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性外激素诱发中华乌塘鳢产卵的初步研究

      2004, 28(3).

      摘要 (1732) HTML (0) PDF 0.00 Byte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陶瓷人工产卵管道内吊挂性外激素的研究表明, 卵巢提取液对雄鱼的吸引作用大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对雌鱼的吸引作用则大于雄鱼,17α-P、17α, 20β-P和PGE2 对雌鱼和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吸引作用.雌鱼在管道内的产卵次数、产卵量以及成熟卵的受精率均与产卵管道内吊挂的性外激素种类有关,17α, 20β-P和PGE2两个实验组产卵次数最多,其中PGE2实验组的产卵量和受精率最高.17α-P在贮精囊和精巢提取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卵巢提取液(P<0.05);贮精囊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分别显著高于精巢提取液和卵巢提取液(P<0.05);提取液中PGE2和PGF2α的含量均依次为贮精囊提取液>精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卵巢提取液刺激雄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雌鱼,而精巢和贮精囊提取液刺激雌鱼所引起的平均EOG高于雄鱼,雌鱼和雄鱼对17α-P、17α, 20β-P、PGE2和PGF2α刺激所产生的平均EOG,以PGE2为最高.

    • 喹乙醇对鲤肝胰脏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004, 28(3).

      摘要 (1896) HTML (0) PDF 0.00 Byte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含不同剂量喹乙醇(0~3200mg?kg-1)的饲料饲喂鲤,分别对鲤在摄食3、6、9和12周时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SOD活性随饲料喹乙醇剂量的升高总体上呈升高的趋势,试验时间对各个处理组的SOD酶活性影响不大.饲料中喹乙醇对GSH-px活性的影响较小,其剂量达1600 mg?kg-1以上时GSH-px酶活性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诱导效应.饲料中喹乙醇剂量的改变大体上不对MDA含量产生影响,且随时间的延长,除3200 mg?kg-1组外,其余各实验组的MDA含量都有所降低.随喹乙醇剂量的增加和实验时间的延长,T-AOC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以1600和3200 mg?kg-1组的下降幅度最大.结果提示,高剂量下喹乙醇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伴随着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减弱.

    • 17β—雌二醇对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的诱导作用

      2004, 28(3).

      摘要 (1882) HTML (0) PDF 0.00 Byte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的方法诱导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产生,注射浓度为0.05 mg?g-1BW,诱导2周后取尾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进行血浆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对卵黄原蛋白特性基团磷、脂和糖蛋白的染色,确定了卵黄原蛋白在电泳图谱上的位置,开发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定性卵黄原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电泳结果表明,在0.05 mg?g-1BW的注射浓度下,2周后17β-雌二醇诱导了雄性金鱼卵黄原蛋白产生,并通过ELISA检测卵黄原蛋白的平均含量为690.2 ng?mL-1,与对照组雄性金鱼平均含量为10.7 ng?mL-1的差异极显著(P<0.01),比雌性对照组检出量285.5 ng?mL-1高1倍多;17β-雌二醇诱导组雄鱼血浆钙离子和血总蛋白含量明显增加.

    • 微卫星DNA标记对乌苏里江哲罗鱼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004, 28(3).

      摘要 (3025) HTML (0) PDF 0.00 Byte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网上查询获得鳟微卫星标记30对,并对乌苏里江哲罗鱼的基因组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出10对具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并用其中6对微卫星引物对17尾乌苏里江哲罗鱼进行基因组DNA扫描检测.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标记的PCR扩增产物,并对扩增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6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等. 结果表明,乌苏里江哲罗鱼等位基因频率为0.0455~0.7857,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2801~0.6351,杂合度(H)为0.3368~0.6563.统计结果初步表明乌苏里江哲罗鱼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结合资源量下降的事实,建议在保护遗传多样性的前提下对其采取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方法增加其种群数量.

    • 中国对虾5个地理群体的RAPD分析

      2004, 28(3).

      摘要 (1878) HTML (0) PDF 0.00 Byte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取自辽东湾、渤海湾、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5个群体的中国对虾共95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4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03个位点(200~2500bp),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在31.07%~34.95%之间.遗传距离显示中国对虾群体间有一定遗传分化, 其中辽东湾和乳山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0742),而辽东湾和渤海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为0.0243),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083.整体来看,中国对虾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遗传多态度为0.1621.用UPGMA对5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谱系关系图.

    • 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克隆及系统发育进化序列分析

      2004, 28(3).

