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_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1, 25(1).

      摘要 (1823) HTML (0) PDF 0.00 Byte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草鱼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序列,定向克隆至质粒pUC18.测定了该基因序列,推导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克隆的cDNA序列编码包括B、C、A、D和E五个区域的117个氨基酸.与鲤IGF-I成熟肽比较,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3.8%和97.1%.E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草鱼IGF-I序列属于IGF-IEa-2亚型.

    • 罗氏沼虾脑保性腺激素的步分离及活性检测

      2001, 25(1).

      摘要 (1727) HTML (0) PDF 0.00 Byte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SephadexG-50对罗氏沼虾脑抽提液进行了柱层析,发现洗脱液中的第二个峰中的63-74组分可非常显著地促进体外的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直径增大,进一步检测,发现其中仅63-65组分可显著地促进体外培养的罗氏沼虾卵巢的总蛋白合成,进行日本沼虾肌肉主射可显著地促进其卵巢发育,63组分的分子量在7kD以下,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脑中存在蛋白质性质的促性腺激素。

    • 牙鲆鳃细胞与中国对虾淋巴细胞杂交细胞的体外培养

      2001, 25(1).

      摘要 (1657) HTML (0) PDF 0.00 Byte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G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将已成系的牙鲆鳃细胞与中国对虾淋马细胞进行细胞杂交,对所获得的杂交细胞用MEM:MPS(1:1)混合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培养5天后发现,杂交细胞长成了单层,传代培养后仍可继续生长和分裂,通过逐渐提高混合培养液中MPS的所占比例所筛选出的杂交细胞,目前已传12代,生长和分裂势头仍然十分旺盛,通过接种对虾杆现毒发现,10天后杂交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变特征(细胞收缩变团圆,脱落,死亡),至14天细胞使几乎完全脱臂死亡,取病变细胞的培养上清0.3mL再加入到一瓶已长成单层的杂交细胞中,结果5天后杂交细胞也出出了明显的病变特和下,而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组杂交细胞生长正常,可禄步认为我们所得到的杂交细胞确为对虾(杆状)病毒的靶细胞。

    • 杂交一代_尼罗罗非鱼_奥利亚罗非鱼_及其亲本基因组DNA的比较

      2001, 25(1).

      摘要 (1577) HTML (0) PDF 0.00 Byte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PD技术,用20个随机引物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一代的精巢DNA进行扩增反应,发现引物OPZ-14和OPZ-18在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鱼之间扩增出有差异的DNA片段,作为鉴定两种鱼的分子标记有较高可信度,对这两种鱼的杂交一代基因组DNA的RAPD扩增能获得中够的多态性,20个引物中有8个引物扩增出差异性产物,表明杂交一代基因杂合性增强,这是杂种优势得以形成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之一。

    • 球等鞭金藻8701的耐低温机理

      2001, 25(1).

      摘要 (1919) HTML (0) PDF 0.00 Byte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耐低温品系球等鞭金藻8701在低温下与活性氧清除和伤害有关的几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耐低温机理,并与该藻种的低温敏感品系球等鞭金藻3011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球等鞭金藻8701在低温下(8℃)培养一周,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略有下降,但仍保持极高的酶活性,因此能够及时清除低温胁迫产生的过量活性氧,使其细胞内保持较低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和较低的电解质外渗率,(2)球等鞭金藻3011在低温下胁迫一周,其细胞内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和电解质在率大大高于球等鞭金藻8701,这与其SOD活性较低,并且在低温下其活性大幅度下降有关,(3)与DOD相比,两种不同品系球等鞭金藻的过氧化物酶(POD)对减轻其低温伤害,提高其耐低能力,不起主要作用。

    • 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

      2001, 25(1).

