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团头鲂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和生化遗传差异

      1991, 15(3):204-211.

      摘要 (1823) HTML (0) PDF 2.66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对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1条江汊里的团头鲂种群的形态差异和生化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判别函数分析表明,4种群在形态上有差异(P<0.001),因之可在计算机上鉴别鱼的来源,准确率达65.7%。框架形态分析能显著提高对种群的判别分析能力。团头鲂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13.3—20.0%,平均杂合度为0.0549—0.0851,Nei遗传距离为0—0.0219。

    •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组织显微病理研究

      1991, 15(3):212-217.

      摘要 (1716) HTML (0) PDF 1.26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1986年以来,在上海郊县及江苏等省市引起异育银鲫大量死亡的疾病、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是一种新的暴发性鱼病。为此我们进行了病鱼组织显微病理变化的观察。现将该病暂定名为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病情严重时肛门红肿,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肠壁充血发炎;有的病鱼骨骼肌也充血,鳞片竖起。各组织器官都发生病变,其中尤以肝、脾、肾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极度柔软,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的胞浆内有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脾脏大片坏死解体成淡红色一片;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及造血细胞也多数发生病变,并有细胞管型。

    • 长毛对虾幼体的食性

      1991, 15(3):218-227.

      摘要 (1957) HTML (0) PDF 662.08 K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11种单细胞藻类、3种动物、2种人工饵料,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长毛对虾幼体,从其变态速度和存活率,比较各种饵料的效果。井对幼体口器与食性关系、溞状幼体死亡率与食性转化关系,以及人工投饵与生态系育苗相结合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扁舵鲣的生长与死亡

      1991, 15(3):228-235.

      摘要 (1797) HTML (0) PDF 542.36 K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椎骨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扁舵鲣的生长与死亡的特性。其叉长与椎体半径的关系式为L=3.5517+7.6183R,叉长与纯体重(W)和总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W=2.505×10-6L3.3193和W'=1.658×10-6L3.4065。生长参数L=484.44mm,W=2050.76g,K=0.5109,t0=-0.3598,体重生长拐点在1.4461龄。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1.1368、0.9040和0.2328。开发率为0.2048,属轻度开发的鱼类资源。

    • >研究简报
    • 中国对虾对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消化率的初步研究

      1991, 15(3):236-240.

      摘要 (1753) HTML (0) PDF 324.31 K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中国对虾对蛋白质、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虽然已有了一些,然而这些研究尚未涉及消化率在不同环境下及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至于中国对虾对脂肪与淀粉消化率的测定,尚未见到正式报道。由于中国对虾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养殖品种,所以对中国对虾消化生理的进一步研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养殖生产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 鲤鱼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1991, 15(3):241-244.

      摘要 (2625) HTML (0) PDF 2.87 M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鱼类血液学方面的研究虽已有文献报道,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鲤鱼血液中有无嗜碱粒细胞,白细胞内的颗粒类型,血栓细胞内有无颗粒等。上述这些问题至今在以往的文献和教材中仍有争议。因此,我们为了澄清鲤鱼血液学的这些问题,作了血细胞显微结构(fine structure)观察。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又进行电镜观察,以利对鲤鱼血细胞正确的分类。

    • 异育银鲫胚胎受电场辐照后的理化特性

      1991, 15(3):245-248.

      摘要 (1625) HTML (0) PDF 278.42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异育银鲫胚胎的发育初期,进行短时间的强电场辐照,不仅能提高胚胎的孵化出苗率、发育期的抗低温能力、抗病能力和成活率,而且能加快其后期生长发育的速度。为探索其机理,我们选用这种鲫鱼的肌蛋白作为材料,进行了SDS-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氨基酸组分分析,还测量了它们的冷冻固化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谱),并对其外形特征作了观察比较。

    • 皱纹盘鲍性腺指数的游标卡尺测定法及其应用

      1991, 15(3):249-253.