      摘要 (1806) HTML (0) PDF 0.00 Byte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血清转铁蛋白是鱼类血清中一种非血红素结合铁的β-球蛋白.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发表的鱼类转铁蛋白cDNA或基因序列,根据铁离子结合及转运功能位点,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引物P1、P4以及P2、P3,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中的核心片段,长度为866bp.再根据克隆出的核心片段分别设计上游及下游两对引物P5、P6以及P7、P8,随后用RACE方法分别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的5'端(787bp)和3'端(1081bp)以及全长cDNA,最后在计算机上排列出鲫血清转铁蛋白全长cDNA,长度为2444bp.比较了14种鱼血清转铁蛋白cDNA序列的同源性,其同源性在30%~80%之间,结果显示鲤科鱼类(鲫、银鲫、鲤及斑马鱼等)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时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证实了鱼类血清转铁蛋白进化的保守性和氨基酸序列的高度同源性.

    • 条浒苔蛋白核超微结构和Rubisco及其活化酶分子定位

      2004, 28(3).

      摘要 (1820) HTML (0) PDF 0.00 Byte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条浒苔蛋白核超微结构及其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金相免疫分子定位.超微结构显示,条浒苔细胞具有形态及组成相同的1~2个蛋白核,每个蛋白核被淀粉鞘所包围.蛋白核中央均有1条由1个类囊体构成的纵向孔道, 并有时局部特别膨大.纵向孔道两端与叶绿体基质相连接.小球藻Rubisco抗体对条浒苔Rubisco的Western印迹图谱显示仅为1条带,其位置与SDS-PAGE电泳图谱上的主带相对应,分子量大约为55kD.金相免疫分子定位的结果显示,条浒苔Rubisco金标颗粒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蛋白核(71.86%)和淀粉鞘(27.94%)部位中,按面积密度计算二者总和占99.8%,极少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和基质中(0.2%).Rubisco活化酶分子定位也显示其主要分布于蛋白核和淀粉鞘中.这些结果均表明条浒苔蛋白核(及淀粉鞘)与单细胞绿藻的蛋白核相同,具有光合作用功能.条浒苔Rubisco初始活性和总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其活化率较高,高达77.62%.

    • GnRH及其受体在2种真骨鱼消化系统中存在的免疫细胞化学证据

      2004, 28(3).

      摘要 (1883) HTML (0) PDF 0.00 Byte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2种抗血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鲇(Silurus asotus)的食道、贲门、胃底、幽门、前肠、中肠、后肠和胰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鲇的食道、胃、肠、肠固有膜、肠肌间神经丛、胰腺和胰岛中均存在着GnRH和GnRHR免疫活性阳性反应;黄颡鱼消化系统中除了在食道和胰岛中未见GnRH和GnRHR的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外,其他部位均有阳性反应,而且GnRH和GnRHR分泌细胞的分布模式相类似.说明胃肠道中GnRH分泌细胞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鱼类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为GnRH功能的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 海湾扇贝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2004, 28(3).

      摘要 (3135) HTML (0) PDF 0.00 Byte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春季,利用国内现有的海湾扇贝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养殖群体A和B的种贝为材料,采用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两种交配策略,建立了海湾扇贝的自交系和杂交系.实验由AA (A♀?A♂)、BB (B♀?B♂)、AB (A♀?B♂)、BA (B♀?A♂) 四个组组成.杂交使两个表型性状--生长和存活都得到了改良.就生长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5.34%、养成阶段为21.17%;杂交组AB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AA 的提高了35.53% (幼虫期)和43.32%(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35.13% (幼虫期)和12.34% (养成阶段).就存活而言,两个杂交组的存活率都高于相应的自交组,杂种优势的平均值在幼虫期为19.93%, 养成阶段为31.46%;杂交组AB的存活率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25.23% (幼虫期) 和49.44%(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存活率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12.36% (幼虫期)和21.29% (养成阶段).A、B两个群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它们能够获得杂种优势和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 水生态因子与鳜的健康关系

      2004, 28(3).

