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1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虹鳟排卵前后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1987, 11(3):205-213.

      摘要 (2103) HTML (0) PDF 754.60 K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虹鳟(Salmo gairdneri)排卵前后血清17β-雌二醇(17β-E2),睾酮(T)和17α-羟-20β-双氢孕酮(17α20β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7β-E2从排卵前15天的18.1ng/ml急骤下降到排卵前3—6天的2ng/ml,并继续下降,至排卵时仅为0.9ng/ml。睾酮在虹鳟雌鱼血清中的含量很高,血清浓度从排卵前9天的峰值水平143.3ng/ml缓慢下降,排卵时为24.3ng/ml。17α20βP的血清浓度变化明显,排卵前15天,该激素浓度接近于基线水平或甚至低得不能被检测,排卵前9天开始迅速上升,到排卵前3天达到峰值350.6ng/ml,排卵时为302.2ng/ml。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17α20βP在鲑鳟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是一种诱发卵母细胞成熟的类固醇激素。临排卵前,血清17β-E2浓度的下降,可能调节了17α20βP大量分泌的时间;17α20βP的大量分泌是卵母细胞达到最后成熟和排卵不可缺少的一环。注射合成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s-GnRH)及其类似物(s-GnRH-A),诱发虹鳟血清类固醇激素17β-E2,睾酮和17α20βP的变化趋势与自然排卵时的变化相类似。经注射药物诱发排卵的鱼,较对照组提早一周排卵,而且排卵较同步和集中。

    • 浙江海域蓝圆鯵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1987, 11(3):215-223.

      摘要 (2232) HTML (0) PDF 555.25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蓝圆鲹在东、黄、南海均有分布,是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本文将分布于东海北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进行了年龄和生长的研究。基础材料取自1980年5月到1983年4月浙江海域围、拖网等渔获物中共2727尾渔获物样品,选择其中644尾的鳞片和耳石作了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蓝图鲹的鳞片和耳石显示的年轮特征均甚清晰,都是一年形成一次,出现年轮的时间大部在5—6月;蓝圆鲹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652×10-6L2.947,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求得长度生长方程的各个参数是:L=361毫米,K=0.276,t0=-1.846;求得重量生长方程的各个参数是:W=570克,K=0.282,t=-1.80,其重量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2.098龄处。

    • 草鱼卵子和三角鲂精子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1987, 11(3):225-232.

      摘要 (2132) HTML (0) PDF 4.39 M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观察了两种不同亚科鱼——草鱼(♀)和三角鲂(♂)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三角鲂精子能够进入到草鱼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卵子在精子的作用下,继续完成了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最后雌雄原核相互接触而融合。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 失水干燥对紫菜等海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1987, 11(3):233-240.

      摘要 (2125) HTML (0) PDF 2.74 M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晾干不同时间(2—12小时)四种海藻失水达90%。晾干2—12小时对紫菜的毛光合有促进作用。晾干7小时内对石莼的毛光合有促进作用,8小时出现抑制作用;晾干5小时内对礁膜的毛光合有促进作用,6小时出现抑制作用;不同时间晾干的孔石莼电光合均低于对照。晾干2—12小时,四种海藻的净光合速率均有下降,而呼吸作用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

    • 断斑石鲈卵和仔鱼的发育

      1987, 11(3):241-246.

      摘要 (2305) HTML (0) PDF 386.59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断斑石鲈是一种近海浅水底栖鱼类,个体较大,生长也快,可选做为发展近海增养殖的鱼种之一。本文通过人工授精方法,对鱼卵及仔鱼的发育做了观察,在水温23.7—25.00℃的海水中培养,受精卵经过约20个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并与三线矶鲈的卵和仔鱼发育的特征作了比较,以便在早期发育阶段采苗育种时做为参考依据。

    • >研究简报
    • 装有驱虾装置的鹰爪虾拖网

      1987, 11(3):247-250.