      摘要 (1724) HTML (0) PDF 294.88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e性腺指数的测定,有用解剖性腺、并以几何或物理的手段比较出相对值这种经典方法,但实际应用中显得不够方便,而且生产上要求保留活体、连续测定、追踪观察和逐个选别,以便为育苗提供充分成熟的亲鲍。菊地等(1974)采用直观法将鲍性腺指数分为“O、1、2、3”四期,简便易行,不伤亲鲍,但不够连续,随意性大,失之粗略。

    • 外荡网箱养鳗试验

      1991, 15(3):254-259.

      摘要 (1638) HTML (0) PDF 485.41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鳗鲡(Ahguilla japonica Temm.et Schl.)又名河鳗、白鳝,属淡水鱼珍品。国际市场畅销,为我国水产创汇的拳头产品。我国台湾50年代初建场养鳗,现可年产商品鳗约3.5万吨。大陆自1972年发展成鳗养殖,目前年产5千吨以上,绝大多数为露天或温室池塘。网箱养鳗始于1987年,是浙江针对本地气温偏低,又缺地热、工厂余热,但有众多的水库和外荡,因一种紧迫感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外荡网箱养鳗。嘉兴历来以出口鳗苗为主。

    • >综述
    • 螯合剂EDTA的性质及其在水生生物培养与育苗中的作用

      1991, 15(3):260-271.

      摘要 (1939) HTML (0) PDF 3.00 M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域污染日趋严重,给水产增养殖业中的关键环节——育苗,带来了困难,使水质成为当前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业的重要问题。 无机金属离子的污染是造成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974年,wood从对水生生物有害的观点出发,将环境污染元素划分为三类(表1)。

    • >研究论文
    • 影响鱼池水与泥体系硫酸盐还原因素的实验研究

      1991, 15(3):185-192.

      摘要 (1798) HTML (0) PDF 554.61 K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水与泥体系硫酸盐还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水体中硫化物含量与硫酸盐含量成正比;水体中硫化物主要是底泥硫酸盐还原的逸出产物,水体自身硫酸盐还原微弱;水体中硫化物积累的最适宜pH值在7.5~8.5;在4℃时硫酸盐还原几乎不能进行,水体中硫化物在20℃以下积累较慢,30℃以上积累迅速;易分解有机物能促进硫酸盐还原,其中淀粉的作用比蔗糖更明显,但腐殖酸抑制硫酸盐还原;在1×10-4N时氧化剂抑制硫酸盐还原的顺序是:C3O3N3Cl2Na>KMnO4>FeCl3>KNO3,在1×10-3N以上时为:FeCl3>C3O3N3Cl2Na>KMnO4>KNO3;硫酸盐还原是生物还原。

    • 虾壳的微生物转化和菌种的筛选

      1991, 15(3):193-196.

      摘要 (1898) HTML (0) PDF 512.03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水产品加工场长期堆放虾壳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分解虾壳有较高活力的菌株。对该菌株(ST90-5)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此菌为放线菌(Streptomyces sp.)。这一菌株是用甲壳质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出来,培养基成份为Na2HPO4、KH2PO4、NH4NO3、MgSO4·7H2O、FeSO4·7H2O、CaCl2、甲壳质、微量金属盐。该菌株产酶最适条件为pH7、温度30℃、120r/min旋转摇床培养4—7天。经过发酵的培养液测定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 鱼苗、鱼种长途运输工艺和装置的研制

      1991, 15(3):197-203.

      摘要 (1790) HTML (0) PDF 527.92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长途运输鱼苗、鱼种的几种工艺和设备。通过对鱼苗、种在运输途中影响其存活率的诸因素的实验室试验,得出对鱼苗采用水净化和射流淋水增氧,对鱼种采用充气增氧或充气增氧和水净化的方法,以增加容器中的氧和净化水质。根据工艺要求,研制成几种简易可行的苗、种运输装置。采用这些装置与传统运输苗、种方法比较,在装载密度上增加1倍,存活率提高20—30%。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