      摘要 (1874) HTML (0) PDF 0.00 Byte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计算机技术系统研究鳜健康综合指标与6项水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实验自2001年7至10月底,面积4.72hm2(16口).采样时间为上午8:00-9:00,每两周1次.水生态因子检测依GB11607-89及GB3838-88要求进行.结果表明,在正常养殖条件下,6项水生态因子中鱼塘的水温、水体pH值的变化不大,而溶解氧、铵氮、磷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等四项水生态因子变化较大,文中求出6项水生态因子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水生态因子的调控提供依据和帮助.研究结果表明,鳜健康指标与6项水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模型是非线性,如果采用因素幂为3次的模型,回判准确率达89.6%,剩余标准差为12.1,6项水生态因子对鳜健康指标影响程度排序为PO43->NO2->pH>DO>T>NH4 .文中讨论了不同健康指标分段模型判别准确率,并通过该模型求出鳜健康养殖各水生态因子的最佳范围.

    •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2004, 28(3).

      摘要 (2082) HTML (0) PDF 0.00 Byte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 牙鲆幼鱼对EPA和DHA的营养需求

      2004, 28(3).

      摘要 (1947) HTML (0) PDF 0.00 Byte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EPA和DHA水平对牙鲆生长的影响,饲料中含0.5%EPA和1.0%~1.5%DHA能保证牙鲆幼鱼最适生长,鱼体水分最低,肝体指数最小,脂肪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肝脏极性脂中EPA和DHA达到最大积累;在肝脏和肌肉的非极性脂部分,各组间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变化,而极性脂部分能体现出饲料中n-3 HUFA含量对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极性脂中的EPA和DHA含量远高于非极性脂;在肌肉和肝脏的极性脂和非极性脂中都含有较高的16:0和18:1n-9; 18:1n-9/n-3HUFA可以作为必需脂肪酸满足程度的一个判据,18:1n-9值的升高往往是缺乏必需脂肪酸的表现,在生长最佳时18:1n-9/n-3HUFA比值下降,为0.62和0.74.

    • 海湾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形态发生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2004, 28(3).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3-5月,青岛海区养殖海湾扇贝发生外套膜"糜烂病"并导致约50%亲贝死亡,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呈胶水状.电镜检测发现病贝体内感染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本文报道了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由此所产生的细胞病理学变化.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nm,具囊膜,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发生初期溶酶体内形成板层髓样结构,随后形成块状、泡状、絮状等多形态的病毒发生基质及具有正方形花样的蛋白质晶格结构.最后,大量的病毒粒子装配形成,填充在溶酶体内.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 网箱养殖青石斑鱼的溃疡病病原

      2004, 28(3).

      摘要 (3419) HTML (0) PDF 0.00 Byte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夏季厦门同安湾一带气候炎热,降雨量少,海水盐度偏高,同安湾刘五店的网箱养殖石斑鱼大面积暴发溃疡病.本研究调查了石斑鱼溃疡病暴发的特征和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溃疡坏死、眼球脱落、鱼骨暴露等.从病鱼体表及内脏分离出优势菌群命名为TS-628,经回归感染证实TS-628就是引发本次石斑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端单鞭毛,综合研究该菌在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同源性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特性,基本确认分离到的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对氯霉素、壮观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万古霉素、青霉素G等抗生素不敏感.哈维氏弧菌是水产养殖病害常见病原菌,但作为养殖石斑鱼的病原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 福建省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能力

      2004, 28(3).

      摘要 (2056) HTML (0) PDF 0.00 Byte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采用峰值法(PTP)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福建省历年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PTP技术趋势表明:20年来福建省灯光围网的捕捞技术更趋成熟、效率不断提高.采用DEA法对近13年来,福建省投入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灯光围网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投入在该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也未达充分利用,其平均能力利用度为79.9%.作业天数是制约该渔场灯光围网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采用DEA法对惠安县灯光围网进行多指标限制的捕捞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该县灯光围网船队捕捞能力利用率分别为84.4%和95.7%,发挥较好.影响该县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有诱鱼灯光设备、作业天数和主机马力或吨位大小等,而网具规格、船员数、辅机设备等配备则较合理.

    • 立式V型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2004, 28(3).

      摘要 (1793) HTML (0) PDF 0.00 Byte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正交优选法来考察网板板面折角、展弦比以及后退角对立式V型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影响网板水动力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网板板面折角,其次是展弦比和后退角.当网板的板面曲率为14%、板面折角为12?、展弦比为1.60、后退角为10?时,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为25?和28?时,网板的升力系数均为1.68.另外,通过对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的试验证明,网板在底层作业时,其临界冲角从28?减小为25?;在常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时的扩张性能要高于中层,同时,网板的升阻比也略有上升,并能在较宽的冲角范围内持续保持较高的扩张性能.

    • 舟山渔场人工鱼礁投放海域生态环境前期评估

      2004, 28(3).

