观察和描述.26 ℃,28 ℃,30 ℃ 3个水温组中,从受精卵到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分别需要300 h,290 h,288 h;发现影响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和海水的刺激作用;繁殖盛期卵群工厂化水泥池自然水温孵化时间为10~14 d.并报道了水温低于23 ℃时石磺胚胎停止发育现象.

    • 隆线溞夏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

      2005, 29(6).

      摘要 (18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观察了隆线潘夏卵的胚胎发育。根据胚胎外部形态学特征,将其胚胎发育分为卵期、长胚期、双复眼期和单复眼期四个主要时期,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隆线涵夏卵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实验得知,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隆线涵夏卵胚胎发育的特征密切相关,卵期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长胚期略有上升,但从双复眼期至胚胎准备孵化期间又持续下降。随着隆线潘夏卵胚胎的发育,可溶性蛋白的组成由大分子量的蛋白向小分子量的蛋白转化;在所有的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的含量最高。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氨基酸是隆线涵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不仅用于胚胎发育组织和器官的构建,而且为胚胎发育提供能量。

    •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分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8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了饲料中添加0~5%不同水平的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螺旋藻能促进对虾生长,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以0.8%、1.5%螺旋藻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较好,试验中期、末期增重率分别达到926.10%、959.78%和4382%、4353.3%,与对照组相比,虾体增重率分别提高2.82%、6.56%和3.45%、2.77%.结合饲料利用、虾体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8%水平螺旋藻为最佳.凡纳滨对虾肝体指数(HSI)随螺旋藻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 (2) 在1%螺旋藻添加范围内,虾体EPA含量内(Y)与螺旋藻添加量(X)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 YEPA = 2.4275X 4.5975,R2 = 0.9611 ),在0.8%范围内螺旋藻,虾体中DHA、ARA的含量与螺旋藻添加量呈显著线性相关(YDHA=4.668X 5.6545, R2 = 0.9631;YARA=105.58X 0.3241,R2=0.9749).(3) 从虾体DHA、EPA和ARA含量分析,0.5%大蒜添加量与5%螺旋藻添加量的对虾体脂肪酸改善效果相当.

    • 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9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不同菜粕水平(0~50.0%)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对不同体重的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 g和18.7 g)分别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不同体重的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均有所下降,但在0、10.0%、20.0%和30.0%组没有显著差异;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 g)肌肉和肝脏中硫代葡萄糖甙、噁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随饲料中菜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8.7 g)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糖、肌肝、T3和T3/T4均无显著影响,而对T4和T3 T4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肝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两个试验的研究认为草鱼幼鱼饲料中菜籽粕用量以少于30.0%为宜.

    • 月桂酸酯对真鲷幼鱼脂质蓄积和生理活力的影响(英文)

      2005, 29(6).

      摘要 (17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配合饲料中加入月桂酸酯(0.5%)饲喂真鲷稚鱼(0.3 g)以评价其对脂质蓄积及生理活力的影响.经过47 d饲养, 对真鲷的生长情况、鱼体性状和体成份进行测定和分析, 并通过施以麻醉和离水应激以评价其抗逆能力.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月桂酸酯未影响生长,但提高了肌肉比率,降低了比肝重和腹腔脂肪组织比率.同时脂肪细胞缩小, 肝脂及肝脂中中性脂肪比率下降,组织中DHA比率有上升趋势.另外,饲料月桂酸酯增强了真鲷肝功能和离水等抗逆能力,指出月桂酸酯的效果可能与组织中DHA比率上升有关.

    • 罗非鱼对蓝藻的摄食消化及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

      2005, 29(6).

      摘要 (20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 ℃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消化率达67.5%,摄食率则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1999年至2000年蓝藻泛滥的月湖水体,2001年和2002年先后放养鲢鳙蚌(9.8 g?m-3)和罗非鱼鱼种(3~5 g?m-3)后,蓝藻水华不再出现,浮游藻类年平均细胞数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67.5%和79.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下降48.6%和63.8%;蓝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0.0%分别下降至22.1%和11.2%,水体透明度则由之前的20~50 cm上升至55~137 cm.在已经发生严重蓝藻水华的镇海公园等水体中,放养罗非鱼鱼种 (8~15 g?m-3)20 d左右,水华消失,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数量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罗非鱼放养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系统初始的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水体所承受的营养物负荷存在更大的关系.罗非鱼放养应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理想措施之一.

    • 对虾免疫机能评估中样本容量的研究

      2005, 29(6).

      摘要 (18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样本容量对中国明对虾群体免疫水平评估准确性的影响.以黄嘌呤氧化法(试剂盒)测定对虾腹肌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Hultmark等人的改进方法测定溶菌酶(LSZ)活性,以血球计数板法测定总血淋巴细胞密度(THCs).结果表明,所采用的SOD、LSZ和THCs测定方法的测定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34%、?4.67%和?4.58%.当样本的测定值的预设置信区间在试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可以认为样本测定值能准确反映群体的水平.若以测定方法的平均变异系数为试验允许误差,当测定的置信水平取95%时,样本量分别为80、70、120时测得的结果能准确反映试验条件下中国明对虾群体的SOD、LSZ和THCs水平.当测定的置信水平取90%,样本量分别为50、50、80时测得的结果能准确反映试验条件下中国明对虾群体的SOD、LSZ和THCs水平.