      摘要 (1932) HTML (0) PDF 0.00 Byte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年4月5日至1998年9月1日对山东高青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青盐碱池塘含盐量变动于1.36~20g@L-1,总碱度变动于2.4~7.2mmol@L-1,pH值8~9.浮游动物主要是淡水耐盐种或喜盐种,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动物优势种有团焰毛虫、双环栉毛虫、锥瓶口虫、瓜形膜袋虫、旋回侠盗虫和绿色前管虫(原生动物);褶皱臂尾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卜氏晶囊轮虫、简单前翼轮虫、角三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轮虫);微型裸腹溞和长肢秀体溞(枝角类);细巧华哲水蚤、近邻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桡足类).无鱼对照池和新挖池塘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一般养鱼池塘的高.

    • 不同密度的石莼与中国对虾的混养实验

      2001, 25(1).

      摘要 (2997) HTML (0) PDF 0.00 Byte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0个水族箱(53cm×24cm×23cm)中各放养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4尾,混养孔石莼( Ulua Pertysavar)0、4g、6g、8g和10g,采用投饲精养.结果表明,孔石莼能有效吸收N、P营养盐,提高对虾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42.7%~212.9%),水质状况也优于单养对虾.混养的综合养殖指数高于单养对虾.对虾密度为320-480 g@m-3,石莼密度为400~600 g@m-3时,可以进行免充气养殖.

    • 草鱼γ样干扰素的体内诱导

      2001, 25(1).

      摘要 (1722) HTML (0) PDF 0.00 Byte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细胞病变抑制等方法,在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PHA)诱导的草鱼血清中检测到一种干扰素.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鉴定表明,它不同于病毒诱导的a/β-干扰素,表现在对56℃、pH2和0.1%SDS敏感,其活性不能被a/β-干扰素抗体所中和,其诱生剂为非病毒性质的有丝分裂原,诱生作用受佛波酯(PMA)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调节,这些特性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中报道的γ干扰素相符,表明是一种γ样性质的干扰素.草鱼γ样干扰素的体内诱导受环境温度、诱导时间、PHA剂量等因素的影响,25℃或30℃水温诱导的干扰素活性明显高于15℃或8℃.高剂量(每尾0.5~0.8mg)PHA诱导的干扰素活性明显大于低剂量(每尾0.1~0.3mg),且达到活性高峰所需要的时间短,为3d,而低剂量为5d.PMA和IL-2能促进草鱼γ样干扰素的诱生.

    • 鳜鱼病毒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2001, 25(1).

      摘要 (2000) HTML (0) PDF 0.00 Byte (1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RAPD扩增的鳜鱼病毒(SCV)核酸电泳带中回收了二个片断,克隆子pUC19质粒(称为SCVE369和SCVE450),序列分析表明插入片段分别为369bp和450bp与GenBank序列没有显著的同源,根据克隆序列调计两对引物P1/P2和P3/P4 ,在健康鳜鱼,病鳜以及提纯的SCV核酸中进行PCR试验,结果表明,P1/P2组引物在SCV基因组中扩增出特异性核酸片段,可作为鳜鱼病毒PCR诊断,检测片段为369bp.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在螯虾动物模型的感染特性

      2001, 25(1).

      摘要 (1982) HTML (0) PDF 0.00 Byte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克氏原螯虾作为动物模型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感染增殖特性,涉及感染温度,感染途径,继发感染,半数致死量(LD50),免疫保护及保存期等,结果显示,22-25℃时,接种WSSV的螯虾一般于2-7d内死亡,温度升高对病毒增殖影响不显著,30-32℃时,平均死亡时间2-6d,温度降低对病毒增殖影响较显著,15-19℃时,接种螯虾平均2-10d内死亡,8-10℃时,平均死亡时间3-6d,感染途径分别用腹节肌肉,腹节皮下洲射及口服,均能使螯虾感染发病,而浸泡方式不能使螯虾发病,细菌分离和细菌定量结果表明,寄考于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沟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正常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感染,用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政党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梁。用螯虾测定WSSV的LD50为10^-6.5.mL^-1种毒液,将病毒56℃,30min灭活后免疫螯虾,不能使螯虾形成免疫保护,WSSV匀浆液-30℃冻存1年后失活,而-30℃冻存于螯虾体内WSSV保存1年后仍有活力。

    • 欧洲鳗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2001, 25(1).