      摘要 (1874) HTML (0) PDF 0.00 Byte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2年6-7月在舟山渔场朱家尖外侧开展人工鱼礁投放海域本底调查所获的海洋生物和海洋水文环境资料及以往有关文献中对该海域的调查资料,对朱家尖外侧拟投人工鱼礁海域的海水理化因子和海洋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以评估该海域是否适于投放人工鱼礁.结果得知:该海域底质为粉砂质粘土,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水深为14~19m,温、盐度季节变化明显、透明度较高、水色相对较清,水质绝大多数指标符合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海域适合沿岸岛礁性鱼类如石斑鱼、褐菖、鲈鱼等的栖息生长,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也无工厂废水排放,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大污染,因此,可以为良好的投放人工礁之场所.

    • >综述
    • 抑制消减杂交(SSH)及其在鱼类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2004, 28(3).

      摘要 (1905) HTML (0) PDF 0.00 Byte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在鱼类的生命进程中,某种特定类型的细胞中只有比例约为10%~15%的基因表达.由于这些基因的特异性决定了从受精卵到机体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这些基因的时空表达是受到严格调控的.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各不相同.因此,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可以探究表型的遗传原因,了解生命过程的基本信息,从而找到与发育、疾病等相关的基因.

    •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前景

      2004, 28(3).

      摘要 (1501) HTML (0) PDF 0.00 Byte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飞速发展及人们对生物免疫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抗体技术已从细胞工程抗体(杂交瘤技术)进入了分子重组抗体即基因工程抗体时代.

    • >研究简报
    • 3个不同地理群体真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2004, 28(3).

      摘要 (1725) HTML (0) PDF 0.00 Byte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检测DNA序列多态性和建立分子遗传标记的技术,Williams等[1]首次运用随机引物扩增寻找多态DNA片段作为分子遗传标记.Welsh等[2]也发现以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产物的图谱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能够快速高效地提供许多个体或基因型许多位点的DNA序列多态性数据等优点,在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学、分类学及农牧业的遗传育种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2004, 28(3).

      摘要 (3106) HTML (0) PDF 0.00 Byte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为印度椢魈洋海域的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是我国沿海滩涂的主要经济养殖贝类.有关泥蚶人工育苗、繁殖与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9],但种内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泥蚶种内的形态变异特点与地理分化规律、并建立判别函数,为泥蚶地理种群的识别、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2004, 28(3).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od composition and feeding regimes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Moina mongolica Daday .Three food composition (1 ?106cells ?mL -1 Chlorella sp . 2 ?10 -5g?mL -1 baker' s yeast , 1 .5 ?106 cells?mL -1 Chlorella sp . 1 .5 ?10 -5g?mL -1 baker' s yeast , 2 ?10 6 cells?mL -1 Chlorella sp . 1 .0 ?10 -5 g?mL -1 baker' s yeast)and two feeding regimes (feeding the M .mongolica mixture of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everyday , or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alternately )were examined in the experi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crement of body length , age at maturity , intervals between broods , brood number , brood size and total reproductive output between the M . mongolica fed with different mixed food using same feeding regimes .Lower daily reproductive output , however , was observed in the individuals fed mixed food containing 1 .0 ?106 cells?mL -1 Chlorella sp .and 2 ?10 -5g?mL -1 baker' s yeast .When fed the mixed food with same composition , the M .mongolica that were fed mixture of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daily did not exhib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performances compared to the individuals fed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alternate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mixture of 1 .5 ?106cells?mL -1 Chlorella sp . 1 .0 ?10 -5 g?mL -1 baker' s yeast is a nutritionally adequate food item for M . mongolica , and flexible feeding regime , feeding the animal either with mixture of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daily or with Chlorella sp .and baker' s yeast alternately , can be used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M .mongolica .

    • 黄海北岸大洋河大麻哈鱼类的移植

      2004, 28(3).

      摘要 (1808) HTML (0) PDF 0.00 Byte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According to the salmon. s ( Oncorhynchus)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return to its hatching river, adopt ing the method of transplant and releasing, 9 839 000 eyed eggs of the salmon were introduced ( Oncorhynchus keta, O. gorbuscha, O. kisutch, O. masou) from Japan, total 8 409 000 juvenile f ish was hatched and cultivated for 11 years running from 1985 to 1996. total 127 returning and mature salmons were collected from 1987 to 1995. It proved that the salmon could exist in the Yellow Sea area and return to its releasing river.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