    • 大黄鱼溃烂症的一种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ZXS02菌株

      2005, 29(6).

      摘要 (18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浙江象山网箱养殖的患体表溃烂症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身上分离到7株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ZXS01、ZXS02、ZXS07为致病菌.常规生理生化测试表明,ZXS02菌株具有变形杆菌属(Proteus)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菌株ZXS02的分类学地位,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的1495个碱基,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菌株ZXS02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同源性可达 99.0%.用Sensitire细菌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与奇异变形杆菌的相似性达99.96%.综合上述结果,可鉴定菌株ZXS02为奇异变形杆菌.同时该菌株的药敏试验、对盐度、温度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其对氯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37℃、盐度20生长最适.

    • 梭子蟹假丝酵母菌病初步研究

      2005, 29(6).

      摘要 (20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2003年,舟山市暂养梭子蟹连续发生被称为"乳化病"的暴发性疾病,并导致大量死亡.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低水温期的海捕暂养梭子蟹,病蟹蟹体消瘦,肌肉萎缩,横切步足,在断口处有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打开蟹盖,盖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从乳白色液体内能镜检出大量酵母菌样微生物,菌体大小为(2.3~7.8) μm?(1.3~6.5) μm,多数呈卵圆形,细胞大多单个或成对排列,多边芽殖.同时,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可见病蟹肌肉、心脏、肝胰脏以及鳃等部位也可发现相同菌体.该菌可生长在TCBS上形成白色菌落,在孟加拉红上形成红色菌落,经菌体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Candida oleophila).人工感染试验发现,其对健康梭子蟹具有致病性,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并在人工感染病蟹中分离出相同菌株,表明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是该病的病原.

    • 冷冻对波纹巴非蛤蛋白质变性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8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冷冻对贝类食品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并提高其品质,本文以波纹巴非蛤肉盐溶性蛋白溶解度、肌原纤维蛋白ATPase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冻结和冻藏温度对三种形态波纹巴非蛤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终温对贝肉蛋白质变性影响不大,冻藏温度对蛋白质变性有显著影响;在贮藏相同时间下,贮藏温度低的贝肉变性小;无完整细胞形态肉糜的变性幅度最大,碎肉次之,整肉形态保持得较好;添加抗冻剂能有效防止贝肉蛋白质冷冻变性,尤其能使肉糜形态贝肉蛋白质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这说明抗冻剂能有效地提高冷冻贝肉的品质.

    • >综述
    • 鱼类补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2005, 29(6).

      摘要 (18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补体大约由30余种蛋白裂解酶、酶抑制因子和受体构成的,是机体内最为复杂的限制性蛋白溶解系统[1].在鱼类免疫系统进化中,补体的出现比免疫球蛋白还要早[2].许多研究表明鱼类补体直接参与机体防御,其生物学活性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免疫反应细胞间的通讯联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持续时间等[3].Nanaka 和 Koppenheffer的研究结果表明:硬骨鱼类的补体系统活化后,在病原微生物细胞膜表面形成一个贯穿膜内外的"管道"结构,引起细胞膜损伤外,导致胞内容物外漏[2,4].

    • 近交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8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因大多数野生物种的捕捞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可开发的限度,因此必须大量增加水产品的养殖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要.目前,许多水产养殖种类的苗种来源于野生亲体或野生种苗,但是当野生种群被过度捕捞或数量大量减少时,越来越多的苗种将来源于人工蓄养的亲体群体.

    • 维生素C对鱼类营养生理和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5, 29(6).

      摘要 (24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维生素C在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和鱼类的生长密切相关,而且对鱼类的免疫力、抗病力以及抗应激反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多数鱼缺乏合成维生素C所需的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GLO),因此,它们必须通过食物获取维生素C.本文就鱼类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及其免疫力和抗应激性反应的影响作一综述.

    • >研究简报
    • 中华绒螯蟹体内的雌二醇对性早熟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850) HTML (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大规模人工养殖生产中存在1龄蟹种的性早熟现象.性早熟蟹是指幼蟹培育过程中性腺当年发育成熟,比正常的性成熟年龄提早1年,在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性早熟蟹当年即加入生殖洄游的行列,第2年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死亡率高,并且不可能再继续饲养到2秋龄成蟹规格,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限制了成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 脱酚棉籽蛋白对日本鲈的生长、体成分及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005, 29(6).

      摘要 (17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隶属鲈形目、脂科、鲈属,俗称花鲈、花寨、鲈板、七星鲈.因其肉质坚实,洁白细嫩、味道清香,并具药用价值,为消费者所喜爱.日本鲈是肉食性凶猛鱼类,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产量最高的品种.当前沿海养殖生产所用饵料中冰鲜杂鱼占了很大比例,但由于资源匮乏和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对日本鲈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由于日本鲈为肉食性鱼类,其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并且一般以鱼粉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出于鱼粉资源及饲料成本的考虑,有必要寻找新的蛋白源来代替鱼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