      摘要 (2414) HTML (0) PDF 0.00 Byte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饱和硫酸铵分步盐析法结合柱层析提取、纯化欧洲鳗血清免疫球蛋白(Ig),实验证实欧洲鳗Ig主要分布在硫酸铵饱和度30%-50%的区间内;Sephacryl-S200进一步提纯的Ig主要存在于第一个蛋白峰;而Sepharose-4B柱层析提纯的Ig则存在于第二个蛋白峰;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可进一步纯化Sepharpse4B柱层析的产物;ELISA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上述提取物具有抗体的免疫学活性;SDS-PAGE分析纯化的Ig,显示欧洲鳗Ig重链约为68kD、轻链约为26kD.

    • 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

      2001, 25(1).

      摘要 (1782) HTML (0) PDF 0.00 Byte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按正交设计,研究水质氨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对实验感染暴性流性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这卤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序不同,感染后3-4天,影响程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w值,温度,氨态氮浓度,感染后5天,影响程序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即在盐度水平不变,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速毒对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浓度和pH值,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还对环境因子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低分子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和体内抗氧化作用

      2001, 25(1).

      摘要 (2894) HTML (0) PDF 0.00 Byte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了3种低分子量涨带岩藻聚糖硫酸酯(LMWF-M,LMWF-I,LMWF-IV)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基基(O2^-)及羟基自同基(.OH)的作用,并观察了LMWF-M对高脂血症大鼠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阴离子分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均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随体系中LMWF浓度的增加,其清除活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LMWF-I清除自同基的能力最强,它对O2^-的IC50为0.044mg.mL^-1,对.OH的IC50为0.062mg.mL^-1,,LWMF-M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箅清和组织中LPO含量(P<0.01),增强SOD活力(P<0.01).

    • 日本鲐不同脱脂工艺的比较

      2001, 25(1).

      摘要 (1861) HTML (0) PDF 0.00 Byte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点对日本鲐鱼片和鱼糜分别用扩展青霉PF868产生的碱性脂肪酶酶解法与漂洗压榨的理化法脱脂工艺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鲐鱼片,理化法(残脂率11.01%,按干基计,下同)优于酶解法(残脂率19.48%),而对鱼糜,酶解法(残脂率3.49%)大大优于理化法(残脂率7.52%).筛选出的脂肪酶的适宜酶解条件为pH 8.7~9.2,温度32℃,酶液活度40U@mL-1,酶液与底物比为5:1,脱脂时间50min.鲐鱼糜在上述酶解条件下,残脂率可达4%以下,而采用理化法脱脂,残脂率只能达到8%左右.无论酶法还是理化法,均难使鲐鱼片残脂率达到10%以下.

    • 浙江北部沿海富营养化的评价与分析

      2001, 25(1).

      摘要 (1703) HTML (0) PDF 0.00 Byte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模糊集合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物学参数叶绿素a为指标,对浙江北部沿海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权向量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比较矩阵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以隶属法和累加法两种方式给出.结果表明,浙江北部沿海约76.6%的调查海域处于中营养和中富营养状态之间,低于和高于此状态的约分别占16.6%和6.7%;评价指标重要度的不同排列会对最终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累加法的评价结果比隶属法更接近接近实际;富营养化程度高低与赤潮发生的相关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技术

      2001, 25(1).

      摘要 (1807) HTML (0) PDF 0.00 Byte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年在大亚湾标志放流平均体长为60.2mm的黑鲷(Sparus marcrocephalus)共11986尾,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志鱼955尾,回捕率达8.0%;主群分布移动于湾顶沿岸浅水区,只有少部份分散于湾中岛礁间,生长良好,放流后的240d平均体长达235mm.

    • >综述
    • 头足类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2001, 25(1).

      摘要 (1941) HTML (0) PDF 0.00 Byte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及其研究进展

      2001, 25(1).

      摘要 (2798) HTML (0) PDF 0.00 Byte (2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