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1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盖鲽侧面逆位的初步研究

      1987, 11(2):93-99.

      摘要 (2023) HTML (0) PDF 972.69 K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进行黄盖鲽人工孵化和育苗时,出现了一批双眼逆位和有眼侧无色素的个体.在1982到1986年的实验中,逆位个体所占的比例4—79.5‰,有眼侧无色素的个体只占0.2-10‰。本文描述了逆位黄盖鲽的形态特征,通过21尾逆位标本的解剖,描绘了视神经交义和内脏团的位置变化;从形态和生长上比较了它们和顺位个体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逆位个体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 巢湖翘嘴红鲌的繁殖

      1987, 11(2):101-109.

      摘要 (1985) HTML (0) PDF 1.38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多年对巢湖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繁殖研究的总结。不仅积累和丰富了有关资料,而且重点论证了该鱼具有产漂流性卵和进行溯何生殖回游的习性。从而为增殖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1987, 11(2):111-119.

      摘要 (2004) HTML (0) PDF 3.43 M (2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 东海绿鳍马面鲀产卵群体结构和产卵场调查

      1987, 11(2):121-134.

      摘要 (2159) HTML (0) PDF 1.40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东海绿鳍马面鲀产卵群体自从开发利用以来,体长、年龄和体重组成出现了两次增大两次变小的过程。即1974—1976年和1981—1983年的个体较大,1977—1980年和1984年的个体较小,而1985年的个体最小。但性腺成熟系数却在提高,表明资源的密度在降低。 2.绿鳍马面鲀不同生活阶段的性比不一样,产卵期雄鱼的比例最高,越冬期居次,索饵期雌雄比例基本相等。 3.从产卵个体、仔稚鱼和产卵盛期渔获量的分布判断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场在25°30'—30°00'N、122°00'—126°30'E海区,范围较广,主要产卵场在25°45'—27°00'N、122°00'—123°30'E,水深100—120米的海区。 4.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期在3月底至5月下旬,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5.从雌鱼性腺V_A、V_B期比例的周日变化判断绿鳍马面鲀产卵的主要时间在23时至翌日11时。 6.从绿鳍马面鲀人工授精卵附着实验的结果和产卵场环境条件的对照,说明海洋里的贝砾类、海藻、海绵体和珊瑚等物体是马面鲀卵的良好附着基。

    • 淀山湖河蚬繁殖周期和增殖研究

      1987, 11(2):135-142.

      摘要 (2211) HTML (0) PDF 2.73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淀山湖河蚬的性腺成熟、繁殖周期的规律。雌雄河蚬在壳长12-13毫米时性腺已达成熟期。河蚬繁殖高峰期是从六月初一直延续到九月底,捕捞季节可推迟到十月初或十月中旬,捕捞网孔不宜过小。研究结果为淀山湖河蚬的增殖、合理捕捞提供科学资料。

    • 海蛰的生殖与受精——1.排卵方式的探讨

      1987, 11(2):143-148.

      摘要 (1684) HTML (0) PDF 1.21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对海蛰卵巢进行了解剖、组织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卵巢为褶叠型,一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胶质膜由透明状胶质细胞所构成,外有一层纤毛细胞,靠近胶质膜一侧的卵巢为单层上皮组成的生殖上皮,胶质膜与卵巢生殖上皮间由胶质细丝连接,形成与胃腔相通的生殖腔隙。生殖上皮在生殖季节中变化很大,它首先完成发生卵原细胞的功能,随后局部解体出现透明小区,当卵巢成熟时生殖上皮细胞是区域性弥散,卵子裸露,出现分批排卵现象.海蛰排卵方式是以大量卵子成片分批区域性排放为主,但也存在单个卵子排出的现象。

    • 玛曲渔场几种裂腹鱼类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食性的相互关系

      1987, 11(2):149-158.

      摘要 (1981) HTML (0) PDF 1.16 M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花斑裸鲤和厚唇重唇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和脑的形态结构观察,并对脑结构和食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这四种鱼类属于底层味觉食性鱼类,其中极边扁咽齿鱼和黄河裸裂尻鱼主要靠口腔、腭部味蕾觅食泥土和藻类,迷叶发达;厚唇重唇鱼主要靠触须寻找甲壳类为主的水底昆虫,面叶和小脑发达;花斑裸鲤的脑结构特征与其杂食性相适应。

    • 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鱼类资源密度概率分布型的研究

      1987, 11(2):159-166.

      摘要 (2024) HTML (0) PDF 507.72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把底层鱼类资源密度看成是海洋生态系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成份。应用柯尔莫哥洛夫假设拟合优度检验,系统分析了近两周年(二十三个月)共1,445网次的“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鱼类资源调查”的综合渔获量资料。发现理论的对数正态分布完全符合观察的频率分布,二十三个月无一例外。因而,得出了该海域底层鱼类的渔获密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这个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证了资源密度同样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这一发现,为研究该海域底层鱼类的数量分布提供了一个确当的随机性模型。

    • 帆张网的试验与研究

      1987, 11(2):167-172.

      摘要 (1788) HTML (0) PDF 439.24 K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吕泗渔场的鮟鱇网是张网渔业中使用较普遍的网具,但是鮟鱇网规格受到作业船只长度和作业水深的限制,否则操作困难。同时,由于上、下桁杆笨重,风浪较大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现有鮟鱇网一般适应于水深为30米以浅地区作业,难以向深水区发展。如要扩大网具尺寸,提高渔获量,向深水渔场发展,那末务必对现用的鮟鱇网进行改革。

    • >研究简报
    • 鳙鱼皮肤创伤修复过程的观察

      1987, 11(2):173-176.

      摘要 (1634) HTML (0) PDF 715.51 K (1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皮肤创伤是渔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并是其他多种疾病的病因。本文供实验的鱼是体长为18—28厘米,体重在90—120克的鳙鱼,共16尾。实验期间水温波动在21—25℃之间。人为创口深0.5毫米,长5毫米。从1985年4月26日暂养至5月8日,在此期间按一定时间分别切取病灶作病理组织切片。

    • >综述
    •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987, 11(2):177-186.

      摘要 (1828) HTML (0) PDF 864.90 K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既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工艺,又是一个知识密集的新产业。有人预言,生物技术将成为未来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包括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技术,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