      摘要 (1979) HTML (0) PDF 261.38 K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是黄海北部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其中山东省全年捕获量一般为3000~7000吨,近几年资源旺发,产量可达万吨以上。应用普通拖网捕捞鹰爪虾,不仅产量低,而且网具损坏和丢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从1981年开始改革鹰爪虾拖网。经过反复试验,于1984年研究成功装有驱虾装置的鹰爪虾拖网。连续四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该网比普通网增产鹰爪虾30~50%,并且在渔获物中杂质少,网具寿命长。

    • 石鲽和皱唇鲨生态生长效率的研究

      1987, 11(3):251-253.

      摘要 (1919) HTML (0) PDF 2.22 M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鱼类自然生态研究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积累了大量资料,揭示了许多规律。但是由于野外调查本身的局限性,一些重要规律的深入探讨还需要依靠实验手段的配合。有关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规律的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鱼类生态效率的测定,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对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牧化中某些种类的增殖潜力的估计有重要作用。

    • 草鱼卵及胚胎发育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变化

      1987, 11(3):255-257.

      摘要 (2079) HTML (0) PDF 243.56 K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它参与卵母细胞的代谢。正在生长的卵母细胞中,卵黄的合成(即蛋白质)很旺盛,而草鱼胚胎主要以卵内贮备的营养物作为早期发育及器官分化所需的能量来源。关于鱼卵氨基酸的代谢,Michizo Suyama and Taheshi Suzuki(1978)用柱层析方法对红鳟鱼鱼卵中结合和游离的氨基酸进行了研究,他们证明红鳟鱼鱼卵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Takeshi Suzuki andMichizo Suyama(1983)年发现成熟鱼卵中游离和结合的氨基酸组分有较大的变化。他们还发现游离氨基酸在各种鱼中不同。Kavanau(1953,1954a,b)研究发现海胆卵发育过程中氨基酸浓度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受精时氨基酸代谢变化急剧。尽管有关鱼类早期发育氨基酸的代谢有过一些研究,但各种鱼类的生殖过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因此表现在鱼卵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化学物质代谢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种鱼类的发有特征。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其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至今尚未见报导。因此我们系统地对草鱼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进行了定量分析。该工作将从理论上阐明草鱼胚胎发育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特征,从而对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 >综述
    • 鱼类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1987, 11(3):259-267.

      摘要 (2028) HTML (0) PDF 2.92 M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取得很大成就。国外的工作主要是在海水鱼类和鲑科鱼类中开展的,并在某些鱼类,如鳕鱼、虹鳟、鲑鱼,大马哈鱼等的精液冷冻保存中获得成功。不少学者还对精液冷冻的原理,冷冻保存的技术环节如稀释液的配制、抗冻剂的种类及浓度、降温平衡、冷冻速度及保存方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我国在鱼类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

    • >研究论文
    • 中国近海三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现状

      1987, 11(3):187-194.

      摘要 (2246) HTML (0) PDF 577.75 K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三种传统经济鱼类。本文主要论述了它们的分布,洄游和生物学特性,以及1955~1984年期间的开发利用经过和产量、资源变化。作者认为:近期这三种鱼产量的剧烈波动和种群年龄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过去20~30年捕捞过度引起的。根据实践经验,把长寿命鱼种的最适年可捕量定为1/3·M·Pf(种群可捕资源)或1/3·5·M·B6更为妥当。如果期望本海区渔业资源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必须对目前的捕捞强度作大幅度压缩。而要实现这一点,前面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立法问题亟待解决,且需国际上更广泛的协作。

    • 冬汛浙江中部渔场环境与带鱼汛期的关系

      1987, 11(3):195-203.

      摘要 (2028) HTML (0) PDF 648.60 K (1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77~1982年浙江中部渔场,水文要素观测资料,分析了渔场环境与冬汛带鱼鱼发的关系。由于在冬汛中游经浙江中部渔场的带鱼属季节性回游,对海洋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在渔汛期内,应用渔场水文的季节转换、水温的冷暖年分布,水系混合区的纬向波动等,分别可作为判断汛期进展及中心渔场变化和转移的指标;(1)渔场水文夏、冬季节转换期早,汛期提前;相反,汛期后延。(2)渔场水温呈“冷年型”分布,汛期提早;相反,汛期推迟。(3)34‰等盐线的纬向波动,与中心渔场有明显的相关性。高盐线分布偏西,鱼发海区趋向近岸;反之,趋向远岸。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